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天方异谈(2018)

天方异谈(2018)

导演: 周浩晖

编剧: 周浩晖 傅逸聪 香无 杜文学

主演: 葛布 小爱 王初伊 黄垲翔

类型: 剧情 悬疑 奇幻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 2018-11-23(中国大陆)

片长: 94分钟 豆瓣评分:7.2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一间细思极恐的杂货店,专门收购神奇的东西,拯救生命的腕表,满足愿望的酒,杀人的垃圾桶,摄人魂魄的相机,闻所未闻的一切,都在这里发生……

演员:



影评:

  1. 《天方异谈》是我离职前(我2018年7月离职)在前公司担任“文学策划”的一部网络大电影。前公司名字叫青蛙兄弟影业(扬州)有限公司,其实前身就是悬疑作家周浩晖和万合天宜合办的扬州万合浩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这部网大是2017年中开始策划的,2017年底在成都拍摄完毕,直到2018年11月才正式上线。片子原名《 细思极恐》(周浩晖起的),但由于和一部院线恐怖片重名了,最后改了现在的名字。当然,不是我改的。

    说实话,作为一部网大来说,片子制作周期过长了,这其中牵扯的具体问题就不说了。所幸还能上线与观众见面,我心甚慰。

    先说说项目策划的缘起

    说实在话,这个项目其实算是的一个衍生品。

    2016年的时候,万合浩晖拍了一个系列九部的悬疑题材的网大,叫“骇故事”。2017年本来想做第二季,于是公开征集故事和剧本,但来稿大部分都不太合适,不是故事一般,就是体量不够,没法做成60分钟以上的长片。所以,第二季最终胎死腹中。

    但在为“骇故事”项目寻找备选故事时我发现一些故事创意不错,有的脑洞比较大,有的梗比较有趣,有的悬念和恐怖氛围营造比较好,故事容量虽然较小,撑不起目前网大60分钟的体量,但应该可以拍成20分钟左右的短片,浪费了比较可惜。

    再者,之前“骇故事”第一季播出时,就有观众吐槽,其中一些片子剧情拖沓,有灌水的嫌疑,建议压缩时间。

    鉴于以上种种,我想是否可以在“骇故事”之外打造一个“短故事”系列,将这些各有特色和亮点的故事集中起来?

    当时想了两种思路:

    第一种:依旧是网大思路,将3-4个故事合成一部网大,故事之间可以相互独立,也可以有一定联系。

    参考影片:《三更》《怪谈》《荒蛮故事》等。

    优点:

    1.筹备期短,可以先选3-4个故事制作一部网大试水:如反响好,可继续制作后续,逐步形成自身品牌;如反响不好,可及时暂停,止损。

    2.成本较低,投资不高,如反响好,收益可能会翻番,以小搏大。

    缺点:

    1.对故事要求比较高:3-4个故事中至少要有一个让人拍案叫绝的,其他故事每个最好都要有特色和亮点。

    反面典型是《三更》第一部,前两个故事都很无聊,第三个故事很有意思。

    2.可能不易形成“品牌”效应。先制作一部网大,视其点击量等方面结果而定是否继续的话,会导致单片在影响力上比较难形成一定规模。

    第二种:做成短剧,一季10-15集,一集20分钟,每集故事可完全独立,或者用一条主线将各故事串联起来。

    参考影片:《世界奇妙物语》《9号秘事》等。

    优点:

    1.具有可持续性,利于形成品牌效应。如开发成功,可做成类似《世界奇妙物语》的系列品牌剧。后续还可以开发相关大电影。

    2.由于集数较多,可以容纳各种类型的故事,不一定每个故事都是最好的,只要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就可以了,比如:有的脑洞大,有的恐怖氛围渲染出色,有的情感打动观众,有的幽默搞笑……让每一集都有吸引人的地方,只要整体效果好,就有持续做下去的可能。如果每一季有几个特别出色的故事,可能会令人印象深刻。

    缺点:

    1.开发周期较长。由于每一季需要的故事较多,需要大量遴选故事。

    2.故事储备量问题。如果做短剧,需要大量好故事储备,这将决定项目能否一直做下去。

    做好的一种结果是:做好第一季,打出品牌,能吸引更多作者来主动给我们写原创故事,那就可以持续做下去了。

    再说说成片效果

    项目确立后,在我的提议下,公司陆续买进了几篇悬疑推理小说的改编权。最后决定先选三个故事:迟宝华《4:08,死亡》、香无《有求必应》和苏伐《同谋》,三拼一组成一部网大先试水。

    《4:08,死亡》发表于《悬疑世界》2012年9月刊,后来收录于《2012年中国悬疑小说精选》。

    豆瓣阅读上有香无《有求必应》的小说原著,和周浩晖改编之后的故事不太一样,个人更喜欢小说的版本。

    《同谋》发表于《悬疑世界·暗夜弥撒》

    其中,有三名联合编剧参与了单个故事的剧本初稿创作,《骇故事之女舍惊魂》的导演负责《4:08,死亡》,香无负责自己的《有求必应》,杜文学负责《同谋》。

    最后,周浩晖统揽整个剧本,用嵌套的方式(在故事中讲故事)将三个原本毫无关系的悬疑故事,捏合在一起。

    也就是说,周浩晖不但创作了外壳故事,而且还对单个故事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甚至是重写,比如《有求必应》。

    后来去成都拍摄,为了节省成本,我没有跟组,所以也就没能在片中客串了。

    等拍完,第一次看成片时,我是以一个普通观众的姿态去看的,感受如下:

    整个外壳故事的氛围很好,很棒。

    第一个故事,细节很丰富,但节奏偏慢。

    第二个故事,人物对话太多,缺乏镜头语言,有点像电视剧的拍法,结尾也缺少震撼。说白了,就是整个故事太平,太流水账了。

    第三个故事,是我个人最喜欢的故事,推理向,比较烧脑,虽然场景单一,对话多,但好在故事本身足够吸引人。

    综合来看,作为一部低成本网大,虽然还有不少瑕疵,但已经比大部分粗制滥造的网大要好了。

    平胸而论,给《天方异谈》打7分(满分10分),我觉得是比较公允的。

    至于这个系列将来没有没后续,我可就不知道了,请不要问我,谢谢各位捧场!

  2. 第三个故事使用了一个巧妙的叙述性诡计,通过调查员的主观判断,引导观众确信有两个垃圾桶,其实只有一个。这个垃圾桶连接的是时间而非空间,把未来的东西送往过去。 整件事都是女主布下的一个局。 时间线: 1,保安看到垃圾桶,里面是腥臭的鱼。 2,女主收到一张莫名其妙的名片。 3,女主收到来自未来自己的提示,给调查员打电话。 4,调查员第一次拜访,扔进厨余垃圾。 5,调查员第二次拜访,发现尸块,扔进名片。 6,女主看到名片,发现玄机,扔进提示。 7,女主杀掉丈夫并分尸。 8,调查员第三次拜访,被杀。 9,最后垃圾桶一声响动,应该是女主杀掉了调查员,用同样的方式将其分尸。

    图解:

  3. 以时间为顺序比较容易理解,正如女主所说,剧中核辐射改变的不是空间,而是时间。

    第一天,白天女主捡到了一个流着臭鱼血水的垃圾桶。当天晚上收到了垃圾桶里调查员的名片,上面写着“我知道你杀人了”,此时女主一脸懵逼,不知所措,按照名片上的电话号码半夜打电话给调查员,在打电话过程中垃圾桶传来一声响动,女主收到了两天后自己传来的肥皂盒(可能写着垃圾桶用法之类的)。然后按照肥皂盒的提示,跟调查员约定了见面时间。

    第二天,调查员来家里见面,当天晚上女主家吃的是鱼,为验证垃圾桶的神奇,女主把鱼边角料等垃圾扔进垃圾桶。调查员回家调查。

    第三天,调查员询问清洁工或保安,清洁工说几天前这里有个流着臭鱼血水的垃圾桶。随后调查员去女主家,称下午他们发现尸块。之后调查员把名片扔进垃圾桶,此时女主想明白了两天前收到的名片是怎么回事,也明白了垃圾桶的传送规律:只能向48小时前单线传送。于是将肥皂盒连同尸块一起扔进垃圾桶,结果尸块没有传回去,肥皂盒传回去了作为提示。然后处理尸块,抛尸,故意抛到湖边,让警察发现。(此时的尸块其实就是女主老公的尸体)

    第四天,警察发现尸块,调查女主和她老公,因为此时老公活着,摆脱了女主杀死老公的嫌疑。调查员来夸奖了女主,批评老公。调查员走后,老公继续家暴女主,女主忍无可忍杀死了老公并把尸体毁容分尸。

    第五天,下午女主把老公尸块扔进垃圾桶(呼应了第三天下午垃圾桶开始出现尸块),完成这些后,女主穿上黑色衣服,带有守丧的意思,准备好迷药等着调查员前来。随后调查员被迷晕,此时垃圾桶一响,我猜测是两天后调查员的尸块传过来了,或者是未来的自己提示过去的自己怎么处理调查员的尸体。

  4. 原文发在知乎上,转来的时候修改了一些内容

    不对故事本身评价什么,以免有自卖自夸的嫌疑。 这个故事改编自我2012年写的一个短篇小说《4:08 死亡》,全文不到一万字,很短。这篇小说现在在网上可以找到。 影片对小说进行了不少改编,去掉了一些偏玄幻和啰嗦科学道理的东西,新增和完善了好多的伏笔和细节。 比如一片死灰中那象征着生命的蝴蝶结,比如十字架和卖花老人手中的剪刀,比如女主父亲眼镜片上倒映出来的各种“雨刷”,还有我看了若干遍才理解的“那个看似突兀的花店其实是敞开着后门的救护车”…… 细节太多了,如果要一一列举起来真有一种说不完的感觉。 而这些细节全都是原著中没有的,可见这部影片的制作用心程度。 我不敢说阅片无数,但也是看了不少同类电影,起码在大部分的国产悬疑片中是看不到如此多的细节的。本片的联合导演“@傅逸聪”是非常在意细节的人,这一点在他导演的“女舍惊魂”中就有非常全面的体现。 另外说一说节奏。 影片的整体节奏比原著其实是放慢的,而这种慢却极大地增强了恐怖方面的感染力。 身为原著作者在观赏影片的时候整个人都 已经被带入到了女主的角色之中,每一个声响,每一个东西的状态变化,每个人的动作,甚至随便一个表情都会让我心惊肉跳。 真的不是我心理脆弱。作为看了很多恐怖片也写了不少惊悚悬疑小说的我自以为再也不会被吓到,可在观看影片的时候还是被吓得一跳一跳,很是过瘾。 说说影片整体吧。 毕竟不是专业影评人,并不敢对后两个故事进行过多的评价。和第一个故事相比,第二个故事的高级感更足,第三个故事的复杂曲折及恐怖度则要更高,不愧是压轴作品。 综合来说,这部影片从各方面来讲都是不输于大部分同类国外影片的,个人认为很多地方甚至要比新出的“世界奇妙物语2018秋季版”要优秀(仅限这一季的奇妙物语,因为拍得真不行)。

    鉴于必会有人质疑第一个故事很像2018年上映的好莱坞惊悚片"忌日快乐",这里先打个预防针科普一下。

    忌日快乐的上映日期是2018年,彼时“天方异谈”早已杀青,而本故事的原著《4:08 死亡》已经在《悬疑世界》杂志上刊出了6年...

    但这些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本片拍得比“忌日快乐”要细腻很多,而且女主要更漂亮,来给女神“@王初伊”打个call。

    说说“死亡循环梗”

    鉴于必会有人质疑第一个故事很像2018年上映的好莱坞惊悚片"忌日快乐",这里先打个预防针科普一下。
    忌日快乐的上映日期是2018年,彼时“天方异谈”早已杀青,而本故事的原著《4:08 死亡》已经在《悬疑世界》杂志上刊出了6年...

    抱歉上面的两段话让一些朋友反感了,我这样写的意思并不是在吹嘘“死亡循环”这个梗是我的原创或者是先于《忌日快乐》出来有多优越,我只是想说明我的原著是在《忌日快乐》之前,并且想要避免一些误会而已。

    “死亡循环”这个梗在原著完成之前除了最经典的《恐怖游轮》外还有好多片用过,可以说是并不新鲜,这点我是承认的。

    悬疑电影拍来拍去无外乎这些梗,比如“密室失忆醒来上刑追凶梗”,“精分梗”,“催眠梗”,“下药致幻梗”,“做梦梗”等等,本片用到的“死亡循环”和“濒死体验”梗也都是悬疑影片常用的套路,好多片子都用过,而且未来还会有人用。

    作为原作者,我承认自己作品用的梗并不新鲜,甚至可以说是老梗了,我并没有能力真正地在常用的悬疑路子里做出突破,所以我只是个业余写手。

    梗是老的,但是基于这个梗所写的故事,和基于这个故事所拍的电影能否拍得精彩,拍出花样,能否超越采用同类梗的前辈又是另一回事。

    《电锯惊魂》不是第一个用“密室失忆醒来上刑梗的”,《恐怖游轮》不是第一个用“死亡循环梗的”,《生死停留》不是第一个用“濒死幻觉梗的”,《致命ID》不是第一个用“精分梗”的,但它们都成为了传世经典。

    回到第一个故事,虽然它所用的梗比较老,但一个客观事实是,它拍得的确很好。

    如果你通览一下更多使用”濒死幻觉梗“和”死亡循环梗“的影片(好的坏的近期的早期的都看一下),会发现本片在各个方面还是非常有一套的(比如片中营造的氛围和紧张感和完全呼应几乎无BUG的自圆其说),最起码在国内的悬疑片中是应该有自己正确的地位的,即便拿到国际舞台上和那些同类电影来比也不差。

    另外说说原著小说的创作历程和“濒死幻觉梗”。

    原著小说的灵感没有来自任何一部电影,而是源于和朋友的一次酒后聊天。

    当时聊到了“家属是否有权替植物人决定是否继续治疗”的话题,朋友的意见是“终止治疗可以解除病人的痛苦”,我则在想,如果植物人只是身体动不了,耳朵还能听见外界的声音的话,在听到自己的家人讨论是否放弃治疗的时候,如果他是想活的话,又无法表达,该有多无助!

    于是我便开始创作小说,小说的主题是“女主在得知家人要放弃对自己的治疗后,必须要在呼吸机被拔掉之前醒来的求生历程”

    原著小说中“安然”想要醒过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在每次“醒来”之前,她都要去爬一段象征着生的“雅各天梯”。很显然,只爬一次梯子就大功告成就没什么可说的了。所以我设计她一次一次地努力爬上去想要真正地醒来,又一次一次地失败在特定时间回到这里,然后又要重新爬……这象征着她想要生存下去的欲望,为了醒过来,她必须一次一次地努力。

    上面这段话,就是对这篇小说会有“死亡循环”梗的解释。

    小说在进行改编的时候,编剧丰富了许多细节,主要丰富了现实中女主最后一眼看到的景象与梦中的对应关系。这些细节都是小说中没有的,它们的丰富直接让整个故事又拔高了一个档次,感谢编剧大大的努力!

    这些梦与现实的对应关系基本上都可以在弗洛伊德所著的《梦的解析》中找到理论依据,依照这些理论,后来出现了许多采用此梗的影片,《穆赫兰道》是此类中的佼佼者。后来的2002年,《猛鬼追魂6》则出现了“濒死幻觉梗”,之后的《雾气蒙蒙》和《生死停留》也都用到了这个梗,但它们都不是第一个用这个梗的电影。至少在1990年出来的《异世浮生》也用到了这个梗,更久远的,早在1962年,《灵魂狂欢节》就是基于这个梗的影片。至于再往前追朔还有哪些电影用到了这个梗我就不知道了。

    更重要的是,这些影片虽然都用到了同一个梗,但故事情节,展开方式,中心立意等等都各有千秋,绝不能因为梗一样,就说它们雷同,甚至是“一模一样”。如果一个梗只能由第一个想到的人拍一部电影,那么哪会有现在这么多电影在百花齐放?

    更新:目前找到的更早影片是《 枭河桥记事 Alfred Hitchcock Presents: An Occurrence at Owl Creek Bridge》,希区柯克NB!

    1962年的《灵魂狂欢节》,暂时来看它才是鼻祖

    所以说,本片用的“濒死幻觉”梗也不新鲜了,但这真的不该成为抹杀一部优秀作品的理由。

    我还是希望大家在看片的时候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真正客观地看待它,你会发现不少闪光点的。

    我在讨论区看到一张女神的生活照,太好看了,忍不住转来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