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刻板印象里,巴黎总会是那个代表了时尚、浪漫和艺术气息的城市。确实,19世纪以来巴黎诞生了太多现代艺术,各个地区的艺术家涌入这个城市,用不同的艺术风格掀起了巴黎新的艺术运动,似乎无论多么离经叛道、荒谬可笑的想法,巴黎这个开放的城市都可以接纳它们,而《花城》中的巴黎亦是如此。
花城,在这从名字便开始浪漫的城市里,他们的相遇也注定会是浪漫的。夏菁与广平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地铁站的通道里,黄绿色调的空间中突兀地闯入了一抹天蓝,他身后向下的绿色条纹让所有人的视线都聚焦在了这个陌生的男子上。广平本是低头沉溺在音乐中,却像是感知到了什么似的抬眼看着夏菁,而夏菁站在广平对面,递给了他身上所有的硬币,又为了再次相遇找他借了一枚回来。她身后的墙面五彩斑斓,又像是她此刻纷飞的心。
第二次见面是在好友家中。广平背着挎包,换了身钴蓝的衬衫和灰色西装外套,抱着大到可以遮住脸的花束就这么再次出现在了夏菁面前。花城,因为艺术产生的缘分,又因为花而延续。两个异乡人并列走在巴黎的街头,被花勾住衣物,走上人行天桥。橘红色快要吞噬天空中最后的天蓝,如此暗沉的天似乎又在暗示着什么。这时的广平与夏菁还未预见他们血色的未来,他们眼前只剩这份唾手可得的爱情。于是他们选择共同走上那栋灯时开时关的破旧公寓,在黄昏中用仅剩一半的烟头间接交换了第一个吻。
夏菁与广平就这么顺理成章地开始了仅限于巴黎的爱情。夏菁早已结婚,在疲惫的婚姻中义无反顾地爱上了另一个男人。而广平亦不是那种会被一场爱情束缚住的人,他与不同的前女友纠缠不清,又在与夏菁交往时对阿冰说“我常常想起你”。他们的恋情从一开始就不对等,夏菁住酒店,说粤语,早就忘记法语的她本就是巴黎的异客,在这陌生的城市中,她也只能对着那个与前女友暧昧不清的男人说“我不相信巴黎,我只相信你”,尝试着让这份爱情更长久一些。
但话又说回来,爱情究竟是什么?他们第三次见面时就在夏菁的酒店里上了床,此后的大部分幽会场所便固定在了广平的公寓。对夏菁来说广平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不错,留着三七分的发型,穿着简约,举止温和,无论去哪都背着那不知装了什么的黑色挎包,这样文艺的形象也让他少了几分危险,让人不由自主地忽略了他行为举止中泄露出的几分风流。而广平的公寓也与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很像,沉稳的米色、棕色偶尔配上蓝色或绿色的床具或窗帘让房间内永远保持着温暖的色调,在这温暖的避难所内只有冷峻的黑夜能够闯进房间,刺痛他们的爱情。他们在米色墙体的包围中沉入浴缸,在浴缸内接吻,做爱,嬉笑,相拥。可爱情就只是这样了吗?他们的爱情来得突然,来得猛烈,似乎只要身处广平的房间就能遗忘名存实亡的婚姻,然而她也忘了这个管不住自己的男人能给她的爱情不过只是虚妄,因此受到刺激的夏菁最后选择与广平共同死在他们相爱的浴缸中也不是那么让人感到意外了。
直到结尾夏菁才真正意识到了他们之间爱情的不对等。夏菁在地铁站看见广平的第一眼就对他产生了好感,她选择抛弃婚姻并不是因为十年的婚姻让她失去了对爱情的幻想,恰恰是因为她相信世界上还会有爱情,因此她才会义无反顾地选择拥抱广平,以出轨的方式抗议这场疲惫的婚姻。或许夏菁确实太爱广平了,她从前爱的是轻蔑他人又喜欢夸夸而谈的丈夫,现在爱的是深爱她却也深爱着其他女人的广平。两者都不是她想要的爱情,但若是能在他们曾经相拥的浴缸中相拥而死的话,或许也算是这场爱情的最好结局了吧。
(ps.一开始看的就是蓝光完整版,看评论才知道原来这部在大陆流媒体被删减得只剩下七八十分钟,实在是有些意外,并不觉得《花城》的尺度有大到需要删减的地步。以及连着看了几部张叔平和区丁平合作的作品,美术风格真是特别好特别好,穿搭和配色好到连我这种配色白痴都能学到配色方法,已买港版蓝光补票)
如果不看制片导演,还以为这是部法国电影。异国情调的画面和情节配上国语的配音显得有点违和和不自然。整部电影的基调主要是围绕一个在聚会上拉的一手好琴,看起来风度翩翩的男人与一个追求自由,想要逃脱婚姻折磨的女人的爱恋故事。情节很烂俗,摄影镜头也给人一种略微稚嫩、青涩的感觉。然而,除去那个意想不到甚至有点无厘头的类似于殉情的悲惨结局,演员的选角和服装的搭配上应用得还算到位。导演尤其钟爱女性的大露背,或许是受了欧洲电影的影响,在人物塑造上也非常靠近西方审美,再结合了一点专属于那个时代强烈的朦胧感、复古感。整部电影的画面让人感到很舒服、很唯美。因此,说它是一部剧情片,我更认为这是一部文艺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