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中国有【甲方乙方】为客户造梦,如今有hometown service提供有母亲等待的故乡。
这个卖点确实很动人:母亲的因素就已经很煽情了,再加上故乡,估计中年以上的人很难抵挡这样的攻势。
故乡肯定是舟车劳顿后的某个偏远农村,土味是必须的;没落、寂寞、荒凉,但是充满着土地与自然的质朴。等等,好像故乡有一部分是经过hometown service加工的。比如,远处传来的阵阵虫鸣,原来是音箱里发出的声响。由此推理下去,整个小镇、寺庙、墓地、学校、商店等等,也许就如同片头一般、全部是布景搭建出来的。
母亲也是找人扮演的、而且演的很好、很入戏,一头白发步履蹒跚、但是勤劳;一口的难懂的方言,但是经常用热乎乎的语言鼓励;见识有限,但是还经常讲述古老而略显恐怖的传说。现地的食材,却是让人心情如此平复的乡土料理。老式的柴火泡浴,让入浴者在放松的状态下吐露心声。
那么,与此对照,有四个来自都市的儿女。
身为社长的松永,享受的少数精英阶层的成功和与之配套的孤独。干净整洁、鲜亮有序的工作与生活,冰冷而且明亮。没有家人,没有情感的寄托,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迫切的需要一个情感宣泄的出口。
终于熬到退休的室田、却被妻子并且被离婚,和女儿也没多少共同话题,多年的老同事见面、平淡的对话之后感觉还不如不见。他需要一个可以放松下来的感情氛围。
被老年痴呆症的母亲折磨的古贺,既包含对母亲终于离世之后的放松,也有着丧失职业目标之后的空洞感。她需要一个可以重新燃起生活动力的契机。
最后还有一个田村,这个人的篇幅较少,主要是从小没有尝过来自父母的关爱、成长缺失。他需要一个可以感受母爱的家。
总之,上述的四个人都是都市里的乞爱者(这也是一部电影),hometown service提供了一个集中火力的攻破点。故乡里的母亲,老宅子里只有一个年迈的母亲,她可以无条件的接受子女的现状,理解、抚慰、鼓励和偶尔的依赖。讽刺的是,故乡里没有父亲和亲戚,他们的存在只会破坏气氛。
故乡就是按照布景搭建而规划出来的该有的样子,提供充分的可以缅怀过去的时空;景色空旷惆怅,邻里友善淳朴。总之,把情绪做到充分的饱满并拉长节奏,子女回来一次是不够的,戏份还有、真情继续。
不是欺骗,或者宁愿相信这是真的,享受hometown service的子女们逐渐入戏,甚至被自己的牺牲精神感动,由此有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可以继续被世间冷眼对待而装作无所谓。
日本电影里,母亲的形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然后精神故乡的概念,一般都放在北海道或东北地区。两个因素集合到一起,主流意识不断提供一个普通民众可以舔舐伤口然后再出发的机会。少子化带来的国家实力和形象的下滑,让他们不断的追忆过去的辉煌、追寻民族的精神本源;频发的自然和人为的灾害,更为悲壮之上增添了一层悲情,这些都很符合国家情势的需要。
影片中的日式木偶戏的出现,感觉很有意思,配合着东北方言,既有那么一点毛骨悚然、也有浓重的旧时光代入感;那些黑白光影的传说,莫名的让人安心、并飞入梦中。
对这么一部作品,我感叹其制作精良创意奇妙,但是对其反映的社会现实、又从内心感到一丝无奈。如果母亲和故乡都可以扮演和伪装,那么所谓的情绪诉求其实也不过是一厢情愿,或者说、也不过是一场痴人说梦。到最后,也不知道是谁活在剧情中,也无需关心是否被代入到一场戏里。人生如戏,就是配合社会、演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