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 狼子不回頭(台)
导演: 克丽丝特尔·摩泽尔
主演: Bhagavan Angulo Govinda Angulo Jagadisa Angulo Krsna Angulo Mukunda Angulo Narayana Angulo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15-01-25(圣丹斯电影节) 2015-07-10(美国)
片长: 80分钟 IMDb: tt2415458 豆瓣评分:6.6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电影简介: 影片讲述了美国纽约大都会一个奇异的移民家庭的故事,一对父母把7名子女关在家里14年不许外出,孩子们只能通过看电影了解外部世界,先后看了5000部电影,直到近年才逐渐融入现实生活。 这部在圣丹斯电影节拿了大奖的电影,观众似乎并不买账,作为纪录片在豆瓣评分只有区区6.5分,女导演Crystal Moselle等于凭空在街上捡了个六合彩却拍成这样,确实有点暴殄天物的嫌疑,不过影响一部电影或是纪录片好坏的因素太多,比如导演才华、演员、成本、市场等等,但我们今天先抛开那些电影的技法论,单就一个影迷的情怀,来讨论一下这个叼炸天的真实事件。 开始讨论本片之前先来分享下电影的背景,方便大家了解前因后果,虽然很多人已经看过相关新闻了。 2010年,女导演Crystal Moselle偶然在街头巧遇7姐弟中偶尔逃出家门的几名男孩子,看到他们都戴墨镜,排成队列,扮成昆汀·塔伦蒂诺成名作《落水狗》中的人物,令她大感诧异。此后,Crystal Moselle逐渐获得这家人的信任,能够带着摄影机进入这个“被保护的世界”,她告诉媒体,"这家人就是一个原始部落,但他们不是来自边远落后地区,而是来自曼哈顿街头"。 母亲Susanne逐渐向Crystal Moselle打开了自己,让她了解这个家庭的来龙去脉。Susanne向她形容孩子们的父亲Oscar的坏脾气,情绪就像“坐过山车”。难以想象的是,这对夫妻年轻时过着嬉皮士的生活,曾经环游世界,直到孩子一个个地出生,他们最后定居在了纽约。刚到纽约时,他们住在治安堪忧的Bronx区的廉租房里,有一天晚上,他们听到了外面的枪击声,这令他们恐慌。1996年,这家人通过一个政府租屋计划搬到了曼哈顿下东区目前居住的公寓里。 从那时开始,父亲Oscar就下了“禁足令”,不许Susanne带着孩子们单独出门。Oscar年轻时曾经梦想成为一名摇滚歌手,他深爱来自澳洲的AC/DC乐队,并向子女们灌输自己喜爱的音乐风格。 这一家人除了父亲谁也没有大门的钥匙,能够整日足不出户,也没有任何家庭之外的熟人。男孩子们为满足对外界想像,喜欢用自己精心制作的道具重演看过的电影中的情节,最爱导演则是昆汀·塔伦蒂诺、克里斯托弗·诺兰及马丁·斯科塞斯等。例如,看过《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后,男孩子们就深信世界上有“蝙蝠侠”这回事存在,并且用瑜伽垫和麦片包装盒等材料把自己打扮成了蝙蝠侠和戴面具的恐怖分子贝恩的模样。 刚在网上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还是挺震撼的,觉得这简直就是希腊电影《狗牙》的现实版(201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但看完《狼群》后,却是难得的第一次发现现实还是比电影美好许多。 任何一个活在21世纪文明下的人在看到这则新闻,第一反应都是震惊,难以想象7姐弟到底过着怎样残绝人寰的生活,猜测他们是不是会变成极端份子,或是在心里鄙视他们父母的变态。 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正如导演Crystal Moselle向《纽约时报》的形容:“事实上,这家的男孩们是我见过的最温柔、最富洞察力和最有好奇心的人,也许从某些方面来说,他们的父母做对了。” “从某方面来说”,这个某方面,大概是其中一个兄弟(对不起,他们实在长得太像所以分不清楚)在电影里对镜头描述的:“我想我们从父亲那里唯一得到的,就是思考,因为我们很少说话,我们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心里想。”(大意)我们所处的这个资讯快速更新爆炸泛滥的时代,不可否认会真正深入思考的人已经越来越少,而很多科学怪人都会告诉我们一条至理名言:“废话越少的人,越接近生活的真相。”他们被关在曼哈顿那间四室一厅的狭小公寓里,我们先不要站在上帝视角去评判父母的对错,因为对于一个贫困家庭来说,外面的世界有“枪支、毒品,兴许时不时还会死上两三个人”,这的确令人担忧,通过父母对镜头的自述,在三观和常伦上,他们起初和正常人没有多大出入,只是走着走着这条路由不得他控制了。父亲年轻时想要成为摇滚歌手未能如愿,来到纽约想要先赚一笔钱,然后带着妻儿去过想过的日子又被现实粉碎;而母亲年轻时就像大多数文艺女青年一样,不愿意整天讨论在派对上要穿什么裙子,要去哪里逛街等话题,是个有自主思想的cool girl,她希望带给孩子们的生活也是自由自在的,有大片的山峦和可以嬉闹的旷原。但当一切美好被现实一一击破时,作为父亲想要保护好自己的孩子,作为母亲因为无力也只能默认,老实说,我们谁也不能在现实面前给出更好的选择。试想一下如果七个孩子像平常人一样活在现实的世界里,可能因为贫穷被嘲笑而心理扭曲,可能因为被误导而去走私贩毒,也有可能因为盗窃在深夜街头被刺死,这些不是想象中的可能,而是每天都在我们这个现实的社会里发生着的故事。 “是父亲,把电影带给了我们。”他害怕孩子们被外面的世界所侵蚀,但又想让他们认知这个世界,所以他让有教师资格证的母亲在家教孩子识字念书(七个孩子能省好大一笔费用),买各种电影碟给孩子们看,还会教孩子们他会的乐器,我知道会有很多人说他不够勤奋,不愿意给妻儿创造更好的生活,但这个世界上又有多少终其一生都在努力而最终还是无法让家庭奔小康的顶梁柱呢?更何况七个孩子九口人等着吃饭,他也许真的只是被动地选择了他认为最能保护自己妻儿的方式,虽然方式在正常人看来非常极端,但是正如他所说,“外面的世界简直就是一个监狱。”被枷锁困住,还是被外面世界的纷纷扰扰困住,只是被奴役的方式不同而已。 更何况,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孩子并没有心理扭曲,他们不仅温柔、富洞察力和好奇心,还身心健康,懂礼貌、谦卑、感恩、真诚,有自己的小癖好和大梦想,以及我们求都求不来的专注。我们这些自诩爱电影的人,现在看完一部好电影能静下心来写篇观后感都难,哪有心气工整地抄下整部电影的台词,然后背诵下来,模仿里面的角色,甚至用非常有限的东西做道具。这一现象如今已经有很多人在反思,所以才有了在少数派中开始流行的冥想,以及到某座深山寺庙里苦修一段时间的行为。 另外单独说说他们的梦想,“梦想”这个词已经被我们嚼烂,但是他们对待梦想认真的程度恐怕让专业电影人都会汗颜(毕竟在他们有限的认知和条件下,他们看起来演技还不错),还有那个说想当导演的哥们儿,设备不专业,道具粗糙,演员也是自己的亲朋客串,也许他一辈子都只会是另一个Edward Wood,永远的Z级片导演,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在他年迈之后,某天有个小报记者来采访他,他或许会像他父亲所说的那样:“我没想过他们会成为别人口中的什么人,只想他们过好自己的今生,知道自己现在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就像我一样,自由人,自由身。”他就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要在许多年后才能对自己的父亲释怀。 影片快要结束的时候,他们开始离开公寓,去乘地铁,去工作,去找新的住所,去交朋友,去郊游,去剪短头发……凭借电影里学到的技能开始了“正常人”的生活。 其中一个出去工作的时候跟同事闲聊,“谁看过冰与火之歌?”然后他自己很兴奋地举起手,又问,“谁看过绝命毒师?”然后他自己又很兴奋地举起手来。这样懂得用最有辨识度的流行文化去聊天,并且可以熟背经典电影台词,拿电影场景讨论生活,爱笑,会玩电影,还会多种乐器玩摇滚乐,这么有趣的少年,谁会抗拒他们而不跟他们玩儿呢? 也许还是会有一些担心他们是否能很好地融入到这个社会,是否会在某个夜晚猝然惊醒以为自己还身陷桎梏。但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电影教会他们的,不仅仅只是生活常识,还有强大而勇敢的心灵。记得曾经看完《超脱》后写过一句评论:“没有一处完美的世界,没有绝对幸福的童年,还好我们都会渐渐拥有自己的辨别力,去选择沉沦还是超脱。” “到今天为止,我还是会恐惧,但谁不是呢?” 理想如晨星,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舒尔茨
其实我也不知道在期待什么,看一群孩子被关起来看电影吗,还是看他们如何通过看无数电影来了解全世界?其实先回答一下自己,我希望的答案是可以还是不可以咧?我成天看电影又是为了啥呢~~~~~我又要陷入自省与反自省的圈圈里了。 事实上这部“纪录片”也根本没有要回答上面那个问题,就算是所谓的看了上千的电影这件事情也不是重点,我们都期待错鸟~~~其实这群孩子已经长大了,片子说的也就是他们反抗中的一点点过程,也因为偏偏是纪录片,也就没有我们想象的诡异和冲突(比如狗牙这种),于是现实就是一群长相和打扮都略怪异的青春期孩子们的絮絮叨叨,于是我们昏昏欲睡。 其实我有时候觉得社会也挺可怕的,天真无邪是需要大量金钱堆积的,这些钱又来自于世故狡谐的原始积累。片中父亲觉得北欧是个好去处,事实上他们貌似“理想”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福利也出自于原始的资本积累,他不是想创造一个平和的环境,纯粹是想象中不劳而获的“乌托邦”。我啰嗦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