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筒 DIRECTUBE & 苗 Miao
Q 导筒
《今天去哪儿?》算是一个轻科幻的故事,本片的创作灵感来自哪里?
A 苗
“用手机拍电影”,在我的认知里不是“把摄影机换成一台手机”,然后该怎么拍怎么拍。其实那样是非常麻烦的,因为手机毕竟不是摄影机,它更像一台电脑,附带了摄影功能。
我就想让它是自己,一个手机。它和人有亲密的连接才有故事。在这种连接里,它是一个真正的角色而不只是一个工具。有一天我想起以前看过一个B站视频,介绍一个叫“放大器”的功能,一个感人的功能,于是就有了这个故事。
Q 导筒
所以在开始阶段并不是一个五分钟时长的故事?
A 苗
我先写了一个3000多字的小故事,正叙的,再对它进行改编,变成一个倒叙的故事。正叙开头就告诉你的事情,成为倒叙故事里的真相。两周内改了15版剧本。改编中做了很多简化,还有视听上的考虑,最后留下人机关系,或“人机人”三角关系贯穿头尾。
Q 导筒
影片的第一视角和表演者之间的互动切换,以及整体对白的设计在剧本层面是怎样创作的?
A 苗
第一视角的镜头后面有两个角色。两者是独立的,又是一体的。从伪纪录片的角度看属于有点的特别的设计。所以,对白尽可能日常,直白,该说的说,该藏的藏。
Q 导筒
全片有四段音乐,是一开始就设计的吗?
A 苗
只有片尾的电子乐是一开始想好的,Sunshine Music For Smiling People,作曲是以色列音乐人Kukan Dub Lagan。我觉得这个故事就是这种感觉,一点也不丧。另外两首公版古典乐是A.I的选择(我觉得),带来了一点开阔的想象力。还有一首现场演唱的老歌,演房东的村中大叔即兴唱的,头尾各用了一段,像是主题曲。
Q 导筒
在5分钟的长度完成表达,对于“超短片”的概念和形式有怎样的思考?
A 苗
五分钟很短又不短,还有“15秒恐怖片大赛”呢。超短片属于短片范畴,但加了五分钟的上限,创作上就会很不一样。
对时间和剪辑的感知要求极其精准,如果你不是写意而是叙事,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会更加珍贵。我觉得是很好的训练,再加上手机拍摄的限定,就更有趣了。
Q 导筒
你对人工智能保持怎样的态度?在相关的影视作品中有哪些你认为比较惊艳的表达?
A 苗
我在想,是不是因为A.I是从机械电路诞生的,人会把它想象成冰冷的机器。如果A.I一开始是毛茸茸的,我们的感知会不会不一样?反正我们看到的影视作品里,对待A.I都有一种以己度人的揣度:它的善与恶,对身体的渴望,对爱的需求。尤其是西方文化以自我(人)为中心看待一切,去异化A.I,不太友好。
但A.I看了人类拍的A.I电影应该觉得你们想多了。 也许它就是它,一个中性的存在。它与人类最大区别是它不会死,也因此失去了生命有限的美妙。也许电影中的A.I不应该惧怕,而是向往死亡。
Q 导筒
拍摄制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A 苗
没有摄影组,没有灯光组也没有美术组的一次制作,极简到极致了。但声音制作是尽量讲究的,后期配音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去找一种中性又带感情的A.I语调,不同于Siri的“学人说话”,也不同于HER的高度抒情。
音色上,声音指导(他就叫少维,和故事里的男主角一样)做了一个与HER相反的处理,让A.I更像同期,让人声更像旁白。我觉得很有意思。
Q 导筒
本片有可能长片化吗?
A 苗
不知道呢,我说了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