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2013)

演员:



影评:

  1. 最大的感受:进行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们大多是文科出身,而且是八十年代启蒙者类型的理想主义者,依靠自己单打独斗,开一块小小的试验田。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今日学堂的张健柏。此君是否正格武大哲学教授不甚明了,但是以中国传统武学修身,以科学求知的精神育人的理念最对我胃口,而且其谈话姿态,有名士风度。

    我认为这些“替代性”/“体制外”教育的问题有两个:
    1. 不够专业化,有教学理念,却无教学标准和体系,一厢情愿地提供美育、德育,遥望民国,孩子固然快乐,健康成长,但是除了那个鲁班木工学校之外,我没有看到它们对后工业时代的社会人根本上是一个可供售卖的劳动力这一现实有任何应对的计划。

    2. 无法回答普通家庭对教育回报的需求,最后只能是精英家庭的替代性产品,反正这类家庭有提供孩子就业的资本和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法回应中国最欠缺的,下层家庭所需要的优质基础教育这一需求,不仅是一种战略上的失败,而且反映了左派运动沦为思想游戏已是全球趋势。

    教育固然是要把每个个体当做独立特殊的个体来对待,但是如果无法探索出另一套可供选择的社会教育系统,对现实的推动将会微乎其微,最后只能沦为精神按摩。
    中国的现实情况如钱理群所说:教育的问题都在教育之外。意指政治改革。但是政府力量过于固化和强大,而无组织的思想运动和教育改革,常常连正面冲击的机会都没有就已经消散,转而回到《河殇》的悲情基调上去。

    老一代的理想主义者们最大的缺憾在于:没有想到用新的组织方式和科学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斗争。当然,知易行难,但是在一个互联网和资本的年代,只是回望民国,将希望寄托在美育德育的感化力量,从个体教育出发,到个体教育结束,最后也只能是星星之火。探索体系性的构想,是下一步要做的。
  2. B站:

    第1集: 重回人的语文 第2集: 呵护童年 第3集: 天梯-寒门学子的出路 第4集: 守望乡村 第5集: 大学 大学 第6集: 在路上-高校改革 第7集: 课堂风暴 第8集: 寻找马小平-人文教育 第9集:在家上学 第10集:公民教育

  3. 其实看这部纪录片会很心痛,毕竟自己也是这种教育下的失败产物,如今成为一个老师看到这些更是痛心疾首,感觉教育陷入了怪圈。尤其是班上的孩子们对学习的功利心,对经典的唾弃,以及思路的不灵活。虽然现在读书大概不是唯一的出路了,可是大多数家长和老师以及社会主流价值观还是会去限定孩子们的道路。

    我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如今的孩子多,竞争也激烈,我们提倡的民主和谐基本早就是一个口号。难得的是片子里能看到好多人在努力用他们的方式去探索,也许这只是一点点微弱的光,甚至都不一定能对主流思想产生一丝一毫的影响,可是做和不做一定是有区别的。所以还是很值得肯定的。

    人人多少都会痛恨现在的各种制度,又会利用各种漏洞为自己谋取利益。就像片中各种各样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样。作为大江苏高考变革的体验者,我只想呵呵。最近听说考试方法又改回原来的3+X了也是够。大概这里面是庞大的利益链条,就像片中教材和出版社及教辅的关系。最近看完春晚再看到要把思想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里就更无力了,吾朝就那么不自信嘛?至少从我带的初中生来看,他们是不屑一顾的,是两种语言体系的。

    也许有能力的人都会选择自己教学,或者干脆让孩子出国读书,是呀,只要能让他真正开心的成长,需要在意什么方法呢?为什么学习不过是多一些选择的余地,以及成为更好的大人。哪怕改变不了这个社会,至少自我内心是平静的,是向上的。

    教育改革这事儿,需要勇气,需要斗士!

    所以,加个油!
  4. 盗火者是什么意思不知道,中国教育我不太清楚,只是接受了十几年的中国教育,现在也开始读一些书,对于以前的教育有了一些看法。

    对过去十几年自己所受到的教育感到悔恨,是它教我爱谁,恨谁,被这些情感充斥着度过了本应该自由的选择,理智的爱恨的年岁。价值观不应该分东和西,应该拒绝反自由,反智,偏激甚至反人类的价值观。回想起曾经上过的语文课,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古诗词,这些都是考试的重点,我们会在课余的时间死命的去背诵,默写。我还记得书本上的春夏秋冬,时代变迁,里面描绘了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生活中一些稍纵即逝的美,过往的怀念。伟大的领袖,民族英雄和憎恶的侵略者也是课文的重点,有些则可称的上是鸿篇巨制,论长度可是首屈一指。

    那些每次考试最让人揪心得语文考试题目,如:分析作者的用意,分析文章的主题,这个词为何用的好。那时候没有学会多少大话,空话,套话,也并不会说质朴的白话,字迹所粗劣,提笔写字总有些为难。究其原因还是课外阅读几乎是零,如果小时候的教育能让我热爱书本,那该会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