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看到如此优秀的民国影片了,曹禺先生一生唯一拍摄的影片,在B站上看的,虽然影像画面很差,还有多处地方有遗漏,也算是个残片。但不免我喜爱。据说曹禺在拍此片时累的吐血。这部影片尤其是后半部分,简直是石挥一人狂飙演技,他的演技不是学的,是生活赋予的。这也是我目前看到的石挥的影片里他的演技施展的最酣畅淋漓的。影片中的台词尤其好,很多段如同说相声般,而且寓意特别深刻。那是的汉语文化今日不可比拟。韩非和石挥配戏也是一绝,两人的演技风格在今天看已经失传。石羽在战后经常演胆小懦弱的人物。这部影片让我想到战后影片的中年味道,但石挥总会把中年表现的别有余味。建国后韩非在内地塑造的形象相比于这个时期真是单调乏味多了,这让我想到苏涛写的那篇关于韩非的文章。而且这也是韩非为数不多的表现的反面人物,在香港拍摄的影片中他也扮演过正义的律师。无论是哀乐中年还是这部艳阳天,像石挥塑造的士大夫的人在当代生活少之又少。好人不悲哀,好人一而再,再而三的受坏人压迫才悲哀。现在的中国也亟待有正义感的好人站出来,让坏人感到阴魂不散。阴魂不散一整年的努力,曹禺用春夏秋冬四季变幻和石挥大喊去法院结合,即简洁不啰嗦又富有内涵。而且让询问人消音和李丽华叙述孤儿院一段时只有表演而无声音,这都是这部影片在同时期影片中独到的表现手法。最后的灵车片段又不乏调皮搞怪甚至疯癫,继承了文华轻松幽默的影片传统。
中影史:文华公司出品。曹禺唯一的电影作品。比较遗憾的是本片的主角是一位律师,曹禺先生却没有写一场法庭戏。不过整体来说还不错,几个人物都立得住,几个各异的读书人形象彼此之间还有对比和反差。有些设计也不错,比如两场麻将戏体现的人物关系变化、开头黄包车被人欺压和最后成群黄包车出来反抗恶人拯救主角的对比,开头被老爷要求“关上”收音机到33分让别人“关上”窗户反映出的人物的狐假虎威等。而把孤儿院院长的“把柄”作为一个抖出来的包袱的处理,也符合麦基所说的“解释性台词戏剧化”,作为电影剧本没有什么问题。在视听方面,也可以看出电影化的尝试,比如开头的“幽灵黄包车”、侄女讲述到孤儿院时配上相应画面产生的画外音叙述效果、主角取证的积累蒙太奇、最后法庭内外的交叉蒙太奇等等。但是,就整体而言,剪辑还是非常生硬,镜头接不上的情况时有发生,可见曹禺先生如果当时想继续做电影导演尚需磨砺。而在内容层面,其实当时批评的声音也不少,就像曹禺的好友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事实上,金焕吾是不会受罪的,因为法律握在金焕吾们手里。看戏的一班好人平日恨着金焕吾,奈何他们不得,在影片上看见金焕吾被判无期徒刑,也就有些‘过屠门而大嚼’的快感,然而散出来一想,就不免有空虚之感。”说简单点,法律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用法律维权这种“体制内”的温和手段自然不讨更左的创作者的欢心,而很多人可不像叶圣陶先生一样是曹禺先生的朋友,所以在当时受到非常不少来自左翼的批评,批评的措辞也更严厉。可惜曹禺后来没有继续编导电影作品,无法在电影方面证明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