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双面女儿弑亲案 What Jennifer Did(2024)

双面女儿弑亲案 What Jennifer Did(2024)

又名: 双面女弑亲案(台) / 詹妮弗做了什么

导演: 珍妮·波普尔韦尔

编剧: 珍妮·波普尔韦尔

类型: 纪录片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上映日期: 2024-04-10(美国)

IMDb: tt31747163 豆瓣评分:6.2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这是一起震惊加拿大宁静小镇的暴力犯罪:神秘入侵者闯入一家越南移民的家中,实施恐怖行径,唯一的目击者是受到心理创伤的女儿。邻居和朋友形容这家人热情好客、慷慨大方、工作勤奋,他们怎么会成为攻击目标呢?这部长篇纪录片由珍妮·波普尔韦尔(《美国谋杀故事:隔壁那家人》)执导,利用警方审讯镜头和相关人员的证词,揭开了一张无人预见的复杂网络。

演员:



影评:

  1. 1、詹妮弗·潘生于1986年6月17日,2010年她24岁,不知道这个越南华裔家庭是不是也讲究过本命年。詹妮弗还有个1989年出生的弟弟,潘弟在2010年11月8日凶案发生当晚刚好不在家,就此逃过一劫。潘弟和潘爸都没想过詹妮弗会买凶杀全家,头部中弹后活下来的爸爸的证词让整个案件反转,最终揭开了詹妮弗的谎言。

    案件发生四年后的2014年,詹妮弗和前男友Daniel以及两名袭击者被定罪判处终身监禁,25年内不得假释,目前四人均已服刑近十年。潘爸和潘弟要求法院下令禁止詹妮弗再与幸存的家庭成员联系,法院同意提交该命令,同时还禁止詹妮弗与Daniel取得联系。

    2、詹妮弗四岁开始上钢琴课,据说花样滑冰课会上到晚上十点,潘爸潘妈给詹妮弗定的目标是奥运会花滑冠军,不过冠军梦因为女儿韧带撕裂而中止了。詹妮弗上小学时就曾出现因压力过大而用小刀自残划胳膊的行为,案件发生后,当年的媒体报道大多将其定性为“虎爸虎妈式教育导致的严重后果”。

    潘弟谈及父亲时,会承认潘爸是“控制欲很强”的“老派”的爸爸,他的爱是“tough love”。2015年,潘弟离开家乡搬到东海岸,人们对他后来的生活知之甚少。潘爸则因伤势无法重返工作岗位,后来和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亲戚住在一起。曾经称之为“家”的房子一直放在那里,因为发生过凶案,房子卖不掉。

    多伦多一家媒体在2015年的一篇深度报道中,称潘爸“患有焦虑症、失眠,即便入睡,也总噩梦缠身。 他一直陷于痛苦中,放弃了园艺、修车和听音乐,这些他曾经喜欢的事都不再能给他带来快乐了。” 女儿宣判时,潘爸曾在受害者书面声明中写道:“当我失去妻子时,我同时也失去了女儿。 我觉得我不再有家庭了……有人说我应该为还活着而感到幸运,但我觉得我也死了。”

    3、看这部纪录片时,我和先生一直在讨论,他说原生家庭影响还是很大,越是压抑,叛逆期越会爆发。我对此赞同,也不完全赞同。我个人始终认为,原生家庭或是生存环境肯定会对人产生影响,但自己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不能完全甩锅给环境——尤其是这种“极恶”被释放出的情况。

    人人都有叛逆期,但不是每个被打压的孩子都会“真”的对父母起杀心。人人都有搂不住火的时候,所以才会有冲动犯罪,可是单从刑法上讲,激情杀人与预谋杀人本就是两回事。当一个人主动并有计划地释放出“极恶”时,就已经越过了做人的那条线,越过这条线,再没可以为自己辩驳的回头路。

    在与Daniel合谋买凶之前,詹妮弗对父母已起了杀心,只不过自己买凶失败。我先生倾向于她爱错了人,对此我也不完全赞同,没有贩毒的Daniel,詹妮弗也会爱上坑蒙拐骗的Jack或是杀人越货的Tom,再者说,你真觉得詹妮弗是“爱”Daniel的吗?Daniel、Jack、Tom不过是她买凶的“工具人”,是其中的一环,但绝不是全部原因。

    关于和Daniel的交往,维基百科的介绍提到了比纪录片中更多的细节,当Daniel与24岁的詹妮弗断绝来往、交了新的女朋友后,詹妮弗曾向Daniel“声称一名男子进入了她家,出示了类似警察的徽章,之后几名男子冲进来轮奸了她。”在那之后,詹妮弗又说“有人向她邮寄了一颗子弹”,而这些连同纪录片中提及的骚扰电话和短信,均被詹妮弗描述为是由Daniel的新女友所为。

    这是因为她很“爱”Daniel吗?除了Daniel,她的生活里没别人可“爱”,在她的生活里,没什么途径去认识新的Jack和Tom。说到底,正如纪录片中所提到的那样,她对她的生活感到无望,可能正是这种“失败”和“无望”让她起了杀心。

    但学业上的“失败”只能是说詹妮弗的天赋不在于搞好学习成绩,她是一个相当聪明的人,或者说,她是一个在犯罪上很有天赋的人。作为一个24岁的“普通人”,她可太会演了,从第一次审讯开始,她就一直在表演示弱,而在后续,也一直将Daniel和原生家庭塑造成她犯罪的“原因”。最“聪明”的一幕出现在她面对审讯专家的那一次,审讯专家确实是专家,当他把詹妮弗的谎言逼至墙角时,詹妮弗其实并没有思考太久,就抛出了一个“绝妙”的说辞,她说她买凶不是想杀家人,而是想雇人杀自己的——这套完全自保的话术显然是匆忙间想出的,但也从侧面反应出她有多“聪明”,这么一说,如果成功混过去,的确能将自己撇个干净。

    细思恐极的是,如果潘爸没有醒来,詹妮弗买凶杀人成功的话,这个24岁的“普通人”带着这份聪明和极恶,在未来的人生路上会走向何方、走到多远呢?

    4、这个案件无疑是个悲剧,彻头彻尾的悲剧,悲剧就是,剧中人物,无一得利。

    只是我总认为,到了这个级别的“极恶”犯罪,去剖析理由和动机多少有些苍白。从另一个角度想,詹妮弗明明这么“聪明”,有这份“演技”和“策划能力”干点什么不好,何至于在24岁时,走到这步。

    我也始终认为,“极恶”的典型代表如连环杀人犯,他们可能各有各的“成因”,但会不会只是,这个人单纯就是个恶人而已。

    他不过是在等待自己的人生中出现“那个”节点,然后借着那个节点,将体内的极恶释放出来。

  2. 关注这个案子很久了,调查记者写的书和油管上各种记录分析都看过,虽然这个片子里的footage几乎跟前面都是重复的,而且要少很多(例如甚至没有提到Jennifer还有一个弟弟,以及父母对子女教育方式不同导致的Jennifer的压力和不满),也并没有给出更多的新信息,但是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Jennifer最重要的作案动机:为了跟丹尼尔在一起/钱财(主)+对父母尤其是父亲的长期怨恨(次)。

    之前的很多分析都把重点放在望女成凤的压力和谎言暴露后Jennifer的报复,但是看书的时候我就有点疑问,(书非常详细且有很多大多数油管频道没有的内幕,感兴趣的可以一看),书里写了Jennifer关于学业的谎言远比电影里要复杂的多,简直跟洋葱一样可以说是一层套一层,在撒谎4年大学没修完被父母戳破后又撒谎说自己在某某处进修后在药店实习,又混了一段时间被戳穿,前后好像又有其他大大小小的谎言……总之在一个可以说是失望至极的情况下其实潘家已经放弃希望接受了女儿在学业上的失败,在凶杀案发生前不久潘家父母和Jennifer已经就学业上的问题达成了一定和解,潘爸同意Jennifer可以靠教自己喜欢的钢琴挣钱,但是还是很执着Jennifer必须得有个大学毕业证,哪怕是最普通的大学也行, 他主动降低预期并且还帮Jennifer一起申请了类似社区大学的项目,双方关系也因为申请成功也有所回暖,如果不是凶杀案,几个月后Jennifer就会离开家真真正正的去上学了,得到的自由也会更多,这个时候再策划谋杀似乎有些得不偿失。潘家虽然在学业上放手了,但是对她和丹尼尔的限制并没有少,这也是最符合逻辑的动机

  3. 这并非夸张:在成长过程中,我的父母用妄想的逻辑向我施加压力,要求我取得完美的成绩。如果他们可以每周在干洗店工作 80 小时;我可以每周学习 80 小时……并且没有任何借口被哈佛录取。 好吧,我没有进入哈佛……几乎后来的每一次谈话都要把我与其他家庭朋友的孩子进行比较,后者进入了常春藤盟校。我永远不会忘记高中毕业时的愧疚感,因为我提到他们不相信我只是上了一所公立学校,而且他们后悔给我买了一台 XBOX,因为“那段时间本可以用来学习”而不是祝贺你进入药学院。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被动的攻击性开始逐渐减弱,我认为他们已经平静下来,因为任何人都可以进入哈佛是不现实的,而且录取名额是有限的。但是伙计...我大错特错了... 我安静的妹妹突然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并达到了临界点。重新申请的坚决要求如雪崩般涌来。 “哦,如果你能进入哈佛,我们会给你们在波士顿买一套公寓,打扫干净,每个周末做一锅泡菜汤。”解释说我正在攻读药学博士学位的最后一年(APPE)。计划以及由于我的后备军官训练队奖学金而我将以最少的学生债务毕业的想法却被置若罔闻。他们骂我移民美国不是为了孩子“平庸”。我与非韩国血统的人浪漫地约会,这一事实加剧了这种愤怒的情绪。此时,为了我的精神理智,我决定将他们(永久)排除在我的生活之外,而且我没有回头。我什至没有邀请他们参加我的婚礼。我的妻子(不是亚洲人)认为我夸大其词,但除非您经历过这一切,否则您永远不会理解由于您无法控制的情况而总是以最糟糕的方式结束交易。 我不容忍詹妮弗的行为。但我同意她的观点,即你自己的父母是你存在的敌人,他们是你进入人生下一个阶段的反对者。对于我和刚看到这个的几分钟来说,她的故事击中了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