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是田中君在《月升中天》后,另一次自主意识的尝试,剧本从小津安二郎变成了田中澄江。
在本片的浅焦深景深构图中,主人公通常站在前景,引导故事前进和变化的人物在后景。
其实是发现出轨离婚,两个孩子都判给女主,一点不为过,但是在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让前夫带着大一点更放心一点的儿子也不奇怪了。
前景的女主文子和妈妈,后景是之后马上说女主是离婚的闲话。后景推动之后的剧情,而前景才是主因,文子不想过早换和服,而一身劳作的套装。
所以本片第一幕的利用深景深的场面调度核心大家是否理解了?
#TGC 女主演的真的是非常好,细腻,坚强,恐惧等情绪都塑造的非常到位。内容上以乳房为切入点展现了女性困境,由此分割的前后所面临的困境其实是相同的。诗在影片中同样充当了一个重要的媒介,报道把这两个媒介联系到了一起。开场的羊群和结尾的水流也似乎存在着对照。而且电影不光节奏把握非常好,视听呈现上做的也很好。
视觉上,大量低机位固定镜头就非常熟悉,运动镜头整体偏慢,结合着较慢的叙事节奏呈现出恬静之感。几处长镜头印象也很深。还有几场POV镜头的效果也都不错。镜子和光影的使用也很频繁,印象最深的是刚开场不久的利用镜子呈现出的“三人”位。还有就是接近结尾处男主要离开时的两次利用镜子呈现男女主的脸。光影则主要用于展现恐惧,尤其是尾行哭声那场戏呈现的效果非常好。能看出几场景深镜头,用来呈现出角色关系效果不错。有几场戏比较喜欢,1. “床下”视角实在是太惊艳了,主体的女主与客体黑影化的男主的呈现绝美。2. 低角度大远景的女主走在两排树中间。3.楼梯间的背部跟镜头。
听觉上则是变化的非常明显,开场大多是手风琴呈现出的欢快,后期增加的弦乐变现出了大量内心的紧张情绪和恐惧感,还有鼓声的两次侵入,更是加大了那种恐惧感。
不喜欢的可能是影片前后的割裂感。
先汇总零碎的想法
电影改编自书,原作者是东京新闻社的记者,他曾经在中城文子癌症晚期去札幌拜访,最后两人成为恋人。原作直接描写了这段经历。 文子和编辑大月初次见面的场景,导演也将对话修改多次,这个可以从她当时的笔记中推测。 入浴可以被看作洗去污秽,所以文子向闺蜜坦白曾经想在闺蜜丈夫用过的浴缸洗一次澡。入浴作为一个净化行为,洗去文子精神上的罪恶,解放自身思想和欲望,为后面向编辑示爱做铺垫。 文子在闺蜜家洗澡之后出来,躺在朋友腿上看着编辑的特写,一种理解:这种夸张,略显古风的表现形式,象征着“致命女郎/命中注定的女性”形象。即便最后文子去世,对于编辑来说,文子是他这一生无法忘怀的存在。(这里也许可以呼应标题“永恒”) 类似修女的服装和后面和编辑躺一起有十字架花纹的服装,都在暗示宗教。原作写道:我不害怕死亡,都要死的话,我要作为人类而死,不向神祈祷。因为没有可靠的神,基督教是男性的对吧,我想作为天然/普通女性死去。虽然我收到圣经,但和我一点都不相符呀。文子认为,宗教视角说到底和普通男性没区别。导演是读了原作之后,利用服装让观众联想到宗教
以上节选翻译自《『乳房よ永遠なれ』新たな考察 》津田なおみ
镜子一般是照自己,影片除了自己,文子使用镜子来看闺蜜和编辑。三个人都曾出现在镜子中,闺蜜像是曾经体面的文子,而编辑象征文子的欲望,三个形象的叠加构成了更立体的主角形象 另外: 第一,影片中男女对文子死亡的态度,男性(编辑,儿子)都是“要好起来,要活下去”,在社会中被允许直接的表达,而且表达的是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他人的感受。而女性(文子妈妈,闺蜜)没有正面表达出这种想法,妈妈也只有一次表露出如果失去女儿的话,欲言又止的样子。是间接表达,被压抑的表达。儿子在学校受到宗教的影响,闺蜜丈夫的葬礼在教堂举办,都是在父权社会下接受文子认为的“男性宗教”而这是没有包含女性的。电影中看不到女性对宗教的信仰,最后由突破自身,突破社会束缚的文子点出她不信神。跳出宗教,在想导演可能想表达还是当时日本社会对女性的态度,活在社会中,却没有被完全接纳。当一位女性符合规范,就是被需要的,而不符合,就是不被需要的。但影片最后呈现出女性的欲望,是超越了原有的规范或不规范,回归人本身的需求。 第二,小女孩的部分,确实戏份有,但好像串不起什么故事。但这种略显“怪异”的安排,体现了社会对女性从小的规训,要压抑自己,情绪不被允许表达(由一开始吵着要和哥哥一起,要看舅舅的婚礼到最后妈妈去世一言不发)就像前面提到的“存在但没那么重要”。
临别的戏,三个镜头衔接:
最后女主去世这段,最先哭的是这个角色。陪伴女主,帮助女主,把儿子从前夫家带出来,最先为女主的死去动容,戏份不多,甚至不留意就会错过导演在其中的作用。
以及影片的第一个画面,牧羊人+配乐手风琴演奏,朋友丈夫葬礼的习俗,后面主角衣服上的十字架等,暗示宗教的地方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