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玩具王国 Spielzeugland(2007)

简介:

    这是一个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感人故事,也是一部花费4年时间才完成的14分钟短片,一举夺得2009年第81届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奖。

演员:



影评:

  1.       玩具岛,虚无的所在,在孩子的眼中,它是他们的天堂,但在本片深刻的主旨下,玩具岛其实是关押犹太人的地方,是一般人不能涉足的地方。
        本片是以两条线展开叙事的,一条线是以孩子的视角演绎,另一条是以母亲的视角演绎。
                        兄弟情谊
        当Heinrich打开窗对David喊出:“我一定会把你带去玩具岛,我们是铁哥们儿,不是吗?”的时候,我被这两个孩子纯纯的友情所打动,不仅仅表现在这里,开片的时候,两个孩子一起弹琴的画面也使我为之动容,的确,在他们之间,没有隔阂,不存在歧视,他们不知道二战给他们带来了什么,他们也不知道二战将会让他们失去什么。他们是兄弟,是玩伴,是邻居,是一辈子的朋友。导演别具匠心的像我们展示了硝烟弥漫的战后德国,最纯真的,最干净的那一份情意。
                        母性光辉
        相对于兄弟之间的情谊,本片所展现的母性光辉也格外抢眼。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火车站那场戏,当德国军官打开厚重的木门,镜头给我们展现了犹太人的脚,镜头向上摇,将犹太人们“赤裸裸”的展现在我们面前。随着夫人的呼喊,我们看到了挤在人群中的小男孩David。其实导演在本片中给过我们4次暗示,暗示夫人要救得就是男孩David。第一次是夫人去叫Heinrich起床,发现他不在家,下楼,看到邻居家很乱,夫人知道儿子是去找他们了。第二次是夫人在荒芜的雪地中奔跑,呼喊着,有一个军官问她要找的是否是犹太人,若是,早就被抓走了,夫人脸上闪过错愕的神情。第三次是夫人找到关押犹太人的警署,军官要求她出示星章,伴随着窗外火车的轰鸣和室内的嘈杂,我们可以感受到夫人害怕被发现的内心的惶恐。第四次是Heinrich和David分别的那场戏,我们分明看到带走的是David,而夫人的儿子,只是被军官推到在地下。导演运用娴熟的技术,为后面的影片高潮埋下伏笔,并且很成功,值得称赞。
        当孩子转过身,我们看到那对夫妇紧紧搭在孩子身上的手,他们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孩子,但是现在只有夫人能给孩子生的希望,他们最终还是把自己的儿子推了出去,当夫人准备去抱孩子时,军官说“等一下”,夫人脸上再次闪过错愕,惊恐的神情,在这里导演也把情节设计的紧张,有悬念,但最终警官还是没有发现,当夫人领着孩子离开时,我们不相信,David就这样逃过了一劫。
        影片到这里,两条叙事线索合二为一,按照逻辑顺序继续发展下去,夫人把David领回家,看看窗外,小心的拉上窗帘,这种为了守护一个孩子的伟大的母爱,在昏暗的战后德国显得熠熠生辉。
        两个孩子在桌前欢乐的“弹着琴”,此时无声胜有声,那段琴声歌颂这母性的光辉。随着声音相似性转场,镜头由两个孩子的手,转到了两个老年人的手,同样是欢快的琴声,也诉说着这两兄弟坚不可摧的友谊。镜头摇到钢琴上方,扫过几张相片,是儿时的他们在一起的样子,最终,镜头定格在两张照片上面,一张是两兄弟老了以后的合影,另一张是夫人。
        战后的德国,虽然硝烟弥漫,但还是泯灭不了人性的光辉,无论是兄弟情谊,还是母性光辉,在本片中都战线的淋漓尽致。是一部值得品味的短片。
      
  2. 电影的插叙手法牛逼到飞起,情节的铺设充分带动感情的发展,每个镜头甚至每一句台词都不多余,细节展开十分充分,感觉这部短片应该十分适合拉片子一点一点的分析。观众在短短的十几分钟里紧紧跟随着情节和镜头,尤其在妈妈打开火车厢门的时候,我真的是紧张的握紧了双手。

    门外汉的影片技术点评就到此结束,主要想说说几个处理非常巧妙的细节。【以下关键情节剧透】

    关于本片中非犹太母亲到底在特意跑去救David还是急中生智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我更倾向于第二种解读,就是直到她打开车厢门没有看到自己的儿子只看到David的瞬间,才做出了救人的决定。前面对此有几个铺垫。第一个场景就是妈妈早晨找不到儿子,于是急急忙忙跑出去,开始整个故事,这与后面她急切的心理都是相符合的。另外她在叫了第一声Heinrich,看到戴着帽子的孩子之后,表情其实有一个细微的变化,这一瞬间,她可能明白过来儿子并没有被带走,或者在并不明朗的情况下,决定先救了David再说。之后镜头切换,我们知道Heinrich并没有上车,然后场景转回现在,我们看到她深吸一口气,然后又说了一遍,Heinrich, come to me,我觉得这次是确认了她要救David的决心。这时候犹太爸爸也反应过来,迅速给David的衣服摘掉了星星,把David推了出去。不过从女主角随身带着身份证明这件事看,也不是很能确定她到底是不是刻意跑去救人(但是这也可能与她本身长相不是典型的金发碧眼,所谓随时要证明自己身份有关,下面会说到)

    有很多人质疑为什么她能顺利救出David而不被怀疑长相,为此我特意查了二战期间德国人分辨犹太人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户籍制度,检查血统,往上查几代人有没有犹太血统,那个时候其实已经有混血了,单从外貌并不能完全区分,还要通过宗教信仰、生活习惯、语言等多个方面分辨。而外貌并不能完全分辨犹太人和非犹太人在影片中也多次交代:

    第一次,太太出门遇到第一个军官问有没有看到一个6岁的小男孩,军官反问你觉得我能分辨出他们每一个么,并且当得知小男孩可能被带走后严肃的问是不是犹太人。第二次,太太到到车站后,两个军官一开始都以为她是犹太人,逼问她为什么不带徽章,直到她拿出身份证明,才态度迅速转变。可见这些军官也根本没办法从她的长相分辨是不是犹太人。

    关于女主角的形象的选择,我觉得导演应该也是很费心的,她的孩子发色是金黄色,鼻子是中间塌陷没有突出出来,但是她的发色是深色的,另外她的瞳孔颜色也是深色,这就与犹太人的典型特征(深发色和瞳孔颜色)很像,而且仔细看侧脸的话,太太的鼻子有些偏鹰钩鼻(据说是犹太人的另一个特点),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一个军官会说David长得很像“妈妈”的很重要的原因。

    另外片子中出现的几个军官(尤其是后面打开车门把David抱下车的军官),都是深色发色和瞳孔颜色,有几个还是鹰钩鼻,单从这几个相貌特征,真的没办法分辨犹太人和德国军官,不知道是导演有意为之,还是实际上当时从相貌上确实很难区分。或者这是导演讽刺的一种方式吧,明明都是一样的人。

    即使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影片中种族歧视也变现的淋漓尽致:比如一开始弹钢琴的时候,邻居传来的辱骂的声音;得知犹太人邻居被带走之后,邻居反而对太太说这对她儿子有好处;军官对待同一个人,在得知不是犹太人之后态度迅速的转变,等等小细节,像我一开始说的,全片没有一个没有用的镜头,没有一句废话台词。

    有暗的地方也当然会有光,片中还有几个细节让人十分感动:有一幕看过的一定不会忘记,就是犹太爸爸被打了之后被Heinrich看到,骗他说自己遇到了犀牛。还有一幕很细小,就是David明知道自己要去的不是Toyland,但是并没有告诉自己的好朋友这个残酷的现实,反而在看到自己的朋友一定要跟上车的时候,为了不让他跟自己来,才告诉他说根本没有什么Toyland,他的成熟和对朋友的爱护,让人心疼。幸好导演给了一个算是不那么残酷的结局,让Heinrich的妈妈成功救出了他。比起穿条纹衣服的男孩和美丽人生,本片终是给了观众一点残存的希望。

    只要一点希望就好,因为正是这一点一点的人性之光,让人类不至于万劫不复。是的,人类。在我看来纳粹并不是德国或者日本等少数几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人类随时可能发生的一种极端的存在方式。当一个社会陷入疯狂和不理智,当我们或被迫或主动的开始严格的划分我们与他们、敌与我的时候,就是我们要开始警惕的时候。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正义的事情,人类才有可能不被自己毁灭。

    最后,附赠一个随手查找到的相册,二战期间德国关于犹太人的奇葩洗脑宣传,共赏。
  3. 没想到德国人也擅长真人短片
    没想到德国人可以这样的直面历史问题

    当母亲极度绝望对着即将开往纳粹集中营的火车喊自己孩子名字时
    当母亲对着即将开往纳粹集中营的火车伸出手时


    就在呢短短的几秒钟后
    难以想像2个母亲1个父亲1个孩子4人此时眼神和内心有多么的复杂
    一个母亲用自己的孩子的姓名换了一个犹太裔小男孩的生命
    看到这里我听见影院里有人掏面巾纸的声音
      
    说实话我更希望结局是一个迷
    大家并不知道是否母亲挽救下来的犹太裔小男孩性命是用自己孩子的名字还是自己孩子的生命

    不过短片最后2双斑驳的手 也化解了我心里的遗憾
  4. 好多同僚都在说不合理的问题,我看了片子也带着这些疑问然后又看了一遍仔细的考虑了这些不合理。首先说我不懂德语,我只是在相信我看的翻译比较准确的情况下发表以下观点:我认为正是这些不合理才暗中表达了导演的观点。
      
      其实大家说的不合理不仅仅只有一个地方,大家说的问题一般都集中在火车前领孩子的一幕,孩子明明是个明显的犹太孩子,纳粹却说长得很像啊等等,然后放掉了孩子。
      
      其实还有几个地方大家细心的话很容易发现:
      
      一是,妈妈跑到楼下找孩子,问一个巡警看没看到她的儿子,那个巡警反问:是犹太人吗?妈妈一愣摇摇头。然后巡警说:那就不会搞错的,女士您可以放心我们只带了犹太人到车站。这里有很大的问题,妈妈明显是一个德国人,怎么会有个犹太孩子呢?当然也有人说了可能认为是德犹混血,但巡警一般都是对这个地区比较了解的,当时如果有跟犹太人通婚的人那是非常大的问题是会人人皆知的事情,就像是抗日时的汉奸,都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怎么会有警察忽略这个问题呢。所以我认为这是一处明显不合理。
      
      二是,妈妈刚进车站,就有两个纳粹喊:站住,犹太人。妈妈说找儿子,两个纳粹离的很近鼻子都贴到她的头发了,却还是问:你的六角勋章呢,直到妈妈拿出证件,才确定她不是犹太人。我认为妈妈具有比较明显的德裔特征,而且我认为导演也是清楚这一点的,因为这在影片开始的时候交代的很清楚,两个妈妈站在一起看孩子弹琴,一个黑发,一个金发,人种比较的用意非常明确。所以我相信这个不合理也是故意造成的,纳粹军官竟然离自己的血统的女士十公分的距离还分辨不出来,还大叫你的犹太勋章呢?这明显是个不合逻辑的地方。
      
      第三点就是大家都看到的孩子明显不具备德国人的特征,却被堂而皇之的狸猫换太子,而且最明显的而且被强调的是孩子胸前别着六角勋章,如果搞错了,无论是犹太邻居还是德国人自己家怎么可能给德国孩子别上犹太勋章呢。这个问题纳粹都会忽视?而且是连德国女士都要盘问半天的同一军官?这是一个特别明显的不合逻辑。
      
      但是我认为这些不合理正是导演的提示,也正是我们要思考的东西。我认为这表达了两个想法:
      
      第一个想法:是德国人和犹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是无差别的,这点影片里非常清楚的交代了:他们坐在钢琴前弹奏时是那么的和谐,并没有因为血统有什么不同,他们对孩子的爱完全一致,犹太邻居自己被打了还要骗德国孩子说是犀牛撞的,这种对孩子的保护是不分种族的。两个孩子在窗前的交流说我们俩就像是亲兄弟,这些清楚地表明了导演的观点两个血统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就像是琴键上的四只手看不到区别。所以连纳粹的军官也看不出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只能依靠勋章和证件来区分,警察只能通过愚蠢的问询傻子都知道的问题来求证。
      
      第二个想法:是表达了对纳粹的嘲讽,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每次警察和纳粹军官的奇怪问话之后妈妈的反应都是一秒钟的惊讶,然后再反应或是回话,这有一种讽刺的意味,一直都是纳粹在自说自话直到亲吻妈妈的手,那个表情一直挂在他的脸上,不是惊恐,不是害怕,而是一种无奈的惊讶而且有点面无表情,类似于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的表情。这是一种面对愚蠢至极的无奈心情。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说得不好,大家多多批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