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麦乡,每年有260多天是雨雪天气,每年的11月初至次年5月底大雪封山。由于光照时间短等气候因素,玉麦的地上长不出庄稼、青稞结不了穗、土豆只有拇指那么大,各种物资供给全靠从山外运进来。在这样的地方生活,既要忍受物资的匮乏,也要克服一年有大半年与外界隔绝的孤苦。
图为玉麦乡老乡长桑杰曲巴 宁世群摄于1994年
1959年,玉麦乡成立的时候,卓嘎、央宗的父亲桑杰曲巴担任了第一任乡长。
交通不便、贫困苦寒……大多数群众都因为生活困难陆续搬迁出去。从1963年到1996年,长达34年时间里玉麦乡只剩下了桑杰曲巴一家人。
在这座高原孤岛上,桑杰曲巴的妻子走了,小女儿也走了,大儿子贡觉扎西结了婚搬去了山外,小弟嘎尔琼被桑杰曲巴送到山外读书。
图为20世纪90年代,卓嘎(右一)央宗(左一)与父亲桑杰曲巴
从此,玉麦只剩下一家三口人,桑杰曲巴是父亲更是一乡之长,女儿卓嘎和央宗是仅有的两位乡民,一栋房子是他们的家,也是乡政府。
打那时起,玉麦有了一个外号“三人乡”。
年幼时,卓嘎和央宗姐妹在艰苦的生活中一度萌生离开的念头,几次央求父亲“我们到山外去吧!”
“你们想离开,我不强留,我是永远不会离开这个家的。我们走了,这个家就没有人守护了!”
桑杰曲巴的执着究竟从何而来?
因为在桑杰曲巴看来,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家和国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放牧,就是对国土最好的守护。
春来秋往,“三人乡”在外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中走过了沧桑岁月。
图为玉麦乡曲巴(右一)一家 宁世群摄于1994年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这是身为共产党员的桑杰曲巴给卓嘎、央宗最刻骨铭心的教育。
一天,桑杰曲巴亲手缝制了一面五星红旗插到屋顶上。他告诉姐妹俩:“这是我们中国的国旗,比我们的生命还重要。”
从那时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这片土地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从那时起,卓嘎和央宗渐渐明白,守护脚下的这片土地,就是守护国家。
1988年,年老的桑杰曲巴退休,卓嘎当了乡长,央宗当了副乡长,守护玉麦的使命交给姐妹俩,这一干又是23年。
1996年,两户人家从扎日乡回迁到玉麦,隆子县向这里派了两名干部,玉麦由此彻底告别了“三人乡”。
这一年,卓嘎、央宗姐妹入了党,玉麦因此有了乡党支部。
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父女两代人用自己的行动,兑现着对家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
祖国没有忘记他们
“生活艰苦,日子孤寂,但有祖国,家就有希望。”央宗说。
玉麦河日夜不停地流淌,见证了玉麦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2001年9月,玉麦通往山外的公路终于修通了。
2004年,玉麦乡开通了两部卫星电话,玉麦乡从此不再封闭。
2007年,手机信号覆盖了玉麦乡。
2009年,玉麦乡微型水电站建成。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电器家具走进这个偏远山村。
2011年,玉麦公安边防派出所成立。守边的村民们有了坚实的依靠,这片面积广大的原始森林也有了一支强大的保护力量。也就是这一年,卓嘎不再担任乡长,她又回到了牧区,继续自己的放牧生活。
2011年6月26日,玉麦乡宽带工程建成开通,为当地电子政务、远程医疗、数字教育、科技普及等信息化应用开辟了信息通道,架起了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息桥梁。
2011年底,玉麦人均收入过万元,成功实现脱贫。
2017年,玉麦乡人均年收入达到55803.6元,远超西藏平均水平。
2018年,玉麦乡标准化民居建设完成;幸福玉麦接通“大网电”,小水电、煤油灯都成了历史。
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卓嘎、央宗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党中央的特殊关怀,姐妹俩谋划着想把这里的喜人变化告诉习近平总书记。
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姐妹俩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在父亲的带领下,一家人不畏山陡路险、交通闭塞,扎根玉麦几十载为国守边的故事,讲述了玉麦乡从当年的“三人乡”到如今9户32人的喜人变化,表达了同乡亲们一起继续坚持放牧守边、报答党恩的决心。
2017年10月28日,卓嘎、央宗姐妹这辈子最幸福的时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她们回信了!
“看了来信我很感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勉励说,希望你们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没想到总书记这么快就给我们回信了。”卓嘎、央宗热泪盈眶,怀着无比崇敬和感恩的心情,姐妹俩将回信装裱起来挂在了客厅正中央。
尽管作品体量有限,但是思想和艺术高度超出同类题材的《守岛人》。《守岛人》只是直接表现了人物守护国土的各种感人事迹,而没有挖掘出更多东西。给人的印象仿佛是,人物事迹只是朴素爱国情怀与诸种偶然因素所共同促成的缺乏深厚土壤的“盆景”。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不存在超越阶级的国家也不存在超越阶级的爱国。在本片中,爱国的阶级性被体现出来。父亲在女儿经历九死一生后谈到他一直随身保存的铁钩的来历:农奴主曾用这把铁钩插进他的锁骨。而康米和PLA的到来使他过上了“人”的生活。对于一个没读过书的边民,他其实没有太多朴素爱国情怀,并没有“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高尚觉悟。对他来说,国家、国旗是代表的毛和康米,是代表的解放和保护他的阶级的力量,而他维护国土和国旗则是在维护自身的阶级解放。
我之前觉得这种类型片又飘又空,离自己很远,这次却深深感动于这部电影主人公的执著与坚守。 桑杰曲巴一家,独自驻守玉麦的生活,充满着艰辛、孤苦和危险。 桑杰曲巴的妻子,因为长期艰苦的生活和没有医疗条件,早早去世;两个年幼的女儿,在父亲去巡山的夜里,听着狼嚎,恐惧地相拥取暖,哭着睡着。 桑杰曲巴带着油漆桶,把能走到的地方,都刷上了国旗。 他的心思很简单:家就是国,国就是家,保卫祖国的国土,就是保护自己的家。
在守护家园的过程中,桑杰曲巴碰到过涂抹国旗的不法分子,还因此身负重伤。 即使这样,他也没有丝毫动摇,面对女儿“为什么别人不来玉麦”的质问,桑杰曲巴只求自己问心无愧。
随着女儿渐渐长大,桑杰曲巴说出了坚持下去的原因:是解放军给了他自由,帮助他成家,他用一生的坚守来回报,无怨无悔。
没有从旧社会走过,就不会理解对新生活的感恩。现在的大多数人,几乎没有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记忆和经历,所以应该很难理解桑杰曲巴一家两代人的执著。
在一切向钱看的现在,底线变得几乎不可见,似乎什么都可以为了“钱”而让路。桑杰曲巴一家知恩图报的简单信念,单纯而质朴,就像一块稀缺的璞玉,散发着微弱却恒久的光,照进了每一个受触动的人的心中。
今晚,一部几乎是全部藏语对白的电影{我的喜马拉雅}意外的令我驻足观看,到最后,随着悠扬深情的藏语歌曲响起,我已泪流满面,感动于这部电影的所有演员的诚挚演出,感慨于这部电影原型人物深厚的家国情怀,更加感叹的是祖国母亲的日益强大! 电影{我的喜马拉雅}是以藏族同胞桑杰曲巴及其两个女儿卓嘎和央宗姐妹为原型创作的。仁青一家居住在中国边境线上玉麦乡境域,平均海拔3650米,居住环境恶劣,最初,被称为“三人乡”。一家人用行动践行了“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爱国主义情怀,用全部的爱和忠诚,见证并创造了玉麦乡新时代的繁荣。 玉麦精神渗透并体现在整部影片当中,剧中原型卓嘎和央宗姐妹跟随父亲放牧守边34年。藏族演员真实、质朴、鲜活的表演,将普通人的家国情怀递进式逐步呈现在我们面前。 电影在优美、抒情的藏歌中落下帷幕,也把无私奉献的深厚爱国主义情怀根植于我们的心中;此时,祖国正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我们要从自我做起,听从指挥,科学防控,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相信最终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