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斯图尔特:倒带人生 Stuart: A Life Backwards(2007)

斯图尔特:倒带人生 Stuart: A Life Backwards(2007)

又名: 倒带人生:一段迷乱、疯狂的游荡岁月 / 斯图尔特:逆行人生 / 斯图尔特:倒退人生

导演: 戴维·阿特伍德

编剧: Alexander Masters

主演: 汤姆·哈迪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George Anton Dominic Kemp 尼古拉·达菲特 Claire-Louise Cordwell 艾德娜·多雷 Candis Nergaard Joanna Maude Trevor Sellers Barbara Barnes Hugh Armstrong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上映日期: 2007-09-23(英国)

片长: 90分钟 IMDb: tt0853153 豆瓣评分:8.6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简  介

演员:



影评:

  1. 要不是2010年的Sherlock和 Inception,我猜我这辈子都不会知道在2007年,还存在着一部叫做Stuart: A Life Backwards的电影(万恶的美国人,我现在一看到Stuart这名字,就会条件反射到“精灵鼠小弟”)。我昨天晚上看了这部英国小众电影,居然差点把自己看哭了,这太诡异了,因为我的感点一直都是高到公众很难想象的地步,越是有人恶意企图攻克它,比如春晚的小品、冯小刚的电影、星光大道的选手感言、朱军的艺术人生等,我的感点就越会显示出百毒不侵的麻木,于是我扪心自问,这精灵鼠小弟的倒带人生到底把我怎么了?

    Tom Hardy大家都知道,略有发福的中年男,看过《盗梦空间》的人一般习惯称呼他为“E老师”。记性好的观众可能还能回忆起E老师的出场造型:花衬衣、红袜子和抹了发胶的大背头,被称之为“严肃的接客”。

    所以即使在《盗梦空间》里,明明是E老师最初制定出了整个盗梦计划,并且他还是惟一没有出现过失误的员工,可大多数人还是对E老师留下了种种不太靠谱的印象,比如说,群众反应,E老师太像个流氓了。唉,谁让第一印象是如此的重要,而花衬衣红袜子什么的,又实在很容易让人产生不好的联想。

    另一主演Benedict Cumberbatch我就不多说了,他是个好演员,而且豆瓣还有个“豆列”叫“脸太长和名字太长也都不是他的错”。

    再说回《倒带人生》,Tom Hardy演的Stuart是个集无业游民、酒鬼、瘾君子、抢劫犯、肌无力患者、躁狂型人格等销魂身份于一身的极品人物。Benedict演的Alexander是在流浪汉收容机构做兼职的业余作者,他想给Stuart写本传记,于是这两人就在一起厮混了几个月,一起主办过游行、参加过旅行、出席过庭审,还挤在一起看过电视、聊过天、拉过手、喝过酒、做过饭,当然更多的是谈话,或者说,是循序渐进的心灵交流,Stuart一步一步把自己的人生倒带回去,Alexander负责帮他整理,是什么改变了Stuart的一生,把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可能性彻底谋杀掉。

    这要是个美国片,很有可能会拍得跌宕浮夸, Stuart也许会变成个极有魅力的恶棍,而其它各种人物总是会不自觉影射出对他的各种颓废崇拜,并以某种很“美国腔”的强烈道德感来贯穿始末,但《倒带人生》完全不是这种电影,他没有任何的传奇色彩,而作为一部欧洲片,它也没有晃到死的长镜头或者闷到死的叙事方法,我觉得这个电影更像是个洋葱,一层层把皮剥开,没有哪一层是集中发力的,但积累起来,就突然戳中了我的泪点。

    Stuart是这样一个人,他讲话含糊不清,夹带怪异英音,走路姿势一直保持着“僵尸状”,并且大约爆出了约2752个fucking,但是从他出现的第一秒钟到最后一秒钟,我始终没有讨厌他。Stuart也是个洋葱,一开始是愤怒嬉皮的紫色,然后他好像也没有刻意在哪里华丽转身,他只是若有若无地把自己颜色略略浅淡的一层也剥了出来,而一生中经历了多少伤痛,他也不愿意像面对心理医生那样,一边盘算着这家伙可是按小时收费的,一边以溃堤的姿势讲出不堪回首的真相。对于他自己,他始终是羞愧的,他的故事其实挺残酷,但他却一直没有刻意得去展示哀伤。这个从9岁开始就被自己的亲哥、亲哥的同学、“儿童之家”的老师轮番性虐待的小正太,他似乎有着比任何人更充分的理由去夸张地渲染人生遭遇,但电影里的Stuart没有,他迷迷糊糊的,抢便利店时的手法像是荒诞喜剧,他讲话东一句西一句,做饭的手法乱七八糟又极其认真,他有时候更像一个儿童,心里的愧疚大于愤怒。

    Stuart说,也有一些和他拥有相同经历的人,但有些人能够看得开,迎接令人惊喜的新生活,他也想知道,自己怎么就搞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说这番话时,Stuart 正给自己打着一个别别扭扭的领带,他还是慢慢在讲话:“我只是希望,哪怕只有一次,能逃离这种疯狂。” 能看的出来,Alexander此时快要哭了,但Stuart却完全没有因为话题的沉重而严肃起来,这T M原来是个活泼的电影。

    后来,Stuart死了,也不知道是自杀还是交通事故。

    其实他最终还是找到了一个愿意听他讲故事,并且对他又足够尊重和友好的人,但他还是对社会体制感到绝望吗?还是因为认识了Alexander,他人生一直缺失的那部分情商拼图终于得以完整,但他已经丧失了变成正常人、迎接新生活的能力?这是惧怕温暖的表现吗?如果Alexander不出现,他依然会在自我厌恶和不舒服的感觉中慢慢消耗时间,也许会以一种更悲惨的方式死掉,或者反而会在他原有的惯性中活得更久?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可能。所以说,不要进行心灵交流,这真的是会死人的。

    电影快结束时,Alexander溜进一家书店,偷偷把一本自己写的Stuart的传记摆进橱窗,就挤在左右两边各一排的超级畅销书《达芬奇密码》中间,旁白是Alexander的自言自语:“我想Stuart会喜欢”,白马脸王子的表情甚至还可爱了一下。这真的是个活泼的电影,但就在那一时刻,我差点掉泪了。
  2. 我一直有点自豪又有点羞愧地觉得,中产阶级一定是所有阶级里自我感觉最为良好的。出身足够优秀,受优质教育,怀有各种抱负和雄心,以及觉得自己真正在做对于社会有用的事情。更了不起的是,我们觉得我们自己平易近人且承上启下。一方面,碰到真正的贵族社会,不会感到有什么自卑,反而还会觉得他们懒惰浮肿自欺欺人;另一方面,就像Alexander一样,我们勇于并乐于去了解社会里的弱势群体困难群体,想要为他们做点什么,想要为自己证明什么。

    但当我们真正听到了那些故事,那些始于猎奇,却终于酸楚的故事之时,它们的沉重,却反而映衬了我们的无聊。正如Alexander一样,我也很少怪罪“制度”什么。我们天真浪漫地以为,谋事在人。一切可怜之人必有其可恨之处,他们的失败,他们在泥潭里苦苦挣扎,不过是因为他们曾经的怠惰和自我放纵。他们咎由自取。

    而这种中产的成见,不过源于我们的不了解。我们乐于去了解不等于我们就了解了,往往去听一下这种故事,就能意识到我们是多么幸运而又多么乏善可陈。人生就是会跟某些人开些玩笑,而Stuart正是其中之一。

    TH作为私校出身的人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得到这种痞子角色,但不可否认地,他真的演得极为出色。TH的表演极为真实,细致入微且充满爆发力。复杂的性格全部都外露:对于中产的偏见和Alexander好意的困惑,愤怒和抗争。在出租屋自残那段,尽管暴露了TH小鸟俱乐部成员的身份(哈,中产阶级无谓的幽默),但真的是在那一刻仿佛戏人合一了一般。

    很多人都诟病BC在这部片子里光芒被TH完全掩盖了,这是带有偏见的。BC的角色,是个无聊的中产阶级。相比里外如一的Stuart,BC的Alexander必须要更为内敛,闷骚。BC很好的表现出了我刚才提到的中产对于下层的偏见,在看见针头时,听TH讲故事时,以及微醺时让TH讲他第一次被捕的经历时,他的表情和语调都是那种克制住的蔑视,有点兴趣,外加一点点傲慢和同情,但又努力不表现出来的那样。拿捏得很到位。

    剧情的走向很丰满,很真实。有起伏,但却不抓马,都是正常生活中的合理波动。Alex和Stu的友情很温馨非常温馨,顺着Stu人生的起起落落,Alex一直在陪伴和记录。说实在的,当Stu肌肉萎缩,心脏起搏器也无法安装那会,我真的有种心如刀绞的感觉;而当Stu给Alex打电话报告喜讯那会,我的眼泪都要出来了——仿佛一切终于到了尽头,Stu经历的那些磨难,他恶魔般的哥哥死了,他的犯罪记录清除了,他的健康状况也暂告一段落了。与此同时,他也终于遇到了Alex,这个被他妈妈暗示为一个积极影响的人。快接近片尾时,老湿打着领带穿着西装,衣冠楚楚,但是从西服扣子里冒出来的领带又有点萌地表现了他的笨拙,安安静静地对着BC把他的人生用充满智慧方式讲述了一番。仿佛有种拨云见日的感觉——Stu从今往后要和Alex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中产阶级又拯救了一个边缘群众,人类又朝着理想国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部,仿佛只要继续努力下去,世界大同的目的最终是能够实现的一般。

    然后Stu死了,死在了火车滚滚的车轮之下。我不想在这里妄测到底是自杀还是意外,无论如何,这都是给Alex,给我,脸上来的结结实实的一巴掌。在这里破灭的不光是Stu的生命,也是Alex的某个理想肥皂泡。本来以为已经把他拉回来了。就是这样。

    我想,倒带人生的意义,在于给我们讲述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故事的同时,也在毫不客气地戳破我们的乌托邦主义。尽管这个沉重的话题是用无比轻快温暖的语气讲述出来的,尽管Alex和Stu的那一切都那么美好,尽管片尾让BC调皮地把自己的书换到了达芬奇密码的中间,尽管BC还轻轻地笑了一下——但这不过是中产阶级乌托邦主义者们表现自己无力感的一种手法,布尔乔亚式的傲娇而已——就算它外面披着多么轻巧如天鹅绒的帷幕,但当这层面纱滑落,露出来的,都是我们浓浓的无可奈何。

    而这,仍然不是这故事的最终意义。确实漂亮的只是外衣,确实信仰受到了动摇。但是Alex没有把倒带人生付之一炬,而是将之出版,除了纪念Stu之外,还是弥漫着淡淡的自我反省气息。坐下来,喝杯茶,翻几页倒带人生,总结一下上一次乌托邦构建行动里失败的可能因素,然后掸掸风尘,再次穿上漂亮的外衣,披挂上马,继续朝着脑海中的理想国,步履更为小心地前进——

    我想,这就是这段Backwards的人生,对于Forwards的未来,最重要的启示吧。
  3. 姐去看这片儿的动机也不知道算不算主流——我是冲着汤老湿的愤怒的小鸟去的。结果汤老湿果然没有让我失望,无论是愤怒,还是小鸟。汤老湿绝对是被那对腐国男中罕见的性感大肉唇给坑了,老是被安排去演一些命运崎岖情绪纠结的屌丝,相反肤白胜雪的卷福成天端着张白马脸到处冒充冷艳高智帅。

    假如事先不说明原小说是一部人物传记,男主角Stuart的设定大概会被批说“刻意煽情,不够写实”——父亲抛妻弃子离家出走,罹患重肌无力只得去上专为残障儿童设置的特殊学校,遭到同龄男生的欺霸凌辱,更惨的还被亲生哥哥(及其同学)性侵,逃到儿童福利院之后更是身陷狼窝……这是杯具展销会么?

    有些人拿到这样一个摆得满当当的茶机就想往杯具里装满声嘶力竭、哭叫吵闹、怨天咒地等血腥玛丽系统鸡尾酒把观众灌醉,然后大家精神高奋地从父母亲戚一路骂到国家社会。这种拿到一包狗血之后恨不能往里挤点洋葱汁然后拿高压水枪喷你一个趔趄的做法,很激动很澎湃容易赚眼泪,在好莱坞比较喜闻乐见。然久居鲍市不闻其臭,悲惨的故事又浓渲重染,太重口了味觉也会麻木。

    以闷骚见长的腐国选择把观众放进满是小幽默小温馨芬芳的兰室,然后把这包狗血盖起来发酵,时机到了就把盖子略揭一揭,让狗血的气味无处不在却又润物无声。
    卷福其实就是观众代表——Stuart将Alexander归类为“中产阶级”,但是影片没有过多交待Alex的身世与生活,只是因情节需要提了下他出身书香门弟,从而避免将他“实体化”。任何在寻常家庭里寻常长大的青年,对自己生活圈子之外的世界一无所知的观众都尽可以把Alex作为自己的投射。
    而Stuart进入Alex的生活直到成为他的朋友也不是一蹴而就,在两个人关系的切换点上都有一个细节作承接,既不破坏这个故事平和的叙事风格和轻松游散的结构,又将这种关系的渐进有迹可循却又自然天成。

    在影片初始的动员大会上虽然主持人介绍他是“街友之友”,但是同大多数人一样,Alex其实对街友一无所知也漠不关心,表面上装出很认真做笔记的样子实际上却在涂邪。与会者明显也同Alex一样,对铁窗生涯显然一无所知,都是想当然尔,他们的建议都被Stuart毙了,本来信手乱涂的Alex画了Stuart絮絮叨叨的“盒子”,意味着两条本来毫不相干的人生路线交汇的开始。

    Stuart第一次敲响Alex家门时,后者没有立刻将他作为客人迎进门,泡茶的时候还在脑补小剧场——观众此时也认为Stuart确实有可能把值钱的东西顺几样就跑路的。稳当当坐在客厅里为抗议活动“献计”的Stuart跟Alex就书展开了一场看似无关紧要的闲扯。Stuart问Alex说架上的书他全读过吗?读过的有一半吗?Alex都否认了。Stuart接着问说这一本书全是讲蜂这么细小的动物么?那这一本又是说神马?Alex回答说就是讲紫色。Stuart嘟嚷“这有神马好说的”。
    Stuart,或者说广大街友们的生活,就是Alex架上的书——摆在那里好像自己识见丰富,但真拷问起来,其实所知甚少。而原小说作者Alexander决定给Stuart写的传记就是一本介绍蜜蜂说明淡紫色的书——细小的平凡的事物有比伟人大事更值得说值得看的地方。

    接下来,Alex采用Stuart的主意搭乘后者找来的车用“睡大街”的方式进行抗议(Alex被Stuart身上的虱子叮到),至此开始两人的关系开始由Stuart主导。他建议Alex用“倒带”的方式写传记,请Alex吃黑暗料理,甚至借Alex车钱。
    就当观众以为Stuart是个行为举止怪异但良善风趣热心的家伙时,Stuart用砸得稀烂的家中断了这种小说里的“反英雄”形象。把故事从温情小品带去了更为深入阴暗的地方——他哥哥的自杀,他的愤怒,自残和伤人的倾向。
    Alex渐次了解到其性格中残酷黑暗的一面(Stuart告诉他自己差点砍死邻居时,Alex还以为是开玩笑)的同时也听到了更多他的童年故事,到了可以分享一罐啤酒的交情。
    自以为已经把握了Stuart“全貌”的Alex带他去见自己的朋友并且请他们吃黑暗料理并错误地把他当成“自己圈子的人”对待,而Stuart用自己第一次入狱的故事划出了两之间的界限,至此Alex对Stuart个性中好和坏的两个极限才算都探了个底。

    这就像两人共同参加的那些动员会:Alex先演说,然后Stuart上台用他的话震慑全场。Stuart的主导性不但强化了真实感,也避免了观众切入视角的“刺探”意味。他不是一个被猎奇的“受害者”,而是与观众分享他的人生故事,好的与坏的。

    Alex开始探究是什么原因让Stuart变成今天这样——找到了症结就能把扣打开。我们曾经都是一样白纸般的婴儿,为什么一些人会成为街友传记的主角,而另一些成为传记的作者?一般人会想到的答案不外乎:怪社会体制不好,怪父母家人不好,怪那人运气不好。Stuart的庭审结果和政府免费帮他安的起搏器否定了“这一切都是体制造成的”,Stuart母亲的不离不弃与妹妹的体谅包容否定了“家人要负起全部责任”,Stuart自己否认了运气的原因——有些人遭遇过同我一样的事,但仍然能过上正常的生活。

    Stuart手脚不太利落地系着领带把故事倒带回他第一次使用武力自卫的时候,他说自此愤怒与暴戾就在他体内住了下来,他几次三番用尽办法想将这个恶魔驱逐,“但他为什么要走呢?他也不愿意无家可归啊”。
    这是Stuart所选择的小说作者Alexander所采取的答案——这个魔鬼游荡在世界的角落,一旦我们将门开给他,他就会住进来。这部表现手法上并不见花巧动作的电影,在这层意思上吃得很透,片中几次出现小Stuart倒退的镜头分别是他被欺负逃跑的时候和他被继父命令主动出手之前,这面对暴力的两种选择许会导致全然不同的结果。
    影片开头一幕是从Alex与磁带中的Stuart老友般地打招呼跳转到他们还没有认识的时间点,结尾处是Alex听完了磁带,然后跳接到书出版之后,Alex说“我觉得Stuart会喜欢它”。叙事结构是环状的,友情的部分则是一直在前进的。

    汤老湿的爆发力和卷福的平静内敛不但都很合乎演员形象(?)及人物的身份性格,也创造了一个极好的平衡,汤老湿没有彪戏彪到六亲不认的地步,该对手戏的地方还是会注意跟对手的互动。卷福也没有挖空心思企图去轧戏或者抢戏,全程退到“线索人物”的地步,直到最后一场对手戏,需要Stuart超然些而Alex动情些的时候,两个人都控制得恰到好处。Stuart这个角色的亮度更高,但两位主演始终将饱和度维持在同一水平上,并适当地调换明暗,使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在调性上和谐匀称,非常配合影片的气氛。

    举重题材而若轻喜剧,这不是一门技术,而是一种态度。
  4. Stuart清晰的记得,在一个平凡下午的4点到5点之间,他从一个芸芸众生中的一粒分子变成了仿佛上了膛的反社会人士。从此变成游走在街上的幽灵,父母用来吓唬小孩的怪人。

    这是一个33岁的反社会的短暂却无比漫长的人生,在酗酒,海洛因,暴力,偷窃犯等迷雾之下,看到的缺仅仅是一个极度不快乐的脆弱灵魂。


    这是一部基于Alexander Masters的同名书形成的TV-Moive,影片中大量对白都还原了原作的真实对话。

    (以下涉及影片剧情)

    Alexander也从来没有想到,最后会和这个疯疯癫癫的流浪汉发展出一段类似友情的东西。大多数人都无法了解Stuart这样边缘人的生存状态,这种未知的人无疑是让多数人感到恐怖且厌恶的。这种印象同理也存在于Stuart一直敌视的中产阶级人士,虽然都不曾细致了解,但是阶级和势力的对立形成了天然的敌视。

    这本来是一个沉重伤感的真实故事,电影(传记)却别有用心的用了一种清新的方法尽兴了叙事。当Alexander最初在车上给Stuart讲述传记的开始时,Stuart发牢骚的抱怨说这一切真是太无聊了。他也知道,人们不想去关心一个无名之辈的成长历程,可是却有别样的好奇想要了解究竟是发生了什么变故造就了这样一个Damaged Soul.

    眼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走路步伐奇怪,说话仿佛呢喃的一个邋遢Homeless。在Alexander面前,Stuart能够轻松的上前攀谈,仿佛没有一点威胁,可是稍微了解下去便知道这个眼前仿佛不堪一击的年轻人背后危险的一面。严重的自毁倾向,情绪的不稳定,患有不常见的肌肉萎缩病症,终日酗酒并且长期服用海洛因。

    种种恶习背后,不同于印象中懒惰得终日无所事事只知道仇恨体制的愤青流浪汉不同,Stuart却是拥有一颗很善意且感恩的态度来面对曾经对他进行了帮助的人。他记得Cambridge的两人对他的施舍和关心,给予他衣服,食物,甚至饭后还有贴心的布丁。在为了帮助无辜坐牢的两位Cambridged学者的同一目标下,Stuart和Alexander走在了一起。

    作为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Alexander在最初对Stuart也怀有揣测和抗拒,当Stuart第一次来到Alexander家中的时候Alexander甚至还担心Stuart会偷走家里的值钱东西。可随着接触变深,Alexander却发现Stuart身上充满了惊奇让人着迷,也越来越对他抱有好感。就如同Alexander的原话说,Stuart带领他走入了一个未知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我们这样的“凡人”不曾进入过的,一种疯狂的混沌。

    Stuart称自己的黑暗面为午夜迷雾(Midnight Mist),这是一种他也无法控制和预知的状况。

    对于Stuart这样可能随时陷入混沌的状况,我也很有感触。在少年时期我也有自毁倾向,也曾经自杀未遂,最明显的就是在我12到15岁之间。怒气的满分制为10,如果Stuart已经超出最大限度达到了11,那我当时也达到了8或者9。那种被突如其来的愤怒吞噬的感觉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一种发冷的癫狂。这种状况多半都和童年经历有关,The Crow其中有一句台词是“童年之后便是死亡”,童年之后的人生是黑暗的,可如果拥有黑色的童年,哪怕是些许刺激,对人的一生都是有不可撤销的影响。可和Stuart不同,经过多年的调节和生活环境的几度调整,我可以说现在我也只是个看起来没有任何异样的普通人,成为了The Masses的一员,愤怒指也大概降到了5。Stuart却保持在11回不去了。

    Stuart常常被突如其来的恶魔情绪控制,思想陷入混沌,当他反应过来时常已经身上鲜血淋漓。因为自杀未遂,情绪随时处于崩溃边缘,英国政府高速率的提供给了Stuart一套小局所。在内心平和的时候,Stuart就默默的生活在这个空间里,写着别人读不懂的日记(原著中提到Stuart的笔记都是运用了简写,并且有大量的拼写错误,比如纪录Alexander他的笔记是ALEXDER之类的),还细心分类,整理自己的行程甚至还想出一些帮助外国商人的创业的计划。

    平和状态下的Stuart是个讨人喜爱的年轻人,他有礼貌,待人宽容不小气,互动起来配合率极高。因为身体不好,走路老是牵着Alexander,顶多只是像个大人旁边任性刁蛮的小孩子。只是从Stuart支离破碎的回忆片段中,我们才能窥测他那伤痕累累的人生。Alexander曾经为了Stuart骂邻居是基佬的事件忍俊不禁,Stuart却生气的说“It's not a joke! We’re looking in my life here.” 面对他人的人生,我们可以轻松地挖一个洞窥视其中,可如果那些伤痛是布满在我们自己身上呢?

    愤怒在一般人身上不过是过客,时而来,转头走。在Stuart身上,愤怒已经是个不远离开的长期居民。
    Stuart拥有比大多数人都不幸的人生,从小被欺凌,童年时候被自己的亲哥和儿童之家的管理者等多人轮番性虐待,辗转各个少管所和监狱受尽折磨,为了屁大一点的抢劫竟然做了5年牢,除了精神上的折磨,生理上还面临走向残疾的黑暗。一个人的人生中从来没有发生过好事,甚至连美好的幻想都不曾拥有,究竟是要一个人承受多少折磨?

    和Alexander的微妙友情或许是Stuart生命中最好的历程了。这也是为什么最后结局是那么的苦涩。连Alexander也无法了解究竟Stuart是否是自杀还是意外,可我总是希望Stuart只是倒霉的撞在了火车上。如果想像在拥有了和Alexander这样的朋友后,还是无法消灭自杀的执念,这样的Stuart实在太让人心疼。葬礼中,我无法克制的想像Stuart若是一个人走向火车的镜像,我冥冥之中还是期盼这家伙只是一个人喝醉后不幸撞上了火车,死亡对于Stuart来说是长期以来的希望的归宿,但始终我依然是希望这样的死亡是突如其来而非策划已久。

    本文题目来自Stuart在试穿西服时候对Alexander即将完成的传记一次总结性的注释。他自己略显吃力地打好领结,轻描淡写地说“I have lived a very controversial...and very unpleasant life. ”

    这一句正式成为了我到目前位置最喜欢的一句电影台词,正是它如此单调,如此平和地却叙述出那般悲痛的无奈。


    Stuart生前不过只是一个nobody,一个活在最底层最无力的个体,一个饱受折磨的受损灵魂。任何时期,我们周围总是有这样毫不起眼的个体消逝在疲惫不堪支离破碎的身体中。我们看不见,或许也选择不想看见。这电影像是拼凑合起了一张四分五裂的镜子,透过镜子的折射看见了一个我们无法理解的的混沌世界(how can you judge someone without walking in their shoes),转眼看到的,则是反射中我们泪眼朦胧无力的自己。













    [后记,
    时隔多年,我几乎是第一次看到这样平凡可亲的剑桥,这是电影发生的地方,也是我童年生长的地方。我甚至找到一张我曾经在Stuart片头坐着的同一个地点拍摄的照片。因为这个这个电影好像也像一个回忆镜似的,真想回去看看啊。

    about stuart相册见:

    主演方面,Tom Hardy和Benedict Cumberbatch简直默契十足。Tom Hardy怪异的口音听起来甚至有点英国一些私立学校出来的那种味道(笑)。TH表演绝对抢眼但是BC稳定的发挥不仅给予了TH大量的空间也让影片倍感亲切。

    本片资源比较难找,我目前因为帮朋友下载找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资源,有需要的可以豆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