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黄宝妹(1958)

黄宝妹(1958)

导演: 谢晋

主演: 黄宝妹

类型: 纪录片 短片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1958

片长: 49分钟 豆瓣评分:7.2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大跃进时期艺术性纪录片的代表作品。它以一位作家寻访黄宝妹的真实过程为线索,向观众展示了这位劳模勤学苦练,大胆创新的劳动业绩。黄宝妹当时是上海棉纺系统人人尽知的技术革新能手,上海国棉十七厂的全国劳动模范,多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演员:



影评:

  1. 2021年底看完《黄宝妹》后,我产生了给它配注释字幕的念头。2022年3-4月,我按照影片内容,找来了资料,开始制作注释字幕。在编辑的过程中,当我想按照文学剧本给电影里边包含棉纺技术的内容打注释的时候,却发现文学剧本的许多内容与影片不一样,而我又不了解当时的棉纺,看来注释的完备性可能要大打折扣了。我按照影片本身内容打完了字幕,但总觉得不对头。

    幸运的是,去年夏天我在网络旧书店发现了《黄宝妹》电影完成台本,便如获至宝般地买来了。大致翻阅后,我对这个完成台本的内容感到很满意——镜号、镜位、摄法、内容、旁白、唱词、效果、音乐,都详细地写好了;缺点是这个油印本的许多字迹辨别比较困难。好在我认字的功底还是过关的,基本能看出。但由于当时担心版权问题,所以没有马上修改这部字幕。

    直到年底,我计划着明年妇女节要发字幕,又想起了这部难以割舍的作品。“还是继续做完吧,有什么麻烦到时候再说。”今年初,我把搁置了几个月的字幕和文献拿出来,一点点地改起来。在标注和介绍棉纺技术上,多亏了徐渐老哥的帮助,我才能在短时间内搞到这许多相关pdf文件——基本是在 上弄来的。因为我用不了该网站的传输插件,所以只能走这样的流程:先由我查找关键词,大致推测哪些文献可以用得上,把文献名发给他,再由他下载和转换为pdf,最后发给我进行阅读筛选。在这里要特别致谢徐渐老哥的无私帮助。

    在对照完成台本时,发现资料馆的修复版遗漏了一些内容,且在音画处理上有所改动,具体而言是:原本的第206 号-第224 号镜头(编剧手写倡议书、俱乐部众人写倡议书的镜头,和紧随其后的全厂举行“苦战一昼夜誓师大会”)的画面丢失,但匹配这段画面的原本音频却还在这个位置,而这个位置上放的画面则成了第226 号-第236 号镜头(誓师大会结束后,黄宝妹小组在黄宝妹家里开会,讨论决定全组用5 个钟头全部消灭接头白点)的画面,可第226 号-第236 号镜头原本的音频丢失了,在修复版全片中无处可寻。

    鉴于油印本不易阅读,为了方便大家对照,我除了拍摄油印本的图片、用“扫描全能王”app处理、再合成pdf外,还在油印本的基础上,自己手动输入,整理出了纯文字表格的台本pdf,总字数约2.1万字。

    最后建议大家,有条件可以去资料馆看大银幕版的《黄宝妹》,网络资源终究不如大银幕。

    就唠这么多吧。

    一些相关统计

    《黄宝妹》详解字幕文本统计

    《黄宝妹》电影完成台本,重新整理的纯文字表格版,文本统计

    视频观看和文件获取

    AcFun播放

    直接获取文件

    ★微博地址(用微博打开可见某盘链接)↓

    ★在公众号“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的窗口发送“黄宝妹”3个字,即可获取有关文件。文件的列表如下:

    一、详解字幕版视频

    《黄宝妹》详解字幕视频文件,硬字幕压制。

    二、片源视频

    《黄宝妹》片源视频文件,无字幕。

    三、相关文献

    除硬字幕版视频和片源视频外,这次分享的文献有17本:

    (1)《黄宝妹》电影完成台本的油印本图片pdf。根据我去年在旧书店购买的油印本,进行拍摄、经软件处理而成,内页正文共39页。说实话,这个油印本上的字迹是真的难认,油印的质量比较差。

    (2)《黄宝妹》电影完成台本的纯文字版pdf。这是我在油印本的基础上,比较费劲地进行了字迹辨认,并把繁体或旧简体改为现行简体,手动输入整理出的纯文字版pdf,正文整理为37页。

    (3)集体创作,陈夫、叶明 执笔《黄宝妹》电影文学剧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8年12月。

    (4)刘樾身《棉纺常识》(增订本),纺织工业出版社,1958年2月。

    (5)陕西省纺织工业局《棉纺织厂运转工技术读本:细纱》,纺织工业出版社,1959年。

    (6)刘文《时代领跑者 上海劳模口述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4月。

    (7)李永安、高明岐《中国职工劳模大辞典》,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年11月。

    (8)《细纱运转工技术问答》,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6年1月。

    (9)章楠华《棉纺技术问答选辑》,纺织工业出版社,1960年8月。

    (10)华东纺织管理局劳动处《棉纺织技工教材:细纱》(初稿),1956年1月。

    (11)《棉纺织技术革新资料汇编·第5辑·降低细纱断头的几项措施》,纺织工业出版社,1960年5月。

    (12)《全国棉纺织高速度、高产量、高质量、高技术经验交流会议资料选辑·第1辑·细纱机高速高产经验》,纺织工业出版社,1959年1月。

    (13)上海国棉十七厂、上海师范学院数学教研组《纺织工程数理统计学》,纺织工业出版社,1960年12月。

    (14)上海国棉十七厂红专大学技术教研组《棉织技术专题讲座》,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年11月。

    (15)全国纺织保全会议《一九五三纺织机器保全工作法:细纱机平车工作法》,纺织工业出版社,1953年10月再版。

    (16)顾家源《细纱机平车质量检查法》,纺织工业出版社,1959年7月。

    (17)《全国纺织工业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经验交流大会资料汇编:棉纺细纱技术革新》,纺织工业出版社,1960年5月。

    十七本文献一览

    自购《黄宝妹》电影完成台本的油印本合成图片pdf

    《黄宝妹》电影完成台本的纯文字版pdf。这是我在油印本的基础上,比较费劲地进行了字迹辨认,并把繁体或旧简体改为现行简体,手动输入整理出的纯文字版pdf,正文整理为37页。

    集体创作,陈夫、叶明 执笔《黄宝妹》电影文学剧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8年12月。

    刘樾身《棉纺常识》(增订本),纺织工业出版社,1958年2月。

    陕西省纺织工业局《棉纺织厂运转工技术读本:细纱》,纺织工业出版社,1959年。

    刘文《时代领跑者 上海劳模口述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4月。

    李永安、高明岐《中国职工劳模大辞典》,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年11月。

    《细纱运转工技术问答》,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6年1月。

    章楠华《棉纺技术问答选辑》,纺织工业出版社,1960年8月。

    华东纺织管理局劳动处《棉纺织技工教材:细纱》(初稿),1956年1月。

    《棉纺织技术革新资料汇编·第5辑·降低细纱断头的几项措施》,纺织工业出版社,1960年5月。

    《全国棉纺织高速度、高产量、高质量、高技术经验交流会议资料选辑·第1辑·细纱机高速高产经验》,纺织工业出版社,1959年1月。

    上海国棉十七厂、上海师范学院数学教研组《纺织工程数理统计学》,纺织工业出版社,1960年12月。

    上海国棉十七厂红专大学技术教研组《棉织技术专题讲座》,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年11月。

    全国纺织保全会议《一九五三纺织机器保全工作法:细纱机平车工作法》,纺织工业出版社,1953年10月再版。

    顾家源《细纱机平车质量检查法》,纺织工业出版社,1959年7月。

    《全国纺织工业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经验交流大会资料汇编:棉纺细纱技术革新》,纺织工业出版社,1960年5月。

    字幕截图

  2. 50年代,电影的意识形态和观众的审美趣味同一。

    本片讲述了上海国棉17厂的全国劳模黄宝妹的故事,影片从黄宝妹如何降低白花重量、消灭白点、帮助他人、定期检修机器、纺出优质纱等,体现了大跃进时代的蓬勃生气。

    谢晋电影一如即往地展现了成熟的技巧、优越的美学观,以及主旋律化。这种主旋律“高调”与今天看的《天云山传奇》无异——谢的世界观总与主流zz意识形态保持一致,一直延续到被朱大可批判。

    值得注意的是,“织女”的象征意义,当越剧片段第一次出现时,就应该警觉哈哈哈(第四代导演很爱用,如《巴山夜雨》神女、蒲公英、花朵等),是否可以讨论三代、四代的“赋比兴”手法?

    黄宝妹自述,以前是机器的奴隶,现在是机器的主人。第三代导演对宏大叙事的偏爱,与战争、变革等集体记忆有关。但是,放在今天,奴隶还是主人,似乎有区别吗?

    无论是大跃进,还是wg,似乎都是一种简单的二元对立。甚至包括黄宝妹与技术员的辩论,也是非黑即白的简单二元论。这也许是我们无法接受《黄》中价值观的重要原因吧

    其他信息点:大字报、鼓点、喜报、标语、黄宝妹家中陈设(花瓶与鲜花,《巴山夜雨》杏花床边亦有,老导演在审美上无可挑剔)。

    最后,让我思考的是:世界进步、价值观反转,我们的电影应该怎么平衡意识形态与观众趣味?

  3. 在尤根空间看到了16毫米播放机放出来的黄宝妹,看之前有看到介绍,说是意识形态的痕迹比较浓重,看完之后,果然如此。
    看完黄宝妹之后,更深刻地理解了大跃进产生的原因和当时所营造出来的全民大比拼,超英赶美的那样一种氛围,去白点从最初的一年到半个月到最后4个半小时,3个小时,每一个工厂,每一个公社都抱着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思想,抱着人定胜天的思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神话,而这一切直接导致了之后三年惨绝人寰的大饥荒。而这一切的主导思想又是来源于伟大领袖毛主席提出的十五年超英赶美的荒唐口号。
    总的来说,这是一段很珍贵的史料,可以帮助后人更好地去了解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指导思想。
  4. 中影史翻到1958年,这是大跃进刚开始的时候,神州大地响应伟人的号召,投入建设,但是,有一场“纪录性艺术片运动”,引起了我的关注。按理说,这一时期,是献礼片崭露头角的大好时期,缘何会有一场“纪录性”的“艺术片运动”呢?

    这个名字,让我想起了安德烈·巴赞的理论文集《电影是什么?》正式问世,也是在1958年,巴赞先生系统性地论证了现实主义是一种审美,而非现实的机械性复刻。巴赞先生的纪实美学理论是否远渡重洋,推动了神州大地纪录性艺术片运动的发展呢?毕竟纪实美学是二战后电影流派的框架,世界各地的新浪潮运动深受这一美学理论的影响,但是,“纪录性艺术片运动”是否也是这一美学框架的一个范畴呢?要知道先锋运动的兴起,政治环境是占很大因素的。二战后世界各国都在重建经济,走出伤痕,我国也不例外,在革命浪漫主义的气息下“形势可观”,“经济一片向荣”。这种充满左倾思潮的言论竟然能出现在中国这一特殊的政治语境下,实属难得。为此我还翻阅了这一流派的代表作品《黄宝妹》,这部影片是由谢晋执导,片长49分钟,讲的是上海棉纺织系统劳模黄宝妹的事迹,严格来说是一部半纪录片,由黄宝妹自己出演自己,自己演自己的经历,由影像记录一位普通劳工的勤恳事迹,而且该劳工多次受到领袖的接见……

    可是,这样说来,《黄宝妹》的故事不就和巴赞的纪实美学南辕北辙了么?从内容来讲,和新中国电影又有何区别呢?只好再翻一遍中影史,文章的介绍提到,这种艺术片以“纪录片”规范,顾名思义,似乎与巴赞的纪实美学遥遥呼应,实际上两者“貌合而神离”,这场运动本质上和拍摄新中国献礼题材电影的那一批创作者无本质区别,甚至本片导演谢晋执导的《红色娘子军》,是正儿八经的革命政治电影,连创作群体都相差无几,那这场运动充其量也不过是包着纪实外衣的革命浪漫,要论艺术性和解读空间是完全不如同时期的“十七年电影”,如同特殊时代红色巨流之下的浩渺云烟。

    有趣的是,这部《黄宝妹》,我花了一个小时才找到一部时代味极浓的影像画质,然后在49分钟的观影中不断寻找与纪实主义的一些微妙联系,强撑着午后的困意看完,形式和当今的党政宣传片、国企好青年的宣传片的路数如出一撤。观影毕,除了空洞的政治宣传,毫无任何美学价值而言,就连史论也谈到——“没有给中国电影留下任何艺术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