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记一下想到的东西,以及一点个人理解~ 1.三星半,其中半星是给西岛叔的。 真的这片子里的西岛叔为什么这么好看……搭各种衣服有各种的好看……不穿衣服还是好看…… (够了痴汉 2.这是个有趣的故事,可惜没讲好……也可以反过来说,故事没讲好归没讲好,有趣的地方毕竟还是有趣。 3.猪猪的中字第26分钟有个误译:“上書き”是“覆盖”的意思,即佐原十年来每天都拍睡着的美树,但绝大部分影像随后就被覆盖掉了,并未保留下来,被他整理归档的影像只是其中极少数。不是挑刺,只是觉得一词之差收藏家就变囤物癖了…… 4.原著小说的重心在内容上,具体来说是与佐原对应的角色的神逻辑,没想到到了电影里佐原弱化成了这样……不知道跟北野武要求大力砍台词有多少关系…… 顺手丢一下原作英译本: 5.电影的重心则在于结构,健二的小说家身份使得现实与非现实的多层交叠成为可能。作者身后是另一位作者,眼睛后面还有眼睛。 看电影时一再想起博尔赫斯的《南方》,一个故事多种读法,如何解读则取决于读者。 电影中有许多给出了较明显暗示(音效、睡眠与梦、镜头一切佐原变成了健二等)的部分,更多的则是将现实或非现实的选择权交予观众的暧昧的部分。 就整部电影而言,有两种极端而且无趣的理解:一种是除了明显暗示“这里这么不现实,显然是健二的脑补”的部分之外,其余皆为现实;另一种是电影最后健二的画外音其实是健二所创作的小说中的某句话,而其余亦非现实,即“小说家健二”创作了一部小说,小说主人公——健二或“我”——也是个小说家,什么度了五天假呀谜之情侣呀新作大受好评呀,都是“小说人物健二”所经历的小说情节。 显然,较为适当的做法是认为电影中的暧昧部分虚实皆有,而何者为虚、何者为实,则由观众依据个人理解自行判断。 比如健二被雨淋得透湿的衣服下一个镜头就干了,可以理解为健二从衣橱里找了另一套同样的干衣服换上(换衣服的过程被省略了),也可以理解为区别“小说家健二”和“小说人物健二”的暗示之一。 比如电视突然自己开始播放凶杀案的新闻,可以理解为暗示,也可以理解为待机的电视之前就设定好了在晚间新闻时段自动开机;当然也可以理解为灵感一到文如尿崩的健二处于高度专注的状态,根本没意识到电视开着,直到电视信号受到台风影响、较低的音量突然变为刺耳的杂音,健二的注意力才被吸引过去……毕竟此前绫打了一串电话过来,打到最后一个健二才注意到手机的振动。 再比如健二习惯在思考时把玩打火机;绫离开两人的房间去工作前曾对健二说“别吸烟哦(吸わないで)”;警察石原给健二递烟,问健二“吸吗(吸います?)”,健二说“不了(いえ)”。 从这种对于故事整体走向影响不大的细节里延伸出来的可能性就更多了——健二不吸烟,只是有把玩打火机的习惯,绫在跟他开玩笑(“卡文也就罢了,可别再添个坏毛病”);健二正在戒烟,绫怕他一朝破功;健二吸烟,绫不想吸二手烟,所以嘱咐他“别(在这里)吸烟哦”……健二没有接石原的烟,因为他本来就不吸烟,或正在戒烟,或没戒而当时不想吸,或者抽不惯石原递过来那个牌子的烟,或者对于警察的戒备心理导致他下意识地拒绝了对方的烟……又或者,抽烟的是“小说家健二”,“小说人物健二”是不抽烟的。 但是,像这样罗列下去同样是无趣的。 甚至比极端理解还要来得无趣。 所谓“选择如何理解取决于观众”,近似于“选择哪条道路取决于旅人”,前提是要有路。留白留得过了就是语焉不详,再进一步就是故弄玄虚。电影这一连串选择排列组合下来,得到的是数量庞大得可怕的可能性。把这种可能性强加给观众,就好比把旅人往一望无际的平原中间一扔,还告诉旅人“条条大路通罗马,接下来怎么走是你的自由”。然而平原上连可以作为参照物的地形地貌都没有,极目四望唯有一片绿草如茵,美则美矣,时间一长就绿得人眼前发黑——这不叫给你自由,这是哄人兜圈子。 何况踏上旅途的旅人,大多都是以抵达终点为目的的。如今两眼一抹黑地在原地兜圈子,就算是再怎么以观赏沿路美景为旅途之乐的乐观旅人,只怕也难免心生腻烦吧。 6.健二你的手机防水性能这么好,到底是不是索尼的…… 7. <图片2> <图片1> ……太烦了好吗。
文:魏舞依
哪怕最粗暴的判断,也比廉价的鼓励值钱。
“人的欲望受他的理解力所限制,没有人能欲求他所不曾理解的东西。”
《当女人沉睡时》,我看这电影作品唯一的冲动就是希望自己找到原著,仔细阅读。并不是因为电影关注北野武,而是看了他写的《北野武的小酒馆》而对他的演艺生涯产生好奇,而是因为这部电影,花了很长的时间,却没有看懂,真的失望啊。
年轻的夫妻面临着倦怠危机,度假村遇见典型的老少配,出于职业敏感和男人好奇,男主果不其然提问:“你们相识多久了?
“一直都认识,从小的时候他一直和我过一样的生活,他想了解我也,我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
“现在你知道,我都爱这孩子了吧,但是总有一天他会背叛我,可能这一天已经来了。”
恐惧是什么?是在得到和失去之间,察觉到失去却又还拥有但仍要失去的那种恐惧。当作家走进他们的房间,当看对方拍摄的少女睡姿,当他一次次偷窥对方的生活,当少女闯入作家的房间里漫游,把双手不像落地窗,那是一种被禁锢而渴望自由的孤独。
“必须要杀了,我忍不了了,如果爱已经死了,还是杀了他比较好。”
“既然这样,你就没有想过先死了吗?”
“那可不对,你是无法理解的吧。”
“我就知道会这样。”
是占有欲望吗?对方不再属于自己,爱已经没有了,所以就杀掉,这就是老男人的爱,而作家呢?他对妻子的爱呢?他对少女抱着什么样的感觉?
好奇、同情、模糊的诱惑、撕扯的欲望?
没找到答案。
记得在某个访谈中电影的导演谈到,因为北野武出演这场戏不喜欢大量的思辨性哲学对白,而删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交替的画面。电影中的画面传递的信息往往没有文字准确精细,画面传递的是场景和一目了然的氛围,而电影呈现出承认晦涩,甚至难于分辨的游离在幻想现实之外是电影的一大败笔。虽然电影因为有了北野武所有的关注,而且因为这种关注,将电影的讲述方式变得不再流畅。
名人效应永远比不上故事本身的吸引力,有些台词和旁白是无法用画面替代的,画面和故事都需要文字予以确认,是北野武没有勇气面对,还是因为他撑起日本电影的未来的盛名使得他拥有了拒绝原著和导演的自由和权力?
如果电影中的台词,能如《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那样直白而确定性,也许这部作品背后更深的思索能启迪迷惘额观众。恐惧,怀疑,控制,争吵,分开或和好,所有亲密关系都是人的内心与自身关系的反应,男主在事业的低潮期,自我关系的黑暗期,无法在事业中感受到自我价值,而自我质疑带来带来的负面能量,带入到亲密关系中,自我质疑引发自卑,自卑引发自我怀疑,自我怀疑引发双方的争吵,争吵导致分离后破碎,所有关系的破裂,都是从内心与自我的分离开始。如何能能拥有健全、正常长久的亲密关系,唯一的答案就在自己。
不知道是否所有的中年男性都爱偷窥少女裸体,但日本男人的这种心理并不少见,尤其是文学家的作品之中,未曾被沾染过的清纯,没有被欲望开启的神秘,美好的、完整的、纯粹而不被打开的神秘。而一旦开启,当女人不再沉睡,欲望自行进化而来的热情才干,足以消弭、践踏、抹去男性的自尊,与其说厌恶妻子不如说惧怕自己无法满足对方,与其说迷恋情人年轻的肉体,不如说逃避衰老和不可承受的现实之重。
男作家窥探老男人与少女的老少恋,却在结尾的那几句对话中如此之不可信,“我跟她说好,她却背叛我。”
“你对她做了什么。”
“你夫人在做什么,帽子找到了吗?”
“你,在说什么?!”
所以这结局是一对相互窥探对方生活的男人?
你的恐惧是我,而我的恐惧也正是你?
我窥视着你,而你也正窥视着我?
所有的人都对他人的生活充满好奇心吗?还是男主借由梦境中完成了现实与想象互回?作家凭借这想象中完成作品的想象?
哦,麻木和衰亡,拿什么对抗?
想起谷崎润一郎的《键》(Key),主角对精神麻木和中年危机的处理方案是一模一样的,在渡边淳一的很多作品中,有无数次提及中年男人对婚外情人的痴迷、不可解释的吸引力,大概既是对平凡生活的厌倦,也是对现实受困的转移。
电影在表现上是非常的隐晦,艺术的本质是为了拷问人心和自身。作品毕竟是拍给观众看的,不是为演员或个人喜好,为了角色而毁掉电影更好的自我诠释路径真是可惜。
这部电影让人想起《痴人之爱》,日本情感作家最感兴趣的题材老夫少妻,说男性基因也好,说是人性虚荣也罢,都根植于特定社会的环境土壤,20世纪中期出生的日本男作家,但凡有些名气,乘上时代的春风,定是财富名气不缺,更是千万年文化地位造就的受益者,家庭经济来源的掌控者总是在婚姻和男女关系中占据有利位置,社会地位掌控财力,一时兴起,有一个或几个情人是司空见惯的,可情人还很永远年轻,而名利却不可长久:不是担心情人另择高枝,就是衰老后后被妻子报复,孩子记恨,而为对抗现实的麻木、衰老的逼近,只能孤注一掷。
因果轮回也是必然,后果只因所作所为,买单可以推迟,还债却是必然的结局,作家怀疑妻子出轨,借由妻子之口:“你总是对讨厌自己所以,别反过来向我发火。”
因为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投射出对自身对事业的不满,延伸到对自我的不满,惧怕妻子离开自己,更恐惧自己不再能写出被认可的作品。
男主目睹妻子和偷窥对象一同走进电梯,他的内心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疑问?而关于答案,电影似乎并没有给出完全明确的回答。
男主重新回到照相馆,老板不无感慨,“看来男人心里想要安定的生活,却还是会不由自主去追随那些将男人玩弄于股掌之中的女人,这是雄性动物的本性吗?老兄,你和他有点像呢。”这句话听起来是如此之惊悚。
老板还对他说“你知道三色猫快绝种了吗?所以人们才需要他们多多交配,这样一来,公猫什么都不用做,就有吃有喝,随意交配。所以在母猫面前很杀气。所以雄性为了觅食和交配,稍微努力一点,才不至于变蠢。那父母,那女孩儿的父母一定没有想到自己会被自己的好友背叛。”
“好友?”
“那男人是女孩儿父母的好友,真是一点都不能大意。”不能大意,不要让自己的孩子成了房思琪,不要让最不该发生的事情让人有可乘之机?
没有看懂电影也不怪我,已经尽力去寻找,可能唯有在原著中才能寻找到答案。
终其一生,人们都在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