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三个忧郁的房间 Melancholian 3 huonetta(2004)

三个忧郁的房间 Melancholian 3 huonetta(2004)

又名: 精神抑郁症 / Les 3 chambres de la mélancolie / The 3 Rooms of Melancholia

导演: 皮尔乔·汗卡萨罗

编剧: 皮尔乔·汗卡萨罗

主演: 皮尔科·赛西欧

类型: 纪录片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芬兰 丹麦 德国 瑞典

上映日期: 2004-09-08(威尼斯电影节) 2004-10-08(芬兰)

片长: 106分钟 IMDb: tt0424272 豆瓣评分:8.2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岁月无声,天地不仁,战地小孩见的只是一张苦脸。芬兰电影悍将韩嘉莎露深入连记者也禁足的车俄战场,瞄准了俄罗斯孤岛军校、车臣首府破房子、战地临时孤儿院,三地小孩背负战争的仇与恨,灵魂体都受伤了。军校十岁小诗人的理想其实不是杀敌,而是做普希金;曾遭俄兵在车臣强暴、十二岁的阿斯朗不认自己是俄罗斯人。时而凌厉的黑白影像,时而挽歌般的长镜头,在一片薄雾宠罩下,仿似人类探索看不见的未来,以为美丽却只找著丑恶。塔可夫斯基与安斯罗普洛斯的灵光乍现,威尼斯影展连夺三奖,全年最佳纪录片之一。

演员:



影评:

  1. 記錄片給我的印象就是一種對事實的陳述。《三個憂鬱的房間》的背景是車臣戰爭。看活脫脫地展示戰爭的記錄片還是第一次,有點兒擔心自己是否能夠忍耐得住看完電影。
     
    影片一開始就極有線索性地告訴觀眾本片將會由三個“房間”組成。第一房間名為“Longing”,意為“盼望,期待”,拍下的背景是聖彼德堡前方Kronstadt島上一間孤兒軍校。兒童在軍校受訓成士兵,他們的假想敵就是車臣。導演有意將鏡頭投向他們生活的細節,以此來說明即使兒童每天都承擔著極重的仇恨感在嚴密的軍校裏受訓著,然而他們終歸還是孩子,他們也都會(也應該)有童真的一面,如在排列時相互推嚷和在宿舍的床上蹦跳。第一部分結尾處,兒童被允許打電話回家,他們都顯得非常地興奮,因為他們都“盼望”著回家看撫養自己的親人,看自己的家鄉。第二房間名為“Breathing”,影片這時轉成用黑白菲林拍攝,加強影片記錄片的影像感。車臣首府Grozny的破房子裏有的是病倒在床上不能動彈的母親,和圍在她床前撫養的三個孤兒。小孩們被戰爭殘害得叫苦連天,自小就被迫和坦克,大炮為伴,玩著戰爭的遊戲。影片最為令人動容的一幕是最小一個小孩在床邊喂母親吃麵包的和臨走時依依不捨地親吻著母親。母親啃著足夠他們吃得上一個星期的麵包,哭著並且痛恨著自己因為得病不能照顧無辜的小孩們。第三房間名為“Remembering”,拍的地方是車臣西面的印古什共和國。有個12歲就被俄羅斯士兵強姦的女人從車臣首府Grozny的廢墟裏找到63個孤兒,孩子們的父母都是被俄軍殺死。她自己一直就不承認自己是俄羅斯人。
     
    對導演從彩色,到黑白色,再回到彩色的拍攝手法很感興趣。一種視覺上的淩厲轉變讓觀眾心情變得更為沉重,戰爭給人類的無情摧殘也更好地展現在觀眾的眼前。回過頭想回第一間房“Longing”裏的情節,軍校裏有個孤兒叫做Popov,他的理想不是為國打退車臣,成為國家英雄,而是可以成為國家另一個普希金。多麼遠大的理想,而我覺得這才是俄羅斯需要的“英雄”想法。
     
    人之初,性本善。成年人無法解決的事情,禍延到無辜的下一代。我們沒有得到他們的同意,就擅自將我們的仇恨轉嫁到可憐的小孩子們。因而他們的心靈從小就不得不蒙上一層陰影,終生擺脫不掉這莫名的憂鬱。就如影片最後望向遠方的小孩,他看不到他的未來,而我們看到的只有他滿臉愁容,憂鬱無奈。
  2. 放下挖掘一个个孤儿档案故事,而转入诗意的娓娓道来,毕竟就连圣彼得堡军营里的车臣战争遗孤都能写诗了。 无论圣彼得堡、格罗兹尼还是印古什乡野,即便没有大人关于仇恨教育的灌输,日常的媒介和挥之不去的童年阴霾也在反复种着恶果。 纪录片拍摄于2002年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恐怖袭击事件之际,新闻里滚动着毒气进攻后身绑炸药死于座位上的黑寡妇,这无论如何是深深植入童年心里的景象。军营的孩子知晓了威胁他们的敌人,高加索的孩子为他们勇敢的妈妈流泪。他们甚至可能一道在学校成长,在雪地里玩耍,可有朝一日兵戎相见,记忆深处的火苗一点就着。 导演并没用三组摄制人员同时在三地取景,而是跟着孩子们的足迹,等圣彼得堡军营放假,再转入废墟的格罗兹尼,又随着一辆离开战场的车,前往穆斯林祈祷仪式的印古什牧场。一个房间一首犹豫的诗,共同接力成关于未来的无望悲歌。 清晨,骏马在迷雾里模糊了身影,熟睡的孩子不想被残酷的世界唤醒。

  3. 世人独爱无营养的商业片,对于优秀纪录片之流,只能说不是人人可以理解。孩童,战争,极其天真乌托邦式宏大的理想慢慢在战火中游走继而破灭。窒息感在黑白和彩色的拍摄手法中娓娓道来,高抬起充满胶原蛋白的稚气的脸,他们是一轮轮战争中的祭祀品,三个房间,导演意在把我们从期望推向绝望,不加任何思想地把赤裸裸的真实呈现眼前。无论是亲情还是贪生怕死抛弃民族没有尊严的故事,都只是一个饱受战火蹂躏的弱者顽强而又卑微地活下去的小悲曲,那些痛哭那些倔强,真实得令人无法入眠。有血有肉的沉重,并非人人乐用。
  4. 放映完出字幕后才被告知有导演见面会。由于该场地后续还有放映,交流会大概持续了只有二十多分钟。其中大概五分钟浪费在了寒暄和尬聊对siff的映象上。导演说谢谢大家来观看电影,场子很大(。)酒店很好...

    Q:什么样的契机促使拍摄这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最困难的是什么?

    A:前有基耶斯洛夫斯基拍摄电影十诫,后受(美国某大牌制片人)之邀以十诫为主题拍摄纪录片。心中怀着一个从未宣之外界的(因此也不会在siff泄漏)问题,她寻找拍摄的人物和对象。导演在德国剪一部关于印度的片子(估计是Atman)时,曾有一个德国剪辑师因为自己国家的罪恶历史而内疚,导演劝慰她,她只有三十岁,那段历史并非由她造成的,有天那位剪辑师说她明白了,自己应该审视那个促使她的国家犯下滔天罪行的机制。彼时俄车两国第二次战争,两国的孩子从小被灌输了对对方的扭曲的观念,导致长大后以为这个观念是真实,仇恨由此一代代传递。圣经中第八戒—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拍摄的动机大致基于此。

    第二个问题限于时间原因,或者别的什么因素,没有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