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苹果酒屋法则 The Cider House Rules(1999)

演员:



影评:

  1.   《苹果酒屋法则》算是部冷门的电影。现在看来,演员阵容绝对可以用强大来评价,可不要忘记这是部上个世纪的片子。那个时候托贝·马奎尔还没有穿上蜘蛛侠的紧身衣,理查兹·塞隆还没有通过自毁形象来证明自己不仅仅是个花瓶。
      本片改编于约翰·欧文的同名小说(本人一向不喜欢港台自以为是的翻译方式,就像把《肖申克的救赎》翻译成“刺激1995一样”,所以本人也不认为“总有骄阳”算是正式的翻译)。电影是上个世纪看的,也挺佩服自己当时连这样的片子也能淘到,小说是刚刚读的。读完小说,突然有了再看一遍电影的想法。
      总体来说,电影还是比较忠于原著的,这与是作者亲自改编剧本有很大关系。感觉约翰·欧文也是一个批判性的幽默作家,总喜欢用调侃的语调讲述实际上不那么让人心情愉快的事实。由于电影时间或者观众对象考虑,电影版删去了很多荷马以外角色的故事。例如迈克尔·凯恩饰演的韦尔伯·拉齐医生,在他要去读大学的时候,疏于联系的父亲突发奇想花钱为他招妓。于是在仅有的一次生涩的交往之后,拉齐得了淋病,这也是他一生未娶的原因。而感染拉齐的那个妓女以及她的女儿的悲惨命运,也正是拉齐一生认同堕胎合理的主要原因之一。还有就是故事的另一条主线,荷马在圣克劳兹孤儿院的初恋情人美洛尼在片中就没有出现。我们无法看到她如何让荷马情窦初开,接着为了一个没有完成的承诺而不顾一切追逐荷马——她心中的“阳光”。
      整个影片节奏舒缓,像小说一样,把太多激烈的情愫都隐藏在波澜不惊的画面之下。当我们最终厌倦了太多的爆炸、怒吼、控诉、疯狂的接吻和野蛮的打斗之后,也许需要一部有平和心态的电影。
      最后就是演员。本片演员的选择绝对是最值得称道的地方,8年之后马奎尔和塞隆的大红大紫已经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而当年就能选到如此有潜力的演员,可见制片和导演的慧眼识珠。当然,明星并不就就意味着可以演好每一部电影,但是在本片中马奎尔和塞隆的发挥也十分出色。年轻的马奎尔白皙的脸色,睁大眼睛时透出的天真和好奇,活脱脱就是一个荷马·威尔斯的真实刻画。南非来的塞隆,美丽中带着活泼,恰好符合坎蒂漂亮和单纯的形象。至于凯恩,则是我最喜欢的演员之一。他几乎没有怎么费力就达到了小说中对拉齐医生的要求,有教养,慈祥,而且敏感。
      看完了电影再写完影评,一个下午就过去了。看着窗外的阳光,突然觉得《总有骄阳》这个名字也有几分味道。

  2.      苹果酒屋的规则:
      苹果酒屋宿舍里张贴着一张宿舍规则,规定了不准在床上抽烟,不许十点之后酒后操作机器,不能上屋顶吃饭,不能去屋顶睡觉,不能上屋顶,规则有点滑稽可笑不成体系,工头黑人大叔Arthur说制作规则的人并不住在宿舍,也并不遵守,这种规则不值得遵守,"the rules ain't for us. We are supposed to make our own rules. And we do. Every single day. "Homer默默撕下了这张发黄的规则扔进了熊熊燃烧的炉火。
      
      Arthur的规则:
      工作踏实负责的Arthur的因看不惯工人将烟头扔进苹果汁而与其大打出手,但却与自己的女儿Rose乱伦并致其怀孕,堕胎后的Rose最终刺伤Arthur逃走,他临死前要求Homer告诉警察他是自杀的,他死得很平静,他最后的话“Sometimes, you gotta break some rules, to put things straight. I'm just trying to put things straight.”
      
      Homer的规则:
      Homer是一个被遗弃的孤儿,孤儿院的院长妇科医生Larch抚养他长大,并教会他做一名妇科医生,但Homer一直抗拒为妇女做堕胎手术,他不明白为什么成年人会这么不负责任的制造出生命又扼杀掉。直到他无法控制的和把他从孤儿院带到苹果园庄园主的未婚妻Candy相爱并偷情了,直到他发现一直关心照顾他的Arthur竟然与女儿乱伦,他才知道"不负责任"并不是这些行为的唯一解读,It's difficult to say why these things happened。他最终改变了自己的规则,帮rose做了堕胎手术。
      
      Candy的规则:
      Candy与未婚夫去孤儿院做堕胎手术,并带回来想出来看看外面世界的Homer,未婚夫志愿去前线打仗,把她留在了家里,她带着对外面世界一无所知的Homer去看海,去吃龙虾,去汽车影院,告诉他人们在汽车影院都不看电影。第一次和Homer做爱后,她慌乱的给自己找理由,埋怨未婚夫为什么要离她而去”He knew I am not good at being alone“,她对Homer也是对自己说”This is right, We are right.“
      当得知未婚夫从前线回来下身截瘫后,她对义无反顾的在homer和未婚夫之间选择了未婚夫。Homer又回到了孤儿院,接替了因乙醚食用过量中毒死亡的院长照顾孤儿以及替妇女做堕胎手术。
      
      电影里的人物们都有着自己的规则,他们遵循自己的规则,或者打破自己的规则,并承担后果。回到现实生活,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规则,到底有多少规则是我们从内心认同的?对于所谓规则,是否首先应该有自己的价值评断,而不是盲目屈从;其次,是否不应用自己的规则去约束别人,特别是爱人和成年子女;再次,即使不认同,是否也应该尊重他人遵循或违背他自己规则的权利。
      
      连岳在最新的微博里写到:“自由的边界就是不侵害他人利益,侵害了就承担后果。性产业、赌博及大麻,成年人是有资格去选择用与不用的,即使对自己有害的生活方式,不妨碍他人,也是一个人的权利,就像通宵看球与沉迷微博伤害身体一样。”
      
      甩掉那些繁冗沉重的各种规则,是否可以期盼破茧成蝶后轻盈的快乐?
  3. 诉说一个缅因州年轻人的故事。一个没有见过龙虾,没有见过大海,也没有见过真正意义上的女人的人,总是觉得世界应该更大,更宽广。一心梦想着走出孤儿院。终于坐车来到一座苹果园,和移民们一起摘苹果。看见粗鲁坦率的生活,看见打斗和乱伦。一切也不过如此。爱情也不过是小男女孤寂心灵的偶尔燃烧。

    整个电影好象在说一个故事梗概。动人的细节不算太多。但是梗概,可以包容更多的东西。梦想,未来,挫折,亲情……这些东西朴实的放在你面前,让你看的到。所有的一切是成长中的一部分。

     电影也没有过多的展示男孩离开后孤儿院的情景。但是伤感的离别,已经穿插在其后的每分钟里。他还是会回去的。大家都知道了。每个人都有回去的路线,不管跑的多远。回头这件事,在我们最后的决定里,显得很圆满,也很重要。

    这个人,后来见到了龙虾,见到了海。当然也没有做到什么更伟大的事情。不过作为一个摘苹果的工人,他真的干的蛮不错的。虽然世界真的很大。但是真正适合我们的也就那么点地方罢了。
  4. 最不能让人承受的,是轻.最令人感慨至深的,是淡淡的描写加上闭上眼睛后的思索.豪言壮语让人一时激动而容易忘却,最让人难以忘记的,也许只是那些平常的句子.

        Goodnight, you princes of Maine, you kings of New England.

        这是Doctor Larch在孤儿院里,每天晚上对孩子们说的告别语.在火车都不愿意停靠的saint cloud 站,大雪纷飞,雪白的镜头通常只是引向冰冷或者血腥的过渡,但当我们的视角对准这一所破旧的房子,加上几米绝妙的背景音乐,一股暖意袭来,源自心头.在影片的前半段,我一直不太清楚这句话的含义,但我能感受到Doctor在说这句话时所透露的浓浓父爱,他的眼神是如此慈祥,在他的庇护下,每一个孤儿都不再为自己的身世感到苦恼,尽管他们都希望有夫妇来到,将他们带入一个新的家庭,但在此之前的每一天,他们都无不享受地打着雪仗,看着KingKong,听Doctor每天晚上讲有趣的故事.

      主人公荷马就是这间孤儿院众多孤儿中的一个,所不同的是,在这所孤儿院长大却从未见到过外面的世界的荷马,有着对新事物的渴求和对外面世界的无限向往.对于自己的人生定位,没有人能够做到未卜先知,也没有人能在20岁出头的这一刻,制定好自己后半生的计划,荷马也是这样.也许,只能像荷马一样,去闯荡,去体验,爱过,痛过,剩下的才是真实的自己.所以,充满朝气的荷马在离开saint cloud时,他不愿承认自己是一名医生,而当他发现自己有勇气说出“我是一个医生,我可以帮你”这句话的时候他又回来了.在Dr. Larch去世后回到孤儿院,每天晚上给孩子们讲故事,做医生曾经做过的事情,说医生曾经说过的晚安词,就像他离开苹果园时,他的工友说的:“我猜你一定有事情未完成吧。”荷马回到了孤儿院,在这里,他是被需要的,不管走多远,正如一开始医生就深信的,荷马属于这里。

      每一个人都是宝贵的存在,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得到爱,得到自由,就像saint cloud的孤儿,他们并不是被遗弃的多余的存在,而是缅因州的王子和新英格兰的国王.我想,这是这句英文想要告诉我们的吧.

      至于这部影片本身,其内容非常复杂,除了对真爱的完美赞颂之外,还有对美国黑人问题折射,和对美国社会伦理道德的批判,但究其主旋律来看,着实能让人在这个难逢的寒冬感到丝丝温暖.

      另外,极力推荐几米的音乐:<the cider house rule>(和影片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