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快乐的单身汉(1983)

快乐的单身汉(1983)

又名: The Happy Bachelors

导演: 宋崇

编剧: 梁星明 杨时文

主演: 龚雪 刘信义 马晓伟 战车 詹萍萍 郑星 连龙海 薛国平 胡浩 林驾云 王薇 康泰 严永瑄 管文英 洪流 张妙珍 杨恽 王绍光 王卫平 何麟

类型: 剧情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1983-09(威尼斯电影节)

片长: 106分钟 IMDb: tt0382066 豆瓣评分:7.5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最近一段时间接连看了几部上世纪80年代初上影出品的电影,包括《大桥下面》,《石榴花》,这部《快乐的单身汉》,以及同为宋崇指导的《好事多磨》。去故纸堆中翻看这些国产老片,原本只是想一睹龚雪年轻时的芳容,没想到还是看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首先要从龚雪的角色设定说起。这些电影中,龚雪基本上是以带有浓重文革阴影的女知识青年的形象出现(《石榴花》除外),比如《单身汉》里的造船厂女教师,《大桥下面》当个体户的返城知青,《好事多磨》里的雷达工程师。十年动乱对这些角色造成的伤害是故事的基本背景,同时也是推动剧情的主要动力之一:《单身汉》里丁玉洁的父母被批斗,使她在保姆刘阿姨的抚养下长大,间接促成了他和刘铁的爱情与分离;《大桥下面》的下乡知青,绝望中萌发的爱情和动荡的终结使她成为了单身母亲;《好事多磨》中父亲被打倒,母亲被“自杀”,恋人与她划清界限,她自己则背负了无端的污名。这些影片表现并反思了动乱中人与人的迫害与倾轧、人心的善变叵测,甚至直面了某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比如《好事多磨》中刘方母亲被自杀的场面。尽管这些反思往往看上去一笔带过、浅尝辄止,而且必然地是在一种党认识并改正了错误、会继续带领大家奔向伟光正的美好未来的既定语境下小心翼翼地进行,但必须承认创作者们已经表现出了不凡的勇气。我们并不是没有反思历史的电影,更不是没有勇于反思历史的人。 说道龚雪惯常的女知识青年形象,就不能不说这些电影中,往往表现出对知识、对文化近乎偏执的崇拜,尤其是《快乐的单身汉》。以今天的眼光看,其手法显得陈腐而幼稚。但考虑到49之后,对知识的仇视、对知识分子的迫害往往是社会的主流,这种推崇颇具拨乱反正的意味。 上影这个时期出品的这几部电影,类型上讲起来都算是爱情喜剧。虽然桥段设计和表现手法上有很多不成熟甚至是陈腐的东西,但创作者们对爱情的思考和见解并不过时。《单身汉》里知识分子和工人阶层在价值观上的隔阂,《好事多磨》中早先缺乏沟通与平视的不幸婚姻,《大桥下面》恶毒的市井流言,人的势利,人的趋利避害也是贯穿其中。其中有些对白对我个人而言更是直抵人心,比如《单身汉》里车间主任秦师傅说的: “我是个穷打铁的,你们师娘是裁缝的女儿。我们俩过了一辈子,谁也没嫌弃过谁......她临死前说的那句话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德昌啊,你那件汗衫我给你洗了晾在竹竿上,可别忘了收啊~傻小子们,要我啊,就找那能惦记你汗衫的姑娘,懂吗?” 再比如《大桥下》面高志华的妹妹评价秦楠: “在爱情方面,她一定是很自卑的。她不相信有人会爱她,更没有勇气去爱人。” 阶层的隔阂,物质的不均,精神诉求的差异,以及世俗的流言蜚语,这些横亘在爱情这一古老命题前的天堑,从未过时。加之这些电影对时代背景的描摹与鞭挞,比如对个体户的歧视,对单身母亲的歧视,对农村人的歧视,无处不在的官僚作风等等,这让这些电影具备了些许穿越时代的力量。 另外必须提及的是,这些影片中龚雪的扮相一直很美,连衣裙、纱巾、发卡、运动短裤均可得见。龚雪很美,编导们也并不吝惜让他们的女主角光明正大地去追求美,实际上片中的其他年轻角色也都尽其可能得“潮”。要知道,他们经历过一个严酷且彻底地否定个性、否定美的时代,能在大银幕上描摹爱情、描摹美,本来就是可贵的突破。 总体来讲,上影80年代初期出品的这几部电影,从技法、制作到价值观上都有许多不成熟甚至是陈腐过时的东西,但他们反映着时代的风貌,反思着历史的罪孽,创作者们是有追求、有想法的,他们的电影,是那个时代之于银幕的拨乱反正。 最后追本溯源地说一句,龚雪真的太漂亮了!

  2. 前2天看了新电影《米妮》,心情很压抑,不由得又想起很久以前看过的这部《快乐的单身汉》

    都属于青春电影,为什么现在的导游就拍不出以前的水平了呢?

    这部《快乐的单身汉》,没有说教,却给人向上的希望,同时穿插着愉快的笑声。

    即使是放到现在的影片中,我也要给它打4点5到5分
  3. 我们自己应该有来自八十年代的气息,搜寻了个遍,却没有。有的都是青春所在的90年代之后,但是现在我说不出90年代的好。

    父母是八十年代的最佳活见证,我只看到他们在今天的脱节处境。很快八十年代的一切都掩埋了过去。

    只有合乎五讲四美和新時期文藝規範的电影,電影里的人,穿著料作分明的新衣裳,周身是濃濁的膠片光。整潔清新的工廠車間,公共宿舍進門是牡丹花菊花樣包皮的鋁製熱水瓶,撐傘划船的公園,工會辦的男女青年舞會,放工後像模像樣的廠辦文化班,公共安全時代的最後一代,在開放不徹底的保護下現在看來是嬌生慣養著的,維持住了單純。我總相信八十年代的現實较电影不會相錯太多,不然要讓觀眾太覺齒冷,如同我們今天翻到八十年代新華字典里的例句。

    女子的日常形象從建國初期的電影里來,平權主義的受益者,搶白男人,實則對男子亦姐亦師,彷彿符合老浦東人家對兒媳的理想。輪到矛盾,特寫的淚珠蒸騰的眼眸,咬著手絹的歪斜的唇,大概跟謝晉那輩導演的教導不無關係,在電視劇《紅樓夢》里比比皆是,算作一時無兩的風氣。

    朋辈成新鬼如果是自然规律,永远的“新一辈”们如此迅速地从现实撤离,似乎是可怕的时间寓言,虽然他们仍在,是公交车上安坐着的某某妈妈,疲惫的眼睑,早早纹了眼线,疲惫地想着丈夫的胃病中药名,在去美容院的路上。
  4. 那时候的人都这么可爱吗?连他们的烦恼也那么质朴那么单纯,那么充满活力。
    真的是一部让人快乐的电影,从心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