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前,老戏骨李诚儒在《演员请就位》里的几句话在热搜上被反复咀嚼着。
虽说这番言论古早了点儿,但还是引得剧主思考。
什么样的影视作品,算得上有分量?
剧主觉得,莫过于简单的黑底白字——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可如果一部剧敢把“改编”两个字都放下呢?
剧主觉得,它一定更有底气,也一定更有锋芒。
这锋芒不在于多强的戏剧冲突。
而在于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绝望和挣扎。
就像这段故事一样。
它离奇,但从不遥远。
01
掀动风暴的,是小镇中互不相识的四个人。
一个警察、两个母亲、一个陌生人。
高级警探史蒂夫,奉行简洁高效的实用主义。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在之前剧主聊过的里,史蒂夫这种警察被叫做“食草者”(Grass Eater):
从不主动谋取私利,但同样深谙体制运行之道。
你可以说他专注,也可以说他世故。
总之,绝不是那种一拍脑门就下决定的理想主义者。
两个母亲身上有不少相似之处。
同样重组了家庭,同样期待着女儿回家。
贝琦的母亲用了将近10年望穿秋水,既焦灼又无奈——
当年女儿因为毒瘾发作而离家出走,中间又不得已做过皮肉生意。
她明白,相见对两个人来说都需要天大的勇气。
唯一让她心里有所安慰的,是前夫那边时常传来关于女儿的消息。
这也是她没有将女儿报作失踪人口的理由。
希恩的母亲没那么纠结。
她只是纳闷,蹦完迪跟男友分开的女儿一天都没回家,能去哪里呢?
滴答,滴答。
时钟敲响,眼看希恩失联的时间就跨过引发焦虑的临界点。
希恩的妈妈顶不住了,决定先去报案。
亲友都不知所以,搜查又迟迟未果。
从最乐观的角度来看,希恩也处在监禁当中。
更糟糕的情况?
没人敢往下想。
这个时候。
恐惧的源头,对准未知身份的嫌疑人。
史蒂夫带队,日夜排查比对着可疑信息。
终于,在监控里发现了蛛丝马迹。
02
克里斯托弗·约翰·哈利威尔。
有过几次轻罪的前科,注册过一堆虚假身份。
希恩留在外界最后的影像记录,是那晚在酒吧门口搭上了他的出租车。
旧案新疑,让史蒂夫把目光基本锁定在克里斯身上。
但为了不打草惊蛇,也为了收集更多证据。
史蒂夫决定,先不把克里斯捉拿归案。
向他施压,逼他露出更多马脚。
这边,法网渐渐收紧。
另一边,克里斯仿佛不堪重负,买了一大堆安眠药物。
阴云笼罩。
如果克里斯真的自杀,希恩的下落将石沉大海。
不能再等了。
必须雷霆出击,将克里斯缉拿。
你看克里斯被押进警车时的神情。
茫然、懊悔,咬紧后槽牙,目光不自然地瞟向窗外。
脸上微微颤抖,表明他的内心不像表面那样平静。
史蒂夫断定,克里斯此刻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
于是他不顾违反取证条例的风险,带着克里斯来到一处四下无人的空地。
你要告诉我们希恩在哪儿吗?
摇头,耸肩。
我知道是你做的。你可以继续反抗,回到警察局里去等律师。可一旦媒体曝光,你将身败名裂。
你不为自己考虑,也得为你的家人考虑吧?
沉吟、转身。
克里斯终于说出了关于希恩的消息:
我记得我就是把她搬到这里来了,她的尸体。
沮丧、无奈。
就在史蒂夫找到希恩的遗体准备收工的时候,突然听到克里斯喃喃道:
想再听一个吗?
03
就一句话。
直接把史蒂夫噎在原地。
他顾不得按照程序,以涉嫌第二桩杀人犯的名义重新逮捕克里斯。
而是急切地追问:
什么时候?
还有吗?
克里斯没有回答他。
反倒是一副痛心疾首地反问他。
还不够吗?
剩下的过程顺畅很多。
找到现场,掘出寒凉的尸骨。
经过DNA检测,正是多年不见其人的贝琦。
紧邻的两家人相继崩溃,史蒂夫也疲惫不堪。
正当案件慢慢平息,遇难者家属试图淡忘的时候。
情况再度急转直下。
回到警局的克里斯,一改之前捶胸顿足的沮丧之色。
而是冷静地应付着审讯——
无可奉告。
更可怕的是。
史蒂夫皱紧眉头,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制衡克里斯的武器。
你说铁证如山?
对不起,克里斯的辩护律师说你“刑讯逼供”。
又陷入胶着。
史蒂夫甚至找来克里斯的女儿,希望共情能够感化冥顽不灵。
可没想到。
刚见到女儿,克里斯就搬出了那套准备好了的说辞。
别说话了,他们在录音
我要你更名改姓,远走他乡
贩卖你的故事,赚越多的钱越好
在法庭之上。
克里斯此前的供词被判无效。
他只需为一起杀人案件负责,而非两起。
而史蒂夫,却以渎职的理由被贝琦家属起诉,面对的是丢掉饭碗的风险。
在超市里,在大街上。
人们见到他都会聚众围观,尊称一声“在世福尔摩斯”。
他拨开拥挤的人群,逆向而出。
那欢呼声中的讽刺,只有他能听到。
04
你有保持沉默的权利, 你所说的话有可能在审判中用作不利于你的证据。 你有会见律师的权利,如果你请不起律师,政府可以免费为你提供一名律师。
这简单的“米兰达宣言”,剧主相信大家都在无数影视中听到过。
可细心琢磨,你会发现矛盾:
为何一面渴望尽早认罪,一面又反复提醒后果?
说到底,这是对犯人权利的保护。
还记不记得《杀人回忆》里,金雷河扮演的曹探员的那双黑脚?
一个话都说不清楚的残疾青年,生生被他“打”成了杀人凶手。
米兰达宣言的诞生,正是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
单个个体的表达权跟国家机构的公诉力相比,本质上是一场极大的不平等。
为了弥补这种不平等,让每个人不至于“因言获罪”。
执法者必须先自缚手脚,让受讯者充分明白自身处境。
而也正是因为在交代第二起案件之前,史蒂夫没有采取这样的行动。
克里斯才把他牢牢吃定。
从当年震动世界的辛普森杀妻案,再到最近条姐跟大家聊过的。
你看到西方国家的影视作品,总在人性的边缘去挤压试探法律的底线。
剧主还记得当时《纽约灾星》的推送发出来,有一个高赞的疑问被抛出来:
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到底哪个更重要?
条姐给出的答案是,都重要。
所以司法英雄才那么了不起。
所谓“带着镣铐跳舞”。
史蒂夫败走麦城后,就有这样的幡然醒悟——
有一件事他说得是对的,他确实把我毁了
那天,感觉我好像必须失去一切才能将他绳之以法
就像我们之间有什么协定似的
这样看来。
片名《A Confession》,取它的两层本意似乎涵盖更广。
第一层,是供词。
这供词可能就是真相本身。
但在有心人的利用下,也会变成锋锐的武器。
就像《纽约时报》的作家安德鲁·所罗门所说:
真相是会撒谎的。
第二层,才是坦白。
把真相曝晒在阳光下,让魑魅魍魉无所遁形。
这或许要付出杀身成仁的勇气。
又或许要付出以身饲虎的代价。
也唯有把这些都放在司法天平的两端,才能加重公正的分量。
在真理昭昭之际,执法者赤诚的心化作晶莹的碎屑漫天飘扬。
这个时候你才明白。
正义不仅需要呐喊。
正义更需要体面。
生活在继续。
Steve Fulcher辞职以后跑去利比亚训练警察。
和我一样,我辞职以后跑到加拿大找了个工作。
不同的是,如果是我,大概坚决不会回去给他们作证。
Fulcher的妻子鼓励他,You're doing the right thing。我关于本剧的第三集剧评也用了相同的字作题目。
所以真的很敬佩Fulcher,即使受了那么多的伤害,还是能够为了信念做正确的事。
换了个法官,一切就都不一样了。体制的缺陷就在于此。一言堂——运气好的话遇到明理的人,一切就能容易得多;运气不好,遇到糊涂人,遇到唯利是图的人,生活就会很艰难。
我在体制内的最后十年,三个顶头上司都是只有中专学历。我也曾有过天真时刻,认为学历并不能代表一切。但实际上,学历有限的人眼界也确实有限,心胸也往往极狭小。原工作单位现在还有中专生当处长、管着一群硕士研究生的现象。我只能教导自己的孩子,只要有这种现象存在,就千万不要回去。
恶毒的人也生生不息,蟑螂般伏伺窥探,寻机害人。如本剧中的Halliwell,我还想象如果当时他不说Becky的事儿就好了,Fulcher就能保住事业。没想到人家是故意拉他下水,真的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得罪了这样一个小人。Halliwell在法庭上注视Fulcher的狠毒目光,真是让人不寒而栗。
Becky的妈妈好棒,有主见,在记者面前自信发声,永远支持Fulcher,与警方的虚伪声明形成鲜明对比。
Sian的妈妈因为害怕孤独,出于脆弱而结婚,但最后还是选择离开,也是一位勇敢的女性。谈女性觉醒,并不需要握着拳头一脸正义咬牙切齿的脸谱化,像本剧这样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才是境界。
每个人处理悲伤的程序都是不一样的。Elaine在女儿出事后一直没有哭,而看到女儿的男朋友与新恋人牵手,可能这时才意识到女儿真正离去,生活已经翻了新篇章。她痛哭不已,人生真苦。
生活继续,希望现实生活中的他们都平静而幸福。
一个效忠于体制的人,最后变成了体制的敌人。
第五集看下来,感觉在有些人(如Becky的生父)的眼里,Fulcher比连环杀人犯还可恶,真不知道谁是坏人了。2011年案件发生,而纪律检查是在2014年,在此期间,Fulcher一直处于停职阶段。
妻子从一开始就希望他辞职的,而他一直因为退休金和生活等方面的考虑,不愿意辞职。因此夫妻关系还一度非常紧张。
促使他最后下决心的,一是复职后被安排做一些无关紧要的工作,二是与自杀同事Ray的妻子的一番谈话。
Becky的母亲对Fulcher的支持非常坚定,可惜最后修改法案的请愿还是没有成功。那时特蕾莎-梅还是内务大臣,可能过程中也有各种政治力量的角逐吧。
因为自己也被体制暴打过,所以非常理解这一集的Fulcher。马丁-弗里曼把Fulcher当时的气愤、尴尬、无奈,辞职后的轻松演绎得非常到位,其间也有过挣扎,Fulcher甚至还去嫌犯坦白的长凳上坐了一坐。
每次看这种基于真实事件的英剧,都特别压抑。
说真的,如果不是野外突击询问,可能永远也找不到两个女孩子了。带Christopher回警局,要求有律师,然后C就可以永远躲在No comment的后面,对所有问题一概不回答。
Fulcher真的是个好警探,直觉准,敢于行动。事实证明他之前大规模搜寻Sian,派人跟踪C,这些策略都是正确的。他对待C态度适中,既没有威逼,也没有软化。
C问,You think I did it. 而他直视C的眼睛回答说,I know you did it.
C坐上车后,Fulcher替他系好安全带,还细心地问了问,紧不紧?
应C的要求调高车内空调温度。
之后还递上一支烟。
正是这种态度让C放下警惕,不但交待了Sian的藏尸地点,还坦白了另一个女孩Becky的谋杀也与自己有关。虽然因为年代久远,Becky的所在地记得不太清楚,给警方找寻尸体稍微制造了一些麻烦,但C对Fulcher的无保留,是令人印象相当深刻的。他还问Fulcher,我一定是什么地方出毛病了,一般人是不会就这样走出去杀人的。这段交心令人惊叹。
想到Fulcher之后会因为这件事辞职,真是痛心,体制就这样失去了一个优秀的警探。
马丁-弗里曼还是一如既往地演技精湛,如果不是他的脸辨识度太高,我真会以为这是一部纪录片。有人说马丁没有突破,可是为什么总要突破?就这样给观众带来一个又一个精彩又经典的表演,不是挺好么?
C的演员也很棒,他就是那个变态。
两个妈妈对坏消息的反应,处理得也不一样。本剧在制作上很精心。
外景也美,尤其是直升机上的俯拍,配上音乐,如果不是案子让人纠心,还是挺让人心旷神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