Home New

天桥不见了 天橋不見了(2002)

天桥不见了 天橋不見了(2002)

又名: The Skywalk is Gone

导演: 蔡明亮

编剧: 蔡明亮

主演: 李康生 陆弈静 陈湘琪

类型: 剧情 喜剧 短片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中国台湾

上映日期: 2002-10-08

片长: 22分钟 IMDb: tt0334372 豆瓣评分:7.7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你那边几点?》的续篇。湘琪(陈湘琪)从巴黎返回台北,面对眼前熙攘的人流车流,只感觉到陌生,一时无所适从,跟随拖着大皮箱的某女(陆奕静)横穿马路,被警察拦住。在身份证问题上同警察纠缠一番后,湘琪问及天桥和表贩小康(李康生)的下落,被告不知。

演员:



影评:

  1. 也不貼劇情。


    雖然全片沒有介紹男女主角姓甚名誰,但從蔡明亮的名字,年輕女子的說話,和取景所在的台北忠孝西路看,認識蔡明亮的觀眾,容易的會把此片跟《你那邊幾點》(2001)拉上關係,繼而將蔡的「小康和家庭」系列連結起來。

    《你那邊幾點》的小康,在後來被拆掉的台北車站外天橋賣手表,因此認識湘琪,湘琪後來到巴黎去了。《天橋不見了》的女子,不知天橋和表販的下落,男子說自己賣過表,那可以是巧合,但亦容易的被肯定為湘琪和小康的故事的新一章——更何況,那是蔡明亮鏡頭下和小康所處的台北。

    飾小康母親的陸奕靜,和男子在辦公室的自我簡介(「開過刀」——是否指《河流》(1997)裡小康的病?)是另一些蛛絲馬跡,喚起追看蔡明亮電影的觀眾的記憶。如果從「系列新一集」的想法看,《天橋不見了》是一道無型的天橋,連接前作《你那邊幾點》和未拍好(這裡指2002年至2004年6月期間)未拍好的《天邊一朵雲》。

    在《你那邊幾點》裡,小康因為湘琪,思念巴黎,把看到的計時器後撥七小時,並盡量認識、靠近巴黎。這種思念最終因為他那裝滿手表的行李箱被盜而中止。而湘琪對小康的思念,自出國前始,也可能在《天橋不見了》中止:她問天橋和表販的下落,卻得到「不知道」的答案;而在行人隧道樓梯跟小康遇上,卻沒及時看清楚他;結尾的〈南屏晚鐘〉,就如湘琪的心聲般——要打消思念,走出迷障了。然而在銀幕外的觀眾,在銀幕看到小康應徵拍小電影,也聽說會有一部講小康拍小電影的片子,那麼已中止的思念,可能在那部片子重生。

    「小康和家庭」系列的一些元素,在《天橋不見了》也見新的演繹。苗天飾演的父親已死,隨《你那邊幾點》片尾的摩天輪退出故事。陸奕靜在《天橋不見了》的造型,可以說是個非小康母親的角色,也可以說成失去丈夫後的突變。在系列裡前作大量出現的流水和灰沈氣氛,前者完全消失,被停水取代,而夏天陽光亦代替了前作的灰黑天。

    另一個蔡明亮電影的元素時代曲,則在此片開始,進入「小康和家庭」系列。片末那晴空長鏡,配上崔萍唱的時代曲,教我想起小津安二郎電影的相似場面。

    若把此片當成單一的短片看,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講述相認不易和都市急速變遷的故事。無需重溫《你那邊幾點》,只從故事敘事的公式言,《天橋不見了》的男子,很大可能是女子要找的表販。女子想找男子,但卻無法抓住相遇一刻實現願望,令人感嘆。作為城市某處地標的天橋,市民離開一段時間後,無法尋回,可見城市變動之快。交通警察不知天橋下落的答案,就令人想到城市的變動,很多時都被人有意無意的遺忘——同樣的題目也出現在蔡明亮後來的《不散》(2003)裡:一家城內的老戲院快要關門,卻無法引來渴求新聞的媒體採訪,這樣的變,結果就更容易在大眾的記憶裡消失,只成了少數人的記憶。

    而這一條「雖無仍在」的天橋,也如其他的蔡明亮電影般,可以成為一些新觀眾認識他電影的起步點,它也似乎特意的,叫新觀眾該向哪一些地方走。
  2. 最近连着看了三部蔡明亮的电影
    心中积累的感受自不待言

    从阴雨连绵的《洞》
    到灰蒙蒙的《爱情万岁》
    ——那里有骨灰盒、路灯下的摊贩、城管、一言不发的看房人、卖不出的公寓
    以及,女人长达六分钟的哭泣
    (一切都是湿漉漉的灰色:唇膏,席梦思,空气)

    那么你该知道我有多喜欢《天桥不见了》这部

    这里有蔡明亮电影中少见的干燥,明媚阳光,蓝天白云
    连擦汗的动作都显得虚假
    汗水早就该蒸发了嘛

    陈湘琪的肩头在烈日下闪着珍珠粉色的白光
    她以小康独有的迟钝感立在广场上
    夏天的风一阵阵吹起她的裙摆
    像只鼓起来又瘪下去的降落伞
    那么迷幻

    行人只是若无其事走过
    广告只是若无其事地高声叫卖
    唯独她立在广场上
    拼命去理解天桥不见了这件事
    带着小康独有的迟钝感
    (却到底是谁更迟钝?行人?广告?还是她?哦,他们不是迟钝,只是麻木了)

    小康和她的上一次相遇在天桥
    这次却移进黑黢黢的地下道
    他好像认出了她,以他独有的迟钝感转身,久久看着她远去的背影
    却没开口喊出什么
    再说,她叫什么名字呢?
    擦肩而过也就擦肩而过了
    (再说,天桥没了也就没了)

    应征成人电影演员时小康还是既木讷又腼腆
    要是他去找警察要身份证
    八成也是隔着栏杆一路跟过去
    嘴里不停说“对不起,麻烦你”

    他不是善于交流的人
    只知道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忙活点细微的或许与她有关的什么事情
    比方,将钟表统统调至巴黎时间
    又有简单得可爱的倔强和纯粹

    电影结束时我对蔡明亮有点怨恨(所以只给了四星)
    因为电影开始时我还不知道这片子只有不到半小时
    不过,也还好
    生活常常就是如此戛然而止
    像一架突然不见的天桥
  3. 如果以观众的眼光给蔡明亮贴一个标签那么我给他的是孤独。
    蔡明亮是马里西亚华人后裔,大学以后在台湾定居发展,人生的大半在台湾,可以说台湾人的成分已经多过了马来华人的成分。我们看台湾电影,会有一种怪怪的感觉,相对我们更熟识的香港影片,台湾电影在叙事架构上更松散,显得缺乏紧凑感,人物形象多沉默,经常出现吸烟、冥想、眼神游离不接触、远方、侧重环境、镜头缓慢转动的长镜头等等表达元素。但是也正因为这样,显得台湾影片多了分深度,充满了思考,能够在影片当中添加入创作者更多的个人色彩。我们看好莱坞电影,高度模式化,比如《职业特工队》,三个导演分别执导的三部,丝毫感觉不出任何差别,同样的精彩却同样的浅薄。香港电影业也有这种倾向。而台湾电影,正是因为它独特的产生环境,比如败退大陆的国民党政府带去的自认为“最能够代表正宗中华文化传统”的自我定位,比如几十年来既封闭又开放的国际环境导致的挥之不去的“亚细亚孤儿”的感受,再比如台湾族群独特的生存状态影响,而更加关注人文。而蔡明亮,就是其中积极思考自我,积极在影片中渲染自我情绪的,很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一位。如果说在在台湾学习工作生活的三十年造就了蔡明亮影片鲜明的台湾风格,那么蔡明亮本人的东南亚华人出身对他这种风格的强化,或者说对他这种风格在环境中的异化,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人讲究“性”,人性的性,就是说人的根本,不论是“三岁看大五岁看老”还是“落叶归根”都说明了中国人性格中维持自我的传统,所以中国人到哪里都是中国人。而固执维护自我的代价就是孤独,东南亚华人的孤独感积累了几个世纪,要比台湾人的孤独感更加强烈却更加隐忍,台湾尚且能够对曾经忽略自己的祖国母亲追讨那份情债,而东南亚华人却承受着无依无靠的漂泊感。如果说台湾自认为“亚细亚的孤儿”,那么东南亚华人就是“孤儿的孤儿”。蔡明亮就是继承了这种孤独感。
    蔡明亮的电影,要从细微处着眼,从街边的广告牌、人物的背影、天上的云朵中间去发现它要告诉你的东西,这些东西你完全可以说根本就没有,或者你恍然大悟猜到他要说的话其实并不见得就是,其实他真正表达的,就是感受,至于观众能够感受到什么,其实无关紧要。它只是提供给你一个静下心来思考一些别的事情的时间,长达6分钟静止不动的看着天边一朵云,你会有什么感受?有的观众说,蔡导的影片太好了,太有深度了,好到我没看懂;又有的观众说,影片中的那些场景太震撼了,给我一种醍醐灌顶的透彻。其实都是这些观众自作多情,或者一厢情愿,或者妄自揣测,甚至是故作深沉哗众取宠。其实导演什么都没说,只是叫你“自己看吧,看出什么是你自己的事”。并不是因为蔡明亮的那朵云就比你的那朵云更深刻,而是因为既然你能够耐下心来仔细看蔡导的影片,那么用这份心思去看别的什么电影或者别的任何事物,都会有同样的感触。蔡导的电影就是一杯咖啡,你慢慢地品,会尝到其其中浓浓的香味,如果你没有那份心情去去品味,那不过也就是解渴或者提神,而如果你用品咖啡这种心情去品味一杯白开水,想必也会别有滋味吧,只是你不会去这样,所以蔡明亮的影片才会多了那么多的意味。
  4. 我看的是一个带评论的dvd版。说是话,第一遍每看出名堂。看过附加的讲解之后,再看第二遍就特别震撼。
    当然,最震撼的还是那个结局。一片天空,无牵无挂的天空,就那么飘了好几分钟。那么个简单的镜头,竟然比任何天才演员的表演都要精彩。
    从那之后,我就经常仰头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