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班时全力以赴,下班后充分享受一个人的美食美酒,这种生活态度是很好的。就是…咱也不能天天只逮着一种酒喝啊,好喝的酒那么那么多…
如果是品牌硬广,那就另说。作为看客来说,着实无聊了些。作为酒鬼,是实在忍不了的。不过,剧中宣传的喝啤酒应提前冰杯这一步,必须肯定,实在是对啤酒的尊重。
还是把重点放在下酒菜上,都没什么难度,做个记录好操作。
第二季(2023)的剧评也已出炉→
♪───O(≧∇≦)O────♪
✅ 表示已在家复刻成功(13道)
♪───O(≧∇≦)O────♪
借?剧中灵感,用鲭鱼做了下酒菜,没有去买可生食品质的生鱼片,就无油烤了冷冻鲭鱼。
♪───O(≧∇≦)O────♪
♪───O(≧∇≦)O────♪
♪───O(≧∇≦)O────♪
♪───O(≧∇≦)O────♪
♪───O(≧∇≦)O────♪
♪───O(≧∇≦)O────♪
♪───O(≧∇≦)O────♪
其实我非常不喜欢开场白的最后一句:
看完了这部剧,你一定也会开始喝酒的吧。
【卖香烟的还要在盒子上印“吸烟有害健康”呢,卖酒的虽然瓶子上印着“过量饮酒 有害健康”,但是在影视剧(广告本广)里这么明目张胆地挂上因果关系未免吃相太难看了】
——————————
24分钟一集,前面15分钟挺好:为了晚餐和小酌努力工作、准点下班、购入性价比高的食物、花式料理。看起来菜很多还要自己再做,但其实都是很简单做法,只是搭配了调味料和很多小菜所以看起来复杂,对于(加班不严重的)上班族来说非常有参考价值。
从大约15分钟后,开吃了,就完全不行?……正如短评区有位朋友的评价,“还有什么比光咀嚼不吞咽的美食番更恶心人的呢”。
看第一集的时候总觉哪里不得劲,第二集的时候特意盯着。真的是全场嚼嚼嚼但没有一个吞咽食物的镜头(最多只有嘴里含着食物咕咚咕咚喝酒的镜头)。
而且,第一集酒是三得利金麦的金色款,第二集的酒还是三得利金麦,换了蓝色款。那个……既然是喝酒的美食番你真的不考虑酒种和菜变换着搭配吗?退一万步说,既然是三得利的酒品系列广告片,你真的不考虑给我们介绍一下金罐和蓝罐的到底区别在哪吗?到最后也不明白金麦不同款酒的口味上各有啥特点……0分CM
倒是开头的金黄色倒啤酒画面,非常经典的三得利拍CM风格。
唉……太失望了喵。
——————————
我是和歌子酒的死忠粉hhh,大概是这个原因导致第二集女主喝完了一口酒做了类似噗咻的表现,引起了我的愤怒(言重了言重了)。
说起来三得利咋不请小吉高来演这部呢,又爱吃又爱喝又是自家代言人。可能是小制作约不动?虽然不知道日本演艺圈演员本人能干涉多少制作分量,毕竟栗山千明作为演员也不至于完全拒绝吞咽吧?怀疑是导演自己的审美有问题,所以完全没有吞咽镜头。【什么垃圾审美啊】
追的话大概还是会追下去,单纯为了看女主一个人是怎么做饭前准备的,活动&备菜。这部分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说起来,我自己现在住的地方在市中心,菜市场是有的,也有CBD里高级点的一层超市(贵啊),但是没有那种两三层的生活超市。。。我也想像女主一样盯住打折商品啊流下了贫穷的泪水……
看完全剧后,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看起来极有食欲却总能被观众挑出毛病的吃播,也不是美幸始终六点钟准时下班的坚持,而是她始终能保持的一种特殊状态——在工作的时候绝不三心二意时刻按时完成任务,在生活中能够为自己的特殊爱好买单,既享受放纵带来的乐趣,又能拾起自律带来的自由。这种状态难得且珍贵。
观剧其实也和做饭、喝酒、工作差不多。没有完美的剧,没有完美的饭,没有完美的酒,也没有完美的工作。但这些事情之所以迷人,也恰恰在于,我们总需要在享受其中甜蜜的部分的同时,学会如何去应对和处理其中泛善可陈的部分。后者在汉语中有一个很好的对应词汇——庸常。平庸,而又寻常。
其实,如果你愿意面对生活的真实面,就会发现,庸常一直是生活的常态。就像绝大部分的工作,一个周、一个月,甚至一年才有那么几个高光时刻,剩下的都是普普通通的忙碌时间。但这并不代表庸常就没有意义。恰恰相反,正是每一个被坚守住的平庸、不被放弃的日常忙碌,才让那些高光得以闪耀,也让它们更显珍贵。也正是这许许多多的庸常,让每一次的晚酌仪式更显得神圣而不可侵犯。这是美幸的自留地,也是每一个愿意坚守庸常并要为此庆祝的人的诺亚方舟,是当一切都糟糕透顶时可以从中汲取力量的重要仪式。所以我说,作派不可轻言,也不可轻弃。
每一部电影或电视剧,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也正是这种独一无二让他们变得挑剔。正如人会挑剔地选择自己的朋友一样,每部剧在被生产出来之后都天然地拥有了自己的气质。好剧、坏剧,普通的、优秀的,天才的、大众的,各种各样的气质也在无形中筛选着适合它的观众。就像青春剧让年轻人更有代入感,年代剧让老年人更共情一样,这是一个互相挑剔、互相筛选的过程。没有完美的电视剧,但每一部剧都配拥有属于它的观众。
对这部剧来说,美食爱好者看到了吃播,健身爱好者看到了自律,工作狂们看到了专注与干练,啤酒爱好者看到了对酒的崇高敬意,甚至摸鱼的人也能够从中得到24分钟的就餐陪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观影需求,大家各取所需。
于我,不挑剔,像尊重每一道被付出辛勤劳动之后被端上来的美食一样,尊重每一个24分钟、45分钟、60分钟、90分钟、120分钟、180分钟;享受期间的光影变幻,像剔鱼骨一样,去除其中不好的部分而留下精华,把每一部剧看作孤品,这就是我的观影的作派。
一部剧每年拍一季,到了第十季且大有继续拍下去的可能,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当它只使用简单的模式,季季的评分又都在9.0之上,这种成就显得更加不可思议。《孤独的美食家》证明了日式美食剧的市场,不仅持续用精心制作捍定自身的地位,而且启发一堆美食剧的诞生。
比起《想做饭的女人和想吃饭的女人》,《晚酌的流派》可说更得《孤独的美食家》真传。它使用的模式与《孤独的美食家》类似,即一位房产女中介在工作完毕在家伴着啤酒独享美食的故事。连设定都为了与后者产生对比:女对男,独酌与堂食,固定的房产中介与流动的商品定制。
如果说《孤独的美食家》的魅力在于“探店”,即一种带有冒险兴致寻觅美食,并品尝现成美食的举动,那么《晚酌的流派》则聚焦在“自饮自食”的乐趣,为享受夜晚晚酌到超市购买特惠食物,并亲自下厨准备下酒菜。这么看来,《晚酌的流派》离观众更近,因为下馆子不是常有之事。
《晚酌的流派》虽然将焦点放在饮酒上,但女主每日品味的酒都是单一的啤酒。这是这部剧的一个问题,标题既然叫“晚酌”,是不是每日都更新不同的酒更好呢?像现在这样,实在应该叫做“下酒菜的流派”吧,因为每天为饮酒准备的菜品才是剧集表现的重点,包括烹饪方式和享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