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女王诱罪(港) / 烈火偷情(台) / Queen of Hearts
导演: 梅尔·图琪
主演: 崔娜·蒂虹 古斯塔夫·林德 马格努斯·克雷佩 丽芙·埃斯玛·丹妮曼 西莉亚·埃斯玛·丹妮曼 斯坦·吉登克恩 普雷本·克里斯滕森 弗兰丹尼可·达尔·汉森 埃拉·索尔加德 卡拉·菲利普·罗德 彼得·霍里 马德斯·克纳伯格 玛丽·达尔斯加德 埃里亚斯·布德·克里斯滕森 诺埃尔·布洪·基茨纳 马蒂亚斯·拉贝克 内西·贝克 斯坦利·巴卡尔
上映日期: 2019-01-26(圣丹斯电影节) 2019-03-28(丹麦) 2019-04-26(瑞典)
片长: 127分钟 IMDb: tt8378126 豆瓣评分:7.2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红星女王》(港译《女王诱罪》)在HKIFF上映时被标记为三级片,观影前我并没有想到尺度会这么大。
电影可以粗略地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接连不断的暗示推进。Gustav和Anne第一次单独相处时他刚洗完澡,湿漉漉的身体只裹着一条浴巾,正在茁壮成长的肌肉以及疑似营养不良而显得非常瘦削的身体,再加上稍微苍白的肤色,一双因不熟悉而有些局促的眼睛直愣愣地盯着Anne。而Anne询问起Gustav读书的内容,并玩起了“你拿啊嘿你拿不到”这种非常调皮的小把戏。
这期间是Gustav的逐渐适应和融入,以及Anne着手的涉及少女被强奸的案件。这个少女在出庭作证前的那天夜里敲响了Anne的房门,告诉她她最害怕的就是“那些人不相信我的话”,Anne以各种理由安慰她,鼓励她。第二天庭审结束以后,少女愤怒地对Anne说“你看,那些人根本不会相信我”。这里影射了后面Gustav相似的遭遇以及一个现实的窘境:未成年人的证言是会受到天然地怀疑的,因为他们的证言被认为应当符合他们的年龄及阅历,即作证能力。Anne随后在停车场直接接触了被告,尔后受到自己律所合伙人的谴责。这显示出Anne不仅是正义的,而且折射出她非常强势、认为自己绝对正确的性格(合伙人说“你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而Anne完全不予争辩只回答“你从一开始就知道我是怎样的人”)。
转折点出现在Gustav带Amanda回家并发生关系,Anne在听到他们叫床的声音后整个人的状态明显开始发生变化。首先是她迫切地想要被丈夫满足,然后在镜子前欣赏自己的身体,被女儿说“从不下水”的她放下手中的工作跳进湖里跟Gustav戏水,和Gustav挨着坐在沙发上喝酒,从未想过文身的她让Gustav在其手臂上文身,在她和丈夫共同的朋友到家里拜访时放起了音乐自顾自忘情跳舞,甚至撇下朋友和丈夫,应Gustav本可能是出于礼貌的邀请出去喝一杯。一切的一切都指向同一个事实:Anne的情欲,肉欲,身体的自我意识,都在从长久的性压抑中(由忙碌的工作、家庭生活等等造成)逐渐苏醒。
第二部分的开始是Anne穿着真丝睡裙,趁丈夫不在,如反复练习过一般行云流水地进入Gustav的房间,非常程式化、毫无情感交流、直奔主题的性交流程,过程中双方都未发一言,全凭欲望引导。这里我们完全可以看到,尚幼的Gustav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搅,震惊、疑惑稍纵即逝,取而代之的是空白的大脑和身体本能。而Anne在被满足后摊靠在床上的一瞬间,眼神中夹杂着愉快与惶恐,随后飞快地离开现场。一台高配苹果电脑作为补偿由Anne送给了Gustav。越轨的惯性犹如倒下的多米诺骨牌,驱使着两人愈加频繁地幽会,快乐的日子逐渐达到高潮。有一个细节是,当被Gustav问起她第一个与之发生性关系的人,Anne的回答闪烁其词,只说那是个“根本不该与之发生关系”的人,不禁让人猜测她是否也曾经是另一个成年人的幼小受害者。
最后一部分始于女儿们的派对。Gustav在后院看到Anne时从后面环住她开始亲吻她的脖颈,却被Lina撞个正着。被Anne由于羞愧和惊慌而愤怒甩开的Gustav开始了一个小孩子面对突如其来的不满应有的反应:爬到树上大吵大闹,疯疯癫癫,似威胁,似引人注意。Anne开始慌了,剧情急转直下。Lina不断表示这件事让她感到恶心,她会告诉Peter,每一个来自Lina的未接来电都在考验Anne的运气。Gustav这边呢,你可以轻易地得到一个孩子,但你却无法控制他们。心神不宁地等待了几天后,Anne被从露营回来的Peter质问是否跟自己的儿子发生了关系。不过一两秒钟的时间,好像过了一个世纪一样漫长。Anne眼含泪水,开始了她疯狂的自我保护程序。接下来的事情都非常手段高明以及顺理成章了:给Gustav泼脏水,让他失去诚信;同时利用Peter的愚懦和他与Gustav之间的隔阂,进一步孤立Gustav;转移矛盾点至自己的后妈身份。Gustav从Anne的欲望机器变成了一个恶性肿瘤,会在夜半从寄宿学校跑回家里敲门要惊醒熟睡的Peter、让Anne家庭破碎、名誉扫地的巨大生存威胁。掌控一切、绝对正确的Anne此时战斗力全开,不费什么力气就间接地置Gustav于死地。虽然Gustav死后Anne由于内心复杂的情绪痛哭,但我倾向于认为她有那么一部分念头一定是松了一口气,因为死无对证,一了百了。
而另一个定时炸弹Lina——可能是考虑到Anne不好惹,也可能是出于对Anne两个女儿的怜悯,亦或是少管闲事的想法——作为唯一的目击者,放弃了对Anne的检举。她的心态是非常微妙而值得探讨的,前后的变化,最后的隐忍,无不暗示着对于Gustav的牺牲。这样的牺牲来源于什么?是什么考虑最终超过了对Gustav的保护?她究竟是否有义务检举Anne?她是否也是间接杀害Gustav的凶手之一?
第三部分也有整个剧本最bug的地方——在一个互联网年代,Gustav竟被如此逼上绝路。他甚至找到了Anne的办公室,也来到了家门口,却都没有再进一步的行为。他出离愤恨的情绪与他孱弱的行动力形成了异常鲜明的对比,而这里的对比却于导演在影片前两部分所塑造的Gustav的性格里面找不到回答。换句话说,也许是最终想要一个悲剧的结果,导演在结尾处放弃了故事的真实度和完整性。
和我一起观影的朋友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观影的过程如此压抑?亦即,为什么作为观众的我们在看到Anne和Gustav的行为时,会认为它是“越轨的”或是“不伦的”?这两个词本身就具有强烈的道德判断。跳出电影本身,在观影过程中的我们被强烈的道德感压制着。这道德感来源于什么?如果Gustav是个成年人,继母与其发生关系还会让我们如此压抑吗?至少我的答案是,接受度可能更高一些,但心里还是会有被违背的感觉。联想到我这位朋友前段时间说自己的法国男友头发太长会被人歧视找不到工作,结果跟男友大吵一架的事,以及之前朋友与我进行的关于开放关系的探讨,再联想到前几天看的电影《罪恶天使》,男主角说他跟别人不一样是因为“他不吃那一套”。那么“那一套”究竟是什么?吃与不吃那一套,有什么实质的利弊或者后果吗?为什么我们会面对这么多的条条框框?
对于“那一套”,在此摘录wiki对道德一词的论述: “道德(Morality)是用来区分意图的正当与不正当,并决定行动的行为因子。道德可以是源自于特定、或的行为准则中衍生出来的一系列标准或原则,也可以源于一个人所相信的普遍价值。道德是一种“非正式公共机制”,非正式即指无法律或权威能判定其正确与否,而公共机制指所有场合都能套用的准则。 ”
从中我们可以挑出一些关键词,如“区分”“正当”“决定”“标准”以及“判断”。不难看出,道德是一种行为判断标准,区分行为的正当与否,但这个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对的,总是扎根于特定的社会意识,且区别于个人意志。区别于道德,法律是明示的社会契约,个人对其违背最终会因此而付出代价。
吃与不吃“那一套”,有外在压力因素,也有内在选择因素。虽然由于道德缺乏权威对其进行判断,但一定程度上,社会舆论/风气/父母的规训等独立于个人的因素可以作为其存在的“监督者”,自个人开始需要与他人互动之时(即几乎始于生命之初)便以软压力作用于个人,使其内化,最终影响个体对自身及他人行为“好”“坏”的判断。不吃”那一套“的人,要么由于未与他人形成真正的互动从而具有社会性而缺乏外在压力(如伏地魔),要么由于在将外部压力内化之前便开始了自己的探索或是遭遇变故打碎了既有的道德价值体系,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异于大众道德的判断标准(如《罪恶天使》里的小男孩,本部电影中懵懂的Gustav,以及《蝙蝠侠:致命玩笑》里的小丑)。但剩下的大部分人,在具有社会性之后,或多或少都会受植根于此社会的特定道德耳濡目染并日渐内化,成为事实上自我判断标准的一部分准则,这一部分的多少,也变成人与人之间价值观的根源性差异之一。
我的朋友与我,无疑是从小被中国社会的性道德所教养并将其内化,比如父母子女”应当“有清晰的边界,各自站稳角色而不能越轨,而俄狄浦斯的故事一定会演变为”悲剧“;比如性是不齿的,尤其是存在于年龄差如此之大的少男与中年妇人(虽然她保养得还不错)之间的性。这些明显都是为生养我们的社会的性道德所绝不允许的行为,我们在看到这些行为出现的时候,会不自觉以这部分已被内化的标准为判断去评判其正当性,并且由于已经得到了一个”好“与”坏“的结果,思维就此阻断,不会再进一步地进行思考。
其实如果再进一步思索的话,就像李银河一直强调的那样,无论何时何地,爱只要发生了,都是美好的。抛却所有的价值判断,起码Gustav是对Anne产生了强烈情愫的,这样的情愫,在道德还没有存在于世上之时,就已经先于道德而产生,后因社会意识的需要,而逐渐被规制,最终沦为大众观念的异己。写到这,道德其实在根本意义上属于一种个人选择,个人既可以选择信奉,亦可以选择抛弃,差异就是,你是否有勇气活得不符合大众认知,是否有勇气跟其他所有人都不一样,是否有勇气接受其他人的审视与拷问。
再回到本片中,Anne是有强烈道德感的人,为小女孩争取权益、对Gustav的弥补等行为,均源于Anne对于道德的内化与遵循,在她眼中,自己的行为肯定是越轨,但她有自信这样的行为不会具有社会性,只会在二人之间保有,所以不会受他人判断、不会面对外界的压力源;反观Gustav,懵懂、单纯,镜头很少记录到他是否曾有过思索、纠结与痛苦,他对于自己的父亲以及两个妹妹也丝毫未表达愧疚之意,在派对上也毫不介意可能被众人发现的与继母的”过分“亲昵。相较于早已定型的Anne,Gustav就像一张白纸,尚未将道德内化,他对自己行为的判断标准,是本能的欲望和身体的指引。
这部电影另一个核心的问题在于针对未成年人的性犯罪。大陆《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规定,无论是否自愿,跟14周岁以下女性(很遗憾并未包括男童)发生性关系均属犯罪, 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从重处罚,且采接触说,亦即性器官接触即属犯罪而无论是否插入。这显然是针对未成年人的加强保护。那么为什么需要需要这样的保护?
已经被说得口干舌燥的原因包括未成年人身心尚未成熟、无法辨识自己的行为、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容易受到诱骗等等等等。
我在这里想讲的是另一个理论。
2015年,哈佛大学推出了一项政策,禁止教师和学生恋爱。 主要原因是
...relationships of unequal status did not explicitly reflect the faculty's expectations of what constitued an appropri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faculty members."
()
这里关键词是“不平等的身份”。因为老师就其冗长的学术生涯以及年龄,无论是在知识、阅历还是各方面,都大大超越学生的想象。涉世未深的学生非常容易受到老师的影响,进而受到吸引。这样的吸引并非来源于平等的身份和势均力敌的阅历,而是一个年轻人在处于人生必经阶段(求学)的特殊时期,可能对于知识的相对垄断者所产生的一种崇拜情绪。今年奥斯卡的热门影片《贤妻》中也有这样的桥段,学生上课上了上的就上了风趣幽默的教授的床。老师的行为构成一种"abuse",意即“滥用”,是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强势一方利用这段不平等的关系进而攫取自己所需,且极有可能对弱势一方造成伤害。
那么为什么要防止这样的不平等?我作为学生,就是迷恋老师的知识和阅历,又有什么问题吗?
当然没有问题。问题出在老师身上。
给学生传授自己的毕生所学与积累是老师的职责,通过教师身份形成的知识上的不平等关系,是教师履行职责的衍生物。教学是社会传递知识、教育下一代的必要手段,利用由履行公共职能之便利而形成的不平等关系来取得私人的利益,就是一种滥用。
推而广之,对于“既存的”不平等关系(资源,智识,社会地位etc.)加以利用而实现自身利益,本质上都是在滥用先天的不平等关系,是对关系中弱者的不公正对待(无论其是否意识到)。
回到电影,成年人于未成年人、继母于继子、一家之主于寄宿者,Anne和Gustav的层层不平等身份均可以构成Anne的滥用基础。在此分析下,这段关系的丑恶、不公、扭曲更加暴露无遗。
强势者避免误入歧途;弱者尽量不卑不亢。
关系的平等是一切后续的健康奠基。此说可从师生推至朋友、爱人、家庭、同事。
如果一生有那么一次机会可以停下来,审视一下耳濡目染的价值构建,是否有勇气去更多地选择与建立属于自己的价值准则(包含主动选择以社会准则为判断标准的情形,但应该是在思考、权衡后的选择结果)?祝愿大家都有勇气建立并且守住自己的小小方寸,纵使它是那么地不同。
最近,“高危职业”成为了话题焦点。
这不禁又让人想到了,前段时间,大家对于“996”的关注和讨论。
可是仔细想想,哪怕某些工作者上一秒谴责“996”“007”,下一秒还是会借其喊冤洗白。
多可怕。
“网中人”嘴向光明,却在涉及利益时,钻入网底,受其庇护。
几天前,丹麦的申奥片应景而出。
类似的情境,打着“香艳伦理”的噱头,此时看完只觉脊背发凉——
记得掉进兔子洞的爱丽丝吗?
她被一步一步诱惑至红心女王的城堡,然后...
开始了更大的冒险?
错。
现在,我们来介绍另一个成人版的童话:
擅打青少年性侵案官司的精明律师,与医生丈夫婚姻美满,事业家庭尽在掌握。岂料丈夫与前妻所生的反叛儿子搬来同住,令她措手不及。丛林深处的欲望被少年的青春怒火点燃,陷入不伦关系,当事情败露时,她不惜一切牺牲树苗以挽救森林。
爱丽丝深陷红心女王的魅力,最终反沦为女王维护统治的牺牲品。
在港台,本片被判为三级。
翻译也更直白——“女王诱罪”(港)和“烈火偷情”(台)。
不完全统计,E君至少看见5处露点和床戏镜头。
一部情色伦理片,凭什么同时获得欧洲电影奖、圣特丹电影节和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等多项权威提名,成为本国评出的“年度最佳电影”之一?
相信我。
结局的反转,比尺度更让人咂舌。
柏林影后崔娜·蒂虹饰演女主角
先看猎物是如何进洞的。
继子古斯塔夫到来前,安娜的“城堡”堪称完美。
生活上,她和医生丈夫生养了两个可爱的女儿,全家人相处和谐,时不时办个聚会联络感情。
事业中,她是律所出了名的辩护人。
别人不敢接的案子,她来。
强奸案、虐童案、施暴案...
别人不敢说的真话,她讲。
面对犯下诱奸罪的高层人士,安娜把对方追到停车场,逼问:“你感觉很好吗?”
事后,上司怪其触犯条例,她坦言:“你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
铁血娘子,也不乏柔情时刻。
他人眼里“滥交成瘾”的受害少女恐惧对簿公堂,安娜就带她回家,为其分析实情,给予安慰和鼓励。
庭审结束时,不忘送上一句肯定。
直到继子真的入住,安娜还是一副“正面女王”形象。
古斯塔夫自小父母离异,缺乏安全感,养成了古怪的脾气。
沉默或吵架,是少年唯二的表达模式。
安娜处理他的问题时,几乎避免了所有继父母的通病。
不故作亲密,不过分客气,留给古斯塔夫足够的适应空间。
她是比谁都摸得清规则的人。
法律有“硬规则”,生活有“软规则”。
聪明的女人,偏偏还带有同理心。
丈夫抱怨前妻不管儿子时,安娜一针见血的戳穿他。
“为什么让一个人女人独自面对所有麻烦?”
一回,古斯塔夫偷东西被安娜抓包。
她没有报警,而是借此“威胁”男孩要试着融入家庭。
怎么办?
只能接受咯。
这起意外,成为良好的契机。
古斯塔夫逐渐打开心房,开始和家人交流,还和两个妹妹用录音设备玩耍。
说到底,不过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
但欲望也是说来就来。
可能,是一次沐浴后的对视。
猝不及防,安娜目睹了湿漉漉的肉体,年轻且饱满。
可能,来自性活力的展现。
古斯塔夫带女友回家时,安娜表面热情好客,内心却被两人的床上动静弄得心痒难耐。
夜里,风韵尚存的女人对镜爱抚身体。
而假想,只是越界的第一步。
次日,全家去湖边游泳。
色彩斑斓的日光下,安娜又一次看见古斯塔夫赤裸的上身。
波光粼粼的水面,热气熏陶的微风,阵阵作响的鸟鸣,一切都成了暗中推手...
她果断选择换了泳衣,进入水中和他嬉戏打闹,亲昵地互动。
安娜脱掉的,却不止外衣。
一层,是长幼关系;
二层,是德与欲的对立;
三层,是法与情的羁绊。
继母,人妻和律师,三个身份从此悉数崩塌。
安娜越来越多的大胆行径,印证着她的改变。
丈夫在客人交谈时,她放起音乐,随之舞动身体,尽情发散饥渴与躁动。
仿佛,一条求欢的水蛇。
同时,安娜对丈夫的渴求日益增加。
他下班归来,使用各种手段,也要变着法子来一场。
终于,忍耐磨到了极限。
某个丈夫离家的不眠夜,安娜敲开了继子的房门...
干柴烈火。
一发不可收拾。
值得一提的是,古斯塔夫对安娜的主动,并不显得惊奇。
本片导演以女性的细腻,早为这段释放做足了反应铺垫。
每一步进展,都游走在浓厚的暧昧间。
比如,酒吧一吻。
幽幽灯光。
人影绰绰。
共同逃离宴会的“母与子”,对坐在吧台,饮着啤酒,谈着对彼此好奇的小事。
结束时,像要发生点什么,却又不会发生什么。
安娜伸头吻住了古斯塔夫。
他们亦母子,亦姐弟,亦密友。
除了首次,后期的性爱几乎都不在床上进行。
一如这场不伦不类的关系。
而安娜和丈夫亲热前,他一定会强调“回到床上”。
做完了,安娜会和古斯塔夫聊聊天,透露给他一点以往经历。
两人还偶尔在大庭广众的空隙里,偷偷耳语,抚摸,接吻...
偷情像爱情。
可惜。
全片的高潮,却是从出轨的暴露开始。
周末聚餐,安娜的好友亲眼目击了她和古斯塔夫的亲密举动。
少年只疑惑爱人怎么突然变脸。
安娜心里则炸起了惊雷。
秘密被丢在日光下,面具裂开了一道口子。
她告诉古斯塔夫,该结束了。
就像安娜说过的这句:“发生和永远不会发生的是一回事。”
言外之意是——“我们当它不存在就好。”
即便有人受到伤害,有人伤了感情,有人失去信心,有人糊里糊涂...
牺牲他人的树苗,来换自我的森林。
古斯塔夫又恢复了疏离的个性。
他决定,回到寄宿学校。
走之前,丈夫带儿子单独过了最后的周末。
谁知,父亲的爱,让儿子变回脆弱的小孩,一口气交代出全部事件。
夫妻俩迎来对质时刻。
5分钟的告白。
影后级的表演。
人性在空中翻了面,露出黑暗的残秽。
安娜先试探口风,然后宛若遭受重创,把包袱丢回给丈夫。
她眼神坚定,饱含热泪:
“你不相信他对吧?”
“这还不明显吗,他是想得到你的关注。”
“我为什么会想跟你的儿子发生关系?”
以退为进,最为致命。
安娜有理有据地剖白继子为何讨厌自己,并装作要离家。
待丈夫陷于慌乱无法思考,情绪处于被动时,她马上抛出杀手锏。
一边是离经叛道的逆子。
一边是相濡以沫的妻子。
前者不甚了解,后者知根知底,你愿意相信谁?
安娜说完,已是眼含热泪。
她看着完全松动的丈夫,知道胜负已定。
防守完毕,再到进攻环节。
安娜只用两个回合,就将少年拉入了地狱关口。
第一回,假意和丈夫统一战线,站好宽宏大量的受害者身份,摆出引导姿态。
古斯塔夫感到委屈,自然会失控爆发,从而丧失父亲的信任。
就像法庭上,冷静阐述永远比冲动骂人更具信服力。
第二回,单独和古斯塔夫见面。
正义的律师,化身为虚伪的偷猎者,给相信法律的人泼了盆脏水。
“举报我,你能得到什么?”
“你觉得我对你做了什么?”
“难道你没有很想要吗??”
好一段精彩诡辩。
少年被逼得节节败退,他大喊:“你明明知道这是违法的!”
是的。
贴再多的美化,有再多的享受,也改变不了一个事实。
从开始,这就是成年人诱导青少年的性犯罪。
安娜利用长辈身份,家庭地位等潜在的不对等条件,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古斯塔夫形成吸引,最后获取其肉体利益。
事到如今,安娜告诉少年,“让此事过去”是最佳解决方案。
凭什么?
她提到了古斯塔夫过去的偷窃行为。
「因为没人会听你这种人的话,你不可信。」
多讽刺。
当初,她对站在家门口的性侵受害者,却给出了截然相反的鼓励。
「你要勇敢说出真相,才能保护自己和更多的女孩。」
前后对比之强烈,让事实来得更残忍。
知晓规则的人,破坏了规则。
哪怕她也曾是被伤害的一份子。
利益当头,最终仍选择为不公的世界添砖加瓦。
有人说,看本片就想起同样阴冷的《狩猎》。
说谎的小女孩,长大成说谎的女人。
“她”化弱势为优势,迷惑他人的判断,使真相变得迷雾重重。
《狩猎》
那今天呢?
以工作强度为借口,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试图转移公众视线的某些网友,给出了最恶劣的舆论伤害。
没有网络这层遮羞布,或许其背后的键盘侠又变回了黑白分明的个体。
但。
处在树荫的护翼下,谁也不关心大火烧死的一株小苗。
《狩猎》讲述了一个离婚中年教师因拒绝幼儿园女童的示好被诬告性侵,从而身败名裂的故事。这位叫卢卡斯的中年男人并没有犯下性侵女童的罪行,但众人一致相信女孩的证词,甚至在女孩吐露真相后,怀疑的烟幕仍没有散去。
为什么众人宁愿相信一位女童的信口胡言,而不接受中年男子的辩解?
所谓“童言无欺”在此表现得尤为明显。正是因为女孩的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对于性侵一事一无所知,她才能自然地讲出这件难以启齿之事。如果换成青春期的少女,反倒可能因为羞耻或其他原因选择守口如瓶。
同时,卢卡斯离婚中年男子的身份更容易让人联想到邪恶的恋童癖:表面文质彬彬,实际上龌龊不堪。
这是众人宁愿站在黄口小孩这边,而不愿相信中年男子辩解的原因。无知的少女绝对性地成为需要被关爱和呵护的对象。
《红心女王》讲述了类似的故事,逻辑却发生了倒转。
擅长为少女性侵事件翻案的女律师,家庭美满,事业丰收。因为按捺不住少年的青春烈火,与前来同住的丈夫的前妻之子滚了床单。事发之后,女律师伪造行为乃是对方强使,将责任推脱到无辜的儿子身上。父子矛盾由此酿造,儿子最终抱恨离去,魂断荒野。
丈夫相信妻子,原因尚可分析。儿子是不良少年,公然盗窃家宅,妻子是功成名就的金牌律师。作为丈夫的他,断然想象不到一本正经的妻子会公然勾搭前妻的儿子,产生乱伦之恋。
两部电影阐释的是弱势者被保护的权利吗?我看未必。
《狩猎》中被保护的女孩确实属于弱势一方,众人愿意相信她的话。但在《红心女王》中,相较于妻子,儿子显得更加无助。
看来,两部电影共通的逻辑不在这里。那么,在哪?我想,在于男女的性别权力。
两部电影的撒谎者都是女性,不管是否属于弱势群体,她们都被坚定地相信和保护。如此看来,电影主动呈现了现实生活的反面:反思女性在性别权力中处于的弱势位置,并由此获得的权利。
当下Metoo运动盛行,这种反思实在难得。《红心女王》作为一部女性导演的作品,让这种思考更显珍贵。
在某种程度上,“政治正确”翻转了男女之间的性别权力,将男性转变为弱势群体。
人们之所以不相信《狩猎》中的中年男人,不只因为女孩处于绝对的弱势,同样出于对离婚男性的惯常想象。《红心女王》中的妻子之所以能骗过丈夫,一方面是她作为诉讼律师的身份让她握有话语权,同时也是因为人们对反叛少年的惯常想象。
这两部电影如同剥开常识这颗金桔的外皮,让我们看到内里。有时候,犯罪的是女性,而不是男性。只是大多数人自愿选择相信主观判断,这是后真相时代了吗?
继母和继子偷情的故事可以有无数种视角的版本:猎奇的、色情的、狗血的、痛骂的……相较而言,北欧电影《红心女王》还挺像家庭纪录片的,不吹不黑,冷静克制,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演员的眼神动作引领你走入情欲的深渊。
当事情败露观众都忍不住想坦白接受惩罚时,主角安娜却已经镇静的洗清好所有污点,以一己之力把失控的高速列车挪回正常轨道——即使要付出继子死亡的代价。
整部电影最耐人寻味的是文明和野蛮的博弈。片中只有两类场景:洁白干净有序的办公场所、中产住宅,和野外的丛林、河水,文明和野蛮,视觉上做了清晰的对比。安娜和丈夫家装修得极有品味的大别墅就直接坐立在一大片青葱丛林中,违背伦理道德的情欲就在阳光林木河流的召唤中滋生弥漫,继而在卧室中爆发。
人可以为享乐不顾一切伦理道德,人也可以为了体面和更好的生活而机关算尽。《红心女王》(Queen of Hearts)细思极恐,女主不愧是操纵人心的高手。
对中产阶级而言,偷情只是偶尔打破秩序释放真我的调剂品,就如同翠绿的风景,坐在大别墅才视野绝佳。照这个理论,你猜女主,下次会不会再度开闸泄欲?
片中被继母引诱又被其栽赃嫁祸的继子,和绝大多数故事中被高富帅渣男祸害的年轻小姑娘有什么区别呢?
与性别无关,与爱情无关,没人注意这些故事的核心是地位的不对等,是强权压倒弱者。和影片结尾一样,不一定所有人都能讨回公道。而这样的故事,也许每天都在上演。
P. S. 电影多次出现阅读《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场景,而红心女王其实就是爱丽丝里的红皇后,想想红皇后和国王做了什么事,和电影对应,就更妙了。这部片子真的很多细节值得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