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上以释凡大师为首的“猛龙帮”,人傻钱少,曾经带给我“这样也能当影评人”的励志典范效应。
现在看完《猛龙》正片,我是觉得释凡确实胃口就这样,好东西他消化不了。所谓观众素质低,就体现在这一点上。
当烂片的创作者都觉得自己拍得质量上乘时,你怎么要求观众有判断力?
在电影杂志和网站干了这么多年,好多电影的钱都发在了车马费和宣传费上。当记者时,有一个坏处就是你看了某部电影,比所有人都早看,知道这是个会砸参与者牌子而且市场反响也会很一般的电影,但不能瞎说。毕竟片子让你提前看了,人家还没上映,你上去说就是吸引大仇恨。可是不说,你又难受,觉得自己是救世主,应该给大家劈开红海。
或者憋不住说了,确实吸引了仇恨,最终还是得在各种突然而来的压力(甚至是导演直接找上门来)的情况下把它再删掉。你说何必呢。当个拿钱写点不疼不痒话的影评人不就得了。
对于我来说,我是骂得过瘾,可对得起一脸希望让你来看片的人吗?好莱坞影评从来不考虑这个,我只是在当下中国的影评环境谈这个事。
我工作的几家东家,都涉及到电影的投资,有时自己愣头青就撞上了自己东家投资的电影,结果让我给骂个狗血淋头,最后骂急了要人道消灭我。这种事儿算是我办得不地道。
好在时间终将证明一切,片子下映后,不还是豆瓣一窝蜂的差评,还不如当初让我先骂,咱们来个负面宣传,你们承认一下不足,保证以后进步,这才是皆大欢喜。
不然你看《猛龙》,总有猛龙帮和陈嘉上这样一直拍烂片但不停拍的导演做后盾,但还是豆瓣评分5而已。或许我不是资本家,没法让大家先看了再说烂,那时你就敞开骂吧,至少钱已经进了口袋。
有媒体同行,骂电影要用小号,这也算是一种发泄不满的策略。唉,《猛龙》这样故事支离破碎,硬拼起来的动作片,你勉强说好,也说得自己不舒服。所以如果真的觉得这片子好的,也算是幸福的人。判断标准低了,大家自然见面都笑呵呵,没什么冲突。
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姜文在《一步之遥》柏林颗粒无收后,坚持称自己没有受到伤害,会是他开始走下坡路的开始。如果不能接受别人说自己不好,甚至不能承受辱骂,不要当个电影人。
中国的电影观众是看着国外优质电影长大的,90后的孩子只是看得还不够多而已。
苦口婆心的说了这么半天,中心思想就一个:烂片就是烂片,你不说,有别人说,有市场证明,最次也有豆瓣评分这个东西在。
如果有一天评分系统崩溃了,大家重新打分,结果也是一样的啊!哪天我要是不找东家或者换了个东家,你说我要是把以前一些事都扯出来,带着酸酸的委屈,或许等于在电影的坟墓前又唾弃了一把——这样真的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