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回来的路 The Way Back(2010)

回来的路 The Way Back(2010)

又名: 亡命千万里(台) / 自由之路 / 归途 / 回家的路 / 回去的路

导演: 彼得·威尔

编剧: 彼得·威尔 Keith R. Clarke Slavomir Rawicz

主演: 吉姆·斯特吉斯 艾德·哈里斯 西尔莎·罗南 科林·法瑞尔 德拉戈什·布库尔 亚历山德鲁·波托切安 马克·斯特朗

类型: 剧情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2010-09-03(特柳赖德电影节) 2011-01-21(美国)

片长: 133分钟 IMDb: tt1023114 豆瓣评分:7.9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1939年苏德瓜分波兰后不久,波兰青年维斯切克•乔努斯(吉姆•斯特吉斯 Jim Sturgess )因其所谓的“反党反斯大林”间谍行为,被送入了西伯利亚的劳动营。其时已是1940年,在严寒的西伯利亚,乔努斯结识了同为政治犯的演员安德烈,后者有一项酝酿多时的逃跑计划,美国老人史密斯(艾德•哈里斯 Ed Harris 饰)、罪犯沃尔卡(柯林•法瑞尔 Colin Farrell 饰)等人陆续加入了他们的小圈子,在一个大雪之夜,乔努斯等七人成功逃出劳动营,他们唯一知道的,是向南前往贝加尔湖,同时躲避无处不在的举报者。一路上有人难耐恶劣的气候死去,在将要抵达贝加尔湖时,一个神秘少女伊莲娜(西尔莎•罗南 Saoirse Ronan 饰)加入了他们,她的加入,令一行人预备穿过蒙古、西藏,翻越喜马拉雅抵达英控印度寻找自由的路程又平添了几许困难……

演员:



影评:

  1. 昨晚看电影『回来的路 』The Way Back已经很晚了,但是居然一口气看完,全无睡意,而后来居然还热泪盈眶,半夜三更的被一个不管岁月还是经历都离开我们很遥远的真实故事感动万分。

    这是一部很低调的影片,讲述了1939年一个因政治罪被判刑二十年的波兰青年从前苏联西伯利亚政治犯集中营『古拉格』逃跑的故事。 感人至深的地方在于影片并没有深刻揭露当时红色恐怖的时代,而是将重点放在波兰青年如何越狱,冒着生命危险,跋涉4千里的风雪和荒漠最终逃亡到印度的故事。 不管什么时代,反映人性光辉的电影永远是超越时代的感人作品,即便这个作品离开我们的年代久远。

    一开始,电影通过记分钟讲述了波兰青年如何被老婆出卖而被判刑20年的背景,然后展示了西伯利亚监狱的绝望无助的生活,让我们想起了中国文化大革命的那种红色恐怖以及人性灭绝的年代。任何一种生活怕的不是艰苦,而是人性灭绝的那种绝望和挣扎。 西伯利亚政治犯集中营并不亚于纳粹的集中营,可以活着进来,但是否能活着出去就要看你的运气和造化了。

    西伯利亚漫天的风雪暴,恶劣的天气,繁重的体力活,残酷的非人待遇,营养不良的伙食都是让政治犯们绝望的事情,但最绝望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出去,最终是否可以活着出去。 这一切都是告诉我们为什么波兰青年要逃跑的动机。 与其被活活累死或者打死,不如拼死逃亡,至少死也死个自由身(die as a free man)。

    电影的重心就放在他们一行8个人的逃亡路途上,有的人被风雪冻死,有的人被沙漠晒死,有的人放弃了等死,有的人决不放弃坚持到最后一刻。

    波兰青年在这8个人中成为了精神领袖除了因为他具有丰富的野外经验,而是他坚忍不拔的性格和与命运拼死抗争的决心。他的这个倔强从电影的开始就展现出来,宁愿死,也不认罪的那种特殊性格。 最与众不同的是波兰青年具备了人性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同情心。 在那个人人自保,老婆可以出卖老公的人性泯灭的年代,一个人依然对其它人保有同情心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正是这样,也使得别人信任他,而信任予人在那个时代是很难得的。

    也许上帝在暗中照顾着这个坚强的波兰青年, 使他最终带着几个个幸存的伙伴逃出苏联的国境,最终与其它俩个人到达了印度。

    一路上,他们遇到多次的险境和绝境,而鼓舞着他们排除万难也要活下去的除了本能的求生欲望,还有他们各自的信念。

    曾经一个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接受过特种训练的前美国军人告诉我说,当时他们接受野外艰苦环境训练的时候被教导如何杀生来求生,如何捕捉各种动物乃至昆虫作为食品以求活下去的时候,他当时脑子里面还对自己说,我饿死也不会吃虫子或者蚯蚓这类东西。 但是当他真的被放置到丛林并且几天没有食物可吃的时候,他惊讶地发现自己的求生欲超越想象,居然吃了当初他认为自己绝对不可能吃的各种昆虫。那次的经历改变了他一生的看法,使得他明白人最重要的是意念 (the power of will),只有意志顽强的人才可以活下去。

    也就是说,在同一个环境下不同的人因为不同的意念,而决定了他们不同的道路。人在最绝望的时候,生存靠的是自己的意念,一旦放弃了意念,自己的死亡也就在眼前了。 就像波兰青年对他的同伴,一个准备放弃求生的美国人说的那样,你不能自己惩罚自己。波兰青年说,他要活着回去见他的老婆,因为他老婆受不了严刑拷打而出卖了他,她一生都不会得到良心的安宁,如果他死了,她一辈子都不会原谅自己,只有他回去见到她,才可以让她走出良心的煎熬。

    我被他的意念感动,被他的坚忍不拔感动,被他人性的光辉感动。 我不知道,换我是他,我是否能够承受他所遇到的磨难而坚强地活下去。天哪,当你跋涉在西伯利亚的冰雪暴,没吃没喝的时候,快要冻死的时候,一个人是否会像他一样坚持,当你几天几夜挣扎在毫无人烟的沙漠中,被暴晒而没有水喝而完全靠喝自己的尿的时候,你是否会let it go?

    这部电影让我感动的是,它一个特殊的方式检验了自我的人生观,检验了一下自己是否对得起自己的人生。 与之相比,我们的意念是否太过于软弱,凡事是否太容易放弃?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部电影沉闷枯躁。也许真实的故事永远没有小说般跌宕起伏,情节曲折,但是它给予人一种启发合启示,使你正视自己的人生,勇敢面对人生的艰难。 如果他们能做到,为什么你不能做到?
  2. 逃离古拉格群岛
    文/曹寇 2011-12-19

     

    即便人间大恶,善已稀薄,但只要后者还存在,人类就有值得历险流亡的价值和希望

    一群从苏联西伯利亚集中营逃出的“罪犯”,凭借对自由的信念,徒步穿越西伯利亚、贝尔加湖、蒙古、西藏,到达印度,他们除了要面对这个星球上最恶劣的地理环境,还要面对这个星球上最丑恶的人际关系(无处不在的监控和人群之间的仇恨与举报)。此外,严寒酷暑、饥渴难耐和凶禽猛兽这些危及生理底线的困难也遍布一路。但幸存者战胜了这一切,他们实现了逃亡的目的,重新获得了自由的生活。恭喜他们。

    这部名曰《回来的路》(2011)的电影源自Slawomir Rawicz的自传体回忆录《漫长的归途》,1956年一俟出版即风靡整个西方世界,并畅销至今。比之索尔仁尼琴1973年在西方出版的《古拉格群岛》,《漫长的归途》是最早反映苏联奴隶劳动和集中营的书,关键还在于,此书的叙事动力学及探险家气质使之更“好看”。众所周知,虽然卷轶浩繁的《古拉格群岛》使索尔仁尼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已然成为不可质疑的世界名著,但真正有耐心读完此书的人并不多。与其说《古拉格群岛》是一部小说,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人间地狱的真实文献。作者亲自在古拉格集中营中生活过,并且是书中事件的目击者和第一手材料的获得者,出狱后采访了270位人士,为书中所写的事提供了证词。古拉格群岛亦非真实地名,它是索尔仁尼琴的一个比喻,在苏联这片黑暗冰冷的汪洋中,遍布着无数劳动和集中营,它们构成了“群岛”规模。而在整个人类史中,此等人间地狱也如群岛一般孤独而又叹为观止地耸峙在时空之中。基于此,“古拉格群岛”也是一个关于黑暗政治与黑暗人性的伟大寓言。

    《漫长的归途》也涉及了不少极端残忍的刑讯、荒谬绝伦的司法、彻底沦丧的社会道德,以及毫无人道的株连性流放、集体流放、超强度的死亡劳改……这被人类学冠名为“古拉格现象”。所以在电影中,我们也看到相关的局部真相。残酷的劳动惩罚、毫无理由的杀戮、莫名其妙的罪名(其中一名罪犯仅仅由于在一部涉及沙俄时代的电影中因扮演贵族过于相像而被流放至此)、人与人之间的警惕和出卖。

    此外,这部电影的丰富性还体现于绝望和希望的交织,人性之美对冷漠敌意的溶解。逃亡者并不知道当时的蒙古已沦为斯大林的附属。当他们发现界碑上蒙古领导人和斯大林齐头并进的肖像时,草原在臆想之中的宽广和自由属性立即荡然无存,反而成为一堵来自古拉格集中营的冰冷高墙,只剩下不寒而栗。他们只能绕道而行,因为对自由的信念确保了希望的存在。贝尔加湖边苏联农民教会的驱蚊办法,蒙古牧民赠与的那一羊皮袋水,恰恰也证明了另外一点:人类之所以能够怀抱希望,那就是人性之中的善不会因为一切政治的恶劣气候而彻底沦丧。即便人间大恶,善已稀薄,但只要后者还存在,人类就有值得历险流亡的价值和希望。

    关于对极权政治的警惕、逃离束缚、争取自由,其实一直是美国这个清教徒国家“主旋律电影”的母题。在基因上,它或许来源于《出埃及记》,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反抗埃及法老的残暴统治穿越大海逃回自由的故乡。科幻电影《逃离克隆岛》也可以说相同主题的寓言。在“天堂岛”上,生活着一群不见天日,没有姓名只有代号,生活被高科技全面监控、掌握和安排的人。在这个乌托邦般的“美好”世界里,其实是由一个谎言构成的(地球已经被核污染,唯有此处可以生存)。而真相是,他们仅仅是现实世界中母体的复制品,他们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被挖掘器官以供母体延年益寿青春不老。如果克隆人最终被复制,那自然是一场空前的伦理和人道灾难,但我们必须记住,每一个人,无论他是母体还是克隆的,哪怕是动物,一切生命都理应获得尊重。
  3. 我想喜欢户外和旅游的朋友,大都会喜欢这部有点自然纪录片风格的电影,但却无法得到大众影迷和商业化模式的垂青,今年年初推出的这部《The way back》就静悄悄地溜过,然后很偶尔的机会进入我的视线。影片剧情集中在开头的苏联集中营生活,他们如何形成越狱的小团体,如何密谋着在那个暴风雪的夜晚,逃离苏联集中营,消失在西伯利亚的茫茫群山中,情节交代的简明扼要干净利落。结尾那个踏过多个历史事件的双脚,算是回应了开篇的情节,最后男猪脚推开家门,两个跨越历史长河的老人相拥而泣,既是对剧情的交代,也给这部稍显淡漠的片子些许温情,此外就全部是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展现人类的脆弱和顽强的生命力。

    由于观看前就大概知道影片的梗概,我是抱着看自然风情纪录片的心态开始了130分钟的观影之旅的。看着越狱后的他们,在暴风雪中用树皮做面具,以便挡住扑面而来的暴雪;用在狱中积攒下来的有限的粗糙的干粮,在冰雪覆盖的森林中一路向南;看着由于营养不良患有夜盲症的小伙子,出去寻找点篝火的干柴,无法找到回到露营点,在距离篝火很近的地方产生幻觉冻死;看着他们用铁丝鱼钩钓鱼掏鸟蛋维生,当面对狼群分食猎物的时候,完全木有恐惧地冲上去赶走狼群,然后像野兽那样去抢夺剩下的肉,那刻人类求生的动物本能显露无疑;当他们接近贝加尔湖的时候,身份神秘的少女伊莲娜加入了他们,当然如果他们没有凑巧在湖边“捡到”那头陷入泥潭的牛,或许会因为自身难保而拒绝少女的同行;靠着捕捞湖中的鱼儿和在村庄中的偷窃他们沿着贝加尔湖一路南下;在穿越了铁路干线越过蒙古边境时,影片的阳光变得灿烂依稀看到了希望,但苏共的标志再次告诉他们必须继续向南;而曾经身为监狱罪犯头目的沃尔卡却在边境线选择了留在苏联。

    继续向南的路途变得荒漠凄凉,严寒干旱早已被干旱饥渴所取代,伊莲娜的加入更像是个黏合剂,让这个团队似乎更加有人情味了些,也随之揭开每个人的秘密和身世,有因为表演贵族被捕入狱的演员,又因为教堂被摧毁而杀人的牧师,有因为经济大萧条带儿子回苏联的老人,有对妻子感情弥坚的男猪脚,以及遭到迫害和清洗的政治犯子女。在沙漠里我还对那个蒙古人的小孩特意回来给他们水疑惑,随后看到无尽的戈壁和沙漠,我终于懂得了;海市蜃楼曾经害死无数行走在沙漠中的旅游,但是对于他们却是幸运的拯救,不然恐怕他们早已成为白骨。伊莲娜和画家最终都没有走出那片沙漠,由于后面剧情出现了长城,这段应该是甘肃塞外的沙漠,曾经在敦煌翻过沙丘,就被沙漠的恐惧震撼的我,只能是佩服他们的勇气和毅力了。依靠着山顶积存的泥浆和蛇肉他们挨过了死亡边缘,美国老人史密斯也在乔努斯的激励下走出了沙漠,当他们躺在河水里尽情地享受着生命的愉悦的那刻,天空是如此的美好。后面抵达拉萨和翻越喜马拉雅山交代的都比较简略,抵达的印度应该是现在有争议的藏南地区。在冬季翻越喜马拉雅山就他们的状态和装备来讲,那是绝对不可能的,除了剧情上留有这块硬伤外,我也没能看到西藏拉萨喜马拉雅山的风光画面,当然雪山还是看到不少的。

    人物刻画在影片中不算多,印象最为深刻的自然是男猪脚乔努斯,简直堪称钢铁战士智慧和毅力的化身!就连我最担心的罪犯头目沃尔卡都对他俯首听命,在找不到贝加尔湖的时候,是他只身前往探路并且回来挽救同伴;沙漠里他默默地抱起伊莲娜,带着她走完最后的人生道路;也是他用儿子来激励美国老头重新振作走完最艰苦的道路,最后可以在西藏僧人的照料下休整几个月再翻过喜马拉雅,他毅然选择了在冬季继续前行,虽然在逻辑剧情常理都不合理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在躲避追捕,补给物质也没没有问题,或许可以选择寻求美国的帮助,当然这些都不是重点;其次最深刻的美国老人史密斯,他有波兰和苏联血统,但是在美国长大,因为经济萧条回到苏联,结果被判有间谍罪,儿子因此被枪决,留在老人心中的只有多少伤痛和悔恨呢?他是稳重和睿智的象征,是他给乔努斯指出陷阱和假象,尤其是面对看守的枪口仍然淡定地选择躲进了树林,挽留了所有人的性命,他也对伊莲娜身份持有怀疑,但随着感情的加深早已将其视为女儿;沃尔卡也是个性非常鲜明的角色,他的身份是因为杀人盗窃入狱,看守让他来协助管理犯人,他的出逃的理由明显也跟其他人不同,他是害怕欠债太多,导演也是有意丰富下出逃队伍的人物类型和风格。他桀骜不逊曾经让我很担心,他明显会比其他人更自私,只在乎自己的生死,他会冒险进入村庄抢劫偷窃食物,也正是因为他和那把刀,队伍才没有消亡。但他把斯大林视为劫富济贫的英雄,他在蒙古边境选择离开队伍也不离开苏联,他不怕坐牢蹲监狱,他有自己的想法和信念吧

    整部影片更加重视展现人面对自然求生的欲望和能力,我反倒觉得苏联集中营等情节只是陪衬让逃亡变得自然合理,对于西伯利亚贝加尔湖蒙古隔壁沙漠的记录很真实给力,后期抵达西藏翻越喜马拉雅山那段有些草草了,不知道是不是剧组拍摄经费不够了,木有展示西藏绚丽的风光以及喜马拉雅山的恢宏伟大啊!电影情节演员表演给四颗星,纪录片和自然风光给加一颗星!
  4. 一水儿的四星五星啊,这片子真有那么好么?
    国籍、民族、信仰的设定都太程式化了吧;
    导演是从《古拉格群岛》里抄了多少情节塞到原著里啊,
    好好的题材生生拍成了美国版的思想政治教育片啊……

    先不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人物设定,地图控的我单单说一下他们的逃生路线吧:西伯利亚--外蒙--内蒙--青海--西藏--印度,这是原著想表达的路线吧~ 主角们开挂似的穿越了外蒙的茫茫戈壁,而且一路上没遇到任何热情的牧民的帮助(好吧我承认在苏联控制下的蒙古对心怀自由信念的主角们可能是种顾虑),那么到了内蒙呢?时间是1941年吧,虽然在内战但当时的中国是亚洲大陆民主灯塔的中华民国吧!和印度有什么差别。美国人在中国都是好盟友加大爷的吧!队里的美国人随便在内地找个政府官员,不得好吃好喝的把一队人送到重庆去?蛋疼什么呢就去了西藏。



         而且通篇没有中国人的镜头,(除了美国人认为不是中国人的西藏人的镜头)。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导演心中政治挂帅的镜头语言了:
       1、苏联盟友蒙古--绝对不自由--人民绝对不可信任--蒙古牧民的警惕冷漠;
      2、当时民主但后来GCZY化的中国--人民可能可以信任,但绝对没必要出现了--政府可能帮过,但那是中国啊,GCD的中国啊(虽然当时ZF和GCD没什么关系,民国政府躺枪),怎么可能有好的镜头,还是躲着走吧~
     3、可怜的被GCZY控制的X藏--人民(尤其是反政府的喇嘛们,会说英语哦~)很可爱(指路,帮忙),多给正面镜头,但毕竟不是自由之地,虽然各种忠告并好心收留,但是还是不能久留

     4、身为殖民地但是是自由之地的印度(导演不觉得这两个形容词矛盾么)--人民极其可爱,官员极其可爱,no passport? It's OK~! 一片欢乐祥和皆大欢喜~~ 重回自由世界,嗯,完全无视二战期间印度大地风起云涌的反英斗争~

       一切镜头语言都有政治视角,本片旨在批斗苏联劳改营制度,政治立场更加鲜明。但本该是中立对象的蒙古、中国、中国西藏、印度等政治实体,却因为其现在的政治现实,早就被导演主观的以自由或不自由的二分法被贴上了标签,变成了镜头中出现的样子。 而浩瀚的沙漠戈壁,天堑般的喜马拉雅山,也都因为主角们有了崇高的自由主义信仰而变得小菜一碟,这和现在的脑残抗日剧里因为有了崇高的GCZY信仰就可以手撕鬼子的游击队员们有什么不同?

        本篇以反对某种意识形态立意,却沦为了歌颂另一种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洗脑片,实在可惜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