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彼得大帝 Conquest of Peter the Great(1938)

彼得大帝 Conquest of Peter the Great(1938)

又名: 彼得大帝(下集) / Peter the First Part II

导演: 弗拉基米尔·彼得罗夫

编剧: Nikolai Leshchenko Vladimir Petrov Aleksei Tolstoy

主演: Nikolai Simonov Nikolai Cherkasov

类型: 剧情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苏联

上映日期: 1938(苏联)

片长: 96分钟 IMDb: tt0030011 豆瓣评分:0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本片根据托尔斯泰同名小说改编,展现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彼得大帝的当政初期的事迹。影片分上下集。上集讲1700年俄国为了收复波罗的海,跟瑞典在北方进行了战争。俄国战败,彼得大帝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改造军队,最终打败了瑞典。之后顶住贵族的反对,进行改革。下集讲瑞典再次进犯,被彼得大帝阻住在波兰塔伏依地方,双方激战,俄军击退瑞军。罗马教皇为了使自己的同盟者瑞典免去遭受破产的命运,派大使...

演员:



影评:

  1. 这是苏联在1938年上映的电影。

    还是在孩童时代就听说过这部电影。听过电台上播放的电影录音剪辑,也看过小人书。前两年找到这部影片后,一直没有机会看。今天看起来别有一番味道。

    这部影片是根据阿.托尔斯泰同名小说改编。他是一位立场很复杂的作家。早期对十月革命不理解,流亡到巴黎。1923年回到苏联。他的作品一半写于沙俄时期,一半写于苏联时期。比如那本著名的《苦难的历程》,第一部写于流亡巴黎的1922年,另两部写于回国后的1928年。和他的其它作品相比,这部《彼得大帝》并不是他很出色的小说,开始动笔的时间是1929年,直到他去世的1945年仍然没有最后完成。小说的内容里中免不了传播了苏联治下的正能量。

    这部影片从1700年彼得大帝被瑞典打败开始叙述。此役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8000精兵打的彼得大帝全军覆没,15000人阵亡,瑞典那边只死了667人。经过这场战争,彼得虽是败军之将,却丝毫没有颓丧。他痛定思痛,认识到一是俄罗斯的军队组织混乱,军无斗志,二是没有自己的海军。于是他大力整顿军队,并从荷兰等国聘用造船的能工巧匠,建立了一支崭新的海军。至于资金从哪儿来,彼得想出了一个绝招,从贵族和商人那里强行征收。影片中我们看到那些大胡子贵族和商人纷纷哭穷,彼得却不为所动。对他们许下了个虚愿:“将来我会翻倍还给你们!”就这样,在贵族们剜肉般的痛苦中,他筹集了二百万军费,开始大力整顿军队。

    在影片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彼得注重培训军官,亲自授课并且随时考试。一天,他叫起来一个公子哥提问。这位如同咱们现在的小鲜肉,青春靓丽。站起来之后,先把外衣和帽子递给仆人,每听到一句提问,总要拿起那具华贵的手持眼镜,煞有介事的端详一番。然后一旁的仆人轻声告诉他答案。不料想这位兄弟有点耳背,招呼仆人“大声点”。彼得看到了这番表演,又好气又好笑。下令仆人担任军官,这个公子哥则在他手下当士兵。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确实有过,彼得用人很少门第观念,向来是不问出身,只看能力。就这样,一批真正有才能的人担任了军队的领导,军队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

    影片描述了1809年俄国和瑞典的又一次战役。彼得亲临前线指挥。俄军攻城不利,败退下来。此时彼得一个健步跨出战壕,高举指挥刀,声嘶力竭的喊出了那句著名的口号:“弟兄们,城里有酒和女人,冲啊!上帝保佑我们!”话音刚落,俄军立马回转身来,一拥而上,大胜。战场上在双方军力相当的情况下,士气最重要。彼得大帝深谙其道。他当然不能喊出党员跟我冲,所以,能够最充分调动军心的,除了200块大洋,就是那两样东西了。

    彼得大帝年轻时受尽磨难,被逼出宫,揽尽人间冷暖,也曾游历欧洲各国。这些经历加上他自强不息的性格,也为他日后的大展宏图做足了准备。在影片里,他这样说:“我为了祖国,不惜牺牲自己和人们的生命。多少年来,我用火热的斗争来寻求真理。”我相信这是他的心里话。当然他所说的”真理“不外乎历代帝王所追求的伟业。他为了俄罗斯取得出海口,和瑞典也和奥斯曼帝国进行了几十年不懈的战争。为了将俄罗斯融入欧洲,他在波罗的海的港口上说:“我要在这里建城。”因而创立了彼得堡。影片中的丹麦大使这样赞美他:”陛下打开了通向欧洲的窗户。“当然他的步伐中也包括了无休止的侵略和扩张。例如对中国准噶尔地区的觊觎和野心。他的一生就是不断征战的一生,终于使得俄罗斯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他的这些贡献得到了俄罗斯人民及其后世的尊敬和纪念。

    彼得大帝不是一个天真的理想主义者。而是一位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一个运筹帷幄的军事家。所以在他君临天下的时候,时时关注并困扰他的就是权力。权力是他实现治国理想的可靠保障,也是他评定内乱的工具,更是他满足私欲的利器。早年所遭受的索菲亚的屈辱给了他很大的刺激,也使得他刻骨铭心的认识到权力的极端重要。影片描述了他儿子阿列克谢·彼得罗维奇一直在谋划着搞宫廷政变的事。彼得是何等样人,对此早已心知肚明。影片中,他质问儿子:“你是什么人?是我事业上的朋友,还是我死后的破坏者?”在这个场景中,很细致的描绘了他对儿子又恨又爱的那种情感。可是一旦令他必须在权力和亲情中选择一样的话,彼得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前者。细想起来,我们仿佛置身于玄武门之变和戊戌变法的情境中。我早年曾有诗曰:“自古忠臣出逆子,从来君主少亲朋”。说的就是这种情况。看来全世界的皇帝碰到的烦恼都差不多。当皇上的代价就是舍弃亲情。此外,对于其它各种政变阴谋,彼得丝毫不手软的镇压下去。苏里科夫有一幅名画《近卫军临刑的早晨》,描绘的就是一群近卫军妄图兵变失败的情景。画面上,彼得骑着高头大马,在一旁魏然而立,沉静高傲自信。冷眼看着这帮即将被杀头的倒霉蛋们。

    后世对于彼得大帝的评价各种各样,千姿百态。我所记得的是恩格斯曾经这样说过:“彼得大帝是一位真正的伟人。”

    这部电影由上海译制厂在1952年译制并配音。和之前东影的配音有些区别,就是话语中少了许多东北味。也许是初试锋芒吧,温西莹、邱岳峰、苏秀的台词稍显生涩。当然这和剧本的翻译也有关系。

    本人评分: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