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还有明天 C'è ancora domani(2023)

简介:

    二战后的意大利,罗马的一个底层贫困家庭里,在收到一封神秘的信件后,迪莉娅(宝拉·柯特莱西 Paola Cortellesi 饰)试图打破传统的家庭模式,并渴望拥有一个不同的未来。

演员:



影评:

  1. 北大礼堂的喧闹与掌声还未消散,戴锦华用温柔又克制的言语,狠狠扇了舞台上“自视清高”的某些男性。毋庸置疑,《坠落的审判》带是给世界影迷的一个礼物,也是女性创作者为女性的又一次呐喊

    然而,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还有一部电影,同样借由女性导演之手,刻画女性困境,表达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反抗。这部电影,就是意大利女导演处女作《还有明天》

    作为意大利国民级女演员,素有“国民妻子”美誉,更是凭借《伴游女王》收获意大利影后桂冠。但没有人能想到,这位年过半百的女演员的处女作,不仅自编自导自演,影片自从登陆意大利院线,已在不到6000万人口的意大利实现了惊人的500万观影人次,成为意大利2023年的票房冠军,更是跻身意大利史上票房第九名

    这部被誉为比肩《坠落的审判》,票房击败《芭比》的电影,借由女主角迪莉娅的悲惨家庭生活,讲述一个令人深思的女性赋权胜利故事。、和三个矛盾,在迪莉娅家中不断碰撞,身为暴风旋涡中心的她,唯有起身反抗,方能自保

    电影讲述1946年5月的罗马,刚刚经历二战伤痛的城市,陷入贫困和颓废。女主角迪莉娅是虐待狂伊万诺的妻子,同时也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她不仅每天要照顾瘫痪在床,性格怪异的岳父,独自承担全部的家庭工作,还要同时打四份零工贴补家用。更可怕的是,在付诸如此巨大牺牲后,她还要面对丈夫无情的虐待

    终于,忍无可忍的迪莉娅决定与深爱自己的机械师尼诺私奔,开启全新的人生。然而这一切都被女儿突如其来的订婚打乱。直到她发现准女婿竟然是一个与丈夫一样的暴力男,她决定将女儿拉出这段可怕的婚姻。在美军威廉的帮助下,她设法炸毁了准女婿的酒吧,迫使他们家离开罗马。错过与机械师尼诺离开的迪莉娅则将人生全部希望,寄托在她的第一张选民卡上 6月2日,决定国家命运的时刻到来。迪莉娅想要参加,并找借口逃离丈夫,但岳父却突然去世。好在这并未阻碍她作为女性第一次参与投票

    《还有明天》用风格化的黑白影调,在本就压抑的剧情中,巧妙的融入喜剧、舞蹈等元素。而这看似混搭的影片风格,实则是导演,对二战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致敬。电影中“喜忧参半式”的故事风格,不禁让人联想到《美丽人生》《罗马十一时》等前作

    正如导演采访时表示:“我希望能够传播一种情感,也许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我梦想的是座无虚席的放映厅和大量情感参与。”当我与Giulia Calenda和Furio Andreotti一起写这部电影时,我们说,罗伯托·贝尼尼的《美丽人生》中轻松与悲伤之间的平衡是多么完美,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正是因为它能够轻快地讲述世界上最可怕的人性悲剧。对我来说,表现得轻松并不意味着消除痛苦的沉重感


    电影开场8分钟4:3的画幅,伴随着丈夫毫无缘由的一个耳光开场。这是导演对旧时代痛恨的指控,也是提醒观众,你即将走进一个荒唐又残酷的故事

    影片跟随迪莉娅的视角缓缓展开,她是妻子,但在丈夫眼中,她更像工具。照顾全家的饮食起居是迪莉娅的本职工作。稍有不慎,还要成为自己发泄情绪的攻击对象。早饭餐桌上,没有人在意迪莉娅是否准备了自己的那一份三明治,但丈夫却会把马桶拉绳松动归罪在妻子身上

    她同样是母亲,但在三个孩子眼中,她是毫无尊严的存在,大女儿怒斥她为何要忍受这样的生活,浪费人生。两个小儿子只在意自己能否得到独立的卧室。每当房门禁锁,孩子们都要战战兢兢的躲在房间角落,忍受一墙之外父亲对母亲实施的暴力,没有一个人敢于保护自己的母亲

    而她更是女人,迪莉娅有自己相爱的恋人,机械师尼诺。但她无力选择自己的人生,纵使对方屡次三番邀她私奔。她也有自己可以吐露心声的好友玛丽莎,一同感受她的喜怒哀乐。直到她遇到驻守在城里的非裔美国士兵威廉,她的人生才有了一丝转折的机会

    电影中赤裸的父权文化,不断压迫着生活在这片土地的女人。在岳父眼中,儿子本应该迎娶堂姐家的女儿。只有近亲结婚,女人才会完全服从于男人。甚至他还会传授儿子使用暴力的方式。在他眼中,女人只是物品,甚至是豪不值钱的物品

    而在听闻大女儿即将要出嫁的消息时,伊万诺的第一反应是,从此家中再无女人了。听到这样的评价迪莉娅与女儿对视沉默。她们无力为自己的尊严斗争,无论是母亲还是女儿

    在随后的订婚宴上,面对准女婿家的到访。迪莉娅已然保持着自己在家中卑微又耻辱的身份。她如同仆人一般侍奉大家,破旧的衣服只能用围裙遮挡起来。但这一切都逃不过高傲又富足的亲家眼中。对方更是疑惑,为什么迪莉娅不坐下来跟大家一起用餐

    没错,迪莉娅就是如此的低等存在。就如同她家半地下室的现状,如同老鼠一般,整日蜷缩在昏暗潮湿的洞穴里。打开窗户,唯一能看见的,就是路人的脚和在窗户前撒尿的野狗。这《寄生虫》式的设计,让人对迪莉娅的生活现状,更加增添一层悲悯

    然而在主角视角之外,导演巧妙借由其他家庭的现状,不断强化那个极端男权世界的残酷现实。兼职护士的迪莉娅,本以为富人家的女人是平等的。直到她看到富商和儿子讨论政治时,厉声呵斥妻子闭嘴,她才幡然醒悟。这个社会,无论哪个阶层,男人都是一样蔑视女性,习惯性的使用暴力

    于是她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女人身上,希望她加入有修养的家庭,脱离这个黑暗的家庭。但当她看到准女婿死死卡住女儿的脖子说“你是我的,以后出门不准化妆”后,迪莉娅明白,必须终止这段婚姻

    随着一声爆炸,准女婿家的面包店灰飞烟灭。他们也一夜破产,离开了罗马。面对女儿的痛苦,身为母亲的迪莉娅却好不动容。因为她知道,自己拯救了女儿

    而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爆炸背后,便是电影不可忽视的社会背景。二战的阴霾刚刚消散,颓废的罗马城里到处是带着钢盔,浑身武装的美军。他们带来了和平,也打破了这里延续千年的生活节奏

    生活在这里的人并未真正脱离战争带来的痛苦。这里有两次参战的伊万诺,因为战争失利,从此郁郁不得志。也有迪莉娅等人在屋顶听到巨响,条件反射式的躲闪,发现是自己误以为炸弹袭击。那场改变现代人类文明进程的战争,只是物理意义上的结束,实则继续在每个人心中继续发酵

    而与美军威廉的相识,也让迪莉娅意识到,自己有机会解救女儿的命运。于是威廉用一颗炸弹结束了迪莉娅大女儿的婚姻。但让人唏嘘的是,即使有如此强力伙伴,迪莉娅也始终没有想过借由他的帮助,让自己的恢复自由。而这背后所代表的政治隐喻不言而喻。直到影片结尾,现实的历史事件与虚构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延宕出整部电影最重要的核心,女性主义的觉醒


    导演在结尾,用一场类似“一分钟营救”的戏剧手法,将情绪推至高潮。人生中的第一张选票,成为她最后的希望。这是她第一次拥有权利和尊严的时刻。只是,这张无意间丢失的彩票,引发全片最大的危机。步步紧逼,前来抓人的丈夫。紧随其后,代表未来女性的大女儿。他们终于在投票站点重逢

    只是这次,迪莉娅不再是一个人,这一次她不在退缩和隐忍。面对无数“站起来”的女性。她们团结在一起,虽然紧闭嘴唇。看似无声,胜有声。伊万诺第一次输了,他所代表的男权世界结束了,男性那毫无节制的霸权和暴力,也终于被终止

    《还有明天》巧妙的将历史事件(1946年6月2日和3日 意大利举行首次语序父女投票的政治选举),与一个长期饱受父权压迫的女性结合起来。她放弃了追逐爱情的机会,亲手“葬送”了女儿的婚姻,忍受几十年如一日的灰暗生活。最终只为投票这一次神圣的机会

    正如片尾安娜·伽罗法诺留言“我们像情书一样紧攥着我们的选票”

  2. 意大利的这部电影真是不错啊!用底层的女性生活为骨架去讲述妇女参政权的意义。 主角迪莉娅一天要打几份工补贴家用、照顾家庭,不被感谢不说,时不时就要承受来自丈夫的暴力。女儿怒其不争,她却忍辱负重。作为母亲,她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女儿嫁给一个好人家。为此,她从女儿婴儿时就偷摸攒钱,为的就是能给女儿买一身全新的漂亮的嫁衣。然而,偶然之下,她从准女婿身上也看出了如同丈夫那般的控制欲和暴力潜质,于是,顺从的她背地里干了件大事,破坏了这场婚姻。尽管女儿丧心欲绝,但迪莉娅丝毫没有动摇,她不再执着于让女儿嫁人的事,而是鼓励女儿去读书。而她自己,则拿着意大利女性首次得到的选票,走出了家门。或许,她不能改变自己的境遇,但是她要争取一下,为下一代做些什么。 流传于女性成长中总有这样一句话,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而就像闺蜜看完《重塑爱情》后的感慨,女性一直被教化被爱(实际上是被选择)才是真幸福。连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传《永不停步》中,阿特伍德也谈到,女孩子所受的人生教育都是围绕取悦和安抚他人展开。她们容易把自己要做的事视为一种附带的状态,把别人因选择了自己而幸福视为主要状态。女性的负疚感,会使得女性不习惯处理污名化,只能用镜像思维去处理。所以电影中,作为母亲的迪莉娅能够意识到,比起女儿嫁给好人家好不被人说闲话,让她有学识有个好头脑才是更重要,这是非常重大的转变。 我们的社会环境习惯了将女性作为被动生物去对待(包括女性自己)。有时,在听到我说,我不结婚的原因,就是因为第一任男友很适合当个好丈夫,反而让我意识到我一点都不想要那种生儿育女循规蹈矩的婚姻生活 时,直男友人总是表现得很惊讶。有的甚至会认为我不是天生的Bi,反正一定就要是受了异性的伤害,真是哭笑不得。而我身边的直女朋友有的也会觉得,历任男友都很好我为什么就是不要。好像作为女性,只能在和谁结婚里选择,但就是不能不想要一种循规蹈矩,只是一起喘气的生活。 现在又流行一个词,叫“智性恋”,好像比“颜控”更高尚一样。但说到底,对方有什么和我们自身有什么关系?只有自己的头脑和钱包才靠得住。爱情是不是好的,取决于你把它放在哪里。你把它放在人生第一位,再好也会变坏。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的序里提醒人们要思考终极目标,这大概太抽象了,但思考一下生活的目标还是有益的。电影展现的参政权已不是今日女性的目标,但本质的选择权依然迫切。女性必须让自己拥抱更广、更有弹性的思维方式,以思考我们所做的选择,我们允许进入生命中的人、事、物,到底让我们远离了目标还是在接近它,或许能让人更清醒地面对当下。

  3. 《还有明天》这部电影是近期看得完全超出预期的一部电影,导演宝拉·柯特莱西,之前是一名演员,这是她作为导演的第一部作品。结果首部作品口碑票房双爆棚,成为2023年意大利票房冠军。

    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被丈夫家暴十八年之久的意大利底层妇女迪莉娅的故事。

    电影一开场,她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向丈夫问好,结果被丈夫扇了一巴掌。

    你从她没有任何情绪波动的脸上可以看出,她已经习以为常。她被丈夫扇了一耳光之后,下床,洗漱,换衣服,戴上围裙,开始这一天的日常。

    这说明,家暴已经成为了她每天的日常,她麻木的表情,说明她接受并顺从了这种生活。

    她每天的日程满满,不仅包揽所有家务,照顾公公,还要出去打四份工。

    晚上要把把当天赚的钱全部上交给丈夫,哪怕这样,只要丈夫心情不佳,就对她拳打脚踢,一顿暴揍。

    家里所有人都对她被家暴习以为常,只有一个人例外。

    那就是她的女儿玛塞拉。

    只有她无法接受妈妈经常被家暴,只有她无法看着妈妈被家暴而无动于衷。

    每次她看到妈妈被打,她即心疼又无奈,当她鼓起勇气想帮妈妈的时候,却总是被妈妈推至门外。也就是说,在这个家里,只有女儿是真正心疼妈妈的人。

    迪莉娅的那两个儿子,从头到尾都是招人烦的角色。

    他们还那么小,已经能够从他们身上看到男权社会所培育出来的下一代“混蛋”。

    他们不仅粗鲁,爱说脏话,好吃懒做,而且永远自私。

    当得知姐姐要出嫁的时候,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可以占有姐姐的床了。

    当得知爷爷死去的那一刻,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可以占有爷爷的房间了。

    每次看到妈妈挨打,他们都一声不吭,无动于衷,从来没有表现出半点对母亲的同情和爱。

    他们还那么小,已经冷漠自私地像个小混蛋。你能期待这样的人,以后会善待他的妻子吗?根本不可能。

    为什么每个男人奴役老婆的方式很相似。因为这是代代相传的,是父亲手把手教的,是他们从小耳濡目染的,所以他们长大后能那么熟练的运用这一套。

    也就是说,他们从小就没有把他们的妈妈当做母亲,而是当做保姆和佣人。

    定亲聚会上,当时所有人都坐着用餐,只有母亲一个人站着给大家服务,在场的人一会叫她拿水,一会叫她拿勺子,不仅大人把她当保姆一样使唤她,她那个最小的儿子,也这么使唤他。

    电影中最能体现男权社会代代相传奴役女人的是公公和丈夫之间的对话。

    公公看到儿子经常打老婆,于是找儿子谈话。

    结果,他不是劝儿子不要打老婆,而是教导儿子多久打一次,怎样打老婆才有效。

    他对儿子说,“不要每天打,每天打,她就习惯了,这样对她就没什么威慑力了。偶尔打一次,要往死里打,但是不能打死人,让她怕你,再也不敢顶嘴,心甘情愿做奴隶。”

    原来父权社会家暴那么常见是有原因的,因为这是祖传的。

    这种体制下当母亲会教导女儿怎样做一个“贤妻良母”,而父亲则会教导儿子怎样打老婆,怎样奴役老婆。

    这位公公一辈子除了打老婆一事无成,最后老婆受不了跳楼自杀了。

    而他连点愧疚之心都没有,继续性骚扰其他女性,连自己的儿媳妇都不放过。他甚至下半身都瘫痪了,还不忘在儿媳照顾他的时候,摸她屁股。

    他一辈子都是个打老婆的混蛋,最后还要把这一点当做荣光传授给儿子。可以说,这个家从“根上”就坏透了。

    喜欢关注“时空记1994” ,定期更新影评

  4. 黑白片、意大利、战后、社会底层,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上世纪那些新现实主义佳作,但看完才发现这其实是一部套壳的美国政治正确电影。

    人物形象都特别简单粗暴,逆来顺受的母亲,家暴的父亲,恋爱脑的女儿,以及一个之前百般温柔,订完婚立马霸总上身的男朋友。剧情的戏剧化有些不可思议,女主的思想转变也是翻脸如翻书,表现得像是宫斗戏里的黑化,之前的白莲花转瞬就铁石心肠,不择手段。为了不让女儿步自己后尘,陷入绝望的婚姻,她居然勾结美国宪兵去炸掉女儿未婚夫家的咖啡馆。她和美国人甚至语言都不通,靠手语沟通这么复杂的合谋?为了去投票,连公公死了也选择瞒报。明明是女性解放,为什么要表现得像人性泯灭。片中也有个善良的人,那个美国宪兵,只因为女主捡到了他的照片,从此对她无微不至,甚至帮她炸咖啡馆。当然,这个善良的美国人是个黑人。

    导演设置了一条婚外情的线索,制造紧张气氛,误导观众女主要私奔,直到最后一刻才揭晓是投票,瞬间拔高主题。太过刻意了。二战后欧洲的妇女解放运动是左翼社会运动的一部分,这个阶段女性主义的议题主要是追求男女平等,包括同工同酬以及政治权利的平等。妇女的选举权是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获得的,它是斗争的成果,妇女去投票,是在享受这种成果,这本身谈不上斗争,或者说不是最重要的部分。导演特意选择了个体视角,只突出她投票过程中的困难,实际上是消解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宏大意义,将其矮化为一种自由主义的个体选择。之前一直隐匿的选票直到最后才现身,解救所有妇女,选票取代爱情,成为终极解药。又有基督教那个味了。

    视听语言方面,也能看出导演这种消解的意图。丈夫家暴女人的戏,刻意处理成音乐剧,把暴力场面浪漫化。此外还有丈夫的回忆,以及最后女主在众人的目光助攻下,逼退了丈夫的场景。刻意的戏剧化处理,刻意的去宏大叙事,只是为了把女性主义议题限定在一个安全的政治正确的范畴内,毕竟那个时候的妇女运动和阶级斗争密不可分,弄不好就触碰雷区了。

    此外,那个720度环绕,一笑露出俩人牙上污渍的镜头,实在太恶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