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无伴奏 無伴奏(2016)

无伴奏 無伴奏(2016)

又名: A Cappella

导演: 矢崎仁司

编剧: 武田知愛 朝西真砂 小池真理子(原作)

主演: 成海璃子 池松壮亮 斋藤工 远藤新菜 松本若菜 酒井波湖 仁村紗和 斉藤とも子 藤田朋子 光石研

类型: 剧情 同性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上映日期: 2016-03-26(日本)

片长: 132分钟 IMDb: tt4883758 豆瓣评分:6.5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无伴奏》根据小池真理子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1969 年,学运热潮蔓延日本各大学,也是改变高中生响子人生的一年。她参与废除制服运动,沉浸在哲学与诗歌裡。有天,她在名为「无伴奏」的咖啡馆裡遇见大学生阿涉,被他神祕又忧鬱的气质吸引,两人迅速坠入爱河。他们与阿涉的好友右之介和艾玛,成天窝在专属的小屋讨论文学和音乐,浸淫在文艺的美好中。直到某夜,响子在小屋撞见令人震撼的一幕,也看见了爱情与理想的虚无本质。

演员:



影评:

  1.       这部电影诞生了是我今年观影以来产生最强烈共鸣的角色——裕之介
          先说说这个角色的演员——斋藤工,斋藤工是我最早喜欢的日本演员,在他还在拍小成本BL片的时候,那部《致不知何时你》,也是同样的对他在当中演的角色产生强烈共鸣。印象中好像是人格分裂别扭脆弱的人设。我好像就是喜欢这种故作坚强冷漠的少年A形象。这次的这个其实也差不离。
         +++++++++++++超多剧透的分割线++++++++++++++++++++++++++++++
         角色的出场并没有响子和阿涉来得多,但是整部电影感情变化的节奏完全是这个角色在带的。(另外,感情变化的结果是由篇幅较多的H来显示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响子爱阿涉,阿涉爱裕之介,绘美也是爱裕之介的。响子→阿涉/绘美→裕之介。所有人的感情波动都是裕之介决定的。而裕之介一开始就是个被社会同性歧视压力击垮的怂包,所以说整个悲剧都是裕之介造成的其实也能成立。
         有几个场景把他的怂包记录的很清晰,而且是以表面成熟,控制事情往社会好像更能接受的方向发展的面目显示的。
        一个是,故意在响子和阿涉面前和绘美大干特干,让阿涉狂吃醋内心奔溃做了个向自己并不爱的响子交往的烂决定。
         二个是阿涉给响子过成年生日,箭在弦上发断了,然后正巧裕之介打了个电话给响子。电影里所有巧合当然都是导演编剧人为的,我很合理怀疑裕之介打电话除了通知姐姐自杀的事(话说,母亲,儿子,女儿全自杀,这电影的基调真不是一般的悲伤),更多的其实内心是害怕阿涉和响子成事儿了,但是表现的还不明显。
         三个是阿涉感冒了,裕之介通知响子去看阿涉。到这里还在心里努力假装冷静把爱的人推向别人,大概就是为了所谓的正常的人生未来。然后响子真决定去看阿涉了。
         四个是阿涉和响子在下雪的日子真的成事儿了,裕之介在门口偷看,脸上的表情。阴郁甚至略带杀意。到这里,裕之介已经开始后悔把心爱的阿涉推给响子了。
         五是,裕之介↑了阿涉,这里的H,微博上有人调侃说,就看到斋藤工用尽毕生绝学埋头苦干,池松壮亮无动于衷。其实也没有无动于衷啦,阿涉在流眼泪,发现H被响子看到时满脸惊恐颤抖的演技一百个赞啊。可以猜到这场H应该是裕之介占有欲控制不住发起的,过度的压抑控制,最后爱恋泛滥成灾。阿涉被动接受了,感受到裕之介还爱自己但是已经难以回头才流下了苦涩的泪水。
        六是,绘美怀孕了,裕之介拒绝孩子生下来,一旦生下来,自己和阿涉就真的难以回头。但是绘美还抱着幻想坚定要生。
        这里换成现实中的我们其实哪怕是坦白对女友承认自己和阿涉的关系让女友死心,也好过后来他过激的做法。既然已经放在了那个辉煌的60年代,导演为什么没有更多渲染社会压力,让我感到很疑惑,这样可以让两个同志最后自杀和杀人显得更合理。难道就是因为基调悲伤所以杀人也容易显得合理?
         七是,裕之介杀了绘美。裕之介脱去了控制的假面,面对了自己软弱的内在,最后干脆放肆一杀,让所有的坏事终结,对于裕之介这个角色来讲,可以算一种另类的突破,另一种坚强。
          裕之介的两次笑容很美,一次是女友手臂环上自己决心杀了她时的笑容,平静安详。一次是被警察带走回过头的笑容,解脱轻松。
          阿涉&裕之介最后离别的场景,因为实在感情太打动人,以致于淡化了他们是超级大人渣的事实。 情有可原,罪无可恕

         最后是,自己的一点感想。这个电影于我来讲,很像,内心的一个永远不为人知秘密被导演放到了大屏幕上。我们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害怕事情脱离自己的控制,步步为营,最后发现所有的控制都是自欺欺人,于是我们一了百了,吵架,分手,甚至杀人,自杀。
          我们做人就是那么自以为是,难道没有了任何改善的余地了么?如果仅仅是电影里那种两者难以选其一的感情事件,电影里给出了一个可能的答案。

    响子的诗:
    《柏拉图式》这个词是骗人的
    当人想要抑制住对另一个人的欲望时
    一定会在精神上发生性关系
    我一想到他们或许也是如此
    就嫉妒的要死


        
  2.  六十年代一直都是一个让人向往的年代,那么多的荷尔蒙像烟花一样地装点着人类的历史,即后戛然而止。我相信这个年代的精彩是种理性之外的巧合,就好像那些写出《圣经》中最完美篇章的人往往很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写了什么一样,这个年代的人其实大部分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干了些什么。

    尼采的酒神论用来解释这个问题非常奏效,以至于可以让我把这个年代的精彩理解为一种群体性的酒醉。幻觉过去后,旁观者却再也无法从腥臭的呕吐物中寻找到那种迷醉全人类的迷醉。时至如今,三岛由纪夫终结六十年代悲剧英雄式的死法已经看起来活像一出后现代的荒谬喜剧,而活着的人,都垂垂老矣。我们很难体会北山富朗那一代学,潮浪子重新返回家乡时的哀伤与失落,同样也无法理解他们离开家乡时背负时代使命感的喜悦,就好像面对一段死无对证的爱情。

    所以响子开头翻开、结尾合上的那本笔记本,大概也是传递着类似的感情。一个女孩的成长经历就好像这本一本笔记本,或者烂俗了的卡农,里面深邃、复杂和痛苦的部分,都会被其甜腻而纯美的外表掩盖得不留痕迹。第一次恋爱时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那些日子里自己究竟在愤怒着什么,遇到一个人顺顺利利相处,爱上,却突然开始知道了月球背面致命的秘密。

    矢崎仁司用一种褪色的品红色调来描述小池真理子的恋爱故事,除了表达年代感之外,大概更多的还是想表达情欲里面只能够被烛火照亮却无法被电灯灼伤的部分。一个有着狭小入口的荒芜茶室,一间格局奇怪,总是在播放古典音乐的地下咖啡厅。如果在户外,不是竹林,就是海边。这些场景,无一例外都带有强烈的色彩信息。

    在李安的语系里,绿色代表着压抑的情欲,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中,蓝色是种对恋情失丧的愤怒,而皮肤被烛火照亮的黄色,在矢崎仁司的手下则变成了一种注定要消逝的生命力,这种爱与虐同在的颜色,在一个少女的1969-1970年的生命里,是一种被爱欲打开的敏锐感受;而在Wataru和Yunosuke那里,可能就是一种蚀骨的别离,和相爱却注定永远无法拥有对方的痛苦。他们的眼睛在烛火的照耀下,像野兽一样闪闪发光,却在离别的时刻,都啪的一下熄灭了,就像闪电照亮他们年轻的肉体那般。

    两对couple,两男两女,心中都各自有各自甜蜜的诡计,最纯洁的一个在成为了一个女人以后活了下来,只是因为她的存在就是为了成为回忆的器皿。细雪一般的爱情,洋酒一般的情欲,竹林里最后一次不撒手的道别,都在深海中成为了响彻一声的奏鸣曲。




    多说一句:片中最有特点的就是人物的服饰,特别是女生的裙子,整个看起来都能觉得质感非凡,非常有质感的布料在人物活动,特别是性爱戏的部分也成为了构成画面语言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仔细观察和体会响子在每一场性爱中的穿着,还有雨夜中回家后换的裙子,都能够感受到第一场反对制服戏所表达的,在此无法用语言来转述的丰富内涵。服装的表达功能这两年好像都是把重点放在服饰对一个人的性格表达上,却不能做到像这个片子一样把服饰的线条感都变成了一种画面的,现场的美学元素,太精妙了,简直过目不忘。
  3. 还记得之前介绍的《戏梦巴黎》吧。

    影片以法国1968年学运为背景,讲述三名青年以情欲探索在历史的洪流中梦想优游的故事。


    今天要说的《无伴奏》跟《戏梦巴黎》有些共性,都是讲述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几个青年间的情感冲突和每个人在迷惘中的自我成长。


    1969年的日本,由于受中国文革的影响,激起了日本国内反抗帝国主义、官僚主义和垄断集团的高潮。

    当时在日本的左翼力量发展迅速,赤军更动员了全国的大学生和工人联合起来抗议当时的日本当局和美国对华包围圈!


    响子是第三女子学校的高三学生,也是制服废止斗争委员会的一员。


    所谓的制服废止斗争委员会,是激进学生以挣脱古板教条,争夺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为目的而成立起来的组织。

    响子的父亲是一名公司职员,他痛恨在街上游行示威的工人和学生,更极力反对响子投身政治运动。


    但,一如响子自己所说,她参与的不是政治,因为政治运动是要拼上性命的。而她,虽天生流淌着感情的血液,但依旧有着凡人的血液。

    她之所以参与游行,更多原因是自己内心的空虚和躁动不安。


    无伴奏咖啡厅是文青的聚集地。

    在这个小且封闭的空间内,周围的高中生或大学生总会叫上一杯咖啡,点上一支香烟,静静坐着,聆听古典乐曲。


    就是在这家咖啡厅,响子遇到了身为大学生的阿涉、佑之介和由之介的女友绘麻。

    阿涉和佑之介是发小,自阿涉的母亲自杀后,阿涉就和姐姐相依为命,现在又寄居在了佑之介家。


    他们很快成了朋友,

    响子和阿涉也慢慢发展成了恋人关系。

    之后,

    四人时常一起外出游玩,一起谈天说地。


    尽管已是恋人,但响子能感受得到,阿涉的内心是封闭的。

    当阿涉把自己引荐给他的姐姐势律子时,她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除了势律子,你根本无法爱上其他人吧。”


    “从小一起长大的姐弟互相爱恋,又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儿。”

    响子似乎完全不在意的说。

    阿涉心中确实另有他人,只是,那人并不是他的亲姐姐。


    而是,佑之介。

    阿涉和佑之介是彼此相爱。

    只是,俩人都对自己的身份产生怀疑,也感到恐慌。

    所以,两年前开始,他们就不再有亲密接触。

    本以为绘麻的出现可以让他们从这段关系中解脱,可惜,并没有。

    看到佑之介和绘麻秀恩爱,阿涉越发感到寂寞。

    而此时,响子出现了,缓解了他的寂寞。


    看到阿涉和响子关系亲密,佑之介又爆发了嫉妒心。

    所以,

    他会更加肆无忌惮的在阿涉面前与女友恩爱,


    他会故意接近并了解响子的家庭背景,


    他会刻意破坏阿涉和响子的单独相处,


    他会用狠辣嫉妒的目光私下注视响子,


    甚至,

    他还会偷窥阿涉和响子亲热。


    被发现后的阿涉,虽然表面严厉斥责佑之介,但内心却因对方的嫉妒欣喜若狂。


    所以,

    两年没发生过关系的二人,在一个雨夜,又一次干柴烈火。

    而响子恰好目睹了一切。


    作为崇尚自由的知识分子,响子的性观念比较开放。

    所以,在得知自己男友是双性恋后,她表现得甚是冷静。

    没有痛恨,也没有报复,只是产生了嫉妒。

    “当人想要抑制住对另一个人的欲望时,一定会在精神上发生性关系。我一想到他们或许也是如此,就嫉妒得要死。”


    每个人都会心生嫉妒,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让嫉妒蒙蔽双眼,失去理智。

    这也是成熟与否的一种表现。

    经过时间的洗礼,响子成长了,变得成熟了。

    她知道,有些事实是需要接受的,有些事实是没必要向所有人陈述的。


    其实,

    剧情至此,我还是蛮喜欢这部影片的。

    虽然整体给人一种压抑、颓废和孤寂的感觉,但泛黄的色调和内敛的气质,再搭配舒缓温暖、缠绵至极的卡农,让人莫名沉醉在平静和感动中。


    可惜,

    影片结尾处对同性情感的处理实在让人理解无能。

    绘麻怀孕了。

    这本是一件喜事,最后却演变成了三件丧事。

    为了所谓的自由,佑之介把绘麻杀了。


    阿涉说,

    佑之介和他之前就曾计划着杀掉绘麻,原以为这只是一个玩笑,没想到佑之介却真的这么做了。

    “如果没有我,他就不会杀绘麻,他犯的罪我也有份。”

    所以,

    阿涉最后也如他的画像般,被尘土掩埋。


    这一段四角恋,便以三人丧命而终止。


    而作为观众的我却凌乱在了三人死亡,一人成长的悲伤结局中。

    “学生运动我支持,左派性观念开放我也知道,同性恋和双性恋的自我身份认同危机我也理解,但为什么非要杀死三角关系中的女人来显现文青基佬间的爱情有多悲壮呢?!”

    我也是不懂导演矢崎仁司和原著作者小池真理子的爱情观和价值观了呢。

  4. 这个电影有两个长处,一个是画面的风格,一个四位主要人物的相貌。

    我相信在制造者看来,这个电影本来就是一笔浮云而已,所以我也只能这样写了。

    它的画面如果打个比方的话,是那种每一帧都恰好符合豆瓣摄影品味的画风。黯淡的色调,阴郁的色彩,衣服考究的面料色泽和细致入微的细节做工,安然体会还是很不错的。

    它的四位主角的相貌,那真是本色出演的极致——其实不用使劲演什么,站镜头前面观众就明白了。

    女一的脸:方正,富足,男向,而且隐约中可以捕捉到一点愚蠢。

    男一的脸:阴郁,懦弱,敏感,沉溺于感受,固执,猥琐。

    男二的脸:英俊,张狂,疯癫。

    女二:蠢,本性的甜美,刻意的妖艳。

    外加配角,女一的家长,女一的女同学,男一的姐姐,等等每一个角色的演员都是靠相貌承担大部分角色表达的。所以这也是一部很独特的电影。

    但是内容就没什么大意思了。这其实是一个女人做了炮灰的故事。严肃点说,那个年代的日本,我们很不了解,不谙内情。反正故事内容对于我没什么好喜爱的,小变态而已。

    总的来说还是一个不错的电影,但绝对是少儿不宜的电影。很多年轻人都被傻逼或恶毒的缺德者带坏了,有天分的能在以后自己矫正自己,没有天分的就只能继续傻逼了。它少儿不宜的地方不在于情色,而在于被镜头美化了的蠢。对,就是女主角眼睛里流露出的蠢,被冰川般洁净的空气烘托成泉水一样的洁净,但那一瞬再美也是蠢。如果你发现不了那种蠢,就说明你已经被带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