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个不相信真情的时代。或者说真情太少,且我不相信它在我身边。 第一次看这片子是不到十岁,在电视上看几个桥段。情节没掌览全,只记得宁静美丽的大眼睛一下子攫住了我的心。到我在优酷上搜这片子来看,之间的二十年中,一直把这片子想象成为:猎奇外国男追清高中国女→中国女深谙现实,拒绝→但是外国男锲而不舍,中国女感动,二人暧昧一段时间→最后还是分手→外国男伤心欲绝,促成终生难以割舍的情结。。。。 就说我是爱意淫的人。我编出的这杯具色彩的蓝本岂不是比童话更揪人愁肠啊。 所以今早上看完全片我嘴巴张得很大,没想到意淫二十年的片子原来是部童话。那个时代的电影。可能就喜欢这样和谐梦幻的调调,随处充斥不现实。 整部电影平淡无奇,只有宁静一人在那里熠熠生辉。说是为中国女性谱写的颂歌一点儿不为过。生活环境和时代导致的没文化的挑水女,以及与生俱来的勤劳、聪慧、隐忍、敢爱敢恨。。。导演过于偏爱阿玲,让她拥有了千年中国女性最闪光的特质。不禁质问现实,现在的社会还存在这样的人物嘛? 一系列展现中国传统风貌的视觉元素。水井,水桶,红布条绵延二三十米,油光锃亮的大辫子,光脚走在石板路。。。阿玲那双会说话的大眼睛,是比大辫子更诱惑人的活态因子。纵使影片拍摄出来的乡土再美丽,造成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男女猪脚在一起的不可能性只会更大而已。门不当户不对,搁到外国人那里同样是箴言,更何况中国门当和外国户对的奇异多彩搭配。 不般配就是不般配。不对等的政治经济文化之下产生的爱恋,尊严和地位也不会对等。也许是我过于自尊了,但是过分的自尊来源于什么?照样是各个生活层面中显现出来的不对等。片中阿玲挑着扁担去投靠阿托、遂被塞了钱是尊严的侮辱,好在阿玲用她坚忍而温婉的倔强捍卫自己的尊严——只是一个不屑地目光,霎时间所有的金钱、权利、别墅、佣人。。。。都在她美丽双眸之眼白的一瞥下黯然失色。世间安静得,高傲得,只剩下阿玲一个人的曼妙背影。阿托求朋友收留受挫、给阿玲使脸色让她穿上木屐也是尊严的侮辱,这一次,爱他至深的阿玲默默接受了这种侮辱,弯下腰蹲在地上委曲求全地穿上木屐。这一刻是尊严的屈从,也是爱的靠近。她已经越来越愿意为了心上人付出一切。 好在编剧和导演为这一切的不搭调找到了解决途径:让男人变穷,女人富有,缩小贫富差距,逐步走向共同富裕。阿玲的婚姻改变了传统社会——至少是雀仔园社区——对跨种族爱恋的偏见,阿玲得到了周围人的认可,于是麻雀变凤凰的传说瓦解,完成了一山女霸王向山下衙门寻求投资融资的经济利益合作关系的角色转换。看来导演也明白再美的仙女也得有钱有权不然只能受人欺凌没有经济地位女人终将成悲剧这一真理,剧本写到这一刻也无法为灰姑娘的童话自圆其说,他拼命将阿玲朝落难公主的方向上靠, 是为贫贱挑水工高贵血统配得上白种公子哥儿作个佐证。 末了提出的问题:倘若现世女子不似阿玲一样有人脉,有疼她的干妈世袭给她雀仔园女王的尊荣地位——那阿玲又是什么?女人没有钱怎么有尊严?那就只能靠智慧和心机。总之是,人活着,靠自然属性远远不够,要想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成的社会中立足,必须得到社会认同。阿玲首先是具备了高调的自我价值与自我认同,逐一征服周围的人群。相较其童话式的恋爱,这并非不可模仿与超越的神话。女人就要像阿玲这般,有底板,有底蕴,才能有底气。
— 影片是1996年珠影廠和澳門蔡氏兄弟影業聯合製片的。蔡氏兄弟即蔡元元、蔡安安兄弟,蔡松齡的兒子,出演過《雞毛信》《林家鋪子》《烈火中永生》。83年協辦深圳電視台,聯合製作了電視紀錄片曹雪芹在西山的故居〉,84年1984年蔡氏兄弟到了珠海,1985年2月成立了首家集體所有制的影視文化企業「珠海特區影視文化中心」,編導了《南海明珠》、《家鄉的榕樹》等幾十部電視劇。1989年,蔡氏兄弟又成立了“蔡氏兄弟(澳門)影業公司”蔡安安任董事總經理,拍攝了《夜盜珍妃墓(上下)》。(以上資料來自百度百科和蔡先生的訪問)蔡氏兄弟也是這部電影的編劇和導演。
—故事的藍本是土生葡人飛力奇的小說,初版發行1994年,1996年(即電影出街的年份)發行了中文版,港大出版社2004年出版了英文版The Bewitching Braid。故事開始的年份是1931年,因此書中重要的劇情轉折點是1931年8月1348日二龍喉公園火藥庫的爆炸。影片詳細地勾勒了這一事件,並設置了華人長者讀報紙,雀仔圍住民圍觀的情節。另一個有趣的設置是,男女主人公一起去觀看好萊塢電影,有華人長者用葡語配音。這些橋段頗可以投射出影片作者對1930年代亦或是20世紀華洋雜處的社會中文字-語言-信息傳播的情況頗有了解和用心。
— 30年代的背景是關鍵的,因為中日戰爭,這也是澳門歷史的變動期。影片對此有觸及。
— 談到語言就不得不提到,影片中洋人操葡語,華人則大多操標準普通話,例外之處是一位演員(男主人公家傭)有明顯廣東話口音,女主人公和賣買頭髮的大金牙(通過對白我們可知道她遊走省港澳各地,賣蛋家人的頭髮給戲班)對罵時有講幾句廣東話,男主人公在求職時說了一次英文,以及兩人定情時唱的《梁祝》粵曲。程美寶教授曾經在一個演講中談到珠影廠的拍片語言問題。
— 《梁祝》是重要的隱喻。女主人公做了蟹給男主人公,兩個人擺出蝴蝶的形狀,這時出現了配樂,是小提琴梁祝協奏曲。
— 女主人公的職業是挑水工,媽媽則是雀仔圍的話事人。前者是澳門作為一個「中世紀城市」衣食住行的一環,後者體現出的母系色彩有待繼續觀察學習,畢竟澳門的華人中蛋家比重頗高。
— 不同於《伊莎貝拉》《骨妹》《海上花》(楊凡版)《馬達·蓮娜》等以澳門為背景的影片共同的母題——消失或背叛的愛人(一場貪歡或一段虐戀後離開了澳門),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迎來了happy ending. 另一個有趣的參照是1957年英文小說《蘇絲黃的世界》(61年改編電影,香港上映),後者是一個華人妓女和英國畫家的「愛情故事」,而在影片中,女主人公反覆強調的是:「我不是妓女」。兩者的情節也多有對應。
— 有資料稱這是第一部「澳門電影」,但沒有詳細說明對於「澳門電影」的理解,也有資料稱這是一部99獻禮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