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教室别恋 Lust och fägring stor(1995)

简介:

    37岁的女教师维奥娜(马莉卡•劳伦丝 Marika Lagercrantz 饰)美艳动人,当丝袜推销员的丈夫却整天出差,就算回到家也只是听音乐、喝闷酒,让她心里非常寂寞难耐。班上15岁的青春少年史迪(约翰•威德伯格 Johan Widerberg 饰)懵懂无知,有着青春期特有的冲动。师生间两眼对视的瞬间,自然而然产生了相互依赖的畸形恋情。

演员:



影评:

  1. 射精一般始于14岁前, 由男子初接触性, 直到5、60岁才结束, 开始有精液后,阴毛长起来 乳头开始胀大,声线也变了 两性都被大自然挑动 更易倾心交配…… ——《论交配》连纳斯 1、老实说这片子很神奇,一上来在悠扬的咏叹调《lascia ch'io pianga》声中,就来了这么一段《性讲义》。 严重怀疑导演先生是生殖科医生改行的! 当然,如果你看完电影回过头来想,这并不是噱头,恰恰这是题眼,这是一部关于性的电影,虽然她并不让人感觉情色,反而暖暖的调子、干净的画面,很是养眼。 “性”嘛,原本就是美好的事儿。 2、这个世界有时候很奇怪。 有些事情人们不做,却常常喜欢挂在嘴边,比如“环保”、“廉洁”、“正义”;有些事情许多人都在做,却谁也不去说,比如“腐败”“A钱”,还有“性”。 当然这事儿貌似也不太好说出口,即便你好意思说,还真不见得有多少人好意思听,另外,就是想听,估计也不好意思说。 不得不说,社会真是退步了,两千年前孔子就说了,食色,性也。现在反而只能偷偷摸摸了。 这,不科学呀! 3、看到这里你得明白了,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对性的态度当然也不一样。 虽然许多人觉得这种性是不伦的,但就像圣经里说的一样,“我是在罪孽里生的。在我母胎的时候,就有了罪。” 如果有罪,也是原罪。 “性”这事儿并不丑陋,丑陋的是人心。 所以,看这部电影前你得懂得一些基本的背景。比如关于性的科学知识。当然,这事儿会上豆瓣的人没谁不明白,如果这事都不明白,别住下看了,赤裸裸地忘本啊,你还好意思活在地球上吗?立码儿打开窗户跳下去吧。 别砸坏草坪,谢谢。 4、提起情色,许多人第一反应肯定是我们的日本友人了,没办法,受影响太深,借用一句饭岛爱的悼词——“有的人活着,但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但她却永远活在人们的硬盘里!” 许多日本友人就这样活在千千万万个电脑的硬盘里! 相信如果白求恩医生知道了,也会激动地眼含热泪说,国际主义精神啊! 当然,也有同学说,饭老师比现在有些女生纯洁多了。 这个……这个……,思想太阴暗了,我表示反对! 因为,跑题了! 5、下面要介绍出场的,就是本片的出生地,瑞典了。 严肃地说,说起情色或者是性的问题,比起北欧民族来,日本友人还真是差的很远呢。 这里面是有很深刻地科学因素的,北欧属于高纬度地区,冬季长、黑夜长,北欧先民大多都和画着黑色眼线的杰克船长一样,从事一项很酷地就做“海盗”的职业,有空儿就开船出去抢点儿,没事儿就回家造造小海盗,一来二去祖先的光荣传统被很好地继承了下来,像瑞典、丹麦、荷兰人民,对性的态度太——开放了,以至于丹麦的哥本哈根被称为“性都”! 民风那叫一淳朴哟! 不得不说,日本友人的进步空间还是很大啊! 6、说起来瑞典那真是性自由很彻底的国家! 1933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非政府性组织PFSU,即全国性教育协会,1938年避孕合法化,流产得到法律许可;1942年性教育作为选修的课程;1944年,同性恋从犯罪的条款中删除。五十年代以后,政府相继采取了色情解禁、口服避孕药解禁、同居等新的性解放措施,一度在全世界掀起汹涌的波涛! 用周星星的话说,那真是如涛涛江水,连绵不绝啊! 最强的是瑞典在性教育上是“强迫性”的全民教育。这么说吧,当我们还傻呼呼地以为自己是父母从某个垃圾场捡来的时候,全瑞典7岁以上的小朋友都知道做爱是怎么一回事了! 差距呀,同学们! 7、下面要说的当然就和电影的主角有关了,那就是瑞典女人。 正像我们的祖国有许多怀揣着饭岛爱梦想的有志青年一样,西方有志青年们的梦想那就是“Swedish Blonde” (瑞典金发女郎)了! 自瑞典影星嘉宝和褒曼风靡全球后,瑞典女人的美貌就开始长期享誉全球,要知道1951年诞生的“世界小姐”选美,第一个冠军就是瑞典人,美国甚至出过一本成人杂志就叫做《瑞典女人》。 同样,我个人认为电影的女主角就非常漂亮,成熟,有味道,反而并不让人觉得有放荡的嫌疑。男孩子也一样,眼神清澈,青春帅气。 说真的,很美好的一部电影。 8、老实说这片子我打了五颗星,无论演员、镜头、光线,都是我喜欢的调调。 如果你了解了瑞典的文化、对性的态度,你也一定会和我一样认为这并不是一部情色片。 即便裸露一点的镜头,也看起来很干净,比如老师和学生边脱衣服边跑着说,谁先上床谁躺在下面。虽然性的意味很直接,可看起来就像维纳斯一样美好。 不过,当知道小男主角是导演Widerberg的儿子、女主角是孩子的继母时,我还是感觉有点崩溃了…… 不得不说,导演,你太有才了!你是不是根本没有准备演员经费的预算啊! (有朋友指正并不是这样,我检讨……) 9、毫无疑问,故事的本质还是在探讨生活。 像许多人说的一样,男孩子都是最终在女人身上获得成长的。其实女孩子也还不是一样? 由爱而性,由性而爱。从亚当吃了苹果开始,这事儿就周而复始地开始循环。可性和爱背后又有多少不得已的无奈? 女主角自己讲述说,许多人要和她结婚是因为盯上她父亲的财产,而遇到Frank,教师的丈夫,让全家人都觉得有趣,爱情就这样来了,然后结婚。可Frank在婚礼一周后就和我们的顾导演一样“车震”了。虽然不像顾导一样倒霉被狗仔队照了相,可被老婆发现了后果也很严重,Frank就这样背上了十字架。 10、在这样的故事背景里,电影拉开了大幕。 15岁少年对性的好奇,35岁女人对性的需要,在这样的状况下迅速开始化学反应,就像开片的《性讲义》说的,两性都被大自然挑动,更易倾心交配…… 男孩子就这样开始成长…… 当Frank,教师的丈夫,出现时,男孩子的成长从迅速从生理期开始进入社会期,音乐,战争,商业,法西斯、排犹等等,让史迪开始反思“性”之外的生活。 于是男孩子毅然选择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这那是什么情色片,这分明就是赤裸体裸地主旋律电影啊! 11、而对于女主角来说这一切却是一个地道的悲剧。 婚姻死了,生活乏味,工作单调,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清新的小伙伴,他却转眼就背叛了“革命”。 当她歇斯底里地砸碎酒瓶威逼男孩子做爱时,女人的悲哀一下子就被放大到极致。 就像张爱玲说的,她将只是自我萎谢了。 性和爱其实那能分的清呢? 跟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女人,到底可怜。 12、最后,想再说一说瑞典这个国家。 严格地讲,文化总是依附于经济的,瑞典的开放也不是凭空来的。 瑞典是个中立国家,两次世界大战都得以幸免,因此,电影里用战争和法西斯做背景是多少有点矫情的,瑞典经济自三十年代中期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持续增长。1870年到1970年间人均产值增长速度居世界第二,瑞典成为为世界上人均产值最高、社会福利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这个小小的国家拥有众多地世界级品牌——宜家、沃尔沃、爱立信、H&M、SAAB、Absolute伏特加、ABB、依莱克斯、利乐、阿斯利康…… 同胞们,科技强国,那真不是一句空话啊! (不得不说,我很佩服我自己啊,废话真多,写的真长啊啊啊)

  2. 推销员Frank在婚礼一周后出差便发生了婚外情,粗心地将证据留在了车子里,被女教师妻子Viola发现之后,伴随而来的是无论他如何努力也都无力改变的婚姻危机——All things fair,Frank从此为他的行为埋单; 37岁的女教师Viola遇到了刚刚萌动性爱的青春期小帅哥Sting,引发了一段师生恋,本质上却只是把对方当作是一个幼齿性玩具,Viola从此渐行渐远,在歇斯底里地砸碎酒瓶威逼Sting做爱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可怜可悲的女人——All things fair,她也在为她的行为埋单; 15岁的瑞典男孩Sting在青春期对性的懵懂,对成熟女人身体的渴望,从开始的主动出击,到后来的沦为Viola的奴隶以及丧失了来自同龄少女的一场相对正常的情感,最后还得到了女人开除班级的报复——All things fair,Sting为他的青春期第一课而埋单。

    All things fair,这才是影片的本意,而并不是更贴近市场需求的所谓中文译名“教室别恋”。在我看来,影片的主旨也并不是所谓的Sting的成人仪式,这是一个公平的世界——男人因为婚外恋而得到报复;女人因为报复而拒不离婚;男孩因为相对同龄人而言更多性爱的得到所以被当作性的俘虏,却又因为这段畸形的恋情所以认识了世界;女孩因为付出而得到了男孩的身体…… 为了得到别人的尊敬和关爱,你就必须付出,没有幸福可以唾手可得;同样,当你做错了事情,你就必须努力弥补,虽然或许这些努力未必能够使破镜恢复如初,但努力至少是一种姿态,总至少不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操纵着故事情节的是那个女人,如果不是Viola,Frank或许不会如此落寞,Sting或许还是和其他普通男孩一样成长,小女孩或许一早就能够如愿所偿……如果说一开始的师生恋情她还算是70%被动的话,如果说Frank的婚外情还是一切的导火索的话,但随后而来的却都是她的杰作了——她并不是那个点火的人,但她却是那个加火种烧掉一切的人——一个具有极度的占有欲和报复心的女人。男人但凡遇到这样的女人,无非也就是这两种结局:一种就是变成Frank的懦弱低迷,另一种就是Sting的坚强成长;这样的女人也注定得不到幸福——All things fair,用报复的心态去对待情感,一切幸福都将不再。

    Sting是一个敏感的男孩,影片一开始就懂得去保护被欺压的犹太同学,在Frank生意失败的时候他是唯一的倾听者,生怕妈妈担心而暂时隐瞒哥哥死去的消息,以及最后一幕和刚刚经历丧子之痛的父亲在归来的列车上唱歌……承受如此之多,却始终没有人能够和他分担,即便那个邻居的女孩也无法做到,一个让人如此柔肠辗转的男孩的青春期,却是没有爱情只有性爱的青春期,影片的描述里也只有这样的成长才能让他慢慢去懂得人生的意义。而Frank曾经是那么的接近于一种成长的标杆——音乐、知识、修养、事业、汽车等等他们谈论的一切,似乎男人就应该如此。

    对着Frank,更多的是一种怜。惊诧于男孩和男人的那场相处,那似乎是一种更翔实的江湖情谊。要知道,那场生意的失败,不是应该有个他的女人在听他诉说吗?而此时此刻,在他倒在酒精中的那一刻,那个本应鼓励他支持他的女人,竟然穿着睡衣在准备去和一个15岁的未成年少男调情做爱。

    All things fair,也正是这个场景成为故事的转折点,使得Sting陡然之间明白了一切,于是在黑板上当众写下“It’s I who am right, and you who are wrong”并一脚踹翻了讲台——这就像是一场成人仪式,在酒精和性爱都经历过之后,借此完成了一场男人青春的成人仪式。最后,Sting在一场大火中走来,烧净这里的所有回忆,完成了从男孩到男人的必经之路,也完成了一场All things fair。
  3. 比永远多一天。
    2008年春,一句关于天长地久的誓言,在西南某个省会城市的大街小巷里,弥漫着血色的浪漫。
    永远有多远?这样的发问总让人感到沉重。我不知道那个女老师是否对她的两个学生动了真情。但对于其中的一个男孩来说,他没有永远了,甚至连多的那一天都没有。他死了,死在同学的尖刀之下。死于那个中年女老师的另一个永远,对了,还多一天。
    其实对于一个婚姻破碎并对世态感到无尽炎凉的中年女教师来说,她大可以在社会上那些离了婚正努力寻找人生第二春的男青年那里得到足够的情感慰籍,然而她却在千万年来时间的无涯荒野之中,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于是轻轻的说,学生,你也在这里呀?——那的确是有些瞎搞。

    我不善于联想,但在我印象里,师兄弟们只有在为抢师妹的时候才会大动刀枪,比如《神雕》里的大小武兄弟,《笑傲》里的林平之和令狐冲。抢师娘的倒真是闻所未闻的稀有,怪不得我身边的老外都说,中国人,奇强。虽说师娘们可能在各类高级面膜熏香羊胎素瑜伽泰式按摩的保养下青春犹在,风韵依然,但在武侠小说里动不动就要挑筋断骨的森严礼教和吃人的天理伦常也让那些人丝毫不敢倒腾他们人性中的那点邪恶的春药,作封建社会中挑战传统师道尊严的排头兵和弄潮儿。唯有小龙女和杨过,那是冒了天下之大不不韪的。听说金大侠在改版后的《射雕》中让梅超风搞上了黄老邪,一想到我们可怜的靖哥哥即将去面对这样的一位岳母,我不知道该说这是时代理念的进步还是纯洁爱情的伸张。

    以前我看过不少关于师生恋题材的影片。那些美丽而动人的老师,淫荡而色情的同学,占据了我大学里一个又一个寂寞而空虚的夜晚,造就了一个又一个有着春天般美好情怀的梦呓。如大家熟知的《青春》,《梦精记》,《爱的蹦极》。很久之前还看过那部著名的瑞典电影《教室别恋》,其中美女老师维奥娜那深蓝色上衣的二十颗黑色扣子让我印象深刻,那些扣子犹如男孩史蒂迈向成熟的二十级阶梯,是那样的暧昧而充满性感和诱惑。据说那片子中反映了青春的残酷,爱情的启蒙,道德的沦陷。影评人以他们一向的偏执,造成了他们一向的危言耸听。我觉得其实所谓师生恋,原本只是出自一段被无限夸大的普通爱情。

    对大多数家长来说,师生恋是无比狰狞的。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好好学习,哪个家长都不希望孩子们在不成熟的感情里天天向上。但在岛国东瀛,对于日本女性有着非常深刻了解的诸君应该知道,老师和学生一向是日本AV中长盛不衰的制服主题。某在日本外派学习和体验生活的同学还告诉我,日本太平洋沿海城市的风俗馆里那些穿着超短裙的“老师”也是最热门的服务项目之一,那些大块头的美国大兵和长期漂泊的海员,往往到了这里便又回转成了青涩校园里嗷嗷待哺的少年。
    其实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那点破事儿,看上去比较劲爆,说实话还真没什么大不了,卡米耶·克洛岱尔,廖静文,许广平,翁帆,大师们的魅力是无穷的,大师们是真理的化身,这总是会让一些学生不顾世俗的偏见——吾爱真理,但吾更爱吾师,谁都没有权力去阻挡师生间那比真理更伟大的真情。

    想当年青涩单纯的我(现在也是)读高一的时候也曾有一段晦暗而混乱的情愫。那是一次语文课上,我们年轻漂亮的刚从师大毕业的小老师点我起来回答问题。我正沉迷于那些因为青春年少而萌动的淡淡心事之中,于是我站起来,深情的望着她的眼睛,她也深情的回望着我,电光火石之间,温柔的眼波流淌,行星停滞,宇宙进入洪荒,那几秒就像几万年那样漫长,很多年后,我一直相信,那一刻,是爱情给了我那样的力量,让我无比坚定无比勇敢的说,这个问题,我不知道。

    从小我们就记得这样的比喻,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当花朵爱上园丁,似乎是比美女爱上野兽温馨动人更合乎逻辑的温柔童话,只是童话中,不应该有无谓的血腥。



  4. 男女平等这事我从来不相信,正如我不相信世界上存在着平等这个东西。我承认女性的确享有的一切权利,但是我不认为,上帝对男人和对女人是一样的。当女孩成长为女人,只需一次刻骨铭心的插入;而男孩成长,却需要无数次的插入——无数次失败和无数的尝试,直到明白这个世界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譬如自己的老二,你永远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背叛你一次。男孩在成长的时候,总是比女孩多出不少的残酷。
    《教室别恋》之中最有意思的一段对话是关于性和自己那无奈的老二。当别的孩子无比憧憬成长之后,掌控女人,一天三次。男主角这时候每天晚上都被女人折磨得死去活来,忍不住要揶揄一句:
    “只有兔子才会一天三次,而兔子是不需要避孕套的。”

    《教室别恋》讲述的是青春的残酷,但是残酷的并不是青春,而是青春期成长本身这个过程。正如当初你一天早上醒来,第一次发现人生的寂寞难耐并且饥渴无比,你感受到生命本身的赤裸和其中的邪恶,生命不再是一个游乐园,而是一个危险血腥的斗兽场。
    波•韦德伯格的《教室别恋》在IMDB得分并不让人注目。青春期里面成长的痛苦和性欲的折磨,这种题材的电影我印象中就有托纳多雷的《西西里岛美丽传说》和岩井俊二的《关于莉莉周周的一切》,而波•韦德伯格所希冀的俄狄浦斯情结与禁忌,也不见得比今年的《朗读者》来得娓娓动听。
    但是,这部片的确让我有所触动。而这种触动,是男孩英雄梦想的陨落。就是影片所说,你不是兔子,不可能一天三次。
    自古以来老二就作为一种符号,比如原始社会老二成为图腾,象征着繁殖和兴旺。但是老二沦落到现在,如果它还算一种图腾,那么隐喻的是能力、野心、欲望和控制,更深层次的,是对自己无能和对现实的不可控制的深度恐惧。David Slade在06年的时候,拍的一部电影《硬糖》,对男性的这种潜意识作了极其辛辣的讽刺:男主角被一个十三四的小女孩折磨阉割(虽然没割成)的故事。拥有力量而无能为力,一心控制却无法掌握,这几乎是所有男人的尴尬。
    《硬糖》所提到的关于阉割男权这点,事实上是被戏剧化的。安排一种不可能出现的敌对状况,男人失去所有的行为能力,沦为待宰的羔羊——而本应成为羔羊的小萝莉却反客为主,一脸戏虐的表情。而现实之中,正如王小波在《黄金年代》里面所说:人生就是一个缓慢阉割的过程。当你明白这点,阉割已经开始。

    《教室别恋》的开幕是一段《论交配》的文章。意思是射精从十四岁开始,这是故事里面男主角成长的时间。一个十四岁的小男孩,脑子除了乳房就是阴道。《西西里岛美丽传说》里面说得好:他需要一个女人。这是欲望所在。
    上帝要毁灭一个人的时候,会给他无上的权力;而生活要毁掉一个纯真,那么只需给他一个女人。《教室别恋》的另一个名字是教室畸恋,而Sting的第一个女人是他的老师。一个年满三十的女人。如果说Sting俯身跪下企图探索女教师Viola缭绕在椅子上面的体温和余香是欲望的萌发,那么Sting在鼓励之下,由下而上,解开裙扣,逐步探索神秘——这就是欲望的解放了。
    波•韦德伯格在影片以无数的象征隐喻镜头著称,那么在这个桥段里面Viola深蓝色的裙子和解开的二十颗纽扣,无疑是一种试图挣脱的禁忌:Sting希望从女人的温存之中找到生命的温柔,而Viola期待着少年的抚摸,给她带来“清新的空气”。
    “清新的空气”是Viola形容自己当年出嫁时候的丈夫。1943年的瑞典,传统的束缚和战争的恐惧,使得Viola对生活的死气沉沉无比厌恶。她虽然期望着解脱,但是她毕竟受着女人天性的约束。她可以容忍学生在她的课堂上面开小差,但是她永远不敢将Sting和自己的不伦公开。
    Sting是她在这种生活死水之中唯一握住的稻草。这种空气虽然毫无希望,但是Viola足以甘之如饴。Viola从电影一开始从导师般的矜持高雅到最后的竭斯底里,导演放弃以咏叹调和温和的光影营造出来的角色形象,转而是无止境的自私贪婪和肮脏欲望,这是一种女神到女人的转变。
    Sting的欲望得以满足,并且逐渐明白这一欲望背后所隐藏着的恐怖与丑恶。
    这也许用我当年十四岁的经历阐述更为明了。当年我十四岁在学校寄宿,每天早上学校广播都会播放李娜的一首歌,歌词说的是:小和尚下山之前老和尚叮嘱说,山下女人是老虎。这歌曲听起来俗不可耐,但是我认为每个男人都应该听上一遍。好歹也算警钟长鸣。

    中年男人Frank的角色形象是影片之中的一个大亮点。波•韦德伯格的叙事冗长拖沓,欲言又止的挑逗和遮遮掩掩的暗示,几乎将影片前面三十分钟拍得如同一部极其闷蛋的日本AV。而Frank的情节,是这部片的一大转折,让不少几乎放弃的观众重拾兴趣。
    Frank就是前面所提到的,Viola的第一次“清新的空气”。但是这空气在罗曼罗兰所说的“老大的欧罗巴”之中,也难免变得死气沉沉。更为关键的是,他有一个貌美水性的老婆。于是Frank完全是一个滑稽式的小丑形象。从他的名字到他的职业,无一不是一个略显悲情的笑话。
    这是一个被生活和成长所折磨得遍体鳞伤的男孩。他在生命这场战役中,存留下来的不过是一颗童真的心。譬如说他将酒藏到大厅的吊钟里面,自诩为一项了不起的发明。我们不难从那个玩笑一般的发明窥视到一个老男人心里的一丝纯洁——可怜而无可避免地沦为笑柄。
    这种伎俩在生活的残酷中一无是处。
    他是男人之中的败者:无能、懦弱、失意、麻木。面对Sting的绿帽油油和生活的一再打击,他采取的是回避。躲在厨房里面听交响乐。Frank偏爱的是贝多芬晚年。据罗曼罗兰的《巨人三传》,贝多芬处于英雄的首席。而波•韦德伯格在此多少有一些讽刺的意味:面对痛苦而无法叫喊,贝多芬不过是Frank吸允希望的乳头。他得到安慰,但是却从来没有得到过奋斗勇气。
    在电影之中,Frank和Viola一样是Sting启蒙老师,虽然Sting不承认,但是他的确像Sting展示了日后成为男人的痛苦。也许不是所有的男孩都会走到那一步,但是,我们都知道,Frank曾经如同Sting一样,给一个女人带来空气。Viola是一个阶梯,而Frank就是阶梯所通往的处所。
    Frank的形象,同样构筑起《教室别恋》所要描述“青春期的残酷”。这种残酷印在每个男孩对未来的憧憬上面:这就是你所期待。正如Sting在前文所说的那句:你他妈又不是兔子。同样烙印在另一个男孩的憧憬之中。

    与Frank相对的是Sting的哥哥西格。他是Sting的英雄。
    所有的人都需要英雄。事实上,贝多芬只是失败者的英雄。而对于Sting这些稚嫩的小灵魂,他们的英雄是一个真正的男人。一个理想的男人。
    Sting的哥哥就是这么一个理想的英雄。
    每个男孩都有那么一个英雄。(超人在1943年还沉睡在某个男孩的脑袋里面。)比起贝多芬是在精神层面的强大,Sting的英雄只须在体格上强大。导演对Sting哥哥的着墨不多,但是他已经代表了一个真正的英雄:他首先是水手,其次是勇敢,即可解决一个强大的对手,也可以搞定一个女人。
    西格和贝多芬虽然都是英雄,但是在形象中却有着本质的区别。贝多芬是失败者痛苦的慰藉,而西格却是一个年轻的心灵所奋斗的楷模。他所提供给Sting的是一种目标,是Sting觉得自己应该成为的角色。
    如果《关于莉莉周周的一切》之中,成长的残酷在于梦想的破灭,那么Sting的悲剧始于英雄的陨落。Sting的哥哥最终未能战胜命运的无常,在战争中死去。好比一个失败的超人,在孩子的面前倒下。
    这就是现实,没人能挑战并在其中取胜。

    《教室别恋》的封面是Viola一袭深蓝色的长裙,二十颗扣子半开半闭,欲望招摇其中。但Sting解开的不是欲望,而是成长的真相,如果其中真的有所谓的残酷,那么的确是那么老套的一点:现实展开,英雄死去。
    然后我们开始成长。

    波•韦德伯格的这部电影,事实上更多的被解读成两性间的权力争夺。Viola是代表强权的强者而Frank则代表男人,在男女之间这场战争中的弱者。Sting最后的反抗和离开代表着男人开始掌握生活的主导。
    如果说Sting在这场战争中学到点什么的话,那么他学到了所有男人都学到的东西:控制。Sting和Viola在教学器材室里面温存的那一场戏,里面导演用一个无脑人体模型隐喻Sting的老二思维。随着英雄的死亡,Sting逐渐在成长的激剧变化中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并且力图反抗。他开始离开Viola,追寻自己的爱情;并且一脚踢开女教师权威的讲台,将Viola的丑恶暴露在他人面前。
    他开始掌握自己的生命,姑且不论是否成为Frank式的悲剧,但是他的确不得不开始了自己成为男人的历程。面对生命的戏弄,我们也许掌握不了一切,但是我至少可以掌握自己的老二。
    而女权主义者对此诟病不浅,因为情欲毕竟是她们所希望的,代表男人天性的下贱,是她们觉得自己借以掌握男人全部的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