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少年在圣诞夜那天坠楼身亡,引发出警方,校方,媒体,学生,家庭各方之间的态度和联系,进而让大家一步一步发现事实的真相和隐藏的故事。我们生活中许多欺凌事件,其实都存在一个强方与一个弱方。而这双方的角色会随着环境会更换。也就是说,在这段关系中的弱方换到另一个关系中可能就成了强方。
影片的表演不错,这部主题就是审判,也揭示了案件的真相,原来还有同志情节啊.....影片对于青少年的教育还是有点现实意义,要勇于承担责任,要敢于面对恶势力。
很赞同小男主的观点,可能我们出身在一个并不好的环境里,但不代表我们以后的人生都要受这个环境所影响。也不代表我们要把所遭受不好的这些,发泄转移到另外一个人身上。我们完全可以让自己战胜懦弱,战胜邪恶,战胜阴暗,成为更好的自己。
电影版“后篇”已经很难再用小说思路去理解,二次创作后的剧本相当于另一个衍生版本。因为受时长制约而删减,出来的效果差强人意,角色刻画失衡成最大问题,再是庭审进程过短、质问点缀太浅,更不满井上法官应有的傲气尽失。那么,剩下的唯有紧扣小说主题:用残酷的真相去治愈受创的心灵。 在“前篇”曾思考过:电影版能否再现小说的精髓?看完“后篇”出结论:有保留但所剩无几。提到小说故事的亮点先归纳如下: * 勾勒校园社会里外虚伪群象:各方利己所作致使事态失控; * 角色刻画丰满、实感:看着一群比大人更具勇气与智慧的学生成长,小激动; * 铺垫伏笔,暗藏线索:编织出柏木卓也的鬼魅形象与神原和彦的谎言救赎; * 庭审编排精彩:提问交锋,证言冲突,臆想揣测,表露人心; 有小说光环的比照,电影版“后篇”改编成败得失会在哪里?在此值得展开讨论。 “事件”爆发后的恶意氛围被一下子瓦解有点惋惜。例如:媒体方以急功近利的茂木为缩影,他被自己的轻率与过错简单打发走了。对于法庭旁听席上喧闹的学生与家长们,只用了浅井父亲一句便镇住全场。大环境描写多重心堆在“家庭”篇幅上。 藤野家,家人从反对到同意,再到支持与协助,藤野邦子用巧用把柄要挟校方让步,藤野刚则艰难地请出纵火犯的代理律师今野努出庭作重要证供。 大出家,暴君被捕倒台后,留下佐知子与俊次相依为命,这时的俊次对校内法庭态度产生变化,他明白到只有“清白”的自己才有资格接起支撑家庭的重担。 三宅家,起初对女儿的诉求爱理不理,女儿失声之后态度180度转变,当得知女儿是举报人的秘密,母亲毅然替她掩护和全力庇护。站在三宅树理的立场,母亲的盲目都是为女儿。 浅井家,面对诬蔑松子的恶言,他们选择了宽容与谅解。 神原家,能让心灵受过重创的孩子融入新环境中正常成长,都是温柔的人家。 影片着重表达了:无论何种困境、逆境,家庭始终是未成年人最佳的避风港。 角色形象刻画薄弱,除了对主角藤野凉子安排很重戏份以外,能够深入探讨的人物屈指可数,例如有:神原和彦、森内惠美子、柏木卓也、三宅树理等。 藤野凉子又三落泪。 无论“落泪”是否为情节所需,频次高了会让人感到滥用之嫌。小说版决意后的藤野凉子很坚强、满斗心、不屈不挠,根本用不着眼泪修饰。电影版的改动是重塑了一个迟疑、真诚、洗心革面的她。 要理解电影版里的藤野凉子,首先要问:凉子有没有信任过三宅树理? 在组建法庭时,她向神原说过她“信任”三宅,所以要为三宅代言当检察官。这层“信任”另有含义,请回忆一重要细节:三宅树理在保健室肆意冷笑,让凉子听得毛骨悚然,那时凉子已经断定了三宅树理的恶意,只是没有真凭实据。又因目睹过三宅被欺凌,凉子对三宅还抱有“同情”。所以她知道三宅在说谎,而她信任的是三宅还能改过。 同样地,凉子组建“校内法庭”不但可以还大出俊次清白以及拯救三宅树理,对恢复校园秩序也起至关重要作用,所以凉子坚持哀求父亲帮忙,甚至跑出在大雨倾盆的马路上差点被车撞死,雨中被父亲拥抱着哭起来了。这段是原创情节,将为说服大出俊次和今野努出庭的难关简单攻克。 法庭提问上,凉子追问三宅:“你说的证词都是真实的吗?”三宅颤抖着嘴唇犹豫很久才回应到:“是真实的”。当三宅树理决定把自己的谎言进行到底,凉子的善意没有能拯救三宅,她再一次落泪了。 藤野凉子最后一次落泪是在神原法庭自白上,这点很好理解,呼应:“知道真相你可能会更受伤”。 神原和彦在法庭最后做了反转设定,为此小说有预留多处线索,电影版只记得一处:藤野凉子问神原如何看待4通公共电话是由谁拨打的?神原说:“是本人打的”。因为整个故事框架被压缩得非常狭小,一般观众也不难推测真相。 关于神原的性格刻画只有两处显眼描绘,一处在大出家阳台,他毫不忌讳地向大出诉说自己童年惨痛经历。另一处则是终审日证人席上的自白。小说版神原和彦策动“校园审判”的动机有两点,电影里仅保留了其中一点:自责、自我惩罚。总体而言,其角色个性被大幅削弱,印象好不深刻。 森内惠美子是个中了无名毒的牺牲品,预设好的教师人生彻底被毁。一旦被媒体冠上过“无责任心”、“失职”烙印,纵使事后能讨回清白,但重新振作的自信已拾回不来,懦弱的她只能一记愤怒巴掌打向垣内典史(此人婚姻出轨致使垣内美奈绘触发恶意),还打算给美奈绘一掌,这段也是原创情节,除了愤怒,被害者根本无力挽回那些曾经的幸福。 柏木卓也是个怎样的存在? 简单来说,你认为柏木与神原玩那个“游戏”的合理性,将决定你对柏木的主观印象。 小说里,作者用了许多角色对柏木进行印象回放,尤其用一幅《绞刑架上的喜鹊》(又名《绞刑架下的舞蹈》)将柏木的非凡描绘出神,读者脑海中能够形成一个轮廓清晰的哲学系小恶魔——柏木卓也,他的“游戏”是一种对庸俗、对体制不满的极端表现。柏木一直被用一种带神秘感、飘渺、高深莫测的映像烘托出现,电影版也有,但是并不强烈。 电影版对柏木卓也的描写仅从藤野凉子、森内惠美子、神原和彦这三个人物的记忆中呈现,他们三人都对柏木印象不好,因为柏木看穿藤野的伪善,藐视森内的肤浅,玩弄神原的诚心,还有柏木自带嗜血般的疯狂。他的“恶”被片面地弱化了,纯粹成了一个不可理喻的病态少年。 虽然失望,话说回来,小演员望月步演绎神情吻合这点倒是满意的。 表面上备受关注的法庭戏码,其实只是辅助形式,重点应在证人口述供词过程:将支离破碎的真相一点一点拼合,又在证人之间出现夹杂于证词之中各种矛盾观点表露人心。对于这些,电影版只可以也只能够保留了三宅树理发言一段。 三宅树理是一个几乎被校园遗弃的背景角色,由于脸上长着“恶心”的粉刺而成为大出一伙欺凌践踏的对象,即使浅井松子相助也始终无力反抗。因此,写举报信是复仇大出俊次千载难逢的绝好机会与手段。 直到举报事件有了端倪,家庭信箱收到一堆恶意信件,三宅树理也被恶意回馈,她肯定会感受到痛,但只有将谎言继续下去或许才能重生,这是三宅树理唯一能作出的反抗。 在法庭上,相比藤野的真诚,神原揪出“恶意”根源正中三宅的心,这才瓦解了她的怨恨。 电影版结尾改编得很治愈很阳光,三宅树理的恶意被净化了,因为说谎污蔑,向松子父母道歉;神原和彦的罪收到了藤野凉子及法庭宽恕,无从追究;大出俊次第一次表现出友善,主动向神原握手,今后的校园欺凌现象消失了。感觉结局太理想化,与小说版差距在“过于完美”,也算遗憾。 影片结束后又想了一想,如果由中岛哲也改编接拍否能再现经典?当然这是一厢情愿的YY罢了。 前篇影评: 读书笔记: (2015.06.11 HK 百老匯-旺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