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微笑的布迪夫人 La Souriante Madame Beudet(1923)

微笑的布迪夫人 La Souriante Madame Beudet(1923)

又名: The Smiling Madame Beudet

导演: 谢尔曼·杜拉克

编剧: Denys Amiel 谢尔曼·杜拉克 安德烈·奥贝

主演: 热尔梅娜·德尔莫 Alexandre Arquillière 让·戴德 Madeleine Guitty Raoul Paoli Armand Thirard

类型: 剧情 短片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上映日期: 1923-11-09

片长: 54 分钟 IMDb: tt0013626 豆瓣评分:7.9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又译:The Smiling Madame Beudet。

演员:



影评:

  1. 杜拉克印象主义时期代表作《微笑的伯代夫人》。
    影片根据安德烈·奥佩的戏剧改编,叙述一个女人不被她那位讨厌的丈夫所了解,因此想谋杀他的故事。
    在该片中,杜拉克充分利用其作为艺术家的“前卫手段”,利用“慢镜头”将时间“放大”,以表现伯代夫人与梦中情人幽会的美妙情景;利用“快镜头”将时间“缩小”,以表现伯代夫人在幻觉中企图将可恨的丈夫杀死。
    光怪陆离的拍摄手法,荒诞的故事架构,超现实主义的影像叙述。无一部标新立异。
    杜拉克也借用这部影片提出“纯电影”的口号,并开辟了电影对心理的和内心的描写手法。
    作为20年代初期的电影作品,现在看起来也依旧令人惊叹。这位伟大的女性导演在世界电影史的道路上留下的绝对是一笔浓墨重彩。
  2. #ICA 太精彩了,默片无配乐,影片可以被定义为最早期的女性主义电影了,整体的表达非常细腻,结尾处放到现在看都不算是妥协,整体的表达也可以说是非常的预见性和前卫,片中带有极强的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风格,心理部分的呈现也非常精彩,从开始埋下的枪的设定到后续的几次拿起,再到最后枪响算是一气呵成。

    角色上,非常鲜明,男主的暴躁和女主的沉默对比非常有张力。从塑造上就可以看出并不是一类人的塑造,所以后续的不理解和压抑也就顺理成章了,结尾处的变化弧线也更加合理。男主的演绎则明显带有表现主义风格,偏向扭曲的面部呈现,再配上那打光,真的是很有特点。女主在片中则更加的恬静,由于没有声音,所以钢琴曲的弹奏没办法帮助衬托角色的形象,不过大量的中景和全景搭配角色的恬静身体语言还是把角色塑造的很好。

    由于是无声默片,所以视觉呈现上格外重要,整体看下来非常精彩,尤其是很多象征性极强的表达和女主心理的视觉呈现,开场的虚焦下的那波光粼粼的自由与希望非常精致,后续白框的希望和黑框的阻碍对照也格外明显,是有镜子的使用,那三面镜子更是让我想起了梅雅黛伦的那张照片(可能也多少有影响她的创作?),影片还有部分的画面遮挡的、露出眼睛那部分印象非常深。构图上则也可以从画面看出对于两位主要角色的疏远的呈现,双人构图时大多两人处于画面两端,单人构图的衔接剪辑也能看出故意把两位角色设计得各自画面的其中一端。片中还有不少双重曝光的内心恐惧的呈现,运动员的拯救?男主的恐怖幻影,角色缓慢的动作让诡异感更盛,影片还有两处非常让我震撼,第一是男主射偏后抱住女主时,背后的镜子变成了一个同步演绎的话剧般的效果,由于整体的画质感人,所以看的不是特别清晰,但是那跟随角色的晃动看的还是非常明显。第二则是女主想去拿掉子弹下楼时,由于紧张,POV视角的楼梯有上下压缩的浮动,类似于画幅的调整非常震撼。

    电影中出现了很多作品,印象比较深的是《浮士德》,也是在男主提出去看剧时女主的脑海中闪过了剧中的画面,浮士德与玛格丽特的爱情悲剧也预示了片中男女主的境遇,玛格丽特因浮士德的过错而陷入绝望(生活的无趣),失去了孩子(片中折断了玩偶的象征性),被关进监狱(房子的囚牢),救赎则感觉是女主不愿去的原因。其次,德彪西的乐谱,影片利用此处不光表达了男主对于她的不在乎,感觉更是以他比较有代表性的角色塑造来对照本片一个不一样的女性形象。最后那个诗是波德莱尔的诗《the death of lovers》,电影根据诗句的内容结合画面的呈现表现出了那不可改变的未来。

    电影截图
    梅雅黛伦
  3. 今天第一次接触法国的印象派电影,初步知道了这种类型的电影形式以视觉节奏为基础,这种做法来自印象派导演对情绪的信念。在摄影机手法上他们会运用各种光学技巧使影像更加惊人,更加美丽,也会用叠印,慢动作等手法,表现主观性。剪辑手法上,他们用快速剪辑的手法探索任务的精神状态,据说历史上第一次使用单格镜头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场面调度手法上他们常常利用有质感的幕帘进行拍摄。

    刚开始只找到了一个片长两分钟的片段,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我点开了视频,才看了一会儿就让我感受到了满满的恶意呀!甚至有点恐怖!我感觉比我看多的好多恐怖片都吓人,布迪夫人丈夫那张猥琐扭曲的脸,配上从窗口跳进来的慢镜头,看得我都快要窒息啦!委屈脸!后来在B站发现了资源,虽然有点害怕但是我还是作着看完了。像我这样看多了商业片的人,看到这种类型电影,感觉好新颖,好神奇,同时真的是很佩服导演,将人物的情绪做的这么到位,1923年就出来的老电影现在拿出来都能让我这么津津有味的看完!用遮光板让画面构图变化多端,灯光打的也很漂亮,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呀。影片的节奏也把握的很棒,女主幻想的理想型出现时用慢镜头,厌恶的丈夫出现时用快镜头,这样强烈的对比将女主对丈夫的嫌弃,厌恶表现的淋漓尽致。

    故事的结局女主还是没有摆脱那个没有办法给她爱的丈夫,看着她绝望的表情,我感觉好心疼。最后希望大家选择婚姻的时候是因为爱情。???

  4. 思考题:观看法国先锋派印象主义代表作《微笑的布迪夫人》,谈一下你对剧情的理解,并尝试描述:如果该片是一部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它将会是怎样的形态?(叙事、灯光、场景设计等角度)不少于 1500 字。

    一、剧情的理解

    1)一句话梗概:一个忧郁的女人在濒死体验后继续面对生活,但生活并没有做出任何让步

    2)起承转合

    起:丈夫邀请布迪夫人和朋友看剧,布迪夫人拒绝

    承:布迪夫人在家中被女仆、丈夫、自己的内心多重困扰,决定把子弹塞进枪中想让丈夫自杀

    转:布迪夫人被丈夫对着开了一枪,没打中,被丈夫发现误以为她要自杀

    合:布迪夫人继续活了下来,但她的生活依然如曾经一般苦闷

    3)信息与理解

    本片上映于1923年的法国,导演是法国先锋派代表人物谢尔曼·杜拉克。本片号称是第一部探讨妇女权利的电影,笔者认为此片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即是剧情层面,关于一个女性在家中感到苦闷,想要杀死不和的丈夫,是第一部将主人公设置为一个女性,讲她的苦闷。

    第二层含义是从社会层面来讲,用剧情来隐喻社会,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社会都笼罩在战后创伤的阴霾之下,苦闷是整个社会的现状,布迪夫人的苦闷隐喻的是社会的苦闷。

    第三层是从人类层面,探索苦闷的边界,全片都在讲一个人苦闷,最后让她以为自己要终结了,濒死状态下所有的一切,女性,社会等等都抛诸脑后,讲的是一个人类如何面对死亡。结果没终结,似乎有一点希望,但最后一个镜头又是看不到地平线的路,苦闷依然在继续,最后一个镜头所带来的深刻含义胜过之前所有镜头所直接拍摄出来的个体的苦闷,上升到了人类的终极命题:死亡。

    二、德国表现主义的拍法

    一)视觉层面

    1)字幕

    本片片头字幕是印刷体,周围镶有花边,是最平常的字体与格式,并无特殊表意,从现在看来透露出当时的审美趣味是现实主义与古典主义,更易当时观众代入彼时现实生活。若该片是德国表现主义风格首先则从要从字幕上下手,把印刷体变成木刻,笔锋尖锐、粗糙,字体结构不端正,无花边,直接表达出本片所探讨的主题之一:苦闷所带来的心理恐怖。

    2)布光

    本片布光是按照戏剧性布光的三点布光要求设计的,突出人物轮廓,且保证了一定的现实感,较为特殊的设计是拍摄丈夫时会使用侧光让人物面部有大片阴影。而改为表现主义电影则需摒弃现实感,在大量场次中使用非常规角度光源,如顶光、底光等等,让人物面部有大块阴影同时有非常规的怪异感,同时让人物影子拉长,变得巨大怪异,营造恐怖感。

    3)布景

    本片布景体现了鲜明的舞台特色,通过前景后景的搭配利用平面视角构建三维空间,同时布景片上的装饰保证现实感。若改为表现主义电影则需将前景后景的布景片倾斜,造成三维空间的混乱,同时在布景片上通过扭曲的线条造型营造恐怖感。根据本片布迪夫人对丈夫的恐惧可以将整个房子造型成扭曲歪斜的形状,同时将家里的墙上布满丈夫的照片,甚至墙纸的花纹也是丈夫的脸排列组合形成的,当布迪夫人因伤心扑在墙上时也看到的也是丈夫躲不开的脸了。

    二)听觉层面

    4)配乐

    本片配乐是钢琴曲,多用轻音,节奏慢,戏剧冲突较强部分,如布迪夫人塞子弹两次差点被发现则多用重音,节奏快。若改成表现主义风格则大部分钢琴部分需是重音,且要拖尾音,还要加上大提琴,营造恐怖怪诞感。

    三)剧作层面

    5)叙事方式

    本片的叙事方式是正叙,讲布迪夫人如何苦闷,如何对丈夫的怨恨,如何设计他,如何被躲过一劫,如何继续苦闷的生活下去。重要的点在于写人,讲述微笑的布迪夫人,如果说改变成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则会讲重点放在叙事上,讲一个怎样怪异惊悚的故事,因此需将正叙改成倒叙,如,在二战后的法国,已经年老的布迪夫人对照顾她的女仆提前当年这段杀夫的往事,先用一小段讲苦闷的心情,起了杀夫之心,接下来就是她为杀夫做了什么准备,第一次操作失误子弹卡壳了没成功,第二次丈夫有事错过了,第三次差点杀了自己,然后结局是又过上了苦闷的生活,最后抛下一个谜是女仆问他丈夫去哪了,布迪夫人说自己后来用一杯毒酒把他毒死了,布迪夫人苍老的脸,结束。

    五)剪辑层面

    7)剪辑点

    本片作为法国印象主义电影的代表作,其追求的就在于一个镜头内的节奏与运动,故镜头往往长而无分切,且剪辑点往往在人物出画或动作完成之时。而若将其变为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则需在一场戏内拍摄多景别镜头作分切,而剪辑点往往则在人物动作发生的一瞬间便切入下个镜头。

    如第一场戏前九个分镜头原来是:

    1丈夫进门,走向办公桌(中景)

    2布迪夫人在看书(中景)

    3丈夫坐下(中景)

    4丈夫看手里的布(特写)

    5丈夫和布迪夫人的位置关系(全景)

    6丈夫坐着看布,后景门开,女佣送信(中景)

    7布迪夫人抬头(近景)

    8丈夫看信(中景)

    9女佣送信给布迪夫人(中景)。

    现在可以改成:

    1布迪夫人在看书,丈夫开门(全景)

    2丈夫关门(近景)

    3布迪夫人惊恐表情(特写)

    4丈夫看手里的布(近景)

    5女佣进门(全景)

    6递给丈夫信(近景)

    7递给布迪夫人报纸(特写)

    8女佣出门(全景)。

    相比较而言在剪辑上做出的具体改变是1)减少中景,而多使用全景和特写营造景别的两极,营造怪异感2)在人物动作为未完成时即切入下一个镜头,提升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