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巨猩乔扬 Mighty Joe Young(1949)

简介:

    芝露自从跟随动物学家的母亲,在非洲森林居住,研究如何保护大猩猩。一次意外,芝露母亲误被猎人所杀,剩下芝露与小猩猩祖相依为命。芝露长大后继承母亲保护大猩猩的志愿,而同时长大的祖亦变得巨大有力,令人望而生畏。二人本来和平相处;一日,猎人见到祖身型庞大,有意捉牠研究,同行者更想将牠卖到城里去。芝露为了避免猎人伤害祖,决定将祖交予城中的动物保护协会。当祖踏进城市,混身不自在,及后遇上当年杀死祖至亲的猎人,祖更是发狂。祖奋力发抗,芝露知道祖的心意,决定协助祖一起返回森林,重过生活。

演员:



影评:

  1. 8/10

    当我们提起荣获第22届奥斯卡最佳视效奖的《巨猩乔杨》时,就不得不将其与1933年的《金刚》相对比,同样巨猩题材,同样美女野兽,同样从蛮荒之地来到城市,相较于《金刚》已经非常完整的剧情,《巨猩乔杨》无疑在剧作方面还有不少瑕疵,但在《金刚》制作团队的再次操刀之下,15-6年的技术发展在这部电影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更为精致的微缩模型,景别结合,怪物与人类的互动,更精美的遮罩绘景,种种特效手法的运用让《巨猩乔杨》成为了1940s年代末特效运用的集大成者。

    剧透预警

    《巨猩乔杨》如同金刚一样,讲述了一个巨大猩猩来到城市的故事。乔杨小时候被女孩吉尔收养,因而成为了她的好伙伴,吉尔长大后,一位来非洲猎狮的好莱坞夜总会老板麦克斯和他的朋友格雷戈发现了乔杨这个巨大的猩猩。麦克斯认为乔杨的表演可以在好莱坞大卖,而格雷戈则喜欢上了聪慧的女孩吉尔,在麦克斯的劝说之下,吉尔签署协议带乔杨前往城市演出。
    乔杨和吉尔的演出非常成功,然而渐渐乔杨厌烦了在众目睽睽之下的表演,并在一次表演中对观众发火。
    格雷戈和吉尔商议一起返回非洲,但是就在此时,乔杨在笼子里被几个流浪汉激怒,大闹了夜总会,经此一事,法庭决定要枪毙乔杨,格雷戈,麦克斯和吉尔制定了逃脱的计划,麦克斯误导警察让吉尔和格雷戈载着乔杨离开,逃亡的路上,他们撞见了一场孤儿院的火灾,两人和乔杨救下了孩子,而乔杨的善举也让他免于了枪毙的宿命。

    最后,格雷戈和吉尔结婚后回到非洲,和乔杨一起过上了没羞没臊的生活。

    《巨猩乔杨》的制作很大程度上受到了1933年《金刚》与《金刚之子》成功的鼓舞,电影于1945年开始构思,拍摄历时14个月,虽然制作者对这部影片倾注了很大的心血与期望,但影片的票房不尽如人意,亏损几十万美元,原本规划的续集《乔杨与泰山》(《Joe Meets Tarzan》)也胎死腹中。
    影片虽然也是讲述大猩猩的,但是与《金刚》中悲壮而死的怪兽比起来,“乔杨”无疑拥有更多人性的光辉,它对人类好奇而畏惧,而不是像金刚那样纯粹是一只力大无比的野兽。
    当然,乔杨丰富的情感得益于10余年间技术的进步,更栩栩如生的表情也让观众能捕捉到猩猩的喜怒哀乐,也能更加将情感依附于乔杨之上。
    虽然票房不行,但影片的视效还是得到了奥斯卡的认可,影片本身也作为定格动画的经典代表作被人铭记,1998年的翻拍版本中,年轻的塞隆女神饰演吉尔,同动画特效+皮套制作出的新一版乔杨展开了一场新的冒险。
    值得一提的是,《巨猩乔杨》除了制作团队相同之外,在《金刚》中扮演导演卡尔的罗伯特·阿姆斯特朗竟然也在《巨猩乔扬》里扮演了一位想把乔杨抓回去演出的夜总会老板,两部巨猩题材的影片中出演重复度那么高的角色,很难说不是在玩梗。
    接下来我们从影片的各个角度来介绍一下《巨猩乔杨》出色的制作与视效。
    1.乔杨的模型
    电影中的乔杨设定为12英尺高,约3.66米,比它的前辈金刚要矮上一头,1933年的金刚在骷髅岛上约摸18英尺(5.5米),而在城市中,为了能与高楼大厦的尺寸匹配,金刚的身高则被重新定制为24英尺(7.3米)。
    乔杨不仅在设定上更小,其微缩模型也不大,下图我们可以看到乔杨模型与人类的比例,电影为乔杨制作了总计6个微缩模型,相比于《金刚》中的微缩模型,影片专门开发了一种对动物皮毛进行处理的工艺(据说有一些毛发使用了小牛犊的毛发),增强了定格动画中的毛发效果,让本片的微缩模型获得了远超《金刚》的表现力。
    《巨猩乔杨》中的模型不仅拥有了更为鲜活的外观,其可动性也得到了大大的提升,这些模型有大约150个可活动部件,让定格动画师能组合出更多的动作。
    在可动关节之外,微缩模型的制作师还通过细线来控制模型的嘴部与眉眼动作,下巴也通过可旋转的螺钉用以完成复杂的嘴部运动。
    在机械框架搭建好后,模型师开始一层层填充泡沫与橡胶用来模拟肌肉,最后将带着毛的蒙皮缝合到位,便制作出了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猩猩模型。
    影片中,还有一些与乔杨做对手戏的人类模型,狮子,马的模型也通过上述工序制作,效果也很棒。
    2、影片开头的绘景
    影片开头的非洲景色中便大量使用绘景,遮罩等手法,比如下面的这个图景看似只是寻常的河边风光,其实是由至少三到四层的绘景图层组合而成的。
    通过幕后照片我们可以看到,前景是江岸的树木,中景是连绵的山脉与村落,中间空出来的河流在后期被填充上了真实的流水镜头,而远景的天空可能也有专门的一块绘景或是实拍来展现,一个小小的镜头在那个时代需要这么精密的计算与布设,对现在的电影制作者来说,恐怕是难以想象的。
    另一个绘景是吉尔的小屋,虽然远山看着非常恢宏,但是实际的场景很小,只有栅栏和后面的一点屋舍布置是实景,余下的都是绘景的叠加。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这张片场照看到叠加的边缘。
    3、乔杨的出场
    乔杨的第一次出场是当它发现了麦克斯一行人捕猎到的狮子并与狮子进行互动的一段场景。
    我们可以看出,前景的乔杨和笼子车其实都是微缩模型,而笼子中的狮子是实拍的动物,被投影到笼子里的空间之中。
    影片很真实地呈现了狮子与乔杨隔着笼子的“互动”,乔杨敲击笼子时,狮子会做出咆哮的反应,而狮子朝笼子外撕咬的时候,乔杨也会作出被咬到的表情。
    当然,这组镜头最大的难点就是当乔杨摇摆笼车,并将其掀翻的这个镜头。为了能让被投影的狮子可以随着笼子而倾倒,摄影师在一个摇晃的平台上拍摄了狮子的镜头,并计算了这组镜头中每一帧的摇晃状态,最终在拍摄定格动作时将笼子每一帧的摇摆与拍摄的镜头相匹配,完成了这个简短,却很耗时耗力的一个镜头。
    乔杨的首次亮相以一个非常有趣的组合结束:狮子窜出笼子,奔逃而走。
    这一个镜头是由两段组合起来的,乔杨掀翻笼子后,从笼子中窜出的狮子和乔杨一样,也是微缩模型。
    然后狮子跳到笼子背后,此时影片做了切换,从车后继续奔逃的狮子被换成了实景拍摄。而切换非常丝滑,如果不停下来反复观看,这组镜头所呈现的动作是很顺畅的。
    4、乔杨vs牛仔
    接着就是本片第一场重头戏:牛仔试图捕获乔杨的片段了。
    这组镜头是本片最复杂的场景之一,大量背景投影与微缩模型在这一个桥段中被同时运用。
    首先我们先来看这一组牛仔从远而近接近乔杨的镜头,这个镜头被非常精妙地分为三部分:左上侧的真人投影,左下侧的乔杨微缩模型,右边的场景估计是一块绘景。
    接下来就是牛仔与乔杨的交战了。
    我们注意到,乔杨身后其实是一块背投屏幕,里面的骑马牛仔都是真实的。
    而乔杨面前的牛仔,则是同乔杨一样的微缩模型。
    上面我们讲过,本片除了乔杨外还有大量微缩人马的模型,他们主要都是用于这个牛仔场景中。
    乔杨自然可以与同样微缩模型的牛仔互动(殴打)
    而对于投影的真人,我们也惊喜地发现其动作匹配了乔杨的调戏,这一块做得很出色。
    当然,更出色的就是牛仔试图用绳索制服乔杨的尝试
    同样,微缩模型的牛仔可以用微缩的绳子绑住了乔杨
    而对于投影出的真人牛仔,他们手中的绳索依旧能与乔杨脖子上的绳索匹配上。
    从这一张图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影片用了借位的手法,投影牛仔的绳子实际上是绑在一根木桩上,在后期处理时木桩被抹掉,而木桩在的地方替换成乔杨的手,乔杨手上的那一截绳索变成了真的微缩绳子。
    当然,为了能保证定格动画中绳索姿态的控制,微缩绳子实际上是细小的金属丝。
    下面这张图片对绳索的处理更自然,很难让人分辨出真假绳子的分界。
    5、夜总会亮相
    乔杨在公众面前的首次亮相也非常震撼,下面这个巨大的舞台场景由微缩模型,绘景与真实场景表演的叠加。
    更令人称道的不是这个布景,而是下面这个移动的镜头。我们可以看出这个镜头的前伸并不只是单纯的放大,而是穿过了层层布景,并刻意指向了影像的聚焦之处。
    为了实现这个复杂的镜头,影片采用了立体的多层绘景,以匹配远近镜头所看到的不同景观。
    然后就是作为本片招牌的镜头,乔杨托举起弹琴的吉尔。
    这个镜头的难点就是乔杨的旋转动作需要匹配吉尔实拍的旋转,这在当时也是个非常耗时的工作,需要把微缩模型拍摄的每一帧与实景的每一帧对应。(和前面说的狮子场景类似,影片后面也有多个类似的手法)
    乔杨亮相的另一个场景就是与壮汉们拔河的比赛
    这一段和之前的牛仔套绳用了相似的手法,投影的壮汉拉绳(绳子被固定在一根柱子上),然后前景的微缩乔杨通过借位的方式隐藏了投影绳子到真实微缩绳子的分界线,并在动作上与投影匹配。
    6、大闹夜总会
    下一个乔杨的精彩场景就是乔杨大闹夜总会的桥段。
    在破坏之前,乔杨爬上了假树,而人们在下方奔逃,不得不说这个俯视角度的构图很有趣(后面的“孤儿院”场景也有诸多此类场景)
    然后便是一个很有创意的,跟随乔杨视角的第一人称荡藤蔓的镜头。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定格镜头的最大挑战就是乔杨身在半空,而为了能拍出定格的一帧,必须要用支撑杆来固定乔杨的每一格镜头,并保证连贯的镜头需要看上去仿佛真的在荡绳索一般。
    之后便是乔杨与狮子的第二次对决,这次同样是用到了真实狮子远景+微缩模型狮子同乔杨打斗的手法,但这一场景里,不同于之前狮子灰溜溜地遁逃,群狮向乔杨发起了猛攻,微缩模型之间的打斗也更加激烈。
    值得注意的是,在乔杨打碎狮子笼的加厚玻璃时,那几帧应该也用到了一些手绘效果来表现玻璃的破碎。
    这一场景最后以乔杨推倒柱子,让整个场地坍塌为终结,作为背景的毁灭场景完成得非常到位,整个毁灭的微型布景直径有30英尺(9m)。
    巨树的坍塌,玻璃碎裂,火花四溅,所有这些看似混乱的毁灭被按部就班地与乔杨的动作匹配,完成了这一幕的收尾。
    7、孤儿院场景

    最后一幕的孤儿院场景在业界有着很高的评价,不仅因为其中用到的技术手段(大部分影片前段已经用过),更是因为这段定格是一个完整的,能调用情绪的片段,而通过特效将这种紧张气氛传递出来,特效便已经融入到了电影的主体叙事之中。

    最后这一幕中,影片从黑白基调变成了红色调的颜色,这是为了让最后一幕都被渲染上火灾的色彩,这种手法在早期默片中被经常使用,白天用偏黄的色调展示,夜晚用蓝色调展示,而对于进入有色电影但依旧黑白呈现的《巨猩乔扬》来说,这一幕的红色基调选取有一种复古的质感。
    整个场景,包括载着乔杨的卡车,树木,还有熊熊燃烧的孤儿院房子,都是微缩模型。

    在吉尔和格雷戈冲进孤儿院救人的这一段中,也用到了多个图层叠加以构造紧张的气氛。

    比如上面的这张图,或许只有中间那个供人行走的楼梯是实拍,其余部分都是背景投影。

    而为了让火灾现场更为真实,一大簇着火的残骸从镜头前飘落,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一块微缩的着火材料,从镜头前飘下来模拟烈焰燃烧中坠落的残骸。
    当然,这一幕的主人公还是乔杨,乔杨爬到树上的这一段镜头使用了6个乔杨模型中最小的4英寸模型(10厘米),以更好适配镜头的运动。

    这一幕可以说是前面技术的叠加,微缩模型的乔杨与孤儿院,火焰效果的叠加,与人互动的分屏效果,背景投影等等,都在最后一幕中呈现出来。

    这个孤儿院场景部分倒坍的场景同样是微缩模型,孤儿院模型被放在一个巨大的摇杆上,通过摇杆的震动让一些预先准备好的松动结构脱落,达到了建筑部分损毁的效果。

    这一幕的高潮发生在乔杨救下最后一个孤儿院的孩子这个场景。这个孩子在孤儿院楼顶攀爬,乔杨救下了她却被火困住,我们注意到这个婴儿同样也是微缩模型。
    乔杨最终脱困的方式和前面荡绳索类似,是随着树被烧断而坠落到地面,镜头同样采取了主观跟随的拍摄方法,前景的乔杨和背景投影不断逼近的地面让这一场景充满了真实的冲击力。这一个镜头的完成度相当之高。
    最后的孤儿院土崩瓦解,乔杨保护了小女孩。
    总之,本片在视效上的呈现还是足以令人满意的,乔杨的动作,毛发效果与表情相较《金刚》有了极大的进步,虽然票房不佳,但本片也凭着扎实的效果在定格动画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个奥斯卡最佳视效系列,与其说是一系列影评,不如说是我的观影笔记,这些曾经闪耀在电影特效史的作品,很多因为年代久远而变得无人问津。我写这些观影笔记,主要出于对古早视效史的兴趣,若是有对于特效史感兴趣的人们,不妨一起讨论一下。

    查看更多奥斯卡最佳视效系列影评,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