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谭嗣同(1984)

谭嗣同(1984)

又名: 戊戌政变(港)

导演: 陈家林

编剧: 刘耕路

主演: 达式常 郑榕 颜彼得 王洪生 顾岚 宋晓英 王玉梅 王志华 王洪涛 马盛君 刘江 马连冀 牛呈立 朱艺丹 辛辛 胡奇 李耀华 巢萍 王文祥 赵淑兰

类型: 剧情 传记 历史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1984-12(中国大陆) 1986-04-24(中国香港)

片长: 133分钟 IMDb: tt5201204 豆瓣评分:8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再过数百年,人们也很难想象,我华夏居然出过这样的人类娇子。

    遍查历史,象谭嗣同(1865~1898)这样有才有胆有识有格、义薄云天的“太子党”(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出生入死、肝脑涂地,可谓绝无仅有。

    “嗣同少倜傥有大志,文为奇肆。其学以日新为主,视伦常旧说若无足措意者。”1873年,才气纵横、不可一世的谭嗣同年仅18岁,即有“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的诗词,充满刚烈之气。

    洋务派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谭嗣同痛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器物的革新不足以振兴华夏,遂联合维新派人士发起创办浏阳算学社、长沙时务学堂、南学会、《湘学报》、《湘报》,开全国维新风气之先。

    1897年1月,谭嗣同完成了冲决利禄、君主、伦常等一切网罗之学的《仁学》,鼓吹自由平等和人格独立:“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对君主专制造成的“惨祸烈毒”和三纲五常对人性的摧残深恶痛绝,君为臣纲“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因此,对暴君不仅不应愚忠,还要“人人得而戮之,无所谓叛逆”。

    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的清政府,大兴文字狱、横征暴敛、屠杀人民,对准噶尔人施行种族灭绝尤其令人发指:1757年,在乾隆“必应全行剿灭,不得更留余孽”、“此等贼人,断不宜稍示姑息”的再三严令之下,定边右副将军兆惠率大军对准噶尔与辉特两部的人展开大屠杀,“尽唤男丁而出,屠戮有声”,“数千里内,遂无一人”。

    准噶尔人从此成为历史,空留一个地理名词“准噶尔盆地”。

    谭嗣同痛斥清政府惨绝人寰之暴行,有如怒马惊涛:“幸而中国之兵不强也,向使海军如英、法,陆军如俄、德,恃以逞其残贼,岂直君主之祸愈不可思议,而彼白人焉,红人焉,黑人焉,棕色人焉,将为准噶尔,欲尚存噍类焉得乎?故东西各国之压制中国,天实使之。”

    暴政越强大,对内对外的危害性也就越大;幸亏“中国之兵”实力不强,否则,人类都将受“君主之祸”,与准噶尔人的下场一样;各国压制中国,乃老天有眼----此番石破天惊的“卖国”言论,于今读之,犹觉痛快淋漓,一百多年前的冲击力可想而知。

    “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媚大盗。”谭嗣同《仁学》对中国政治、学术之积弊洞若观火,堪为盖棺之论,千百年来,一人而已。

    1898年6月11日,28岁的光绪皇帝诏告天下,宣布变法;8月21日,谭嗣同应召抵京,“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议新政;9月21日那拉氏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大肆抓捕维新领袖,历时103天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嗣同闻变,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并力劝梁启超出亡日本:“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有招后起。”(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日本使馆愿提供“保护”,被谭嗣同慨然回绝:“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9月28日,“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谭嗣同,与林旭等其他5位维新志士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英勇就义。

    谭嗣同非为一人之江山,而是为天下苍生求自由、谋幸福,“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虽千万人,我往矣”;“我自横刀向天笑”:谭嗣同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实为华夏第一人杰,这颗划过暗黑夜空的流星,留下一道异常耀眼的轨迹,引导、激励着一个又一个不自由、毋宁死的热血儿郎。

    悲痛是最可靠最强大的力量。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的鲜血,表明清政府缺乏真正改良的意愿和能力,一些改良派人士开始倾向革命。

    唐才常与谭嗣同义气相投二十载,为刎颈之交;噩耗传来,无以为报的唐才常失声痛哭:“剩好头颅酬死友!”发愤“树大节,倡大难,行大改革”;被谭嗣同誉为“造世之雄”的林圭,立誓“中国流血自谭君始,我承其后”,参加唐才常组织的自立军起义,任中军统领。1900年9月27日,起义失败,29日,唐才常、林圭等20余人在武昌紫阳湖畔被清军杀害,林圭年仅25岁;谭嗣同的学生蔡艮寅在起义失败后亡命日本,入成城士官学校习陆军,改名蔡锷(寓砥砺锋锷之意),立志“流血救国”。

    1903年,章太炎发表著名檄文《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将康有为梦想的明君斥为“载湉小丑,未辨菽麦”;1906年,保皇派重镇梁启超承认清政府是“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厂”(《现政府与革命党》)。在革命党人前赴后继地流血牺牲、不断打击之下,专制王朝摇摇欲坠。1911年,谭嗣同殉国13年之后,辛亥革命爆发,终于完成了对满清268年黑暗统治的最后一击。在中国施行了2000多年的帝制寿终正寝。

    1904年6月,谭嗣同棺木辗转运回湖南原籍,归葬于浏阳市城南约8公里处嗣同村石山下,墓地面积约160平方米,墓前华表写有一副对联:

    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

    作为华夏最优秀的代表,谭嗣同的责任、勇气和牺牲精神,以及他对强国和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批判,于今天的人们亦不无启迪和教益。(原载杂文报)




  2.        看了中央六流金岁月放《谭嗣同》, 其中人物虽不无脸谱化的刻画,但语言、行动都不乏历史真实感,几可作为下真迹一等的历史资料片。这也难怪,此片顾问为朱家溍,翻看《故宫退食录》中有其就此片的答客问,朱先生虽指出无数错误,但对其总体质量还是十分肯定的。八十年代,有很多通晓前朝典章的故老健在,又有走向世界的千舟竞渡,真是承上启下、中西交融的文艺复兴黄金时期。可这仅维持短短十年,一忽悠之间,中国文化就好像风筝断线,无根乱飘,漫无边际,不知何处是岸了,真令人莫名无奈。
      
      在中国,真正的变革必源于文化的革命。可由于文盲比例太高,中国的文化革命总是发动于上层,而易于夭折。戊戌变法的失败,追其根本,也是在于妄图以几个人空谈之螳臂去撼动几千年旧文化之大树。在具体行动上,维新派从皇帝到众骨干,应也是熟读史书、通晓兴废,可不知为何毫无政治斗争基本常识,不懂循序渐进、各个击破的道理,到处点火,四面树敌,其结果自然是兴也勃焉,亡也忽焉,自不必待慈禧动手矣。更令人悲哀的是,还去请袁世凯政变逼宫,真是自速其死,即使成功,最终也只能是何进引董卓入长安,汉献帝靠曹操救命之结果,亦是可想而知的。
      
      历来变法罕有成功者,就在于当事人总以为一套道理能改变中国,即使掌控国家于股掌的毛泽东亦不能免俗,而有文化大革命。唯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先做后说、先试再推的机会主义路线,才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成就。可惜后人只学会其机会主义之手段而抛弃了其坚定变革的大目标。
      
      有缺点的战士仍旧是战士。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谭嗣同从容选择成为为变法而流血者,在中国古今好像难找到第二个了。
  3. 拍的太浅了,把所有能确认的史实串讲一遍,没有太多人物挖掘和历史思考,这可是当年按照“群星荟萃大制作”标准制作的片子,慈禧刻画成了地主婆一般,慌张蹬鞋自己开门,谭嗣同救光绪都得低着脑袋求求王五了。只有一句慈禧“我今天死了你也甭想活到明天”算是关照了历史。其实维新的矛盾点被杨深秀无意点中要害了:为了国家请太后还政皇帝?慈禧的脑子里哪有国家啊!从北洋水师的钱到满朝文武的命,全是姆们自己家的!所以我想用钱就得有,跟这钱是干什么用的没关系,官位也是我想给你就给你,你敢不让我管家还了得,造反不宰你宰谁呢?从周朝以后两千年不就这点事儿嘛——哪个新政权都跟老百姓说大河无水小河干,为了国家大伙儿牺牲一下辛苦一下忍耐一下,可心里想的就是这政权可是我们家的,最多是我们几家轮流的,我儿子当完总统你孙子当元首,总之怎么能千秋万代保住特权怎么骗乌合之众。他们就是韭菜,他们就是士兵。

  4. 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

    镜头打开,是1898年的中国.望尽银幕,海面炮火连天,大地满目萧索。风雨飘摇的清王朝,船坚炮利的侵略者,外辱内乱,构成一幅国之将倾,民族即亡的可悲图景。

    乱世必有仁人志士。此时的谭嗣同尚在湖南。虽家父为京城高官,本人则不流于俗。满腹诗书,剑不离身。心怀国家社稷、百姓苍生。一袭月白长衫,浓目俊眉。自有一股侠士的浩然正气。奉皇上召见,话别爱妻李闰,决意扶病上京。此次赴京,凶多吉少。妻眼中含泪,欲乞同往。谭嗣同只答:“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无嘉无恐,所其自然。”
    赴京途中,行至黄河边,下轿骑马,忽见新冢延绵,饿殍遍野,老幼皆泣。谭嗣同下马伫立,望向那浊浪滚滚的黄河水,眼中饱含着忧思和愤恨。




    以天下为任,以救国为事

    百日变法,几个镜头让人触目难忘:

    镜头一:光绪帝誓言不愿为亡国之君,遂拜见太后,意欲商讨变法大计。太后怒目厉声,称康有为等是”借变法维新之名,行犯上作乱之实。光绪帝不再言语,诚惶诚恐之态毕现。由此已可窥见变法之悲剧结局。


    镜头二:慈禧独断专行,命人宣读圣旨。将光绪帝的恩师皆爱臣、时任军机大臣的翁同龢“开缺回籍,以示保全”,以便以其心腹荣禄取而代之。翁同龢跪听毕圣旨,悲痛欲绝,当即缓缓取下官帽。褪下官服的他,肩负行囊走出皇城。迎面而来竟遇到光绪帝一行乘轿而来。君臣相见,臣泪光闪烁,万千嘱咐无以言说。君再三回头,懦弱愧疚无力挽留。悲哉!痛哉!


    镜头三:变法之士聚于一堂,得皇上密诏。之间康有为读到:“朕惟时局艰难,非变法不能救中国,非去守旧衰谬之大臣而用通达之士不能变法。而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几谏,太后更怒。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谭嗣同,林旭诸卿,妥速密筹,设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胜企望之至,特谕”。一声颤抖的“特谕”结尾,众男儿皆泣下。失去君主,群龙无首,如鸟之折翼,厦之将倾。众人决定,别无出路,只能背水一战:求助袁世凯。此举,注定了戊戌变法惨遭夭折。



    举杯为君送行,举杯伊洗尘


    慈禧发动政变。清军身扛洋枪,向谭嗣同府上气势汹汹而来。

    谭嗣同端坐案前,泰然自若,心静如水。
    “嫂夫人来了!”——抬眼只见李闰风尘仆仆,单薄又固执的身影立在门前。略显苍白的面颊如秋夜的月,皎洁娴静。

    她将行囊于桌上摊开,一一拿出为谭嗣同带来的东西:雨花石砚、他最爱喝的金山茶、湖笔、还有一坛湖南辣椒。
    直到旁人痛哭道:“有人要来转走老爷去行刑了”。她才恍然大悟。原来今日今时是夫妻的生死诀别,这辣椒,夫君再无机会吃上了。

    从今往后,阴阳相隔,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杯酒,为你送行。这杯酒,为你洗尘。


    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


    行刑前,谭嗣同将一生携带左右的“凤矩剑”赠于挚友侠士大刀王五。日本志士和康有为曾力劝其东逃。谭嗣同答道:“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如其墓联云“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如此爱国精神和浩然正气,在今天亦不会过时或褪色。

    国恨侠情,长醒吾民。青年如你我,必当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