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沼泽深处的女孩 Where the Crawdads Sing(2022)

简介:

    影片改编自全球现象级畅销小说《蝲蛄吟唱的地方》。

演员:



影评:

  1. 这部电影的体验其实不太好形容。

    说到底,它是借着悬疑片的外壳,讲了一个女性成长的故事,而这两部分的内容交织在一起之后,整体的效果……怎么说呢,有点两头都没做好的感觉。

    预告片中看似悬疑气息十足,其实压根不是那么回事

    悬疑部分自不必说。在对原著相关部分进行了大幅删减之后,影片所体现的案件解密简直无趣之极,全程就在看原告和被告两边唱二人转,所有线索都被直接摆在了桌面上一览无余。这个过程中除了控方律师和蔡斯母亲以外,你甚至都看不到小镇居民对基亚所谓的“刻板印象”到底对案件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法庭上有善良正义的律师,有秉公执法的法官,有缄默冷静的陪审团,整个审理过程波澜不惊地就结束了。

    法庭从头到尾都并没有刻意为难过基亚

    所以,我们就把重点放在另一部份,也就是所谓的影片内核上:一个女性成长的故事

    影片中文名叫做《沼泽深处的女孩》,我认为翻译得非常传神,比诸如“蝲蛄吟唱的地方”这等直译好多了。因为在原著中,基亚与沼泽之间的关系是一条贯穿整部小说的重要线索,基亚在她人生的每个阶段,所经历的每一次成长都离不开沼泽。可以说是沼泽造就了基亚这个人物,塑造了她的性格,赋予了她知识和力量。

    沼泽才是基亚真正的家人和导师

    但是很可惜的,到了影片中,“沼泽地”却只是被用做了故事的背景板,以及一种奇观,基亚与沼泽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退化成一种概念。由于失去了细节的支撑,影片中很多情节都变得令人费解——这是本片最让我感到不满的地方,也是我认为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后面我会用很多例子来解释这个观点。

    比如说这里,当基亚父亲离开后,基亚在检查家中所剩物资时配的这句旁白,我相信如果你没看过原著的话一定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

    "I don't know how to do life without grits." 不知道国内院线上映时会如何翻译这句话,我看有字幕组把其中grit这个单词翻译成了“燕麦”——对不对我不知道,但大家千万不要以为这句话是基亚在浅白地表达父亲离开后自己吃不上饭的意思,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在原著中,基亚这里担心其实的是另一件事情:她的鸟儿朋友。“grit”是基亚平日拿来喂鸟的饲料,所以,如果没有了grit,她害怕鸟儿就会像其他人一样离开她,而这种痛苦是她所无法忍受的,因此才会don't know how to do life without。

    但是为什么她会如此看重与鸟儿的关系?家里都要揭不开锅了,不担心自己没吃的,却还惦记着喂鸟?其实这是因为,根据原著中的描写,基亚从小就把鸟儿当成了自己的朋友和家人,每当她感到孤独,无人可依靠,无人可倾诉时,她会到海滩那里,与鸟儿共度时光,与它们交谈。但电影中对此却没有任何交代,只是孤零零地扔出来了这句台词,让人不明就里。而像这样把原著中重要细节“削”过头的地方还比比皆是。

    比如,作为一个沼泽之女,基亚自幼是如何从大自然中习得知识的?影片这方面的刻画就非常薄弱。

    关于沼泽中的生存知识,影片从头到尾就只表现了个挖贻贝

    有一个情节是这样的,基亚在杂货店老板娘美宝的鼓励下,来到了学校接受教育,但是却很快遭到了周围同学的嘲讽,于是基亚最终只在学校待了一天就逃离了那个地方再也没有回去过,此时影片中出现了一句基亚的旁白“我想我还是向荒野学习比较好”。但奇怪的是,此时画面中衔接的却是基亚和父亲一起去钓鱼的镜头,表达的是父女之间尝试拉近彼此关系的情节。

    导演你倒是让我看看人姑娘都学了点啥呀

    也就是说,电影只是提出了“基亚要向大自然学习”这么一个概念,然后就中断了这个线索,观众此后再也没有看到基亚具体是如何从沼泽学习的情节(或许挖贻贝算一个?)。导演甚至都不舍得去展示一组连续镜头,表现一下基亚在沼泽中生活的日常,让观众看到基亚与沼泽融为一体的画面,在头脑中建立“这个女孩子是透过对大自然的观察来理解这个世界”的概念。

    而这方面的缺失,就造成剧情中一些桥段所表达的意向被大大削减,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基亚与泰特互相交换羽毛的那个小游戏。

    本来这是表现多年之后,代表“原野”的基亚和代表“城镇”的泰特是如何打破自己所属环境的藩篱并最终相识相恋的,是推动故事发展的一个重要情节,但影片对这个桥段却演绎得相当生硬。基亚从一开始看到树桩上插着的羽毛就很兴奋,然后很快就开始和不明身份的对方互换礼物,这中间似乎没有产生任何障碍。

    但事实上,根据书中描写,基亚虽然很喜欢收到的羽毛,但她最初并不明白为什么一个男孩会给自己东西,于是只好通过大自然以及动物的视角来尝试理解。她曾亲眼目睹雄鸟给雌鸟送礼物来追求它们,因此模模糊糊猜到了泰特行为背后的含义:两人之间这种交流方式就如同动物的求偶仪式一样,而这正是沼泽地给予基亚的知识。她或许拿不准自己的感受,也不了解自己所经历的变化,但她从大自然中她所熟悉的东西身上,找到了理解这个世界,以及和泰特进行沟通的支点。

    所以这样的细节缺失,恐怕会让观众直到最终案件解密都无法接受,一个整日里只知道画画、挖贻贝的女孩,怎么突然间就实施了一次完美犯罪呢?这种行为背后所包含的心理状态,知识储备,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以及更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基亚被捕之后,始终一副无所谓、消极配合的态度,任由汤姆律师劳心费力。

    您忙您的,我只想看看外面的风景

    其实关于这一点影片给出了一个非常模棱两可的解释。当基亚听到汤姆让她出庭为自己作证的建议时,用充满愤恨鄙夷的语气说道:我绝不会让“外面的世界”来给我下定义,这不是在审判我,而是在审判他们自己。

    这种没有上下文联系的宣言,和这个人物前面的台词对产生了矛盾,因为前一秒种基亚还在表示,“我并不恨他们”。

    其实基于原著来看,基亚的此时的心态并不是在“对抗外部世界”这么简单。

    她之所以拒不认罪,更深层的原因是她根本就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这是沼泽所赋予她的一种基于食物链的道德观:每个生物都会做它必须做的事情来生存下去当动物们感到受到威胁时,它不会跟人诉苦,也不会离开自己的领地,而是捍卫它,并在必要时展开杀戮。因此对于基亚来说,杀死蔡斯甚至都不是什么“正义的犯罪”,不,这压根就不是犯罪,“清除威胁”是自然法则,如同吃饭喝水一样再自然不过。

    所以在整个案件审理过程中,基亚表现得异常淡定,你汤姆律师忙前忙后我感激万分,但是你让我申请认罪减刑?认什么罪。去自我辩护?有什么好辩护的。她深知自己的道德观跟正常人类社会的那一套完全不同,你我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为什么我要按照你们的规则和法律来接受审判呢?

    或许有人会说,影片其实有两处地方对基亚的行为逻辑做出了解释,一个是在片头的旁白中。

    沼泽并不认为死亡是一种悲剧,更不是一项罪行

    而另一个出现在她与出版商共进晚餐的饭桌上。

    我只知道各种在其中存活的方式

    但如前文所说,由于整个影片都缺乏的相关情节进行呼应,因此这两处台词并不会对观众理解基亚的内心世界起到正面效果(或许对营造悬疑气氛有帮助),只会显得突兀和故弄玄虚。

    谈到这里,我忍不住还想提几句可能会得罪人的话,就是我觉得,基亚这个人物所选取的演员并不合适,选角有问题。

    这是一张从小生长在沼泽地中的面孔?咋,那地方护肤品不要钱吗

    虽然不可否认,影片里饰演基亚的黛西·埃德加-琼斯眉黛青山,双瞳剪水,可以说是非常漂亮,但是,如此细腻的皮肤,素雅的妆容,披散的长发,再加上一身森系的装扮,这分明就是一个中产阶级优渥家庭中培养出来的那种涉世未深的乖乖女,哪里像是一个脱离人类社会,从小在朝不保夕危险重重的荒野中,独自依靠沼泽地长大的outsider?她身上少了一种原始的野性,没有那种未加雕琢的质朴和天真的劲头。在这一点上说,甚至饰演小基亚的演员表现都比黛西要更加真实自然。


    最后再附上几个大家在影片情节上可能会有的问题以及我个人的解读。

    1. Marsh和Swamp的区别是什么?

    先说个有意思的。我相信这是大家看字幕时最先困惑的一点,就是Marsh和Swamp都被译作沼泽,区别是什么?我简单搜索了一下,现学现卖地做个科普。Marsh指的是草本沼泽,指的是常年积水或过湿,由草本植物主导的湿地类型;而Swamp则指的是木本沼泽,指的是被森林覆盖的湿地。从湿度来讲Marsh要高于Swamp,是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过渡带。

    一图胜千言

    2. 蔡斯·安德鲁斯是被谁,以及如何被杀的

    至少从影片和原著的交代来看,基亚的确就是杀死蔡斯的人,哪位朋友如果认为这里面还有别的可能性,也欢迎留言说说你的想法。

    这幅画下面的一句话是 There is no morality in nature, just life pulling on.

    影片虽然并没有向观众展示基亚杀死蔡斯的那一幕,但是通过现有的线索,我们可以推断出她当时是如何做到的。案发当天,基亚前往格林威尔与自己的出版商会面,这给了她一个很好的不在场证明。然而,正如法庭上双方所争论的那样,基亚在格林维尔下榻的酒店离公交车站很近,这让她有机会(虽然只有1小时)在晚餐后搭乘末班公交车返回小镇(想必还戴上了泰特的红色毛线帽子掩盖身份),然后将蔡斯引诱到瞭望台顶部见面,并将他推下了高塔。

    然后,基亚清除了所有指纹,取回了蔡斯脖子上挂着的贝壳项链(理由我相信是基亚要留下它作为自己不同于父母进行反抗的证明),并乘坐最早的公共汽车返回她的旅馆,早上再次与她的出版商会面。

    而其余的证据,则交由沼泽进行了掩盖。

    其实如果对电影这一结局如果还有所怀疑的话,大家可以注意一下泰勒的片尾曲歌词,已经交代的明明白白了:

    you didn’t see me here

    they never did see me here

    oh Carolina knows

    why for years they’ve said

    that i was guilty as sin

    and sleep in a liar’s bed

    but the sleep coms fast and i’ll meet no ghost

    it’s between me, the sand, and the sea

    Carolina knows

    2. 基娅母亲为什么没有带自己的孩子一起走?

    根据基亚哥哥的描述,他们的母亲在离开家的时候,正患有精神疾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还有5个孩子。等她逃到了新奥尔良的妹妹家里,她才逐渐想起自己的孩子,并试图通过攒钱找律师的方式来接回他们,但可惜的是,直到自己患白血病去世,她都没能做到这一点。

    此时基亚母亲已经精神紊乱了

    3. 基娅父亲的身份是什么?

    根据原著中的描述,基亚的父亲是一名从二战中退伍的残疾军人,暴力、酗酒,他将自己身上的创伤宣泄到了他的孩子和妻子身上。虽然他战后光荣退伍,但是他却隐瞒了他之所以受伤是因为在战场上由于太胆小吓得不敢挪动位置而造成的结果。

    这一幕或许是基亚与父亲之间最甜蜜的时刻

    The End.

  2. 相比于和Tate之间纯然的初恋,女主和chase之间的感情似乎更复杂。

    对于女主,一开始她自述不确定对chase的感情是爱,更多是排解寂寞的一种方式。但chase在她家告白,带她在消防塔上瞭望沼泽,以及后来女主和chase走出沼泽,赠送项链,相信女主是动真情了的。

    而对Chase来说,一开始确实像他在女主家告白所说,花花公子如他被女主外貌和神秘吸引。但后来的相处中,个人感觉他也确实爱上女主,不仅仅是对沼泽女孩的猎奇。他自述和朋友只是泛泛之交,欣赏女主画作,和女主畅想未来,感觉他确实发自内心的欣赏女主,和女主相处过程中有灵魂相吸的感觉,也确实有与女主共度一生的想法。但他与Tate一样,和女主相恋过程受到了来自小镇社会的压力。法庭上他母亲陈述,Chase向家里坦诚了与女主的交往,但是母亲和小镇其他人一样的偏见,并未深入了解女主,而直接要求他分手。

    (细节考证Q:Chase海边求婚是真心的还是骗炮?A:虽然具体时间线没有交代,但是他母亲说发现他俩想恋,就要求分手;而Chase贝壳项链不知啥时候送的,但一直未取下。贝壳项链是Chase和女主私定终身之后女主送的,这也提示Chase提出要和女主结婚的时候,确实还未受到来自家里的压力,不然的话chase母亲会立即发现他俩分手后还在来往。个人觉得Chase那时是真心想和女主白头偕老,但他天真地低估了父母的偏见,以为父母了解Kya就会爱上她,但残酷的真相是,如果他们愿意了解女主也不会有多年的偏见了。)

    Chase不同于Tate,Tate表里如一,能直面内心的真实与痛苦;而Chase要在内心空虚的同时维持众星捧月的皮囊。原本和女主的相恋填补了他空虚的内心,他以为能将女主介绍到他的世界,他的内外世界能够并轨,但是被父母阻断之后,他发现二者不能兼容。Chase和Tate一样,面临了二选一的局面,五年前的Tate选择了逃避,而Chase选择了自欺欺人。

    至此,Chase的内外矛盾撕裂了他,他一面为了维持光鲜外表,在朋友面前吹嘘和自己真心相爱的女孩只是玩玩而已,也接受家里安排的未婚妻;另一面内在真实的自己还想与女主相知相守。但他小心翼翼维持的平衡很快被女主发现并打破。不同于女主的外柔内刚,Chase实际上是色厉内荏,他无力同女主一起抗争外界的歧视,而是只能挥刀向更弱者,蛮横粗暴地“要求”女主留下。其实同女主父亲一样,男人加诸爱人身上的暴力其实都是男人无法与自己和解的发泄。

    能直面自己内心的Tate五年后与自己和解,最终与Kya携手;而Chase永远失去了这样的机会。

    Tate与Kya在一起,眼里都是Kya;Chase与Kya在一起,爱的是与Kya在一起的自己。

    最后,看到有的影评中说Tate几乎是每个少女理想化的伴侣形象。而Chase更像是生活中更常见的渣男形象。作品往往是作者自身生活的投射(比如JK罗琳的婚姻关系与赫敏的选择),我去翻了作者的访谈和个人经历,发现作者与丈夫热爱自然,在非洲从事动物保护工作二十余年,这无疑是影片中女主与Tate的生活;而作者的丈夫性格非常独断暴躁,甚至由于极端的动物保护,在非洲引发命案,这更接近Chase的形象。个人推测片中Tate与Chase其实都来源于作者丈夫原形的一体两面,Tate是分离出来的理想化人格,chase则是阴暗面。现实生活中,作者与丈夫回到美国后便离婚了,但仍保持朋友关系;而片中女主与Tate的童话结局某种程度上也是作者的寄托吧……

  3. 黛西·埃德加-琼斯主演的《沼泽深处的女孩》确定引进内地。

    但是吧,电影里有些地方还挺不适合呈现的,我很好奇院线版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

    改编自现象级同名畅销小说,影片的投资不大,只有2400万美金。

    但票房不错,北美市场上映两个月累计票房8600万,全球突破了1.18亿,并还在持续攀升,是近期投资回报比很出色的电影。

    口碑方面就很微妙了,Metascore 43分,烂番茄34%,媒体基本上给出了不及格的评价。

    但烂番茄的爆米花指数高达96%,IMDb的7.1分也是中等偏上水平,说明大部分普通观众对电影还是认可的。

    今天我会带剧透地聊一下这部电影。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一部悬疑片,剧透会对观感造成挺大的影响,没看过的观众们还是先去看电影比较好。

    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小镇上,男青年蔡斯从高处坠落摔死。

    整个过程没有目击证人,没有任何证据,甚至高台上连蔡斯自己的指纹都没有,警方怀疑这是一起谋杀。

    他们很快锁定了嫌疑人,独自住在沼泽深处房子里的女孩凯亚。

    她与蔡斯有过一段恋情,但发现蔡斯背着她已经订了婚,是个十足渣男。

    凯亚与他分手,却不断被他骚扰打骂,甚至差点被强暴。

    影片随着庭审的推进,回顾了凯亚的母亲被父亲家暴,与初恋泰特的相恋和分离,以及跟蔡斯的情感纠葛。特别是与泰特的爱情,其实挺浪漫的。

    两人很小就认识,都对沼泽里的花鸟鱼虫感兴趣。

    凯亚的母亲和哥哥不堪忍受父亲的打骂相继离家出走,只剩她与父亲生活,整天如履薄冰,但泰特给她很安心的感觉。后来父亲也离开了,凯亚开始了独自生活。

    她与泰特在十几岁的年纪重逢,泰特教她读书写字,很快相爱坠入爱河。

    但凯亚在沼泽深处生活,小镇上的人都觉得她很奇怪,泰特虽然爱她却难免承受一些舆论压力。而且他不想一辈子在小镇生活,上大学后就一去不回。

    这种做法虽然有很渣,但对于十几岁的没见过世界的孩子,害怕一辈子困在沼泽里是可以理解的。

    从他与凯亚的互动中可以看出,他真的尊重并深爱着凯亚,跟蔡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且我是真的很吃这种青梅竹马,相敬如宾,天长地久的爱情。近几年也不知怎么了,越来越少有这样纯粹的极致的爱情电影。

    《沼泽深处的女孩》虽以悬疑命案做包装,但案情并不复杂,就是下了个钩子来讲凯亚的爱情故事。

    片尾揭开悬念,有些观众会有“就这”的反应。我觉得是因为他们把电影当成了悬疑片来看,并没有完全投入凯亚的经历。

    在我看来影片是爱情先行,悬疑更像是调味剂。那如果爱情没能打动到你,或者抱着看烧脑案件的预期,多半就不会喜欢这部电影。

    再来说说悬疑元素,虽说案情简单,没有烧脑的强推理,但这个耐人寻味的案子,很值得琢磨。

    悬疑的点不在于作案手法,而在于作案动机,或者说人性。

    蔡斯是怎么被杀的不那么重要,凯亚的杀人动机,或者说她道德感体系的建立才是影片的最大悬念。

    而这些内心想法很难清楚的拍出来,只能通过凯亚种种的行为和细节拼凑出她的心理成长轨迹。

    所以如果观众找到合适的观影姿势,是能得到不输强推理电影的观影乐趣的。

    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她从沼泽里学到的知识可能比父母教授得还要多。

    后来她把这些观察集结成书,还给出版经纪人讲了雌性萤火虫会吃掉雄性萤火虫的知识。

    在她看来,这是为了生存,不存在对错善恶,也无需内疚自责。

    所以她的道德体系与常人不同,并不基于法律准则和人际关系,而是自然法则。

    母亲和哥哥相继离家,凯亚却不曾离开。不但是等待母亲回来,也因为沼泽深处是她的家园。

    父亲都不曾让她离开,所以当蔡斯侵入她的领地,威胁她的安全,凯亚是决不能容忍,也不会离开的。

    想到这里,恐怕亲爹的离去也不简单。

    尽管电影里既没有明示也没有暗示,可对父亲离开的处理非常突兀。

    没有像母亲的离去的镜头也就算了,连凯亚起床发现父亲不见了的镜头也没有,明显是隐去了一整段的剧情。

    后来母亲去世也有交代,可父亲呢,凭空消失,再没有提起。

    也有观众说凯亚那时太小了,动手杀人不太现实,我觉得有道理。不过我个人来说,还是倾向于黑暗的故事走向。

    蔡斯死后,几分钟就交代了凯亚的人生。

    她观察动物、写书,与泰特相爱一生,如果不是片尾的贝壳项链,很难相信她就是凶手。

    也难怪这么明显的结局,还是有人在网上问凯亚到底杀没杀蔡斯。

    我想如果不是泰特保护她,和她过着隐居的生活,如果有其他人侵入凯亚的沼泽,威胁到她的领地,《沼泽深处的女孩》大概就是另一个画风,成为连环杀人电影了。

    这些值得琢磨的地方可能是电影最有魅力的地方,与此相比,作案手法这类的悬念反而低级了。

    另一个让我喜欢的地方是电影选角,或者说就是女主角的饰演者。

    黛西·埃德加-琼斯演的是美国小妞,其实生于英国伦敦,有一种不同于美国女孩的气质。

    那是一种仙气飘飘的疏离感,与凯亚这个人物特别契合。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是从《普通人》认识黛西的。

    前段时间蛮热门的与“冬兵”出演的《新鲜》和与“加菲”合作的《天堂的旗帜下》也都有亮眼的表现。

    但她在好莱坞还算新人演员,《沼泽深处的女孩》有可能成为她职业生涯中至关重要的一部作品。

    总的来说,作为普通观众,喜欢悬疑片也喜欢爱情片,我很喜欢这部电影。

    现在的电影,要么拼命讲段子搞成闹剧,要么满屏特效和打斗,总之追求的更偏向于直接的感官刺激,忽略了触动人心的,永远是好的故事。

    我特别不同意娱乐片不需要好剧本的观点,总有人留言说,“这部电影就是图个乐,为啥在意剧情”。

    我觉得剧情是核心啊,像《雷神4》,大场面再火爆也没有实感,因为内心毫无波澜嘛。

    感觉很久没看这种认认真真的讲个故事,叙事手法娴熟,有一些巧思和设计,又没有喧宾夺主,看完还久久不能平静的电影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沼泽深处的女孩》的票房成功不奇怪,甚至是值得我们鼓励和期待的。

  4. 电影中规中矩地还原了原著,但也败在这份中规中矩。2小时的时长,浅尝辄止地均摊在了每一个剧情点上。我们看到Kya和母亲、父亲、Tate、Jumpin、Chase...所有人的故事,唯独没有看到最重要的——Kya和湿地的关系。

    影片碎片化地在转场剪入了风景的特写,我在为原生态的壮丽赞叹时,却只能感觉出这片湿地是Kya的家,是她的庇护所,走马观花地欣赏风景时只感觉像在room tour。然而,湿地还是她的母亲、她的老师、她的情人、她的孩子。

    譬如,她是怎么理解自己被镇上的人孤立呢?

    如果一只鸟变得和同类不一样——外形损毁或受伤了——它会更容易引来捕食者,所以,鸟群中的其他鸟会杀死它。这好过引来鹰,抓走它们中的另一只。

    譬如,躺在沙滩上,是冲刷和抚弄她的浪潮带她初次感受到了性与快感。(此处吐槽和Chase在motel、以及和Tate在结尾的那几段完全可以删去的床戏)

    又譬如,在法庭上,Kya想的是

    法警代表了底层雄性,依靠在皮带上挂发亮的手枪、叮当作响的钥匙和笨重的对讲机来彰显地位。等级序列提高了自然界种群的稳定性,不那么自然的人类社会也一样。

    她内心的秩序、理解人类社会的方式、决定的准则,全部扎根于这片湿地。这份羁绊,电影展现了多少呢?

    这样一个“狼孩”,在和人类交流时,她的眼神不会像成年女主演那样坚定,而应该像动物一样警惕,快速移动着观察每一个入侵者。这点上幼年的女主似乎做的更好些,成年女主让我觉得她好像从未受过创伤,是一个被人类社会教化的正常人。

    不管是选角还是剧情,都让我觉得始终游离在这个故事之外。

    原著描写自然和内心的文字实在太厚重了,对于观众,这种厚度的感知需要一定的体验时长,阅读时我们可以时快时慢,在需要品味的地方反复咂摸,但在观看时只能被动地跟随影片的速度前进,如果平铺直叙,只无关痛痒地穿插几段被淹没在主线叙事下的独白,我们永远走不进这类深沉另类的角色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