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点指兵兵 點指兵兵(1979)

点指兵兵 點指兵兵(1979)

又名: Cops And Robbers

导演: 章国明

编剧: 章国明 陈翘英 泰迪·罗宾

主演: 王钟 张国强 金兴贤 泰迪·罗宾 陈欣健 刘诗康

类型: 剧情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上映日期: 1979-11-06(中国香港)

片长: 91分钟 IMDb: tt0079048 豆瓣评分:7.2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一个醉心枪械的年轻人欲投考警察,因有眼疾未被录取,造成心理不平衡而四处杀人。警方成立特别组缉捕他,一个初出茅庐的警察与凶手狭路相逢......

演员:



影评:

  1. 香港新浪潮时期的很多电影现在看起来依然很有力量,《点指兵兵》(片名为一种小孩的游戏,类似于内地的点点豆豆的游戏,点到谁谁就当兵,反之则为匪),就是这样,虽说时代限制,制作上会有粗糙的地方,但是主题却很超前,表现写实残酷,感官影响刺激很深。做为写实警匪片的鼻祖,《点指兵兵》主要描写了警匪关系的对立,即2个警察与1个悍匪,其中男主角王钟饰演的干练警察,是破案能手,但却在影片高潮来临前为救儿子被悍匪杀害,而后由张国强饰演的菜鸟警察负责来为男主角报仇,片中的悍匪因为斗鸡眼而被警察学校拒绝,心理产生阴影,开始和哥哥从事犯罪,在犯罪后哥哥被警察打死,从此开始了针对性的报复,这是电影中刻画的最经典的人物,让人不寒而栗,演员的功劳很大。电影的后半段张力很足,匪徒由被动变为主动,先用计杀死男主角,而后跟踪警长和张国强,有一段很讽刺,匪徒打伤警长后,张国强开始追逐匪徒,一番对峙后,张国强失枪,遂变为匪徒追逐张国强,画面配上匪徒肆无忌惮的笑声,给观众的压迫感很强,而后张国强被逼入死角,开始向匪徒求饶,就差跪下,匪徒依然狂笑,张国强崩溃,拿起一根棒子向匪徒冲去,却踩到东西滑到,这一滑到也是转折,匪徒最后一颗子弹没有打到他,而他依然处于崩溃状态,拿起棒子向匪徒一下一下砸下去,等他反应过来,看着被自己砸的稀烂的匪徒的脑袋,开始不住呕吐。
       ps.现在终于能知道王钟的样子了,以前更多的是知道这个名字,和刘江有几分相似。张国强那时很嫩。
  2. 十一月里在意大利使馆文化处看的。香港新浪潮电影回顾展。

    放映后有导演见面座谈。

    那时放映厅里剩下的观众也不过二三十人,气氛太平淡了。

    这也许是我参加过的最简单(简陋)的座谈,就是坐在对面,随便问。但座谈的内容却出乎意料的好。导演滔滔不绝地说,随便提个问题他就能讲很多。虽然他普通话不太灵光,不过会来看这电影的人都多少有点儿粤语基础吧,都频频点头表示听得懂,鼓励他继续说。

    导演讲了他进入电影圈的历史。听起来很厉害呢,简直是天才型,参加一个新秀比赛获得名次,就出道了。那年头虽然设备简陋,但是机会真多!这部电影的投资大约是六十五万港币,而且当时团队组里的人九成是门外汉,从来没有拍过电影。

    导演说,他最欣赏的是谭家明。然后绘声绘色描述起当时谭家明在某部剧里拍摄的一个街道路灯的画面来。听得出他沉浸在回忆里的情绪,很美好。

    其他还说了很多,都挺有意思的,比如女儿在看的内地片啊什么的。陪同导演的另一位前辈轮不到发言的机会,索性拿着相机拍起照片来。

    现在他是个吃公家饭(为廉政公署工作)的人,没有薪水压力,也不想再担风险拍电影了。说起这,笑眯眯的。再锐气的青年,也有老去钝化的一天。辉煌都在昨日,如今已是夕阳。

    后记:
    今天收拾桌子抽屉,翻出个小纸条,是那晚我边听边划拉的,所以随便写几句,是为记。
  3. 虽然同为香港新浪潮开山之作,但章国明这部《点指兵兵》与徐克、许鞍华、谭家明等人的实验风格大为不同。导演用写实白描的手法,来书写一个残酷的警察/匪徒故事,绝对算是港产警匪片的鼻祖系列。摄影光线和剪辑上没有太惊艳之处,当然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不少情节设计未免更显得庸常无味。但这部新浪潮作品显然为日后的港产警匪类型片奠定了最基本的正邪对立格局,而人物刻画和追逐枪战都具有典型的特征。这个故事的核心主题极其灰暗,年轻人将不满和愤怒全然发泄在对社会的报复上。剧中大反派原本有志于投身警队、为民除暴安良,却因身体条件不过关而被取消资格。表面上看跟徐克《第一类型危险》相似,但深入品味却发现宿命论始终萦绕着人物与情节走向。

    影片开头小孩们玩“点指兵兵”的游戏时,偶然性决定了兵与贼的阵营,而在成人的现实世界里,兵与贼的界线更是命中注定难以逆转。剧本甚至还安排了高潮一幕兵贼互换的追逐情节,极具夸张和荒诞的效果,不仅为照顾彼时票房和观众的口味,更像是暗中呼应宿命论之下的人物命运。尽管最后菜鸟警察被逼上绝路杀死了匪徒,但依然觉得自己无法胜任警察的角色。这个由张国强饰演的配角颇为有趣,一开始明显是两位性格对立的男主角的陪衬,常常游离于剧本里关键的转折点,竟然又在最后一幕冒出来。剧本将此角色作为宿命论的切入点有着绝佳的考虑,却似乎对此铺垫不足,令其戏份不够突出。

    银行打劫和木屋村追逐两场戏处理得相当不俗,并没有出现日后警匪片里过于夸张的动作场面,而是遵循最现实的笔墨刻画,反而有力地勾勒出匪徒丧心病狂的特质。当然少不了顺手拈来不少风趣幽默的香港地道人情,无论是银行外摆摊卖报纸的大叔,还是在木屋村挑粪的老妇,平易近人的形象和生动活泼的粤语给观众带来极强的感染力。

  4. 《點指兵兵》
    一、主題曲「點指兵兵,點指賊賊」
           原來這是個「警察故事」,第一感覺,比現時好多戲拍得好太多!想不到1979年的電影現在看來都覺得那麼好看。特別是主題曲,聽一次就會入腦,在腦中不斷repeat。
    電影同名主題曲:《點指兵兵》/1979年
    詞、曲、唱:泰迪·羅賓(Teddy Robin) 即 關維鵬

         電影開頭以小朋友玩「兵捉賊」的情景引入主題,「點指兵兵,點著誰家孩子做大兵;點指賊賊,點著誰家孩子做大賊」小朋友用簡單的口令詞隨意決定遊戲角色,充滿童年回憶,又直點主題。伴隨著稚嫩清脆的童聲和孩童黑白分明的遊戲世界出現的是歌詞內容卻是描述成人世界複雜、無奈、難分是非的感歎:
             一個走 / 一個追 / 兵賊仿似早分配
             今天的你 / 像那當初的我
             他朝對錯變幻多 / 難測彼我

         慢速的畫面配合歌曲節奏,很有當年MV畫面感,令人似墜入童真夢境與歌詞形成鮮明的對比,就像一個慈祥面孔的人用溫柔的口吻講出殘酷的真實。一個人是做兵還是做賊的道路,似乎早就分配好,由不得自己決定。變幻莫測的世界,難分對錯。

    二、經典警匪片
          · 作為一部三四十年前的警匪片,受自身年齡限制,裡面的演員是一個都不認識呀。但是仍能被電影緊湊的節奏、飽滿的情節、鮮明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演員詼諧的表演所吸引。
          · 戲中打鬥、血腥暴力、街頭追捕場景不少,而加快了的畫面,配合音樂呈現出的緊迫感令人容易隨之「肉緊」,如果非有意識地留意可能會察覺不到畫面幀數加快。如果看出來了,其實也有點搞笑,人跑得像「神仙」一樣快那種畫面感也是挺逗的~
         · 戲中展示的是幾個皇家警察:沙展辣雞、新丁阿榮、上級周sir形象分明,一個正義勇猛但無謀略、一個斯文恭敬又怕血、一個穩重卻和女朋友吵架。
         · 警察小團體情同手足,下屬對「沙展」(sergent)辣雞的英雄式崇拜。其中點滴不乏表現出辣雞為求捉賊不惜受傷的勇敢魯莽、為講匪徒入罪不聽從上級周sir安排的正氣不羈,又有從日常對話、執行任務、審問犯人等場景中透露出警察「爛仔」嘴賤、霸道、濫用職權、暴力執法、警民關係不佳的場景。后更有警察「行beat」(巡邏)因鬆懈覺得銀行報「流料」(假消息)而被匪徒一槍爆頭身亡。總之這裡的警察更多地呈現的是一些個人的性情,有普通人的缺點,也有正義的一面。
        ·「喪標」是對立面的標誌性人物,邪惡的代表。
    醜陋噁心的外表,鬥雞眼,喜歡玩槍,父母雙亡,典型地有個死穴:如果有人問候他母親就會「喪」(發瘋地暴打對方)。本想考探長,但因鬥雞眼而被拒,心懷怨恨。與其兄合謀搶劫銀行,後面的情節就很意料之中了。

    P.S.
         · 片中飾演周sir(周幫辦)女朋友的女星珍妮,和她的同事身材都很清麗雅緻、有腰身、高挑,又不會過於豐滿凹凸,穿的連身裙也很合身、體現身形。似乎當時,甚至到張曼玉那個年代的女星,還很多能有那種氣質,但現在的女星是很少能有這種感覺的。

       · 不過,中間有段警察尊尼(泰迪·羅賓飾)夜晚在酒吧「夾band」唱搖滾讚揚警察伸張正義的歌,實在有點尷尬~

       · 當時的字幕是從右到左排列的,不熟悉的話可能會看得不習慣~

       · 夾雜很多「時代粵語」(當時的常用詞語、專有名詞英文翻譯,現在已經很少用了),不熟悉的人可能也不懂,感覺前排的外國人應該不知道大家在笑什麼~
         其實當時香港還是很多講各地方言的人的,「喪標」的祖母就一邊拜神上香一邊用十分地道的方言抱怨他不正常。上了年紀的觀眾聽著很親切,竟然還在電影院直接重複起來。回想一下也是,上世紀六十到八十年代香港還是未普遍講香港粵語,到處充斥的是潮州話、客家話、閩南話、上海話等等,統治階層就全是英文。

    三、補充
       《點指兵兵》是香港新浪潮時期的一部電影,在觀影之前不想看太多介紹資料怕會對電影有不恰當的期待或認識,想通過自己看電影的第一主觀印象去作判斷,這就是看經典電影的矛盾心理。看完發現自己的感覺和當時觀眾的一些反應是差不多的,不因時代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
         1、當年的主題曲就已經傳唱於街頭巷尾,沒看過這部電影的人也會聽過這首歌。的確是好作品,而泰迪·羅賓更是當時的當紅歌手~
         2、這部電影當年票房在三百五十萬到四百萬之間,全年高據第六,是令警匪片復甦的電影之一。在香港電影資料館的官方網站介紹里提到「新浪潮導演多喜歡拍罪案片,除了因為是票房保證,還因為它是討論現代社會道德議題的最佳平台。」這部電影雖然最後還是沒有偏離「邪不能勝正」的套路,但警察的形象已經不再是一邊倒的正面,而是混雜了不成熟的情感。
         3、導演章國明是1982的金馬獎最佳導演,《點指兵兵》是他的第一部作品,而他獲獎作品是《邊緣人》。後來1996年加入了香港廉政公署推廣廉潔教育,幫助建立廉署人員形象,整整工作了十七年。他仍然在世~(from wiki)

    大家有興趣可以找來看看啦~~~
    值得一看!

    觀影地點:香港電影資料館
    片長:91min / 彩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