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弗兰肯斯坦的军队 Frankenstein’s Army(2013)

简介:

    二战期间,名叫迪米特里(Alexander Mercury 饰)的莫斯科电影学院研究生有幸接到伟大领袖斯大林同志的命令,以战地摄影师的身份跟随诺维科夫(Robert Gwilym 饰)率领的侦查连队奔赴前线。他的镜头中记录了战士们闲暇的瞬间以及战场上激烈交战的情景,当然也有这些在战争洗礼中丧失人性的士兵罪恶兽性的一面。在一个天寒地冻的时节,侦察连队接到代号熊虎303小队的求救电话,诺维科夫率队启程前往对方所在的偏僻矿区。谁知那里的情景令所有人大为震惊,当地尸横遍野,几无人烟,好像不久前刚刚经历过几位惨烈的战斗。而时不时突然出现的恐怖丧尸更威胁着侦察连队的安危。

演员:



影评:

  1. 是我先生推荐我看这部片子的,我们俩都是恐怖片迷,不论古今中外都全面扫荡的那种。
    同样的,如果不是我先生一脸坏笑地推荐我去看,我想我看个5分钟就会关掉,因为本人真的十分不喜欢纳粹系列的片子,那个时代背景很让人不舒服。
    总的来说,弗兰肯斯坦的军队,是对一部分人有作用的伪视觉恐怖片。之所以说是伪视觉,它的确在残肢、血腥方面放开了手脚。除了在靠后部分中小摄影员同志探索到冰库时出现在地面上伴着残肢的一摊颜色奇怪的血液让人感觉有点出位之外,其他的细节都还是很靠谱的。
    我想说,不谈政治回忆给我们带来的各有不同的观点,单就这部片子本身来看,它想交代的其实很丰满。
    接下来要剧透了。
    故事其实很简单。围绕着一个那个时期心理变态而意识超前的反人类医生(我想说他其实算是个科学家,很科学的科学家),使用战时的俘虏、民众以及己方战士尸体进行结构改造,貌似运用生物电研究成果,让这些尸体与各种钢铁结构的器具、刀具甚至是小机械零件结合成为“人造人”。让人不舒服的是这些被造出来的玩意儿已经不能说是“人”了。电影中有一句描述比较正确:“那是纳粹的武器“。然后有一路潜进敌区的红战士,被己方小摄影员同志设计后引入了科学家医生的老巢,并遭遇了各种血腥环节,最终除了最后出现在画报上的小年轻以外,其他选手全部阵亡。
    各位看客从视觉角度看的是血腥和刺激,从审美角度可以看到科学家医生的变态美学(说实话,每一个人造人作品都是有主题的,而且绝对个性化,单拿出来做个小BOSS都算是酷的),从心理角度可以看到那种作为砧板上的鱼肉的无奈与挣扎。
    第一遍看完后,两天时间内,心里有消化不掉的肿胀感,似乎总是会回想与纠结影片中每一个人造人背后的故事。为了放下,又看了第二遍。算是对每一个人造人被牺牲的致敬与缅怀,回忆一下目前还记得的每一个怪物设定。
    1. 锥子头。这个无疑是最优秀的设计,海报上用的就是这款。那根长长的由后脑穿刺至嘴巴的螺旋尖锥,配上四肢改造的锥棒,当然还有演员本身贼头狗脑的动作,绝了。片中只看到他在大仓库中穿刺了红小队中的一个长发队员,那滋啦滋啦的感觉,设定得十分到位。在影片后部分他也出现在更衣室中与其他人造人选手一同追逐小摄影员,那架势绝对胜出。
    2. 铁面侠。这是整片中第一个杀人的机器。它用左右张开的齿口铁面硬生生地夹穿了一个红小队队员的钢盔,甚至还将钢盔的裂口压入了红小队队员的脑部。神奇的是,这个红小队队员竟然还tm木有死,最后一口气断送在红十字女孩妄图施救的小红手上。揭开钢盔连同整块头盖骨一起扯下,第一个血腥桥段就算是交代在这里了。可惜的是,很多视频网站这段都掐了,在片花中可以看到。所以在后面看到女护士改造人剃头开颅时,感受就没有那么刺激了。仔细看看铁面侠钢铁面具的内部,似乎感觉到了一丝寂静岭中某位仁兄的面容。
    3. 风扇男。这个设计太理想化了。整个面部就是个巨大的台式风扇。片中,这位选手的用途是协助拾荒者碎尸。当拾荒者将小车内的尸体沿着滑道丢入后,他在下面接着,并用自己的”脸“将其肢解。影片中红小队的成员将一个目测8岁左右的小纳丢入了滑道,意图是想让小纳去侦察一下滑道后方的情况,结果小纳被风扇男直接呼啦啦。牛气的是,风扇男那巨大且不灵活的体型竟然在小纳被呼啦啦之后,爬上45度左右的光面斜坡,通过滑道来到了红小队所在的房间,并进行呼啦啦厮杀。最后还被生生挑了电线,落得个自焚下场。看那个火被引起的画面,貌似这个风扇呼啦啦选手不是烧气的就是烧油的,耐人寻味。
    4. 剪刀手。剪刀手的设计在影片中不止被用在一个改造人身上。最早是在进入地下通道前的大仓库里见到的。本人觉得这个设计应该是杀伤力最强的,因为剪刀不仅长,而且开口很大,理应一剪一个准。课时不知道为啥,手持摄像机的小摄影员面对剪刀手时,竟然平稳拍摄,还死活就是没有被剪到,有放水的嫌疑。在后来,小摄影员流窜到大澡堂时也在一角看到了同样设计的正在充电中的剪刀手2号。顺便提一下,整个影片中行动最为迅捷的应该就是和剪刀手2号一同在充电的狂剪手宇航员同志了。那一冲一冲地,虽然也没对小摄影员同志造成哪怕1滴血的伤害,但他那迅猛与不依不饶的劲儿,实在是值得其他人造人同志仔细学习一下。
    5. 针头小爬爬。在红小队甩掉第一批人造人追逐者进入涌道时,它正在地上爬着。苦于面前的铁门紧闭,所以它只是努力地爬着,事实上在整个影片中它也只是努力地爬着,即便是风扇男被挑了电线自焚时,他还是努力在爬着。下肢被截断,貌似是个损毁品,但他最终爬入了拾荒者抛尸的滑道,滑入了下方,这种执着的精神。。。从这一点上,比较鲜明地提出了一个设想:所有的人造人都是有执行程序的。虽然在那个年代以及那个造物环境中,是不可能有所谓的电脑编程这么个玩意儿,但变态科学家医生的确是做到了。包括所有的机器都在配合执行这个变态科学家医生的思维目的,且从来木有伤害过科学家医生。但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只有拼合、只有电流刺激,木有编程啊。直到最后变态的弗兰肯斯坦对小摄影员说了一句:如果我不在了,他们会发疯,会自相残杀,并且会杀死左右所有的生命体。这是不是更明确了这些机器产物是有从属性的呢?但还是那句话:这究竟是肿么做到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有个设想,但不成熟,抛出来大家骂几句。影片中提到过喂食。隐晦地通过小摄影员不肯吃以及拍摄到的食物卖相看来,应该是人肉制品。老弗同志说吃这个会变得很强大,也说他做这个大锅菜是给大家都吃的。是不是有可能这些机器产物也需要进食,并退化到宠物对主人的忠诚层面,以老弗为主人,这么一个荒诞的猜想。瞎猜的,尽管骂。看出来缘由的请骂完再来解释一下。
    6. 拾荒者。要提这个设计,或许是我想多了。因为看到片中的拾荒者腰间挂了很多的东西。其中有些人头还不知道是人皮脸。这是收集癖好么?它的任务是将搜集来的尸体丢入滑道,提供给风扇头进行碎尸。很认真地在做,最后被红小队队员一枪爆头而毙。它是第一个给人感觉这个基地中每个人造人都是分工十分明确的信号。到后来进入后方,更是职责分明。简直是一条流水线,加工着各种遗留品,包括人。
    7. 理货员。第一次出场是小摄影员掉入风扇头所在的滑道末端,红小队成员在抛弃小摄影员后将他装有摄影胶卷和随身品的大包一起丢入滑道之后。理货员出场,顺走了大包,而对小摄影员理也没理,充分发挥了现代超市理货员忠于职守的本分。小摄影员一路跟随着理货员才进入了敌后的stuff only区域。进一步探索到可怕的事实真相。而后来的叙述中,理货员也在冰库等场所出现,依旧尽忠职守,恪尽本分,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行分内事。
    8. 泰迪女。很多看客都很注意这个设计。但我没啥感觉,这种拼合貌似很多了。但提出一个问题:小摄影员在探索老弗的工作室,并看到了泰迪女之后,在进入冰库之前是不是背景音乐是很sexy的那种声音啊?那是泰迪女发出的么?泰迪女是老弗变态性欲望地发泄对象么?这个设计是专门用来那啥啥的么?

    还有好多选手,交代不出来了,除非我还能再去看一遍,但我想说的是,通过这些改造作品,倒真的是把老弗这个变态的反人类的科学家医生的丰富心理烘托得够丰满的了。
    最后交代一下结尾,看有很多人没看明白,其实很明白的。在小摄影员将要被老弗作为试验品(听说是要做成摄影机器)给那啥时,红小队中最掉链子的选手(也就是最后出现在海报上的优秀士兵)给一枪崩了,并且这个掉链子的选手十分迅捷地冲上来把老弗的头给砍了,带着摄影机回到了母亲祖国,成为了一名立了大功的能与领袖合影的优秀士兵楷模。故事到这里就圆满了。
    有人很恨小摄影员,但故事里不止一次地强调了他是被祖国以自己父母生命及自由进行胁迫的可怜人物。他几乎就要成功了。如果他在找到老弗的办公室后不四处乱奔达,就铁铁地躲在里面等待突袭的机会。如果他不是天真地想要策反老弗跟他回国,那他的机会真的是很大的。
    说完了,吐了一堆胸口的郁气。还是那句话,你看它是视觉系的,我看是心理系的,因为我心胸狭隘,视觉麻木。哇哈哈。力荐!
  2. 5年前,消息源称影片拍摄至今其阵容越搞越大,制作方也豪言“它将是你至今为止见过的阵容最庞大的丧尸片,一部足以改变丧尸电影历史的巨作...我们称它为D-DAY”
    经过重重难关,历尽千辛万险的二战式纳粹丧尸战争大作《WORST CASE SCENARIO》(终极警戒)终于再一次开机拍摄!此片虽然还是由荷兰导演Richard Raaphorst继续指导后期拍摄工作,但其制作预算却削减了近一百万欧元,这对电影制作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不过导演坦言,(拍摄)虽经历了许多波折,但他还会坚持自己的原则,保持原汁原味的血腥恐怖。据悉,此片将在2008年内上映。(特么的结果2012世界末日都过了,2013年才看到!)
    (这部片的拍摄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包括著名影星卡里斯·范·侯登客串(圈),甚至谣传汤姆.克鲁斯也会在片中出现)
    事件回放:
    此片从2003年开始拍摄后便引起了欧洲媒体一定程度上的关注,2004年在戛纳电影节播放了预告片后更是激起了广大恐怖迷们的热烈期待之情。其在美国的投资伙伴看准商机,拨出了500万欧元的预算资助拍摄,可惜在经过一年半后投资商突然撤资,原因是影片过于敏感血腥,这使得制作组一下陷入财政危机中。就在山穷水尽时,一家本土制片公司突然宣布承接此片拍摄,不过预算却削减了近百万欧元。经过多样化融资手段后,电影才得以在不删减敏感镜头的情况下继续拍摄。
    计划好的剧情:
    在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逐渐沉迷于社会安定所带来的浮华奢侈的生活中,他们已经逐渐淡忘在战争中所死去的烈士。于是,沉睡在地狱深层的二战亡魂们则觉醒过来,誓要将黑暗带回大地,血洗人间!
    结果
    观众们看到的又是什么呢。。。低成本的外纪录片(跨时代的录像机拍的还真特么清晰)不过片子中蒸汽朋克+丧尸+纳粹组合的中心思想还是由衷的贯彻了下去,片子结尾医生开脑壳对着左右脑指指点点的说教让我想起了安东尼霍普金斯老先生。不过也仅此而已。。。实在没什么可吐槽的了。。。失望大于预期。。。
  3. 一个侦查小队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带遭遇一群由人类改造而成怪兽,展开一场恶战,这种剧情真是我之最爱,不过糟糕的摄像机视角实在令人不快。受限于成本,片中的战斗也着实简单,怪物们基本上只有挥手和大吼两个动作,人类则是只会开枪和抱头鼠窜,双方战斗颇有点早期《勇者斗恶龙》游戏的感觉,动动手脚对方头上就会浮现出伤害值。幸好影片创意不错,若投资够大倒是大有可为,可惜在如此小的成本下能有这种表现就已经值得表扬了!
  4. 现在看来十年前依旧是个创意不断的年代,在恐怖片这个已被各国导演深耕到近乎扁平的领域里,还有作品能给活死人披上朋克机甲,迈着死亡重金属的步伐闪亮登场,属实惊爆眼球;直截了当的点明了到底什么是弗兰肯斯坦,毫不故弄玄虚。相关类型剧里总是爱将镜头聚焦在大量琳琅满目的药水和写满秘密的文件,长篇铺垫一个怪物系统要经历怎样的化学反应和机缘巧合,而这部片子里的动机就简单粗暴:战争就是最有力的诱因,有什么样的战争狂人就有什么样的科学怪人,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刨根问底的话,抛开那个迷雾般的年代多少技术上的玄学Buff不谈,或许只有字面意义上的手术刀式操作:简单的切开,缝合和通电,仅此而已。只有简单才能让人真正觉得恐惧恶心,越简单越让人觉得残酷和不可理喻;比如杯弓蛇影,它的身躯只是再简洁不过的圆柱形,可盘踞在那里就足够震慑人心。

    为什么说在我心中这部片子近乎完美,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这部的怪物形象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改装人的概念并不稀奇(比如恶趣味的《刑房》里枪腿女战士),但从未形成一种特有的恐怖审美存在于大众的脑中,而这部抛开了过往刻意针对尖端武器进行组装的机械升级,选取了更日常的设备,这也是大家觉得恶趣味Plus的原因之一;比如顶着节能大风扇头的怪物,和带着人头的小熊玩偶,后世的佳作还有18年诞生的警笛头,都是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与血肉之躯进行反认知的简单缝合;13年也堪称是个神奇的“恐怖元年”,还有一个重量级的恐怖游戏基本为后十年的类型游戏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准,它的名字叫《逃生》;一个在PC领域扎下根须,另一个在电影领域开山铺路,跨次元的遥望也甚是令人感慨。生化危机8也曾表示借鉴了很多此片的形象创意,最重要的贡献莫过于打开了机械危机在惊悚片领域的思维,无论如何都称得上是创举了。

    时代变得这么快,观众对B级片的基本概念其实也在发生着巨变,诸如现在盘点B级片时甚至会把肖申克,心灵捕手这类片子也盘点进去,不能论对错,只能说是片面的规则和饱满的惯例之间发生着微不足道的冲突。经历过地下录影带“猖獗”年代的人们自然挺难接受所谓的B级片没有凌乱刺激的内容,但能把情节,画面和角色创意结合得如此恰当的影片是看一部少一部。战争背景下的恐怖片少之又少,而战争本身就意味着大量的伤痛和死亡,其背景与恐怖元素就相契得非常硬核;二战期间德军的奇闻异事至今都是乡野迭闻的常客,什么寻找秘密武器又制造生化人的传说或许都难以证明只是空穴来风,这样丰沛又具有一定说服力的“半架空”情节下,电影的叙事基调就不会唐突又勉强,也很难留下明显的破绽,恐怖片里的情节破绽是非常致命的,会给人以游玩鬼屋然后偶遇工作人员喝奶茶的出戏感,此时手持拍摄便成为锦上的最后一朵花,传统摄影需要大量的背景留白留给场景布置,以给观众留下回想的空间,但手持不必,手持与环境互相影响,摇晃的直观视觉和4D超现实“帧”率的变幻,让肾上腺素加倍迸发,且很多瑕疵也因此被掩盖;我始终觉得对于这部片子,手持是唯一的选择,它操控情绪又推动情节,手持是最适合探秘型的电影的摄影手法没有之一,但只要知晓手持的存在,就一定要想到眩晕并不是手持的问题,而是手持的性质,这无法避免,不然就不再是手持,就丧失了手持本身的真实感。从麦克弗森到女巫布莱尔和死亡录像拉开的手持的帷幕,到死亡录像3放弃了手持,也就彻底放弃了死亡录像系列的精髓和内核,变成了一部挂羊头的普通爆米花电影;这是一则很经典的特例,都发生在本可一脉相承的死亡录像系列,第三部的失利也让我们看到了手持的不可替代性,它直接决定着影片成就的高度。

    严格的讲,这部片子放B级里也是更偏现实cult的风格,私认为血腥内容已做到了保守克制,我们要如何辨别一部片子的恶心具有普遍性还是特殊性,最好的方式是设想医学生的日常里是否有机会见到这样的场景,刻意做出来的恶心自然连医学生也会心生龃龉,但常见的血浆和器官的交响其实对于一部分人而言早已是司空见惯,我知道这样的评价标准可能略带偏见,但交杂强制性和刻意感的血腥暴力给人的体验又是另一种感觉即:恶心里带着惧怕和反感;这事实上也改变了“恶心”的效果和性质,比如杀死比尔1里的很多镜头怕是要比这部片子冲击力大得多。

    疫情当前普通电影尚且处世艰难,本就靠走钢丝以立命的小成本电影市场更是无处置身,如今能浮出水面发出点声音的古早B级片已是凤毛麟角,算是且看且珍惜。在我心中这部电影可谓是“后B级片”时代的绝响之一,但仍不可避免制作和后期的镜头处理十分粗糙,不过按照导演和制作团队有意无意体现出的试水和玩票行为(比如仓促结束的结局,将萨沙胡乱美图进斯大林合影的十足无厘头),很多技术上的精益貌似也变得不再重要了。信手乱涂写到最后发现,如今我们正巧又在经历一个战争的年代,恰好又有俄罗斯在内;惟希望电影产业能够乱中求稳,加快复苏,提供更多的令人振奋的创意;也愿世界和平,在电影中已经见到了战乱世界的混乱和无序,如此朋克的弗兰肯斯坦世界狂拽炫酷却一点也不令人向往,无外乎失去了和平保护的一切,都将身不由己走向未知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