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第二个妈妈 Que Horas Ela Volta?(2015)

简介:

    瓦尔(蕾吉娜·卡塞 Regina Casé 饰)是一名保姆,在法比尼奥(迈克尔·乔尔萨斯 Michel Joelsas 饰)家任职长达十三年之久,虽然稳定的工资令她的日子越过越好,但这也意味着,瓦尔已经十三年没有见过自己远在他乡的女儿杰西卡(卡米拉·马蒂拉 Camila Márdila 饰)了。

演员:



影评:

  1. 母亲慢慢地下到水池,还没有排净的积水没过了她的脚踝。她四处走动,开始掏出电话,她抬头看了看天。我们疑惑她是在接受讯号,给女儿打电话。之前,女儿的电话就一直打不通。也许,泳池那边信号会强一些,没准就成功了。但很快,这个假设就该抛弃了。她没费多少力气接通电话,向女儿祝晚安,告诉她自己为她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并将自己想在所在的位置告诉女儿。让电话传递她在泳池里戏水的声音。钢琴声从踏进泳池起就一直铺陈着,这时开始慢慢地积聚起情绪。

    我想,本年度的所有电影里,不会再有更感人的一幕了。当初,正是这位母亲死活告诫女儿不可踏进泳池,因为在她的观念里,社会等级绝不能逾越,而此刻,是她自己在公然“践踏”了。以此来证明她对女儿的爱。而这一行为之所以顺理成章,则是因为女儿的超高成绩证明了社会等级偏下的孩子并不比等级偏上的孩子差。

    对于女儿来说,她看不见母亲站在水中的情形,她只听见水声。但对于观众来说,这一幕却是以一个全景和一个正面的近景展示出来的。可以说,这是一次导演直接向观众的悉心展示,观众起初还反应不过来,待到知悉事情原委,恐怕都像我一样感动落泪了。在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里,包含了一个母亲十几年来对于女儿的愧疚、无奈,还有深深的爱。真是一处妙笔:将用意深深隐藏,却在不经意间击中观众的内心。

    虽然影片按照父女间的矛盾安排,但导演并没有采用惯常的“和解”来收束全片,这也是另一高明之处。不用“矛盾-和解”这种剧烈的冲突,效果就与泳池戏水戏码一样,不要太去指引观众(动作-影像机制),让观众自己去看,去感动。导演也没有在泳池段落的情绪高潮后,立即结束全片,而是采用了另一种升华方式:让母亲在打扫房间时,发现了夹在课本里的一张婴儿照,从而抖露出了女儿怀孕生子的往事。这直接导致了母亲的辞职,搬来与女儿同住。同样也点出了全片的主题:当她指责女儿为何不把这么重大的事情告诉她的时候,女儿直白地说这么多年来我们都没有交流,我怎么告诉你。这是一位母亲的失职?而她心里想的可能是自己苦苦在外地打工,供你上学供你长大,你却指责我不爱你。她抛出了那句留在无数母亲嘴边的话:总有一天,你会理解你妈妈。

    影片不是以杰西卡的“理解”结束的,这也许是更高明的地方。这“理解”只能发生在电影时空的未来,也许等到婴孩长大,杰西卡自己当了一位真正母亲之后。但观众恐怕都已经“理解”了,我们都是这么走过来的:小时候唠叨父母话多,长大后才发现父母亲的用心。这需要设身处地,难道不是吗?

    (片名“第二个妈妈”指的便是养育的母亲,而不是生母(第一个)。在影片里既可以指法比诺心中的保姆,也可以指杰西卡心中带她长大的养母。大家都发现第二个妈妈要比第一个妈妈亲。女儿进入新家庭,扰乱了原先稳固的关系。对于法比诺而言,他更愿意与瓦尔亲近,而不是母亲;杰西卡更愿意与家乡的养母交流,而不是与瓦尔。)

    这是一个都可能发生在任何国家的故事,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父母进城务工,把孩子留在家乡托人照顾。将这个故事移植到中国,我想不会有太多问题。这也说明了电影所探讨主题的普遍意义。对于一部处女作,值得赞赏的地方太多。如果在镜头的使用上,能更注入疏离的质感,更为突出镜头语言的张力,会增彩很多。但考虑到导演的身份/年纪,我们便不必苛求太多。再加上那个赞绝的泳池段落,我毫不犹豫地愿意给“五星”。
  2. 写实,细腻,温暖。社会的全景投射在一个巴西上流家庭及其佣人的日常生活中。贫富差距,肤色差距,对于社会,文化,加之于人的各种枷锁和不平等只能长叹,但是生活中还是有点滴的温暖,小男主人与家佣vahl之间比母子更亲密的关系,女主人对vahl辞去工作时候发自内心的理解,最后vahl和女儿之间卸去隔阂,两个人开始互相扶持,独立自由的生活。整部电影无论冲突,高潮和结尾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原来导演是根据自己在生孩子时候考虑寻找保姆的经历写的剧本,经过大概10年的沉淀,每个细节都举重若轻,又兼具女性视角的细腻。


    虽然发生在南半球,历史文化离我们如此不同的国家,但是对每个人的内心都能产生理解和同情。也许是因为巴西和我们一样在努力追赶着发达国家,蜕变的历程充满了相似的故事。比如高考之后,女主人一家紧张得对答案,俨然发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最终没有明确生活目标的富二代不成器没考好,去了澳洲留学。剧中他一直在严母弱父家庭里成长找不到自己,唯一的温暖来自vahl,在巴西这个年纪还是处男,应该自觉特别悲剧吧。。。vahl似乎一直安于扮演佣人,只有她和小男主人及其伙伴的交流中,可以自然流露自己的喜怒,习惯以长辈的口气开玩笑。人总是需要平等的,因为平等是真实交流的基础。这也是小男主人出国后,vahl毅然展开人生新篇章的原因,她在心灵上对这个家已经无所牵挂了。


    最后提下vahl聪明漂亮的女儿,来到主人家暂住的时候,虽然理解她理所当然和所有人平起平坐的态度,又为她和vahl担心,为她不从她母亲角度考虑感到惋惜。但是如果身临其境,一个有能力进全国最好大学,有着建筑师理想,青春朝气的女孩,以自己默认的方式处事,外人看来自然是高傲的。最终她和vahl回归内心向往的生活,真实美好。

    在明尼苏达凄冷的早春看这部电影,2个小时宛如置身湿热的圣保罗,喧嚣燥热,空气中弥漫的是熟悉的市井味道。

    人生中的第一篇影评。


  3. 对电影本身没有什么好评价的,主要想吐槽一下这个价值观…
    其实我觉得做不做女佣只是个人的工作和选择,雇主并没有欠她们的,雇主已经付你工资了,为什么还要供你吃穿用度?我反而觉得这是雇主一家人的友善。其实女主人除了礼物的事情对她们都很友善,礼物没有记住是谁送的的确是她带人不真诚,但你没有过这种情况吗?收到不合适的礼物根本没法拿出手,就好比你朋友用的都是名牌但是你非要让他们跟你一样用塑料袋当钱包一样。只是圈子的问题,有的时候个人品味和社交需要让人无法“凑合”。
    反观主人一家,对女孩子其实挺好的,尤其还准备了花送给她,女孩子进门的时候也是全家人起立欢迎的。在我看来真的是女孩子不识相…想吃冰激凌拜托用自己的钱买好吗?别人的东西非请勿动好吗?男主人也并没有对女孩子做出什么实质性的伤害行为,虽然那个拥抱太过了,但是他道歉并且在之后没有逾矩的行为。女孩子say no,他就没有再进一步了。
    总之特别能理解女主人的心情,我的慷慨并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所求无度。要我是她,女孩子第一天来的时候就会让她滚远点。
  4. 我一向喜欢这种“温和”地表现冲突的电影,亲情、阶级、雇佣关系、年长与年轻一代的观念冲突、自我与教养,全部以一种平和而有趣的方式展现。

    影片中瓦尔三次摆弄那套黑白相间的咖啡杯。第一次,瓦尔感激女主人让女儿住在家里,精心为她挑选了这套咖啡杯作为礼物。女主人收下礼物后,告诉她“等到一个特殊的场合再用”,瓦尔并没有意识到女主人的不屑一顾,回到厨房的早餐桌上兴致勃勃地摆弄造型。第二次,女主人的生日派对上,瓦尔兴致勃勃地用这套咖啡杯招待客人,但女主人却要求她换另一套,口气严厉,瓦尔只能失望地嘀咕。显然女主人早就把这个廉价的礼物置之脑后了,这套漂亮的杯子在这个家里注定无法派上用场。最后一次是在影片结尾,在女儿租的小房子里,瓦尔骄傲地向女儿展示这套咖啡杯,告诉女儿这是自己从主人家里“偷”出来的。瓦尔轻松而快乐地计划着未来,然后提议让把外孙接来。瓦尔很喜欢这套咖啡杯,每一次都要按照包装盒上的展示图片的造型来摆放,小心翼翼,摆好了都要欣赏一番。但每一次的心态又都不同,从刚开始渴求女主人对自己品位的认同到最后得到自我认同,这种改变如同打开了心中的牢笼,将自己从故步自封的阶级观念中解放出来,开启了崭新的人生。有一个细节,咖啡杯的杯子和托盘原本应该是黑白相间摆放的,但最后瓦尔和女儿喝咖啡时杯子和托盘却是同色的,一点小小的改变也令人会心一笑。

    这种前后呼应和极佳的细节展现也体现在游泳池的情节上。影片的开篇就是瓦尔和小法比诺在游泳池边的对话,小法比诺邀请瓦尔一起游泳,瓦尔以“我没有泳衣”的理由拒绝;后来瓦尔同样让杰西卡以“我没有泳衣”这个理由拒绝法比诺的邀请;最后,得知女儿的考试成绩,瓦尔穿着衣服下到游泳池中,一边拍打水花一边兴奋的给女儿打电话。瓦尔内心的释放和骄傲透过屏幕直击内心,令人动容。

    影片中的人物塑造也很有意思。杰西卡自信自我,但确实有失礼貌和教养;女主人强势独立,但对貌合神离的家庭也无可奈何;男主人温和有礼,但有些自卑压抑;法比诺心思单纯,敏感而懦弱。人无完人,这些性格在生活琐碎中一一展现,因为真实而富有张力。女主角瓦尔更是不必多说,演员的表演极其自然,令人感觉自己就像是别人生活的窥伺者。

    看到这里,不妨回想自身,也许是时候解开镣铐了?

    不得不说,女导演往往有与众不同的着力点,在如何打动人的方面也有过人的天赋。最近被感动到电影如《妇女参政论者》和《野马》都是女导演的作品,非常戳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