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我与谁不同 Diverso da chi?(2009)

我与谁不同 Diverso da chi?(2009)

导演: Umberto Riccioni Cateni

编剧: 法比奥·波尼法奇

主演: 卢卡·阿金泰罗 菲利波·尼格鲁 克劳迪亚·杰里尼

类型: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意大利

上映日期: 2009-03-20

IMDb: tt1213638 豆瓣评分:6.8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PIERO和REMO共同生活14年了,是一对恩爱幸福的同性伴侣。PIERO阴差阳错的参加了市长的竞选。在拉选票活动中被安排了ADELE作为助手。开始时,两个人关系很糟糕。但是在REMO的建议下,两人的关系开始改善。并且似乎有了感觉,问题于是也就一点点地出现了。身为GAY形象代言人的他和 14的人生伴侣何去何从……直人,同志,双性恋,到底与谁不同?!

演员:



影评:

  1. 导演是个歧视同性恋的人,或者至少是根本不尊重人的性取向自由。如果三角恋在异性恋里充满了火药味,那么同性的恋情里也不会容忍这种混乱。从影片上看意大利堪比丹麦了是不是?哪有的事情!男主角那种智商的人还敢往政治的泥潭里伸腿,真是莫大的讽刺。皆大欢喜的结局也是虚假的。在意大利有一个小学的男教师公开自己是同性恋,结果很多家长马上就给孩子转学。孩子是一张白纸,什么样的家教和环境对他有太多的影响,我就不信那么强势的女人,会答应自己的孩子成长在两个gay营造的环境里。还有,同性恋者发现自己也可以和女人做爱之后,那么他也仍旧可以和自己原来的同性伴侣继续下去吗?我见过打鸣的母鸡,但没见过下蛋的公鸡,也没听说过有上午打鸣,下午下蛋的母鸡,所以性取向的逆转和双向化不是问题,问题是能否实行双轨制,感情能不能像火车的道岔一样搬来搬去分分合合,如果能,那实在是个人性的新课题。
  2. 西班牙,法国,现在是意大利,男女乱搞已不限制于异性恋之间,越来越有意思,如果都加一个“同志“标签,那这篇的特点是“女人的逆袭”,不能不说这种新形式的三角关系是个趋势,虽然看豆评有人对“异性在同性关系中的逆袭”排斥,作为一个基友,我表示无鸭梨,我想那些对此“颠覆“嗤之以鼻的人也不会赞同“爱只是一种内心同时被对方所触动的默契,比互相欣赏再深一层,发现他人躯壳里另一个自己,进而更加爱所有内心期望中的影相,无关性别”的说法了。
    之所以有人会不同意,我想些许接受能力有关,就好像当“直人”发现有“弯弯”存在时,一下子无法接受,但多了,了解的也多了,自然就接受了,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所以排斥可以说是无知的表现,看不到好的地方就认为是彻底的坏,所以那些无法承受同性插足的弯弯们只能证明异性恋,同性恋都一样,都有占有另一半的自私欲望,而那些无法承受异性插足的弯弯们也是证明了弯弯和“直人”没什么差别,我们都会对突然打破自己观念的事情在最初阶段嗤之以鼻,这里直人加引号是因为我还想表达一个观点,借《Trick》里朱迪的那句话来讲,大概就是每个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双,那些还是坚持自己只爱一种性别的人只是还没意识到这点而已,我们有时候就真的像小孩子一样,一直握着手里的糖不愿撒手,哪怕它卡在糖罐中拿不出来,其实只要先学会放弃一些,然后再一个个拿出来,就能享受各种美妙意味。只要有耐心,相信臣服的作用,试着去接受,你就让自己的心放大了一圈,就有能力接受更加美好的事物。虽然我现在还是单恋一种性别,但我相信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也会双化,因为本身我已不排斥打破传统的方式,虽然这会给自己增加找到有默契人的难度,但我还得坚持自己,不然什么都是无意义的空话了,生活也就失去意义了。
  3. 很有观赏性的喜剧片。
     
    不需要太多解构,Piero和Remo代表着最平常的两种同志类型:前者带着天然的魅力和单纯的内在,但却花心自私、优柔寡断、还有着轻微的控制欲;后者虽然有着相对平凡的外貌,但细腻、感性、深沉,对爱人、对朋友、对未知的孩子。
     
    换个思维,如果影片采取正剧的模式,再把Adele换成任何一个男人,可以预见就是一部俗套到极点的男男爱情肥皂剧。
     
    但是加入了Adele这个奇妙(请允许我使用这个词语)的女人,完全不一样了。在工作上她是个完美主义者,强势的奉行着自己的“信仰”,但生活中她有着自己的烦恼、不忍、脆弱与包容。虽然说实话Adele这个角色从一个保守派失婚女人到一个自由派未婚母亲(而且还是和同志生子),短短一个半小时必然不可能提供足够的转折空间,但不得不说正因为她在全片中夸张与真实结合的介入,使得影片才有不一样的戏剧张力。同时我也觉得女主角的表演是全片最出彩的。
     
    总的来说,影片稍稍有点点脱离现实的嫌疑,但在自成一体的反讽张力支持下,以及相对丰满的人物塑造中,有其独特的逻辑性,也真诚的涉及到同志们的感情世界。同时我个人觉得创作者(特别是编剧)如果不是一个周遭有着同志挚友的直人(可能性不大),就是一个心态上非常自信而且成功融入主流的同志(当然这在欧美也不算稀奇)。他/他们赋予了影片一种少有的思维特征,没有那些经常在同志影片中见到的“自惭形秽”视角,同志也不是一般主流影片种那些调节性的笑料,更没有那些虚假的无病呻吟。
     
    就如同影片片名“我与谁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