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一个很少给烂片写评论的人。因为烂片的定义很难下,甲之蜜糖为乙之砒霜,我很讨厌不代表它就一无是处,也不代表没有人喜欢。比如,我非常不喜欢《刺杀小说家》这部电影,就算我在电影院如坐针毡,几欲泪目,我也只是发了个朋友圈小小表达一下。
所以让我产生如此气恼、悲凉心情的电影,让我能打开豆瓣劝大家不要去看的电影,多年来也就两三部。《再见,少年》就是其中的代表。今日中午我打开了芒果TV,怀着好奇的心情点开了它。然后我就经历了非常痛苦的两小时。我没有半路逃跑,因为我就想看看它有多烂,有没有比我上次看的《兔子暴力》还烂。答案是肯定的。
我的朋友说,人不能总看烂片,会很影响心情。是的,我现在的心情就很沉重。我对于国产青春片(包括犯罪、悬疑、疼痛)的元素,其实始终怀有期待,但是屡屡碰壁。小时候我看的非主流文学,为了营造青春疼痛感,一定有命案、互相包庇、悲惨原生家庭的情节。《少年的你》暂且不说它的融梗,这电影还是很有意思的,还有《悲伤逆流成河》也挺好看的。可见,情节就算落入窠臼,也不能代表电影就非常烂。那么《再见,少年》是怎么做到的呢?
故事整体概括:一个乖乖女认识了一个小混混,两人当了一段时间的朋友,男主上进了一点,然后女主怕自己被影响不理他。然后男主堕落了,女主又想要拯救他,男主不理她。然后男主意外卷入杀人事件,女主包庇他。多年后,女主回忆往事,觉得双方都因承担法律责任而放下了内心的石头。
首先,剧情非常的破碎,逻辑乱到我不敢相信。青春剧大部分就是女主拯救堕落的男生或者反过来,然后这部剧就是莫名其妙女主就成为男主的光了,然后又不理他,然后又去找他,然后又去守护他。我认为女主吃的非常空,不好好读书,整日内心不知道在纠结什么,男主非常自私,老扒拉人家,影响人家学习。结尾明明混混头子自己摔死了,男主还要用石头去砸他,不知是不是心理变态。
里面有个胖胖叫做梁沐,是男主的朋友,因嫖娼被女孩嫌弃(确实很惨,有钱都被嫌弃)而逃走,从此音讯全无,然后就什么也没有交代,他消失的意义是什么?有什么用?真的很恼火,可能是我平常看悬疑片和恐怖片看多了吧,对不完整的后续交代非常失望!这个人物为什么要出现呢?
其次,人物刻画很有问题,演技非常的尴尬。男主原生家庭悲惨,是的,并不令人同情,因为他演技不好。他笑起来就像铁憨憨,心酸的部分我找不到,张宥浩本身气质有点像混混,但不是令人心疼的混混,是有点喜欢挑事、很普信的混混。《左耳》里面的欧豪,演技比他好得不是一星半点。张宥浩的电影,我不会再看。张子枫演技不错,但是这个女主,和《宠爱》、《盛夏未来》、《秘密访客》里面的人物角色,有很强的重复性。可能是个人特色太强,情绪表现方式对我来说很熟悉,也就没什么代入感。
易烊千玺的演技,就我个人来看,是挺好的。每次都很不一样,尤其是眼技,估计和接的本子也有关系,他很会挑剧本。虽然他下半张脸的控制力有待加强,但是演技依然吊打张宥浩等青年演员。吴磊演技也挺好,就是太帅了,我可以只为颜值买单,所以没有客观的分析视角。可见,拍电影的男演员不能太帅,当然也不能太丑。气质不能很猥琐。像包贝尔,就属于气质猥琐的。
最后,《再见,少年》的镜头语言也很拉垮,甚至没有《兔子暴力》做得好。《再见,少年》集合了多位高水准的电影人为其保驾护航,按道理来说不该如此。监制焦雄屏,操刀过《蓝色大门》、《听说》等,都是我非常喜欢的电影。摄影指导赵剑桥,师出赵小丁,曾掌镜《归来》、《金陵十三钗》等佳作,新闻说他为该片打造了极具氛围感的镜头美学。很遗憾,我觉得好难看啊。
这个电影难熬的地方在于,节奏之差,叙事密度之低,当你以为片子已经过了半小时的时候抬表一看,才过去十分钟。所谓的现实题材青春片也快成为一种批量制造了,再这么拍下去意思也不大。真是灾难般的观影体验。
导演的另一个作品《我的姐姐》,我当时就吐槽过,真是高开低走,结尾很烂,没有利用好这么深刻的社会议题。结局时姐姐态度突然大转弯,跑回领养家庭带走了弟弟,回归了“扶弟魔”的本质,引发争论。电影当然可以描绘具有争议的剧情,但成功的剧本应该引起的是观众的共鸣和思考,而不是愤怒。既然主张宣传女性站起来就要贯彻到底,结局却还是回到塑造卑微女性,我感觉我被骗了。
跟《我的姐姐》的结局一样,《再见,少年》的结局又一次出现了这种为了将戏剧冲突推向最高潮、角色头脑一热做出我等普通人难以理解的决定。一边说着不混了要考个好大学,结果被流氓威胁不肯报警,目击凶案现场也不报警,最后争执中有人失足跌下土坡摔死还是不报警,男女主“心有灵犀”地一起破坏了现场,隐瞒案情十几年。
真是血色浪漫呢!这个血是我吐的。
另外我想说,国产青春片里,一定要有学霸给学渣补习的情节吗?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感情吗?为什么不能上课好好听讲啊?为什么不能找老师啊?补习这么简单吗?学渣补习一段时间就真的这么容易进步吗?
写不下去了,反正我很后悔,我就不该看的,这样我就不会这么生气。
片中的男女主是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青少年形象,一个是乖乖女,而另一个是顽皮男,两人在一起的相处总感觉非常违和。但在学生时代还处于懵懂时期的他们还是成为了好朋友,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观念越来越不同,分歧也越来越大,两人也最终分道扬镳。总体感觉全片的剧情非常乱,槽点较多,逻辑性也不强,还有很多不合理之处,比如把男孩的凶狠的表现放大了,此外长大后14年后的女主依然显得如此年轻。
听说这个故事起源于导演的学生时代,经过多年的沉淀生长,回望与凝视,终成了导演的处女作——每个电影导演心中的那个不得不说的故事。几年前看过剧本,对于它如何呈现在大银幕上,我还是十分期待的。听说片子从审查到上映几经波折,然而豆瓣评分似乎不高,有的评论甚至直接把它打入了“烂片”的范畴,我心中有些疑惑,殷若昕导演有《我的姐姐》珠玉在前(实际拍摄是在“少年”之后),和编剧游晓颖携手塑造了非常有力的女性形象,她们对社会文化积习的剖析和诘问令人振奋,同时又有女性视角的细腻入扣,意蕴悠长,我个人还是非常喜欢的。《再见,少年》作为殷若昕导演的处女作,有素有电影学者之名的台湾电影人焦雄屏做监制,游晓颖做文学编辑,并已斩获上海国际电影节数个奖项,为何正式上映很多观众并不买账?带着这个疑问,一个工作日的晚上,我开车跨越了北京的八环来看这部排片甚少,又即将下线的电影。两个小时后从电影院出来,已经是北京的午夜时分,东三环国贸写字楼还灯火通明,恍若白昼,坐在车上,我的思维凝固在了另外一个似远又近的时空里,那里仿佛也有我的少年时代。我对同伴说,我好像知道了答案。
这是一个注定只属于少部分人的电影。它探讨的并不是一种普适性的情感,像母爱或者初恋那种能够天然收获共鸣的母题,而是选择了一种更独特、更自我的表达,尽管影片宣传方打的是少年友谊这个点,但似乎并不准确,这种情感,不是爱情,甚至也不是友情,我理解为是一种在少年时期所独有的,和他人之间最真挚的深度关系。我认为这种表达是真诚和可贵的。我的工科同伴说,他想到最近一次饭局上的聊天,恰好在座的有几位都是和学生时代的恋人结了婚,大家总结说,还是那个时候的感情最单纯。我说,对,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对“别人的”各种计量规则不屑一顾,看人都是通过自己的眼睛和心。那种“我为的是我的心”的孤勇执拗是青春期限量供应,过了那个时期就魔法消失,大家都变成了头脑不简单、思虑很周全的社会人,谦虚好学,忙着进步。
影片的影像风格堪称冷峻,既没有要搞唯美浪漫青春回忆,也没有要去营造暗黑悬疑气氛,故事缓缓铺陈,千禧年的南方小城,起伏的坡道和不知伸向哪里的铁路,老旧的单位宿舍楼和凌乱的教室,街头突然关门的碟片店,永远闪着暧昧灯光的洗头房,封闭、懵懂,落后、悸动,带着隐隐的颓败和迫不及待迈向新世界的狂妄,这是30+一代人走过的青春,也是男女主人公生活的世界。
在这样的背景下,男女主人公和大部分那个时候的高中生没有什么不同,一个是从小地方来到了大世界的乖乖女,一个是勉强考进高中的小混混,来到新环境,他们身上都有一些我们似曾相识的成长过程中的孤独、敏感、探寻和格格不入,同样地,他们身上也都有一种隐隐的力量在迸发,张辰浩决定好好学习创造个奇迹,黎菲也面临着更多优秀的竞争者,两人由于物理距离上的靠近逐渐熟悉,黎菲答应帮助张辰浩补习功课,上下学的铁轨路上、同桌的教室里、街边的小吃摊上,两人的心理距离逐渐拉近。故事节奏让人感觉在看很多年前的日本老电影,写实、平静的画面中暗潮涌动,似日夜交替时的海面,两个新入学少年的邂逅,轻快、平缓的校园生活,似笼罩着海上夕阳残霞的余韵。
随着太阳慢慢沉没到海平面以下,两人相似又不同的背景逐渐显露,张辰浩和黎菲的家庭都在经历着动荡和变故,生活图景一点点揭开,传统矿业的衰败、时代更迭的浪潮席卷了两个家庭,黎菲的爸爸从“主任”变成了“黎工”,往日的安稳优越不复存在,张辰浩的家庭本就风雨飘摇,父亲的下岗让这个家庭更加陷入困境,面对家庭变故,两个少年的反应也耐人寻味。黎菲作为一个表面上的“乖乖女”,实际骨子里是一个“抗争者”,她可以在察觉到家庭变故后反过来鼓励父亲,从自己当干部的“降级”的心理变化历程告诉父亲“这也没什么”,这样对大人的反向鼓励在影片中出现过几次,在和老师的几次对峙中也能看出来,黎菲并不是一个在家庭和师长的保护下像外表看上去那样“乖”“顺”,她是一个有着自己的精神力量的人,是一个对外来的规则和规训不断抗争的人,这样的精神世界和张辰浩的“创造奇迹”是相同的,是两个少年冲破脚下土壤、不断向上生长的最原始的力量。
而处在一个风暴漩涡里的张辰浩被席卷下沉,沉向一个巨大的黑洞。他想要出来,却失去了招架之力,他向往光明,却好像找不到光明的出路,班主任问他家里有什么事情,可以说出来。他毫不犹豫地掩饰拒绝了。这是张辰浩的生存之道,在无数次的失望和无助之后,他早已关上了那个仰仗家人、师长之门,他靠不了任何人,那个世界分明早已给他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那里并不欢迎他。这也是为什么黎菲在一次次质问他为什么要继续混时他立刻与黎菲泾渭分明地划清界限,对他来说,黎菲是另一个世界的一道光,这道光转瞬即逝,似乎有点意料之中的意思,太阳终会下沉,世界终归黑暗。光消逝后,他遁入黑暗,在那个世界里,去依附,去争夺,再也无法轻易说出,我要创造奇迹。他还在学习,还没放弃,他伸出手想抓住光,却显得那样无力。
黎菲,在班主任的要求下为了争取出国名额暂时疏远了张辰浩,又因为帮助同矿区子弟让张辰浩陷入争端,她意识到他们已经无可避免地渐行渐远,这本来是个我们多多少少都听过的关于宿命的故事,两条平行的铁轨偶尔相交,终究要奔向他们各自的方向。他们那段火车同行似乎也说得很明确,一个要去北京,一个要去香港。两个无论无论从表象还是象征意义上都完全不同的目的地。一个好好学习,前途光明,一个披荆斩棘,前路崎岖。从小到大,老师和家长都会告诉我们,不要和“坏孩子”在一起。却很少有人问,“坏孩子”是怎么变坏的。仿佛他们天生就是坏孩子,就是需要和其他孩子隔离的。他们背后的复杂的家庭和社会原因,似乎不可能靠谁的一己之力去改变。这种大人之间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并没有阻挡住黎菲,她坚信自己知道张辰浩是什么样的。他不该这样。哪怕不被任何人理解,她也要去奋力地推那块西西弗的石头。终于,飓风来,张辰浩被卷入了杀人事件,他无可挽回地迅速沉降,绝望之中他伸出手,那个时候他知道,唯一会拉他一把的人是黎菲。
他们似乎并不互相了解,就像那时候的黎菲不明白已经走向光明的张辰浩为什么一定要选择继续当小混混,张辰浩也不明白,黎菲那一次次竭力又徒劳地劝阻究竟又有什么意义。然而在警察带走张辰浩的那个酷暑阳光下,黎菲在他耳边告诉他,那块石头已经被我扔掉了。张辰浩从震惊、不解到激动与泪水,两人对视的那一刻,我确定他们懂了。这个时刻还出现在黎菲在不远处目睹命案的那一幕中,少女的表情在刹那间经历了震惊、绝望到泪水和决绝,这一刻是对那一刻的一种深深地回望。
我虽然没有经历过你的故事,但我无条件相信自己心中的那个你。在我坠入深渊之时,我相信你会向我伸出手。是的,我会,一次又一次。从这一点上来说,两人都经历了孤独与绝望,他们的命运如此不同,注定渐行渐远,但他们偏要去推那块石头,一次又一次,直至黎菲举起石头,给这命运以致命一击。也把自己的人生带向了未知的深渊。
终于,风平浪静,万物归位。两个人都经历了煎熬与惩罚,少年的孤勇带来的改变从来都不是现实的利益,它带来的改变在内心,在张辰浩在狱中拿到口琴微笑的时候,我知道,黎菲,你赢了!你改变了一个少年的命运,在人生的长河里,如果曾经有人那样地一心想让你好,甚至不管对自己好不好,你已经遇到这世上最幸运的事,因为大部分人可能从来都没有体验过那种与他人之间最纯澈最真挚最热烈的情感。这种情感并没有什么精密的计算和判断,却让你从另外一个人那里体会到,自己如此微不足道的人生之珍贵,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至诚至真,即使挥别再见,即使短暂同行,这种东西依然会牢筑心底,坚不可摧。
哪怕身处迷雾,太阳也会升起。
祝你我都有这样的幸运。
我想我会因为这部电影把家里那本厚厚的没翻开的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的书看了,虽然电影看完脑子里只出现:谨慎交友。但又被张辰浩片尾里的独白给拉了回来:谢谢你做我的朋友,年少时与你同行,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奇迹。
扣两分在于节奏有点慢以及张辰浩的父亲赌博的处理,其余处理的都挺好的。不过看完电影甚至有点记不清男女主的名字,张辰浩和黎菲。
在这里窥见了很多零零年代那时的环境,下岗潮,非典,高考改革,黎菲爸爸新的尝试,以及混乱。
虽然从影片一开头就交代了他们两个是犯了什么事的。但32岁,妹妹清秀的脸庞实在很难想象,满是胶原蛋白的脸上甚至一点都没做特效处理。
节奏真的很慢,从有人堵张辰浩就堵了几次,再到那个说爸爸死了的元盛?哎呀妈呀,这部电影不知道是不是我记忆点的问题还是咋,看完总觉得没有记忆点,以及一个赌鬼,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我觉得赌鬼,好像不是印象里的赌鬼就对了。但如果要塑造柔弱的赌鬼又有点奇怪,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好了,缺点差不多都数落完了,说点优点,就是很神奇,导演在塑造张辰浩这个角色的时候,真的就能感受到中学时的那种畏惧坏学生的感觉,而且真的就是那句话,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我觉得我们好像就只做了一天的朋友,从此后的每一天都越走越远。”
黎菲是用的什么勇气和张辰浩交的朋友呢,其实中学时期也有遇到类似这样的学生,但都是不敢靠近的,甚至在张辰浩靠近黎菲的时候,那种感觉不知道为什么给到我的感觉是霸凌的感觉。
但是看到后面黎菲去开导自己的爸爸,说自己觉得当副班丢脸,说人就是一粒种子。再到后面call back 福到了,我好像也突然明白了为什么黎菲哪来的勇气了。
导演拍的也很有意思,在全班里说黎菲作为副班长的时候,我甚至没有反应过来她坐在哪里,在她的镜头里有一种人人平等,没有什么主角光环。而且明星也变得普通起来,说起来看这部也是因为很怀念张宥浩的演技。
我是觉得黎菲也很委屈,但看黎菲的时候,总让我在不经意之间想起那个《一个北大既得利益者的自诉》,因为我也会忍不住去想,假设黎菲没有认识张辰浩是不是去当交换生的人就是她。两人的友谊可能在于去帮了梁沐以及因为交错朋友就失去了交换生的两件事情上而有了更大的分歧。但黎菲到底是什么情感呢?可怜,后悔莫及,放不下,善良。但有再多的情感可能也只是想把他当朋友吧。
片尾说了真正的奇迹是在他的少年时代是和她成为了朋友。
确实,这个像是一个盛大奇迹,但却改变不了什么,黎菲就像她说的,也确实好像什么忙都没有帮上,家庭背景的不同,已是千差万别。
坏学生这条线有两个问题我理解不了,就是大刘弄了一辆摩托车,然后带一个之前两人一块去玩的人兜风。
“怎么了?”
“我不怪你。”
“可是我恨我自己。”
很难讲有梁沐和没有梁沐的事会不会还是会掺和进来,因为本来张宸浩的人生本来就存在很多变数。
还有一个就是梁沐为什么失踪了,或许那个年代发生了很多我们不理解的事情,但是,乍一看真的路一旦走错就,就特别特别难再回归正道上,但是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呢?
你又没有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要怎么做。
有些事情确实是这样,好多好多事,你不是本人,针没有扎在你身上,你怎么知道要怎么做。
所以最后就算最后黎菲赌气也站在火车道上被张辰浩用力拉下来的时候,张辰浩也只是愤怒的宣泄他的情绪,完全不似其他青春期的少年开始和解。是啊,怎么能轻易和解呢,这个情绪特别正常。
还有最后他爸爸说的,好好读书最后的话激励他最后好好学习。
还有那块石头和西西弗的隐喻其实用的很奇怪,但确实每个人心里都有块石头。
青春期也有,黎菲如果那块石头能早点放下(我不知道是不是能说那块石头是“交换生”,是她从小那个榜样。是不是最后就真的能成为朋友而不是一天的朋友。
最后那个日食的拍的真的很好,张辰浩在一个阴暗的环境里和黎菲在敞亮的学校里,都抬头看着窗,而张辰浩伸手触摸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