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冯当官的时候已经年过六十,当的是县令,当官的目的很明确,为了立功,这看起来怎么有点变味了,红果果的沽名钓誉啊。路上下雨,家仆说先生过来躲雨啊,老冯置若罔闻偏要东张西望,结果被泥石流砸伤脚,编剧来这么一出桥段,除了告诉观众老冯很蠢之外就是浪费观众的时间。还没到县城,前任县官就主动跑来送上官印然后跑路。老冯在懵逼中接过了官印,县城的概况就是穷恶险乱,要饭的都绕着寿宁走,老冯听得头皮都发麻。美女的老爹兄弟都被老虎吃了,哀求老冯铲除虎患,老冯收了人家的鱼和蔬菜,就去找那个会制作捕虎笼的土匪帮忙,土匪头子正好是老冯的粉丝,看到老冯是纳头便拜,认了师傅,捉住老虎,风光回城。寿宁三患一下子少了两患。监狱里人满为患,持有刀具的都会被当做土匪抓进来,想起天朝前几年曾发布法律,购买菜刀要求实名制,历史真是惊人的相似。两头牛打架,死了一头,闹起纠纷来,老冯的判法是,死牛分着吃,活牛两家共用,话说这牛干两家的活不得累死啊。有消息说倭寇突破外围关隘防御即将攻击县城,老冯提着弓不带箭就去防守,样子帅帅的,专往人多的地方挤,这样能走得慢一些,不过没什么仗打,倭寇都被徒弟打退了。片尾特意看了演唱主题曲的人,不出所料,果然是阎维文。 总评二星4分,冯梦龙是明末著名的文学家,学者,他所写的最出名的三部作品是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这三部作品与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二拍,什么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人逢喜事精神爽都是冯梦龙的经典语录。这个人最大的成就在文学方面和做学问方面,也是名垂千古的原因,遗憾的是本片明显不打算讲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只记述了他在寿宁为官四年的事迹,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兴办教育,改善治安,抵御倭寇,调解纠纷,做一个好官该做的事,没有犯男人都会犯的错,获得了当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片尾罗列出冯梦龙的几十本代表作,但是毫无意义,给几十秒的封面镜头能反映得出什么内涵。 看到主演是阎维文的时候还以为是同名同姓,结果还真是那个唱歌的,没想到还演起戏来了,还算过得去吧,不算差。
同发中色论坛
很久没有见到这么好的古装剧了,这剧是2017年出的,我却一点都不知道。这些年古装烂剧欺行霸市,良心好剧无人问津,实在是太可惜太可悲太可笑了。
整部剧的场景设置古色古香,特别是冯梦龙住的地方,和那个厨房的设置,到处都充满了生活气息,我都怀疑导演是穿越回明代了。人物造型古意盎然,现在的很多古装剧,服装要么是花花绿绿的公子小姐装,要么是破破烂烂的乞丐装。所谓的古装,都是在两个极端之间来回,极少有平民装的,看着就让人出戏。这剧的人物古装造型,颜色看着既舒服,服装尺寸又贴身,更没有奇装异服,很有九十年代水浒传中的感觉,可以说是神还原了古人的装扮。还有这剧中的风景,到处都是一片青山绿水,一看就没有受到现代化的影响,着实让人为之神往。剧中还有两场中秋赏月的场景,感觉古人赏月跟今人大有不同,既比今人隆重,也比今人典雅。剧中多次出现昆曲表演,那幽幽雅雅的唱腔,听着就让人心醉。
剧情方面也很棒,冯梦龙上任之后,既没有慷慨激昂的演说,也没有新官上任三把火的举措,更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全程剧情演进,都是不紧不慢的,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将冯梦龙执政四年间的功绩娓娓道来。整个剧情和人物之间的冲突,看似波澜不惊,却都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既实在又深刻。尤其是冯梦龙和戴县丞,在看到老翁分水之后,两人之间的见解分歧。冯梦龙认为如果老百姓都能互帮互助的自治,天下将太平的多。而戴县丞认为,如果老百姓都能自治了,那要这些当官的有什么用。这实际上是两种执政理念之间的分歧,即民众、社稷、君王之间孰轻孰重的问题。
阎维文老师是以唱歌出名的,我没见他演过什么戏。他在这剧中演的是六十多岁的老县令冯梦龙,在剧中的表演张驰有度。他一个当兵出身的文艺兵,演起古装戏来,毫无违和感。他不光歌唱的好,演起戏来也这么棒,真是让人觉得很意外。???
两个当官的相遇,各问什么官职。一人说:“随常菜饭掇将来”。意思“现成”的,暗指“县丞”。另一个说“滚烫锅里下文书”。意识“煮薄”,暗指“主薄”,一个掌管文书的小吏。旁边一个村民听闻,随即来了一句“乡下蛮子租粪坑”。两人疑惑而询问,答道:“典史(屎)”。
此段子出自冯梦龙编著的《笑府》,个人理解旨在讽刺文人做官,没什么政绩,整天搞些无聊的谐音梗,2019年的李诞都看不上。不过,同时记住的两个官职均在这部电影里对号入座了。县丞相当于副县长。典史相当于派出所所长。电影中也有情节侧面反映,典史归吏部所属,由上头指派,县令没有任免的权限。没点背景知识确实感受不到该片知识点满满。虽然“梦龙兄”这个叫法确实是个槽点,但名与字是会根据对象的不同选择使用的。不是说一个古人不用他的字称呼,就是不懂历史,没文化。
说起冯梦龙,大家普遍更熟悉的是《三言二拍》中的“三言”(二拍是凌濛初两部作品的简称),所以很多人对于没有对冯的文学性进行诠释表示很大不满,殊不知有关冯梦龙的史料甚少,且在很长一段时间不受重视。他的书被禁过,据说国内曾经一度失传,而后又从日本引进回来才失而复得的。新文化运动时在鲁迅先生的研究后,这位通俗文学集大成者才逐渐恢复地位。想要将冯梦龙文学的一生在不瞎编的前提下拍出来,恐怕是无米之炊。此片,想必也是大量参阅了珍贵的《寿宁待志》才敢拍摄的吧。
本人并非历史学者,看过冯梦龙的《警世恒言》后对这位明代白话文人起了兴趣,断断续续阅读他的众多作品,并额外看到一些资料了解这位牛人。对于片中情节,大致为学术界公认。61岁跋山涉水翻山越岭从苏州到寿宁,除虎患,抵倭寇,修学堂,根据当地情况断案(电影中一笔带过的“断牛案”,更著名的有一个“三望洋断案”),并把这些如实记录在县志《寿宁待志》上。
李长蛟的情节可能来自于民间传说。
慧卿这个角色设计值得商榷。历史上确有“侯慧卿”其人,据说是冯梦龙年轻时在风月场所对她流连忘返,因而对民间曲调大多了解,而后编著了《桂枝儿》。但这个是冯早起的作品,慧卿在冯60岁后的接触,时间是对不上的。一个父亲和丈夫在罹难后的女人,就算仰慕新县长的才气,但一来就送鱼送肉,主动照顾,还想要做妾,未免显得性格轻浮或逻辑单薄。
此片仍然反映出了明末官场的腐败,好一句“自苦穷民不穷官”。无论何时何代,当官要是抱有此种观念,也不怪别人恨之入骨了。
另外,一个情节,令本人啧啧称赞。冯在学堂上说,朝廷要增加赋税,工作职责要收,可老百姓穷苦不堪,情感上不愿收,内心痛苦矛盾。在座一个学生,标准化的举手动作,问“不知这些与科举考试有无关联?”冯以王阳明《传习录》——有良知后而治天下为解答。这个回答虽然掷地有声,但令我更触动的是提问。今天,互联网时代,科技按照摩尔定律的速度发展,课堂上依旧会发生相同的事情:一名老师想要给学生讲些书本外的知识或道理,而学生默默地想,这与我高考有什么关系?教育之悲哀。
所以,总体来说,该片基本符合史实,讲述了一位明代文学家在立德,立言后,成功立功,实现了传统意义上的“三不朽”。看似娓娓道来,实则信息量很大,知识点丰富。对于当时社会的刻画,从政工作应有的样子和昆曲的表现,可圈可点。个人认为评为国产冷门佳片不为过,对历史和古人传记感兴趣的朋友,放心观看。
冯梦龙,一代大儒,感人至深。 这部片子,说的是明代冯梦龙在福建寿宁做县令的一些故事。冯氏所思所为,看过如沐春风。冯氏考科举屡次不中,在家著书立说,著作等身,天下闻名。思念三境界,被举荐任寿宁县令。舟车劳顿,草草到位。所见市井凋敝,民不聊生。寿宁三大患:倭寇、虎患、匪患。冯大人单身一人上深山访山寇,欲邀其助力除虎、剿倭。贼子有未泯之良心,被感化招安,后捉虎有功,剿倭得力,为民除害。冯氏又以爱民之心立性善之法,化民除恶,整理民俗,弘扬公德。又断绝官患,还民清明,治县“成绩显然”。
故事真假在其次,艺术剧之情境惹人遐想。其中人物之淳朴真切,自由自在,公堂向民开,大人解民忧。上下通畅,往来有常,其乐融融。冯氏个人修为颇高,看尽千古社会之故事,深入人心民情之滋味,了然草民之姿态,为其小,成其大,境界高远。恰如那昆曲,声腔虽只在咿咿呀呀之数调,然听去却有无穷变化的魅力。庭院落雪,瞻之悠悠。
冯氏,大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