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来只写短评,只将我认为最想说的话懒惰又吝啬地弄到电影下面那块小位置里。但我想,这部短片值得我第一次为它写个影评,它的光华140个字不足以容下。 首先我要反驳的就是那句“不要把喜歡的明星過度神化”。我看见了,不但刺眼,而且无知。让我慢慢来告诉你为什么。 最先我想说一个定理:这个世界上,是没有任何人可以在没有真材实料的情况下,同时被全世界1/10的人集体神化的。他们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肤色、不同文化,张国荣不可能对他们施以纳粹般的洗脑行为。靠障眼法能使这么多人群体性傾心,如果你说你能做到,那我马上闭嘴;如果你说他能做到,那我谢谢你,不送。 这部短片,为无限遗憾的我们留下唯一慰藉。 每当我看见某人某星在红毯秀着下限,就想起张国荣比任何香港男星都更早踏上戛纳、金球奖、奥斯卡的红地毯,并带去迄今为止唯一获金棕榈大奖的華語影片,以及他为这部电影付出的非人努力。他是第一位受邀担任东京和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华人评委。走红毯时,一向走在时尚前沿的他却选择着唐装表达自己身为华人电影人的骄傲。他是美国经济学家Alan D.Partee口中的比所有打星更能影响美国人的华人演员。 每当我看到那些连演员都没做好就敢摩拳擦掌地搞起导演行当捞钱的某某,就想起他十几年来的梦想和准备,想起他那一身的才华居然还没开始倾泻就戛然而止,想起《偷心》被港媒预估为次年金棕榈奖的有力竞争者。 每当我看见电影院里充斥着大量植入广告比情节都多的华語电影,向市场摆出下作的谄媚笑脸,毫无诚意味同嚼蜡,就想起《梦到内河》MV被电视台禁播并让他重新剪辑时,他宁愿停播的坚持与不妥协。 每当我看到电影奖已廉价到我连名字都叫不全的人也能得的时候,就想起他响誉世界的那些优秀电影在华语区遭遇的不公平待遇。 好吧,不再啰嗦他的辉煌和时代的没落,只谈他对这部短片的诚意。这短片之于张国荣的意义,我想不需要多说了。 影片开头,也同诸位一样,盯着那五个字看了许久。这几个字的确是包含了赤诚一片,但让我理智地告诉你,它还传达了一个讯息:只要是张国荣的作品,就一定是质量保证。他总是这样说,信心十足。除他以外,我想少有人敢说得这么理直气壮了。不信,那请随便翻阅他的作品吧,你必定没有机会反驳我。 整个故事环境,来自于演艺圈,这个张国荣工作了一辈子的地方。他在梅艳芳与艺人的谈话中,以及之后的电话交谈中,透露出了娱乐圈的各种规则,形象包装、没有自由、利益为上,压力巨大,利益交换。各种现实与无奈。 琦琦登场了。不得不说,张国荣真是大师。让我先来阐述一下,张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他偏爱西洋音乐,自己的作品中融入了Trip-Hop、独立摇滚、英式电子、美国民谣、歌剧、灵歌、Jazz等元素,但也对传统戏剧极为喜爱;他对东西方文学的求知欲十分强烈,《红楼梦》少时已读过,喜读巴金,诸多世界名著读得都是英文原版,在英国读书时可大段背诵莎士比亚英文剧本,写作水平也超过许多英国人;他的舞姿随意洒脱,其实对芭蕾、ChaCha、踢踏舞、爵士舞、Tango等都颇有研究;他会经常观摩各地区、尤其是欧洲的优秀电影;对时装、家居、古玩、画作的鉴赏能力都是极高的。他会主动吸收各种文化养分,没有目的,只是单纯的热爱。这使他成为一个有着极高文学与艺术修养的人。于是在他涉及的各个领域便很自然的展现出他的才华,那只是必然的表象而已,是他将自己的修养、内涵、感觉、想法融入到创作中,再反映出来的结果。这就是他高于其他艺人的地方。能明白这一点,你便能懂得琦琦身上这套潇洒的“吸烟装”,它来自时装界泰斗级人物Yves Saint Laurent。YSL,就是他。 在60年代,女权尚未启蒙时YSL就设计了第一件女性吸烟装。连张国荣片中提到的Jean-Paul Gaultie,那个在之前从未接受过任何亚洲艺人邀请,却为张国荣演唱会设计了八套顶级歌衫的法国时装大师,都是YSL的仰慕者。这两位时尚大师的理念,包含了一份对性别限制的挑战。他们并不将性别混淆,而是站在一方利用另一方的性别元素,使设计展现别样风情,也打破了僵化的社会性别定位。这些理念,与张国荣的艺术是多么的相似啊!不要看张国荣的衣着一向低调随意,他其实对世界时装潮流了如指掌,每件衣服,甚至细小配件,都从未出过错。这件吸烟装除了巧妙的暗示了本片主题,想必他也将自己的衣着品味与文化倾向,有意无意植入短片当中。类似做法,西片中见过,华人导演未曾得见。何况,这只是一部公益短片。 莫文蔚拍片这段戏,与张国荣亲自指导的《色情男女》那段戏中戏风格类似,迷幻而华丽。 接下来这段,请恕我暂时走出观者角度以影迷身份去看。张国荣曾说如若有小孩,一定会很疼。我信。除了父亲,有谁会这样轻轻摩挲小宝贝的后背,用几乎听不到的声音在他耳边轻轻哼唱。 抽血时,为求真实,那一针筒鲜血就真的从他手臂上抽出来。可是不然呢,反正他是不会让别人来代他抽血的。 他就是有那个本事使观者与他共鸣,所以他笑的时候观众也笑,他痛哭的时候观众也伤心。见过他太多次流泪,戏里戏外,可从未见他哭成这个样子,哭得声音都变了,他真的为此投入了极大心血。可是,观众并未感到刻意煽情,是的,那一定是他最不屑的方式。 片尾的采访告诉你,张国荣是有心人。无论他的作品多大多小,都会投入百分百的心机,与报酬无关。片尾的采访还告诉你,张国荣对人生的态度,是一种极广阔的宽容。他自始至终都未义正言辞地对你讲:吸烟不好,戒掉吧。只是通过各位演员的第三方描述,渲染一种感染力,而你是否认为一时快感高于健康,则取决于你自己。“你哋会唔会考虑下?” 张国荣对王力宏很欣赏,拍戏那几天,他说“如果在酒店住不惯就搬到我家住,我就是你在香港的亲人。”莫文蔚的母亲曾为他入行的唱歌比赛打过分,很多年后又见面,便托他照顾女儿。这件事他就记下了。小演员叶靖岚,曾在拍《流星语》时对他依恋非常,在片场见不到他就闹情绪不肯拍戏。所有人都说,与他一起工作是既享受又紧张的过程。 回到短片。琦琦与莫文蔚拍片、莫文蔚的歌、墓地等,片中的音乐风格各异,或悠扬或动感,即使你无法分辨风格,也能听出高级。他与梅艳芳的演技自然真实,真是受不了有人煞有介事评价他们演技一般,你懂什么是演技么?最高超的演技就是看不出演技,羚羊挂角,挥洒自如,没有天赋和数年功力根本做不到。不信你去试试呗。 片中病情的处理,你是否留意到他需要请教专业人士呢?做足了准备功夫的他使短片一气呵成。色调、构图、音乐、剪辑,镜头的切换、推拉、手摇拍摄,都唯美而不着痕迹。整个短片干净、简练、有种优雅的华丽感,正如其人。短片不动声色的暗示、穿插、渐入渐出。起伏不大,细节却精致得让你不相信这是公益短片。而张国荣后期的艺术,基本抛去浮华,向着精简,优雅,大气的方向发展,这被部分艺术家看作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比如,「热·情」演唱会,比如,他的家。 不要再说此片没意思,那是你无法理解其中的意思;也不要再说因为是张国荣作品,所以霸道地喜欢,那其实是对他能力的抹杀;更不要再说这是一部“电影”,它不是的,一部短片与电影是有着本质性区别的。就像张国荣的拉阔音乐会与演唱会,有什么可比性吗?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表演形式。所以,请不要再用这部5天半拍摄的公益短片,所包含的艺术价值,去衡量他即将要拍的100分钟电影长片,这是不公平的,也是很外行的。以言卜逊之言作为结束吧——马克思说“你只能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如果你想获得审美享受,那么要求你本身就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所以,审美张国荣是一种能力与享受。你有这种能力吗?你有幸可以享受吗?请自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