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死亡日记 Diary of the Dead(2008)

死亡日记 Diary of the Dead(2008)

又名: George A. Romero's Diary of the Dead / Land of the Dead 2 / 活尸日记 / 活死人日记

导演: 乔治·A·罗梅罗

编剧: 乔治·A·罗梅罗

主演: 肖恩·罗伯茨 梅根·帕克 米歇尔·摩根 祖舒华·克洛斯 Amy Ciupak Lalonde

类型: 科幻 恐怖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08-02-15

片长: 95 分钟 IMDb: tt0848557 豆瓣评分:6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继《Land of the Dead》对集权统治浅薄而失败的探索之后(那部片子实在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烂片),Romero在这部片子里将注意力回归到了比较现实的一些问题。影片浮光掠影的提到了很多方面的问题,诸如人类本性的探索、宗教意识、信任危机、人类一些比较真诚的感情等等。但是最有意思的部分则是关于媒体,那些信息传播的媒介。

        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在灾难面前,媒体的功能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它以其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强大的资料传播能力,不仅记录着事件的发生,而且还逐渐影响者事件地发展。著名的战地记者罗伯特.卡特说,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战火不够近。直至今日,实力雄厚一些的媒体都能将触角伸到事件发展的最前线了。现在的对媒体来说,问题不是拍到了什么,而是传播了什么,或者说,选择性的拍摄到了什么。尤其在灾难中,这点更为重要。影片中几次出现了主流的媒体即电视。对这个媒体的描述政治意味比较浓。这一媒体本着政府平和稳定的原则进行报道。它们展示了事件的一部分,但随即又有戴着墨镜的警察(有意思的象征形象)出来解释,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市民不要恐慌。电视的这种策略是相比完全的隔离是有很大进步的,至少在说服力强了很多。因为网络的兴起是事件的发生不可能完全被掩盖,半真半假虚虚实实的方式更容易让普通人相信从而起到安抚大众情绪的作用。由于有着稳定大局的挡箭牌,这种策略往往为当政者所采用,以免造成社会恐慌使局势完全失控。但是显然这是一种目光短浅的策略,影片也做出了这种判断,即主流媒体的失语让网络透露出来片面信息和恐慌情绪以几何数量级传播,最终加剧了事件朝着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的速度。

        面对灾难,人们极易产生恐慌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又极易在群体中扩散蔓延,不加以引导势必造成完全的混乱。对真实事件的掩盖当然可以避免它可能引起的恐慌,但是信息真空状态之谣言往往趁虚而入兴风作浪。人面对灾难的脆弱心理,再加上谣言的推波助澜,造成的混乱会远远大于事件的本身。前些年非典疫情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媒体反应过慢,而且报道的透明程度不够。3.14西藏事件,媒体的反应是比较快的,但是政府在一开始的几天采取了上述的错误策略,使得一开始的那几天,我们的媒体在宣传上大大的处于弱势;藏独分子的宣传以及西方倾向性报道在国际社会铺天盖地的展开几乎完全占领了宣传阵地——面对这种灾难,宣传就是一场战争。这几天宣传的弱势,给我国在国际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也使得很多不明真相的西方普通民众产生了被误导的印象。不要抱怨英国和法国藏独分子的猖狂,3.14后的几天,宣传的弱势就给圣火传递的困难埋下了种子。最近汶川的地震,我们的媒体就采取了相对透明的报道方式,比较及时真实的报道了灾区现状,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灾区的基本稳定。应该来说,他们的表现是很不错的,特别是lcc发表关于应正面报道为主的指示之前。

        我对于“负面报道”或者“负面消息”这样的称呼感到由衷的恶心。痛心疾首的说这个词批判媒体的人,散发着腐朽的官本位气息。灾难就是灾难,事实就是事实。对于事件的描述,只有“事实”和“谣言”。对于谣言,我们当然应该努力识别并予以唾弃;但是事实就是事实,不管是好是坏,它都真实的发生了,民众有权利知道,而有良知的媒体也应该把它传播出来。一个更加透明的报道更有利于我们认识事件,虽然会展示一些对于政府不好的消息,但同时也更能让民众睁开双眼,使谣言破灭。况且作为政府,本就应该接受媒体的监督,媒体有这个权利同样也有这样的义务。只要是人做事情,肯定都会有好有坏,对坏事的揭露只是会让相关官员有些不快甚至影响其仕途,但是却能促使政府改正并且避免将来同样的过错。对与所谓“负面消息”的报道并不会让民众揭竿而起扛着锄头闹革命,他只会让更多的人睁开睁开眼睛去监督。试问这样的报道,有什么“负面”可言呢?况且还能避免敌对分子恶意的煽动与攻击。

        影片中提到的另一个重要的媒体就是网络。电影的主人公也是用这一媒体实践自己展示真相的理念。这当中当然有导演理性化的成分在里面,特别是某帅哥义正词严的说,“面对这样的形势,我怎么能躲在暗示苟且偷生呢。不!我要记录下事件的真相,死后让后来的人知道发生了什么。”老实说,这句台词相当的煽情,体现了勇敢正义的美国人民,尤其是美国未来的新闻工作者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情怀和正义感。可惜,这个情节实在是太理想化了,只能让少不更事的年轻人热血沸腾。倒是影片的一句旁白让我觉得很有道理,“(网络)上消息越来越多,每个人都通过各种方式发布着各种各样的消息。事件变得越来也扑朔迷离,不知道该相信谁的。当消息多到一定程度,传达的只是——噪音。”这段话道出了对媒体进行监督的必要性。没有监督的媒体必然走向混乱,因为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代表了真相。这个结论很具有现实意义,因为至少在中国,网络媒体虽然是开放的,多数的人只是简单的从中获取消息,而且多数没有怎么去甄别消息的可靠性。这种情况下,如果缺少监督,误导这个开放媒体传达的消息就比较的简单,只需要几个人专门兴风作浪就可以了。虽然现实的网络是有监管的,但“网特”、“五毛”、“五分”等等砖头依然在网络上满世界乱飞。不管这样的人是否存在,却道出了在透明报道的基础上,对网络媒体监督的普遍希望。地震的灾难依然存在,灾后重建依然困难重重。这时候的网络也是谣言四起,且有越来越难以分辨的趋势(这也和心理学的研究吻合,人类撒谎的能力近乎完美而对于谎言的识别差不多停留在随机水平)。再次,对不辞辛劳传播一线消息的网友和识别拆穿谎言的网友表示深深的敬意。他们没有义务去做这样的工作,但良知和正义感让他们坚持了对事实和真理的追求。

        通过手提DV的方式拍摄此片,极大的降低了本片的制作成本,却没有削弱电影的表现力,这一点很值得肯定。当然电影依然有些流于表面不够深刻,但是作为一部以僵尸为噱头的商业片,做成这样不错了。

  2. 本来是当作一部平常的恐怖电影看,想要打发点时间,结果却发现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用血浆和特技堆砌的僵尸电影。没有把镜头对准人与僵尸之间的精彩打斗,或渲染僵尸的可怖,它通过一个手持摄像机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世界末日即将到来时的人性从表象中充分展露的景象。 有的人在这时选择用镜头记录身边发生着的一切,希望最后活下来的人们能看到并从中得到点什么;有的人“聪明地”占据了生活所需的武器和能源,组织成军队,使自己能活下去;还有的人本是负责保护公民安全的“国民警卫队”成员,却依靠自己拥有的武力,抢夺他人的生活物资。。。。。。 影片的最后是两个男人用枪杀僵尸取乐,他把那已不能称之为人的生物绑在树上,一枪枪把头打爆,似乎也还不算让人难以理解,但最后他们把枪口指向了一个被其他人用头发吊在树上的女人。看着那被枪击后剩下的上半部分脸,我也开始怀疑了:我们值得被拯救吗?

  3. 喪屍電影大師George A. Romero一生奉獻挖空肉腸的屍吃人片種, 自首部作品《Night of the Living Dead》、續作《Dawn of the Dead》及第三部作品《Day of the Dead》都是述說地球人怎樣在變種喪屍的爪牙下偷生, 三部曲要旨是表達人類, 不論是白人、黑人, 在病毒侵蝕下意志消失, 化為嗅到生人氣味就生吞活吃的的眾屍平等。經驗了六十, 七十至八十年代的活死人見證美國文化, 二十世紀的George A. Romero要諷刺的是現代的美國傳播感觀。

            Jason Creed是大學生, 正在拍攝一部喪屍吃人為題的記錄片, 他與數個同窗乘坐旅遊車, 車內各人各執己詞, Debra一心要早些回家見不知是生是死的父母弟弟; Gordo與Amy是一對戀人, 年青人的火熱打情罵俏及深情一吻渾忘逃難的不知前景; 一直握著重DV攝影機的Jason照著本子辦事, 鏡頭下的同儕一舉一動、情緒起伏統統原汁原味收錄, 不會有如美國電視廣播公司因為諸多藉口, 例如製造恐慌、傷害弱小心靈, 以及過分血腥, 剝削收看大眾知悉畫面背後真像權利, 官方隱瞞事實, 欺騙羣眾只能騙倒不懂互聯網的老一代, 年輕電腦好手可以利用免費網站的搜尋系統, 鍵入關鍵名稱, 視頻會播放不經刪剪的死人變喪屍影片。政府自以為是, 強加認為是正確的道德觀念及盡快壓制災難爆發, 不即時廣播病毒不及控制的局面, 令信從當權者的市民不及時間走避, 成為活死人的腹中糧食, 要交最後習作的大學生不斷錄下當時景像, 不論任何情況都要照實記錄, 目睹女同學內疚輾斃了數個喪屍開槍自殺, 然後在廢棄的醫院轉化喪屍, 其他同學與屍群搏鬥, 身平第一次開火斃了男女醫護人員的Gordo大感生命無常, 年青大學生哀悼手刃好友的片刻, 攝影機的鏡頭不在乎人類驚變的哀愁, 拍下政府不會收錄播放的現實, 攝影機是日記, 十分仔細寫下當時發生的一切, 不會竄改, 失欲人的喜惡要素, 滅亡的氣氛就在鏡面照射的七彩影像、喪屍噬咬活人的慘不忍睹放在網上任由下載。影片點擊率高達七萬二千次, 導演Jason大喜過望, 向友人吹噓其片段怎樣擊敗政府的不實新聞片, 對於不伸出援手救朋友, 不會落淚悲慟女同學的人變屍、Gordo躺在黃葉鋪蓋土地, 愛人開槍射殺的至愛無奈, 全球人類可以直接觀看視頻, 下載及分享畢業作品 ― 哪份盡了記錄責任, 卻犧牲了身為朋友的感情習作。

            消息是真是假在互聯網尚未流通的時代, 官方及新聞紙報道是唯一可以了解世界各地事件的門檻, 自光纖網絡科技覆蓋至各電腦用戶的網絡卡後, 用戶可以經幼小的線芯把第一手撰寫信息傳遍地極, 相對官方發佈新聞更快, 不必避忌血染畫面會影響他人心智的政府偽道德標準, 然而, 萬千網絡作家敲打鍵盤, 他們面對LCD螢光幕鍵入所見, 或是道聽途說的資訊同世界各地的網民交流, 不住鍵入字型的聲音併合真假難辨的新聞戰爭、飢荒片段, 眼所見是真實, 還是互聯網的消息可靠?

            Jason至死一刻緊守記錄事實崗位, 好友逐一成為喪屍瓜下亡魂, 一直反對現場拍攝的Debra終被死者要把死亡真像拍攝到底, 甚至喪命的Jason感動, 要繼續把末世景像繼續記錄下來, 不為什麼, 只是直到化身為喪屍, 慘遭餘生人類射擊標靶粉身碎骨, 半截頭顱的怒目橫視, 見證了人類比喪屍單憑飢餓本能吃人用了欺侮其他低下物類的卑劣手段。

            電影很少挖肚破腹殘酷畫面, 人類的暴力及壞心眼隨處可見。穿上防毒衣物的執法人員用長警槍轟破了一個活死人頭部, 人員利用中央空缺為攻擊點, 槍口在圓形的髮線開端至頸骨頂部模糊肉塊的空心開火, 射擊其他的帶菌類者, 不以典型的搶吃內臟為拍攝重點, 而以新意的人互相攻擊的新點子。另外年老長者為了保護家人, 把感染病毒的親人關在內室, 他們逃了出來襲擊人員, 遭到咬噬男人的子彈擊中了老夫婦胸口, 目的是要他們死後變為喪屍, 用了把大家化身活死人的吊詭手段, 這是以往George A. Romero不會用的描寫, 那個人類反客為主的結局, 導演對人真的是徹底絕望。
  4. 2005年的Land of the Dead是Romero僵尸片的一个分界点。之前都是1985年前写的,玩心跳为主,为僵尸片奠了基;之后的是60多岁写的,开始加入对人文社会的思考。
    Romero出品的僵尸片绝对没有烂剧情和逻辑大漏洞,即写实又科幻,当然也只有这样的僵尸片才能成续集体系。那些天马行空的是没有前途的。
    片中的Jason是个理想主义的2B。Romero笔下的女主形象一般都很牛逼。
    有意思的是Romero自己毕业于Pittsburgh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片子里的教授似乎有点Romero自己的影子。而自拍影片上传揭露真相这段让我想到了wikileaks,老爷子真心与时俱进。希望下次多加入点特技特效场面戏,3D时代了么。
    btw,Romero父亲是纯种西班牙血统,恐怖片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