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这篇文章不会再被豆瓣和谐删除(阿弥陀佛,管理员放过我就当积德行善)。
看过很多独立电影,也看过很多比这部电影更有深意的电影,至少算不上一部及格的电影,但是,作为在这样一种电影教育体制下,带着镣铐的舞蹈,应该给予一些鼓励。
首先,很多观众可能会觉得,电影与《站台》《小武》《任逍遥》和《小山回家》太过类似,以至于断定电影完全是对贾樟柯的致敬。除了电影在贾樟柯老家取景,让人误解为阿谀奉承之外,最让人不舒服的致敬是纪录片《公共场所》与《霸王别姬》的反讽对置。一对年轻情侣没有选择看知名度高的《霸王别姬》而选择观看《公共场所》,不得不说,导演的隐喻对置太过于直白。
所谓反映中国底层的纪录片却恰恰被新一代中国底层所观看与窥视,在“看”与“被看”见建立镜像的比喻,是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个细节。这个细节以及与之类似的电影桥段,如果单单被认为是对贾樟柯的致敬,实属对电影的浪费。任何诚恳的电影表达方式都应该被尊重,其他的真没必要多谈。
其次,如果你是所谓“城里人”,至少没有深刻体会过农村、亦或小镇的观众,你对电影将会没有半点代入感,因为,这就是血淋淋的发生在我们这一代的“真实的故事”。一群年轻人,面对高考,考上了的人却没办法上学,考不上的人却被侵犯自杀,抑或彻彻底底的堕落下去,这不单单是发生在十年前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在“现在进行时”的语境下生长的,在中国农村、小镇,这种事情每年都会发生,倒不是说我在全盘否定高考制度,只是在阐述事实。
当这些收到通知书的人,怀着满腔热情投入到大学生活,却发现大学根本就是一个坟场,埋葬理想与梦想,取代“努力,奋斗!”的是“大吉大利,今晚吃鸡”。大学的优越性不言而喻,但谁又能否认它渐渐暴露的弊病呢?导演很清楚,“大学”于那些不能上大学的人而言,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符号,亦或是薛定谔的猫式的遐想。这些,导演的巧妙的避开了,电影叙事完全游离于象牙塔之外。
第三,说说独立精神与电影体制。
电影片名《翩翩起舞的姑娘》,让人联想到《美姐》,同样是东北窑洞,逆光下翩翩起舞的舞者,同样的独立电影,具有很强的独立精神表达。在电影故事层面,《美姐》的剧本比《翩翩起舞的姑娘》格局要大的多,前者是对二人台艺术作为中国农村没落民俗文化的反思,而《翩翩起舞的姑娘》却是另外一种表达,变得符号化、暧昧不清和模棱两可,好比《嘉年华》里具有象征意味的梦露塑像,她成了一群人的集体伤痛。
五代导演反思的是文革留下的社会伤痕,朱航反思的是高考给年青的“迷茫的一代”的心里创伤,两种伤口如今都未痊愈,后者可能愈发严重,甚至引发张君式的混混转犯罪的社会并发症。而方圆的自我陨落与二华“俄狄浦斯”般的自我流放,则共同成为一种时代的创伤,一种对教育制度弊病的隐喻揭露,这种独立精神显然以及比同龄人更加深沉,但是这种深沉也不应该因为导演的年龄与阅历被批评为“固做深沉”。
这一代的独立电影人很苦逼,玩点符号就说装逼(如杨超《长江图》的子宫隐喻),玩点形式就说炫技(如《地球最后的夜晚》毕赣2D与3D的混合实验)。
在现实面前,电影真的太苍白无力了,我相信朱航也感受到了这一点。我也相信他的剧本稿比电影成片更加有趣。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部反思教育制度的电影,在电影之外的现实里,这种独立精神却彻彻底底成了教育制度的牺牲品。无论是电影由于专业训练的不足导致的各种业余,还是电影作为毕业设计的被打压、被曝光、被伤害,都与电影故事形成了预言般的并置。
插个题外话,应亮因为拍了一部非常写实的电影《我还有话要说》(英文名是When The Night Falls 我更喜欢后者的电影片名)而遭到上海某局的通缉,一个如此热爱电影、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群众和热爱独立表达的导演,却因此逃离于香港,永远不能回大陆,这里我没有反党反社会,只是随口一提。当然朱航不至于落到这个下场,但是电影之外荒诞不经的现实,也应该值得我们反思。
关于电影的新闻想必大家都清楚,就不多赘述了。电影是在没有经过任何形式的老师指导的情况下,完全的独立表达,也被导演用作毕业设计,而关于版权的“屁眼交易”,某校的做法实在令人做恶,导演口口声声说不想因此蓄意抹黑某校,但是他把这些事情抖露出来,应该也想到了这一点。
事情是这样的,导演被领导叫去谈话,说如果签署版权协议书,就给一个所谓“优秀毕业证书”,这种傲慢的姿态与上海某局找应亮协商“版权事宜”,说的“只要你将版权交出,尔等到沪拍戏,我辈定全力配合”的嘴脸一样一样。
都说电影高于现实,我看未必,电影之于现实,宛如蝼蚁,使得越来越多的独立电影人的无力感越来越重,“反思共产党反思社会主义社会”越来越与“反党反社会”画等号,各种形式的“反思”与“反动”画约等号。而独立电影人对自己电影的话语权的捍卫,甚至不惜生命作为代价(《大象席地而坐》导演胡波)。老导演、老制片人死的慢,新人越来越难出头,电影体制一方面颁布《产业促进法》,另一方面重蹈覆辙,继续像苏联一样“放松绳索,加固铁笼”,而目前电影体制又没有“海斯法典”的自我审查,中国艺术电影怎么繁荣得起来?
哪天电影不需要像《盲山》一样片尾加字幕自我和谐,那天就是独立精神真正能被摆上台面的时候。而未来诸如《翩翩起舞的姑娘》类似的片子,片中字幕的自我和谐大大降低的观感,一定会因为独立精神的被承认而渐渐弥补回来,只是,这一天什么时候会到来,依然是“薛定谔的猫”般的无聊猜测,当然,我肯定希望这一天会到来,也不枉此生。
最后,就当是对导演的鼓励。
“一位导演只拍一部电影,并且不断的重拍。”这是作者论影评的观点。
导演为了拍这个片子基本上花光了自己的积蓄,甚至还用了父母的钱,但是迄今为止,电影也只在爱奇艺上播放过,还有些“汽车影院”般的无力点映。都知道视频网站的版权费少的可怜,我猜测电影目前依然处于赔钱的状态,而作为朱航的长篇处女座,“能拍出来”已经很不错了,大家应该宽容大度,毕竟是导演拿来练手的。当然,我这里不是拍马屁,因为这对我而言,并不会产生一分钱的利益关系,何必?
我也希望有一天,独立电影人不是带着镣铐跳舞,而是迎着风“翩翩起舞”,而这才是独立电影人应该有的自由,谨此,希望朱航不忘初心,你遭遇的所有,将会变成你自己的精神财富,加油!
影片描述五个面临高考和前程去向的孩子。方圆是留守女孩,有当舞蹈家的梦想,但却被校长骗出去强奸,最后穿着红舞衣上吊了。沈红艳想通过学习走出大山,却因经济原因不得不屈服于家人的安排,出去工作。还有一男孩学也学不好,事也找不到,结果靠抢劫为生……把山里孩子的困惑、迷茫和窘境,真实的反应出来(那个年代就是这种状态)。最后四个走了不同路的人都回到了那颗大树下回忆过往,尽管不如人意,却仍觉得在山里的学生时代最美好。影片叙事手法平淡,演员台词跟背书一样,让人分分中出戏,还家乡话、普通话混一块,这都是一个山区的人,怎么还个说个的?勉强看完了
吐槽吧,细节很重要,选景道具和人员服装,都显得故事背景年代很混乱,可以说穿帮太多了。。看开头,墙上日历显示甲午年二月大26日,最近的甲午年就是2014年了,那故事就是发生在现代农村乡镇的了。。但演员服装,打扮,道具等等,还有导演想要表达的,明显是90年代中末故事背景。。。那么矛盾又来了,没多久,电视里又播音,自1999年扩招以来,那故事背景又是2000年以后了。。后来在邮政所门口那个镜头,左边中国联通农村代办点的牌子那么明显,中国联通没记错的话,应该是2008年奥运会以后才成立的吧。。那个已经掉色的牌子至少挂两年以上了吧。。。故事好故事,导演还是太年轻了。。。
看完心情很复杂,方圆为什么她没有收到通知书。另一个女生出去究竟经历了什么?那位校长后来怎么样了?朱君怎么变成一个抢劫的了。去了外星人那位为什么之前突然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