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地铁 Underground(1928)

地铁 Underground(1928)

又名: 地下铁 / 地下

导演: 安东尼·阿斯奎斯

编剧: 安东尼·阿斯奎斯

主演: 布赖恩·艾亨 爱丽莎·兰迪 西里尔·麦克拉格伦 诺拉·贝琳

类型: 剧情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上映日期: 1928-07(英国)

片长: 84分钟 IMDb: tt0019509 豆瓣评分:8.1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这是一个发生在英国工人阶级群体中的爱情故事,反映出英国大众文化形式和工人阶级之间普遍存在的关联。两位男主角的性格截然不同,波特是个好勇斗狠、占有欲极强的无赖,而比尔是一个善良温和却也不失勇敢的谦谦君子。当某一天,这两位男性同时在地铁遇到漂亮的少女妮尔之后,一场裹挟着明亮与黑暗、浪漫与悲哀的戏剧大幕就此拉开。

演员:



影评:

  1. 第8届##主竞赛单元第3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地铁》,下面为大家带来底层工人们抢夺女色的影评了!

    sky:

    剧作无聊透顶,全片毫无点题之点,可以说是纯粹的炫耀技术的作品 但我认为这个技术并无惊艳之处。

    zzy花岗岩:

    非常惊艳的处女作,电影语言运用很纯熟,光影的使用受到德国表现主义影响。情节由爱情转变为动作,气氛由幽默转变为惊险。片尾的那段动作戏很精彩。

    果树:

    戴上时代的滤镜也仍显平庸。全片显得非常割裂,而这种割裂并非艺术实验的有意为之,而是某种失控造成的结果,哪怕很多细节都有巧思仍旧救不回本片,很可惜。

    淋酒: 从开场的一段地铁内众生相,到中间的爱情与仇恨,再到结尾追逐戏中种种关卡的设置,都非常的“类型片”化,各种被日后成熟类型片发扬光大的镜头语言,也能在此片中找到基本款?

    子夜无人:

    剧情和人物简单且狗血,但影片的调度实在比今天很多电影都要精彩丰富,几乎把无声与黑白的艺术质感发掘到了最大程度。以及默片时代的女演员,似乎都有一种美得足以让人一见倾心的魅力。

    飞檐:

    8年的片子,看出了表现主义的端倪,流畅自然,风趣幽默。其实剧本本身是一个不完整的轻故事,而他自在的叙述方式实在有自由派的先锋感,故事在日常琐屑中,合了电影名,很“实”,也不失浪漫。

    法罗岛岛主:

    故事内核与《日出》很相似,出轨,谋杀,误会,复合,皆大欢喜,吊车特技应该是收到了当时电影喜欢玩高难度动作的影响,镜头剪辑颇为流畅,剧情毫不拖沓,1928年的电影能掌握如此好的节奏很不容易。愿世界上的渣男和傻姑娘都少一点。

    我略知她一二:

    集默片肥皂情节剧之大成,从扎实的剧本到优秀的表演,从流动的镜头到飘逸的音乐,一切都是那么温柔而浪漫,就算是略微狗血的剧情也没有破坏电影的一丝一毫美感。地铁就像是一面镜子,你可以看到善良也可以看到丑恶,你可以看到相爱也可以看到嫉妒,如果是邂逅是相遇的终极体验,那冥冥之中成全一切的就是那些难能可贵的品质。我们都追求美好而嫌恶谎言,当欺骗真正露出了马脚,她成为了正义的化身,在这份感情里乘风破浪,只为了清白和未来。因为她并不只是纯洁无暇的小白花,他也不只是善良勇敢的乐天男,面对共同的敌人,他们的携手让这份感情坚贞不渝,也让黑白的存在变得悲壮而丰富。

    ##DAY3的主竞赛场刊评分稍后会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2.         春天的脚步从容而曼妙。
            “我肯定会在协议书上签字的,我不是骗子,但你至少现在得给我咱们的房间钥匙吧!”我曾经在地铁上听起过一位满脸无奈的男子手持电话时说起的这番话。然后你去猜,这位男子与自己的妻子劳燕分飞,男子或许不情愿离婚,女子大概不想再做无谓的挣扎,于是用此等手段逼迫男子迅速在协议书上签字。然后呢,你再去展开想象,那肯定是一个起于美好过程温馨而结局令人无奈的日常悲剧故事……
            你也曾尝试过在地铁上去耐心的聆听一个故事么?阴暗的地下因为人工灯光的存在而成为了一个特别的王国。王国里的每一天都会发生一个个短暂而平常的事情。有人在那里奔赴自己的理想,有人在那里彷徨于自己的人生,有人在那里静静地沉醉于书海,有人呢,却在那里碰见了自己的爱情。
            谈起地铁,我们或许会想起大英帝国,那个在第一次技术革命中借助蒸汽机技术一跃而起的日不落帝国。早在电影诞生前的1863年,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就在伦敦正式投入运营。
            今天,就跟你聊聊安东尼•阿斯奎斯在1928年拍摄的一部黑白默片,片名很简单,就叫做《地铁》。这是一部关于地铁与爱情、阴谋与暗算的故事。
            “在大英帝国的地下铁中,往来着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故事有光有暗,有浪漫有悲惨,而这些构成了我们所谓的生活。所以地铁成了我们故事的“舞台”,而我们的主人公是几个普通人—尼尔、比尔、凯特和波特”。
            这是电影开始时荧幕上显示的一段话,言简意赅,而这样的套路,也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个属于默片黄金期的美好时代)默片的一个经典套路。在电影正式开始前通过一小段精辟的概括来把观众引入到默片王国里。而当你全身心的投入到一部默片中时,你兴许会感叹:原来没有声音的电影也可以拍的这么动人。
            另外科普一下,所谓的默片并非是完全没有声音。那时上映的默片电影,在荧幕下方,肯定会有一支交响乐队,伴随着故事的发展,交响乐队用或急速或缓和、或沉重或轻快的演奏来匹配电影的剧情。所以在安东尼•阿斯奎斯的《地铁》中那段经典的地铁大追铺的镜头出现时,也到了交响乐的高潮部分了。而当电影结尾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剧情出现时,就到了交响乐队在低沉的大提请伴奏下演奏柔和而悲壮类型音乐的时候了。
            回到正题,来谈这部电影的剧情。
            正像电影开头所描述的,这是一个发生在地下的平常人的故事缩影。四个人:尼尔、比尔、凯特和波特。尼尔是地铁车站的一位卖花姑娘;比尔呢,是一位善良温却不失勇敢的地铁协管员;波特则是一位好逞一时之勇的无赖,同时,他也是一位地铁电工;凯特呢,是一位深爱波特的善良姑娘。在安东尼的镜头下,比尔和波特同时爱上了地铁站的卖花姑娘尼尔。尼尔算是慧眼识珠,在善良的比尔和狡猾的波特之间选择了比尔。得不到尼尔的波特因爱生恨,于是怂恿深爱自己的凯特去诱骗自己的情敌比尔。尼尔受到假象蒙骗,以为自己选择的比尔是一个伪君子。后来呢,聪敏的尼尔在地铁卖花时偶遇凯特,经过查实,才明白原来比尔是受到了波特的嫁祸……再后来,波特怕事情败露,杀死了深爱自己的凯特……故事的最后,自然是尼尔和比尔终成眷属,波特则遭受牢狱之灾……
            现在看来,这样的剧情设置其实并没有什么高明之处。如果相同的剧情放在今天来拍,估计就会成为一部打发时间的无聊肥皂爱情剧。可是想想电影放映的时间,一九二八年,那时电影才刚刚诞生33年,很多电影摄制技巧和镜头呈现方式以及镜头剪接理论还处于摸索之中,有声电影也并没有大规模的普及。在这样的背景下,要通过默片将上面的这一个故事完整又不失乏味的呈献给观众,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了。人类的历史中能被我们所铭记的,往往就是这些开拓者而非继承者。
            说完剧情,就不得不跟你谈一谈这部电影的镜头了。虽然是黑白片,画质方面也因为摄影设备的局限而比不上今天的所谓Imax,可是这却同时成了它的一个优势。斑驳的画面与黑白的色彩,赋予了电影一种久违的时代感。典型的欧式建筑与那个时代特有的装束,仿佛成为了一部最真实的纪录片,让我们得以在电影上映后的87年后还能在镜头下看到那时的风景,欢乐的笑脸、匆匆的行人。
            而正因为电影的存在,时光才得以被定格,然后在十年、几十年甚至百年后,镜头里的人或许已经在镜头外的世界中离去,可镜头外的这些离去的人却又永远活在了镜头里。当你在镜头前看着这些年代久远的黑白默片,猜测着镜头里的人在没有间幕(因为默片没有与影像同步的声音或说话,所以会加入所谓的“间幕”,以文字表示向戏院观众展示主要对话)的时候到底在说些什么的时候,真的是一件有趣的事。当一男一女彼此凝视时,他们彼此诉说的,肯定是一连串关乎美好关乎爱情的蜜语;当一男一女怒目以示喋喋不休时,他们彼此诉说的,想必就是一套套饱含愤怒饱含误解的恶语。
            电影的艺术性曾在黑白默片时代达到顶峰。那以后呢,虽然出现了有声,出现了色彩,出现了数码摄影,出现了3D,但默片时代却因为保留着电影最本质的东西(感染力)而应当被我们所铭记。就好像我,永远也忘不了儿时观看露天电影的记忆一样。
  3. 1928年,英国青年导演安东尼·阿斯奎斯 ( Anthony Asquith ) 年仅28岁,但年轻的他却早已目标明确、积极热情地投身电影事业,并以《地下铁》( Underground ) 一片,开启了他早期默片拍摄的生涯。这部电影的故事中充斥着那个时代的韵味,可当在喧杂的地铁内,看到那些八卦的旅客扭头 “ 享用 ” 邻座的报纸或是年轻男性打量周遭女性的镜头时,却又不禁感受到了一丝现代的气息。在这每日通勤且人流不断、拥挤不堪的地下铁内,由布赖恩·艾亨 ( Brian Aherne ) 所扮演的温文尔雅的工作人员比尔 ( Bill ) 与爱丽莎·兰迪 ( Elissa Landi ) 所扮演的商店售货员内尔 ( Nell ) 擦出了爱的火花。

    而赛瑞尔·麦克拉格兰 ( Cyril McLaglen ) 饰演的伯特 ( Burt ) 为人霸道骄纵,他看上了楚楚动人的内尔,于是从中作梗,使这对小情侣才萌发的爱苗遭到了摧残与破坏。在发电站工作的伯特粗鲁且放荡不羁,还有酗酒的习惯,并与旧情人凯特 ( Kate )【诺拉·贝琳 ( Norah Baring ) 所饰演】狼狈为奸,密谋陷害这对相爱的小情侣。而这一系列有如007式追击的情节也将影片一步步地推向了高潮。阿斯奎斯的《地下铁》一片,散发着年轻时期的希区柯克 ( Alfred Hitchcock ) 的味道,他也以其出色的叙事能力展现了自己作为导演的功力,这个影片甚至能够让那些对他不屑一顾、认为他的影片只是靠演员的表演撑场的怀疑论者对其改观。在电影中,他不仅成功地激发出演员的魅力,瞬间抓住观众的心,还能够让荧幕前的观众快速代入主人公们的情绪、一起同仇敌忾。

    年轻气盛的阿斯奎斯的确把生动活泼的《地下铁》引向了另一个层面。内尔作为唯一能够帮助比尔的人,不仅摆脱了只懂得谈情说爱的女性形象,还身着皮衣以显示强势主攻,为求真相甚至不惜在伦敦街头尾随跟踪裁缝师凯特。由于受到早年在德意志电影公司 ( UFA ) 工作经验的影响,在阿斯奎斯的影片中总能找到德国表现主义的痕迹。如果观众了解大师级导演弗里兹·朗 ( Fritz Lang ) 经典的《马布斯博士》( Mabuse ) 系列,相信对这部电影就不会感到陌生。从低角度逼近电梯的拍摄手法以及对于光影戏谑式的掌控力都显示出阿斯奎斯并不是只会依赖演员表演的导演,他同时对于电影拍摄有着深刻的了解与认识。

    影片虽始于迷宫般的伦敦地下铁枢纽,可也有在室外公园的镜头,那些场景彷如梦境一般,让这对爱侣短暂地抽离阴暗肮脏的地下世界,享受这片刻的自由。这样的尝试出色地把爱情与惊悚题材糅合在一起,可却又不会让观众觉得两种主题相互冲击显得过于唐突。虽说第二幕功力稍减,可全片看下来,所有的元素都很好地融合搭配,角色设定非常出色,剧情发展也张弛有序,其中还穿插着一些喜剧情节。

    此次英国电影协会( BFI )在首都多处放映《地下铁》 ( * 指2013年时, 英国电影协会修复本片后,举办的展映活动 ) ,是为了欢庆伦敦地铁150周年的纪念日。默片发烧友、配乐大师尼尔·布兰德( Neil Brand )受命为影片谱写新的配乐,并由英国广播公司交响乐团( BBC Symphony Orchestra )演奏。虽说默片一直没能被大众广泛地所喜爱,但希望这次能够借由《地下铁》的放映,把观众带回到英国早年默片的蒙太奇世界,一同了解当时的地下铁以及欣赏地下世界中所发生的故事。

    原文标题 : Blu-ray Review: ‘ Underground ’

    作者 : Joe Walsh

    来源 :

    翻译 : Feather / 编辑 : yunzhi、许静琰

    ( 本文系转载, 原文地址 : )

  4.   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616观影后记。
      托转票小伙伴的福,如愿以偿看了默片时代的一部经典之作Underground(1928)。
      特属于那个年代的1.37:1的画幅首先就营造了复古的气氛。剧情简单却相当经典,两男两女的多角关系,男二跟女二各种阻挠男女主角在一起的戏码,至今还在韩国爱情剧和芒果台自制剧中屡见不鲜。而男女主角初次邂逅,两人各自在扶手梯两边朝相反方向跑动递还手套,最后默默对视的场景,因为一上一下的错位既充满了喜剧感,也是浪漫十足(人家在1928年就已经玩这种梗了,真是逼死后世编剧的节奏)。
      虽然默片时期演员的表演现在看来略浮夸,表情和动作的夸张各种喜感,还是要给几段密闭空间(地铁车厢、电梯)内的戏点赞,最令人捧腹的是男一跟男二在电梯内打斗的一幕。当两人扭打在一起时,边上一群太太们如惊弓之鸟状紧紧依靠在一位盲人绅士的身边,绅士胸前挂着一块牌,上书Blind(导演你这么腹黑真的呆胶布?),观众瞬间欢脱了。
      关于导演安东尼·阿斯奎斯。在他23岁的时候就跟萧伯纳、赫胥黎这些对我们现在来说如雷贯耳的大人物一起创立了英国电影协会,24岁去好莱坞进修了六个月,所以这部电影有很明显的好莱坞痕迹,最后两位男主人公在发电厂屋顶打斗以及在地铁轨道线追逐的场景,好莱坞动作片的即视感扑面而来。导演深谙当时最前卫的电影语言和美学概念,比如几处叠画的特效处理,今天看来可能很老土,但放在当时也算是个牛活。
      最后再废话一句,现在还能在院线的大银幕上看个黑白默片,真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