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罗杰和我 Roger & Me(1989)

演员:



影评:

  1. 其实先看的是去年获奖而成名的《克伦拜因的保龄》,关于抗议美国枪支文化的记录片。这部《罗杰和我》是Moore在89年拍的,那时候他老家密执安州的FLINT镇,因为通用汽车公司大幅裁员而全面衰败,他拍这个片子不是为了拯救他们镇,而是拿来质问大企业,用事实撕开他们的正人君子的假象。罗杰是Roger Smith,当时通用汽车的大头头。

    Moore十多年前就是他在《克伦拜因的保龄》里的邋遢相儿,一幅痴肥的美国劳动人民样儿,戴个棒球帽和邋遢的牛仔裤。说起话来锐利非常,开始还是谦逊有礼,突然就直指敏感话题,让政府官员们和通用的大经理们下不来台,当然有时候人家也很职业、用外交辞令三两下就把他噎着了。
    这就是他的记录片,用他和他摄影师的鲁莽,把事实都给抖搂出来了。
    很多情况下,当事人不说、不愿意说或者很有技巧的迂回,都逃不开摄影者冷静的镜头,观众很容易自行判断。

    其中还穿插截取了一些当时其它媒体的资料片,比如电视广告、通用自己的公关节目等等,让我们身临其境自行体会。

    一部非常成功的记录片,非常流畅,在家里看DVD的时候我几乎没法让别的事儿分神,不像别的纪录片,你可以随时按下“暂停”去接个电话撒泡尿或者把烧开水的灶关了。这种一气呵成的节奏,让人觉得片子一点儿也不烦闷,看得很有情绪。

    Moore一直在找罗杰,但是罗杰根本就不给他机会见着、其实也根本不在乎他,于是全片就一直在Moore的“追访罗杰”的情节下被贯穿起来。虽然他最后终于在某次活动里终于让罗杰曝了光,对方还是没有说出来啥,但是这已经足够了。

    另外两个连贯全片的人物,一个是负责EVICTION的政府代理人,另一个是普通的养家畜为生的下岗女工。
    EVICTION这份工作,我以前在一部荷兰电影《CHARACTER》里面见过,像我们在红旗下长大的都难以想象的一种公务员,就是把拖欠房租的家庭,从房子里“逐出”。听起来像两三百年前工业革命那年头的事儿吧?其实这活儿一直都存在着。那老兄一贯穿着风衣但是没法儿像发哥那么酷,是个有点儿臃肿的中年黑人,他不说什么狠话,只是事务性地安排下岗缴不出房租的人搬走。有的家人大吵大闹,他也是很低调地等人消气了再说一句,“你碰上了我算你的福气,起码还有个人和你讲理”。
    在家里养家畜的那位女士,看起来还是非常成熟自立有爱心的,下岗以后除了一点儿有限的福利补贴,她就靠着这个生意过活。她养的兔子,既可以当宠物也可以作食用,完全由客人自己决定。Moore刚开始去的时候她还有戒心,怕是来检查卫生的。后来几次就越来越乐意接受采访和拍摄。直到有一次,她表演了亲手杀死一只兔子,而且很利索地剥了皮,而一分钟之前,她还在把这只兔子抱在怀里嬉戏。

    记录片不一定是客观的,就像这一部。Moore对通用肯定有个人恩怨,他用不着掩饰这个。他要做的事儿是,战术性地压抑自己的愤怒,用专业精神制作一部人们愿意看的悲剧性现实影片。我觉得他挺成功的。
  2. 在英国看的第一个电影。
    省略了英文字幕,配合超级快速以及流畅的美国俚语,初来乍到的我们碰上本来就难理解的美国政治手段只能是雪上加霜。当时教我们纪录片课的光头David说影评人质疑这部片子实际上并不属于纪录片,然后问我们为什么。我们答不上来,他说他也答不上来。我并没有觉得这个片子的本质和Bowling For Columbine ,和Fahrenheit 911,和Siko有什么不同。那些对自己员工毫无责任感的公司,失去控制力的枪支管理制度,主动发动战争的政府,黑暗的国家医疗体系,在他犀利而温暖的目光里蜕下了伪装的可爱面具。这个世界上最可爱的胖子叔叔很勇敢,直到站在Oscar的颁奖台上还在和黑暗的政府和统治者呛声。有人说Michael Moore是美国的头号愤青。他总是让我感到既痛快又感动。

    "我总是很惊讶那些被迫住在最差地区,上最差学校,生活的最困难的人们总是第一个站出来保卫这个国家系统。他们为了我们而服役,他们为了我们的自由而献出生命,他们对我们的贡献是伟大的,而他们想要的回报只不过是,不要在不必要的情况下送他们去最凶险的地方." ----Michael Moore
  3. 为什么要去工业化?没有为什么,GM就是开不下去了。他们说外包墨西哥更便宜,外包印度更便宜,他们说美国车质量太差,他们说人们都去买日本车了。

    为什么密歇根变成这个样子?大家都在寻找答案,也问不出所以然。这里曾经欣欣向荣,没了,都没了。

    人们能做的,只是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慢慢崩塌。

    P.S. 迈克尔·摩尔永远都有那种愤青的感觉……

  4. 摩尔从自己的角度在《罗杰与我》中记录了通用汽车直接导致的弗林特大规模非自愿失业,这导致弗林特的大型失业潮。我认为这个片很有趣的一点是摩尔提到从他的祖父母(包括他的朋友)以来,他的家人一直在为通用汽车工作,这座城市中几乎所有的人都与通用汽车有关,包括设施、城市文化等等。在Flint的经济跌落到几乎不可挽回的地步以后所采取的措施也都和通用汽车公司有关系,比如说什么autoworld大型主题公园(这玩意儿是真的creepy)……通用汽车提供了独特而稳定的环境,养育了一些从出生起就为他们服务的工人,而弗林特的当地文化也与通用汽车有着密切的联系,而通用汽车是一个封闭且排他的文化环境。

    那么可以看出来的是,这样的环境让弗林特工人没有什么奋斗的目标,也没有奋斗的动力,流水线工人需要高学历吗?答案是不需要的,所以这些工人被GM裁员以后基本上失去了竞争力,他们要是想找新工作,首先需要离开已经如同死水的弗林特,其次是要在激烈的求职市场上继续竞争。

    而且,当时整个美国的经济结构也影响着低学历工人的工资。由于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1980年代的美国制造业已经衰落并进入去工业化时代。对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的市场需求逐渐增加,但是制造业工作的数量急剧下降。随着全球化和移民的涌入,许多制造业将工厂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直接导致国内贫困率的上升。总的而言这个纪录片描述的弗林特失业潮所带来的贫穷基本上符合社会学理论中“结构性贫穷”的定义。由于通用汽车因需要在其他国家/地区建立工厂以降低劳动力成本而关闭了大量工厂,这是由于美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所致。这就是为什么不能适应经济波动的低技能本地劳动力的市场参与率降低的原因。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