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A Woman in Berlin
导演: 马克斯·法贝尔布克
编剧: 马克斯·法贝尔布克 Catharina Schuchmann
主演: 尼娜·霍斯 茱莉安·柯勒 奥古斯特·迪赫 叶甫根尼·希迪金 伊尔姆·赫尔曼 伊娃·勒鲍 Igor Yatsko 吕迪格·福格勒 萨莎·库利珂娃 Tomasz Leszczynski 桑德拉·惠勒 耶迪斯·特里贝尔 罗夫·凯尼斯 塞巴斯蒂安·乌泽多夫斯基 Ralf Schermuly
上映日期: 2008-09-10
片长: 131分钟 IMDb: tt1035730 豆瓣评分:7.4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这部电影看过两次,第二次看到一半才发现之前看过,相隔太久,第一次已经忘记了。
第三次再看的时候,才发现,制片方是德国和波兰,两个同样曾被轮暴的国家。德国因二战战败使全城的柏林女人都被苏联军人轮暴多次,德国被分割成好几块分别统治。而波兰更惨,被其他国家拱手送人,灭国轮暴。
这种国家层面的被轮暴,不直观,于是讲了柏林女人这种活生生的视角。
的确,就像很多古代有智慧的女性曾经说过的,妻子与妓女并无本质区别,都是需要依附男人,因为经济不独立。国家如果不独立,也跟妓女的命运一样悲哀,一样被多国轮暴,一样任人宰割。
东方曾经出过很多才智色艺俱佳的名妓,她们早已不是妓,而是姬,可入朝为仕的女臣。赛金花,小凤仙,柳如是,朝鲜还有黄真伊。黄真伊的诗歌甚至入选韩国中学课本,赛金花甚至可以在八国联军进北京这种外交大事上为之斡旋。
柏林的女人的求生欲,让她们可以熬过苦难,没有像被国难和屈辱摧毁意志的男人们一样疯魔或自杀,而是封闭创伤,顽强的活了下来。
柏林女人为了求生,主动与一位苏联军官结成了稳定的性关系,柏林女人可以因此降低被凌辱的次数和轮暴对身体的伤害,以及稀缺的食物。军官可以获得一个稳定的情人,甚至可以聊音乐与书籍等精神交流。战争对苏联人的创伤也是巨大的,很明显这位有格调的苏联军官并没有那么残暴,但底层苏联士兵有今天没明天的命运,仇恨,更容易失去所有的禁忌与人性,疯狂凌辱战败国。
当年苏军打退东北的日军,占领东北,蒋介石和宋美龄亲自飞到长-春进行劳军,有送财物又许利益,好不容易才把老大哥送走,根据地方志和史书记载,苏军接管长&春市,也对城内百姓抢掠,对市民女性进行轮暴。但这段历史是禁忌,没人敢提,知道这段历史的人,都觉得立在公园的苏军英雄纪念碑是耻辱,几次想拆,都不行。
电影《柳如是》当年拍摄制作动静很大,评分不高,但是部好作品。秦汉饰演的钱益谦这种有风骨有才学的大儒,政治上不得志被排挤,与柳如是相恋,本来国破家亡之时约好一起投江,但钱临阵退缩,领头剃头并跪在城门外迎接清兵入关。这种投降的行为成为千古骂名。但是柳如是在民间发现百姓根本不在乎谁夺取政权,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捱食不易。所谓士大夫们最在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气节,在生存面前,都是无法希翼的奢求。
柏林的女人也一样。她们像战俘的军人,投降是无奈,保存生命还有机会来日方长,手无寸铁又无组织的百姓拼死抵抗,是送死,是绞肉机,是徒劳无益的。
女性容易被寓意大地母亲,孕育万物,极大的包容性,顽强的生命力。《柏林的女人》在这段历史中,表层是屈辱,但深层是敬畏,对生命的敬畏。她们被像最底层的牲畜一样踩在脚下任人蹂躏,都没有被摧毁,而是顽强的活了下去。国家有这种信心,才能熬的过漫长的屈辱岁月,等待春天复苏,等待复国统一之日的到来。
德国是个神奇的国家,二战时期分裂成三块被不同势力统治,居然多年以后还能合并。朝鲜半岛作为一个国家至今仍是分裂成两个国家,同一个民族却相互对立和仇恨。欧洲其他地区就没有这么幸运,波赛地区自前南斯拉夫分裂后,至今战火不断,叙利亚更是无尽的难民,分太久未必合,可能形成永久性的改变。都德的《最后一课》,讲的就是这种尴尬与矛盾。
这部《柏林的女人》拍的极好,当年非常有争议,但观众们应该能从屈辱中看到尊严,无论再苦再难再屈辱,都咬着牙活下去,生存下去才有希望,这种精神永远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