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BM地狱和快时尚的畸形崇拜 Brandy Hellville & the Cult of Fast Fashion(2024)

BM地狱和快时尚的畸形崇拜 Brandy Hellville & the Cult of Fast Fashion(2024)

导演: 伊娃·奥尔纳

主演: Alyssa Hardy Liz Ricketts Kate Taylor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24-03-11(西南偏南电影节) 2024-04-09(美国)

片长: 91分钟 IMDb: tt31189910 豆瓣评分:7.5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演员:



影评:

  1. 看完bm的纪录片,我还是比较震惊的。我一直以来都非常喜欢bm,以不高的价格就可以购买到好看、舒适、可搭配性高的衣服,毫不夸张地说,我每天的穿搭里至少有一件bm。其实一直以来都有听到说bm是快时尚、白幼瘦审美的声音,但这些概念在我脑海中一直没有实感,直到我看到这个纪录片。接下来我将尝试用文字将bm究竟带来了什么不好的影响尽可能具体地展现出来。

    首先是,bm是快时尚。快时尚会提供当下最流行的款式和元素,为了紧跟最新的潮流,其更新速度非常快,而为了让更多人可以负担,其定价并不高,与之相对应的它的质量也不会很好,穿几次便会被淘汰出衣橱。而大量穿几次便被丢弃掉的衣服又会流向哪里呢?在美国随处可见的捐赠箱看似是一个不错的归宿,将衣服捐赠出去是一件好事,但事实上该处理衣服的系统并不完善,它只是在其他地方结束,比如位于非洲西部的加纳。欧美把这些衣服强加于一些非洲国家,当他们试图阻止,欧美纷纷对其进行处罚,比如,试图夺走任何不接受二手衣服的人的自由地位,或者以某种方式向他们征税,或者拿走助学金。加纳没有垃圾填埋场,所以大部分衣服都烧焦了,或者被推入排水沟系统,最终进入大海。而对环境的污染最终会报应到我们自己身上。

    其次,bm的创始人Stephan Marsan将种族歧视贯穿于对bm的经营中。比如,认为有色人种不是bm的目标客户群,穿品牌衣服会毁了品牌,要求开在有很多印度人、巴基斯坦人的社区的年毛利30万刀的bm关店。再比如,有色人种都是在仓库工作(也可能是收银),店面销售只能是漂亮白女。

    除此之外,bm的许多产品都源于抄袭。所有叫“人名+衣服类型”的衣服,比如Serena Tank,Maggie Top,都是抄的叫Serena, Maggie的顾客/店员身上的款,背后的逻辑是这些人最懂我的目标人群,不需要创新。

    以及,bm与店员的关系是非常畸形的。店员每天都要拍照(从全身照到胸部和脚的局部照片),并且不允许追问照片发给谁了,实际上都发给了核心管理层和店长们的群聊,Stephan Marsan会收藏他觉得好看的照片,并将他觉得丑的店员开除。并且如果他在监控里看到哪个顾客比较美,就会按按钮让店员邀请顾客来上班。许多店员既害怕Stephan Marsan,又希望得到他的关注,宠儿会获得优待。最糟糕的是,有一个外国员工被老板性侵后,因为害怕丢掉工作离开这个国家没有报警。

    当然还有很多,比如创始人在门店里摆放标语和书籍,宣传自己的政治倾向等。看完这个纪录片,我不再会购买bm。除此之外,这个纪录片对我的启发是,一些具体的画面场景相较于文字能带来更直接的冲击力。过去一直有听到快时尚会污染环境的观点,但一直轻飘飘的,看到纪录片中衣物焚烧的场景以及被重度污染的大海,我才意识到这究竟有多糟糕。

  2. 只是比较浅层地再揭露现实,没有深入分析时尚产业背后是父权制对于女性审美的掌控与剥削,还涉及到一些地区产业分配的问题,大概也就会在洋抖上火一火?

    惊讶于如此沙文主义的、种族主义的男人可以轻易地入侵女性的生活,身为一个“女性”的主体,似乎总是要与“美”相关联。我愿意相信不论性别,每个人生来都有追求美的渴望,但不可避免的是父权制绝大程度上掌握了美的话语权,并且将它浅置在社会意识中,成为一种女性集体无意识所追求的“神话”。这种方式在消费社会尤为明显,即通过大量的文化生产,把身体变为一种可塑造的标准。而美也变为了一种“可获得的美”,我们需要通过大量的化妆品、医美等等产品,我们仇视自己的身体,像是宗教仪式一般,把自己附着在“美”的概念上,但当我们回到自己的私人空间时,卸下妆容,我们又好像从美的概念剥离开一样,于是,美变成了只存在于他者目光之下,公共空间里的美。

    可事实上,美并非一个宽容的“宗教”,它使我们将自己的原生身体视为一种丑陋的罪恶,我们要通过不断的自我控制:减肥、护肤、化妆,来洗清罪恶,追求美就像在跑一段永无止境的马拉松,它从不给我们设置终点,我们必须要做无尽的重复,才能堪堪达到所谓“美”的标准,女性永远要付出“多十分钟”来完成可能拿不到回报的“美”的劳动,而男性却可以在这十分钟放松自己,或做他任意想做的事,就是因为他无需被美的劳动所束缚。对于美的劳动与做家务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将女性困在一种毫无自我超越性的牢笼之中。

    男性以美来规训我们,以此来榨干女性,女性获得的大部份又回流回男性市场,然而这一切都是如此的轻而易举,是在整个社会的见证下完成的一场男性/种族沙文主义的闹剧。

  3. 不错的纪录片,研究的也比较深入真实。

    但是感觉隐约有些煽动性和zzzq感,整个纪录片就在抨击bm,呼吁大家不要买。可能这个指向是正确的,是符合社会道德的(但是社会道德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怎样来判断是不是符合社会道德呢?)。不管这个指向对不对,但这样就失去了作为纪录片的客观性。举例来说,就很牵强的加入资源浪费和创始人黑料这些点。 贯穿始终的资源浪费这个落脚点就很奇怪,没有一个明确的逻辑链把它和bm强烈的联系起来。快时尚当然浪费资源,但是这是时尚行业统一的问题,而不是bm单一的。

    毕竟这片子的名字是bm与快时尚,而不是快时尚与资源浪费。如果要探讨这个问题,应该单独拍一个关于时尚资源浪费的纪录片,研究的也会更深入。不像现在只是泛泛而谈。

    现在实际上对于产业链也只是概括地做出了介绍,在资源浪费这个方面,虽然记录了很多东西,但是只是记录了的“如何”浪费,相当于陈述了一个事实、一个现状,有关“为什么”浪费,基本上都没有研究。在这方面根本就没有很深的思考,只是泛泛地呼吁“别买”,然后把它跟bm连在一起。 后面的bm创始人的劣迹等等,把整个纪录片的水平拉低了。聚焦在创始人这一个“人”身上,就变得像娱乐媒体一样。标题是研究快时尚,但是却一直在挖创始人黑料,毫无专业性毫无学术价值。

    当然,当这些黑料反映出“bm女孩们即使被侵犯人权也要挤破头在bm工作”的时候,这是有价值的,是客观的,是引人深思的。但是看下来这纪录片在挖这些黑料的时候,并不只是抱着研究社会的打算,更多的是给人感觉只是在挖黑料而已。 其他部分都很好,特别有社会深度,这才是快时尚纪录片应该有的样子。这才体现出这个片子真正的价值。比如容貌焦虑、身份认同、种族主义就是个社会性的问题,利用容貌焦虑、身份认同来赚钱是个学术性的问题。这都是有价值的是客观的。其他地方还有很多,就不一一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