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美国印象:蕾切尔·卡森 American Experience: Rachel Carson(2017)

美国印象:蕾切尔·卡森 American Experience: Rachel Carson(2017)

导演: Michelle Ferrari

编剧: Michelle Ferrari

主演: 蕾切尔·卡森 Mary Fassino 约翰·肯尼迪 玛丽-露易丝·帕克 奥利弗·普莱特

类型: 纪录片 传记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17-01-24(美国)

片长: 114分钟 IMDb: tt6342942 豆瓣评分:0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A profile of scientist and writer Rachel L. Carson (1907-64), whose 1962 book "Silent Spring" helped launch the modern environmental movement.

演员:



影评:

  1. 本片可以说是为瑞秋-卡森量身订造的传记片,主人公卡森无疑是这半个世纪最富争议的女性环保主义家,甚至被称作现代环保事业的奠基人。正好,我在周末选修的一堂国际课“国际环境政治学”上就已经深入了解了瑞秋卡森和她的著作《寂静的春天》,所以更是对本片的感触颇为深刻。 我是一名国际政治系专业的学生,也是一位热衷影视鉴赏和积累了一定视听语言分析能力的年轻人,因此对这部纪录片一些关于时政背景的独特的表现形式尤其敏感。在这部电影中,我发现导演试图通过蒙太奇隐喻,将人们用杀虫剂摆脱地球上昆虫的愿望刻意地和二战结束后大国博弈中的“核和平”巧妙联系起来,把环保主义浪潮镶嵌在冷战期间国家及其意识形态之间的紧张关系大背景中,这种表现意图别出心裁、蕴含深意。两者的视觉效果十分相似:核尘埃的白色灰烬和农药的粘性白色粉末,简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不仅如此,就连推动其开发和使用的恐惧和焦虑,以及它们使植物,动物和水道有毒的能力,也相当般配。但导演也在隐忍含蓄地表达这样一种观念:无论是消灭火蚁和携带疟疾的蚊子,还是卖力保持战后的和平,都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和代价——人们,尤其是科学家和政客们,在世界大战紧绷的神经解放出来后,貌似又重新拥抱回功利主义和技术主义了:利用人类智慧,牺牲“部分”环境,承担“些微”风险,便可以实现更美好的世界。无论是原子弹,还是二氯二苯三氯乙烷(下文统称“DDT”),都像是人类和魔鬼的一场精打细算的交易。但这究竟是理性的胜利,还是文明的自取灭亡,我们无从而知,只能交由历史验证。 显然,卡森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技术明明带给我们如此多的便利,制造了人类文明在短短的一两百年中飞速的发展跃迁,我为什么要忽视它巨大的实惠而谴责它? 在很长一段时期,人类履至尊而制地球、执敲扑而以自然是如此的不可动摇。从荀子的“人定胜天”、莎士比亚的“人是万物的灵长”到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棵有思想的苇草”,人本主义的号召力是如此的令人澎湃,能给予这个创造了无数发明的种族以强烈的优越感。 可是,人类这样至高无上的地位还能维持多久呢?疯狂、血腥的世界大战和原子弹的杀伤力已经告诉人们,这个文明可以随时被毁灭,如果人们无视全球变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挑战,这个文明还可以被慢性毁灭。与其说是毁灭,不如说是一场盛大的“慢性自杀”。不仅这个文明可能因此消亡,它所依赖的大自然也可能烟消云散。 而后者才是卡森最难以接受的。 好痛啊,要眼睁睁看着自己深爱的森林、花草和湖泊一个又一个离她而去,要亲耳听到鸟儿歌唱的春天静谧无声。 卡森在宾夕法尼亚州长大,在那里她花了数小时观察大自然的美丽,并向母亲学习大自然的奇观,后来她又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的一名初级生物学家,在那里她出版了几本关于海洋的书(包括《我们周围的海洋》)。那时一切都似乎还安好无恙。 “大海教会了她一切,她后来想要理解,并希望世界明白一切都与其他一切有关。” 带着这样的对自然的敏感与关注,她来到了故事发生的那个小镇,拍照片,写故事。 但此时,危机在慢慢发生。二战爆发了,各国都在紧张地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 1939年,瑞士化学家米勒发掘出来DDT的功效,这仿佛是发现了人类的仙丹——该产品几乎对所有的昆虫都非常有效,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疟疾、痢疾等疾病的治疗方面大显身手,救治了很多生命,还带来了农作物的增产。利用DDT种植的蔬果是令人安心的,连总统竞选的电视广告都在宣传这种果实的可口。技术的滋味是多么可口。 但正在这种神迹降临一般的技术史诗鼓舞人们和饱受追捧时,卡森关注到了一些细微的异常。她依然坚持每年来到小镇上拍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发现事情正在改变,环境正在改变。清晨出奇的寂静,曾经那里充满了鸟鸣的美妙,基本上,她说这个小镇有一个寂静的春天。这些鸟现在不见了。 某些东西似乎正在香消玉殒,那是人类和自然界的未来。

    卡森明白,她必须做点什么,她对环境的热爱和她那与生俱来的责任感驱使她写出了这本举世闻名的《寂静的春天》。卡森以生动而严肃的笔触,描写因过度使用化学药品和肥料而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最终给人类带来不堪重负的灾难,阐述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还用她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生态学的原理分析了这些化学杀虫剂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带来的危害,指出人类用自己制造的毒药来提高农业产量,无异于饮鸩止渴,对世人提出衷心的呼吁。但她明白,自己提出这种不合时宜的挑战体制的说辞,可能不会得到理解,反而还容易成为饱受攻讦的异端。不出她所料,此书很快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毋庸置疑,《寂静的春天》首先受到了大型化工公司的抵制,接着蔓延到政界。和其他环保主义者一样,她面临着一场诽谤运动,被贴上了共产主义者、骗子和歇斯底里的女人的标签。 但她生来就是一名铮铮铁骨的吹哨人,一名为众人拾柴抱薪的苏格拉底般的绿色先驱,她坚信历史和人民一定会证明她的警告。不久后,公众将被她工作中的科学事实和个人轶事所打动,整个世界也将发生改变。 “十年饮冰,热血难凉”。 我高度赞赏卡森的理想主义和战士般的热情,对她推动现代环境保护运动发展的杰出奉献由衷敬佩。但是我同样认为,我们也应客观看到此作品的一些负面影响。据报道,《寂静的春天》出版后,许多地方禁用DDT作为杀虫剂使得两千多万名儿童因此死亡;此外,由于这本书在西方尤其是美国本土造成了相当空前的影响,激进环保主义(白左)、反智主义(反科学和无政府主义)甚至民粹主义(右翼)的盛行都或许与之有关。 凡事皆有利弊,很多时候,我们的选择已经是别无选择。 石头丢入小溪,就会荡起水花。如何权衡环保与发展,仍然是我们以及今后的数代人类子孙需要谨慎斟酌的问题。这个问题,大关全球治理,小关墙角草木,仿佛所有人都已深刻意识到,而如今却常常处于一种“搁置争议”的无计可施的境地。 如何是好,如何是好!瑞秋-卡森没有说出答案。你不知,他不知,我亦不知。 不知北京四月汹涌的沙尘之中,可否不要淹没我这无奈的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