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梦呓雨林 Sueño en otro idioma(2017)

简介:

    When a language dies, a unique vision of the world is lost forever.

演员:



影评:

  1. 这个世界正在消失的语言和濒危的动物一样多。

    这是曾在linguistic talk(一个podcast)里面听到的一句话,看到这部电影,记忆被唤醒。有的语言,也许只有很少数的人掌握,但当这个语言消失的时候,一整个世界也随之消隐。这种消逝的伤感气质借由丛林的氤氲迷雾和亡灵的萦绕弥漫在电影的叙事里,除却两人的羁绊,我想这是这部电影最迷人的地方。

    语言,成了叙事的轴线。汽车缓缓驶过,广播里在教英语,“I want to have a job"。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主流语言强势席卷而来。露维拉想要去美国工作,那里有更好的生活。马丁却来到这里抢救即将消失的契克语。时间回溯到多年前的三个人,伊少罗和埃瓦里斯托用契克语交流,年轻伊少罗不懂西班牙语,埃瓦里斯托懂两种语言,玛丽亚只懂西班牙语。影片里的关键情节,既是埃瓦里斯托和伊少罗恋情被发现后,埃瓦里斯托站在耶稣受难像之下恐惧无比,文化,抑或语言,以宗教的形式强势地占据了这个土著青年心里。而伴随这一切的是埃瓦里斯托对往昔恋情的彻底放弃,甚至是厌恶。这是影片最巧妙的地方,一边是西班牙语殖民文化对土著的“改造”过程,一边是以天主教为核心的精神扭转了埃瓦里斯托的自然发生的同志恋情。当人们意识到曾经契克语的可贵时,亦是埃瓦里斯托意识到当年爱情的珍贵之时。三个时间段,契克语、西班牙语再到英语,语言的独特串通了人的感情,故事发生的三个爱情故事分别关于这三种语言。

    契克语当然具有其独特的美感,如丛林万物在雨林里呼唤,其带来的更是一整套独特的世界观,在这个世界里,动物和人类、亡灵和生灵之间模糊了界限,亦如发生在五十年前的爱情、两男一女之间的情愫也是暧昧而迷离的。借助契克语的世界,站在山洞外的埃瓦里斯托呼唤已经逝去伙伴,伊少罗和埃瓦里斯托达成了某种和解。山洞里的对话打破了同志故事一贯的高开低走,以一副苍老的模样给你看看同志情的寿终正寝,如这契克语的消亡一般,带着梦幻的美感,坠入浓浓的迷雾中。

    关于语言,还是想多说两句。这个世界上有6000多种语言,其中3000种语言处于濒危。人们也许不太在意这些只有少数人说的语言,曾有朋友说想学冰岛语,查了资料一看,30万人的语言,会觉得很不值,但对于语言学来说,即使只有10个人说,那也是值得珍惜的文化。有调查显示,在中国各地的年轻人越来越不会说自己本地的方言,要知道,即使是方言,也是文化身份认同的来源。珍惜每一种语言/方言,就是珍惜说她们的人,就是珍惜你身边的人。

  2. 《创世记》11:1-9:“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作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

    以上是关于巴别塔的记录和传说。

    对于世界各地流传下来的传说和神话,我向来是当做历史的变种去看待的,也就是说我相信这些神话有着真实历史的基底,但碍于当时人类的表达和解构能力,以及对未知的恐惧,这种历史渐渐脱离了真实。就像东西方都与关于大洪水的记录,就像昆仑山对于东西方文明的起源的假说。(题外话,近现代史不也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吗?只不过初衷不一样罢了。)

    说这么多,是因为本片的起点恰恰来自一种濒临灭绝的语言。濒临到只剩故事中的两位老爷爷会讲。

    我听过一个故事,癌症晚期的奶奶已经接近失语,儿女子孙都听不懂她在说什么,而为了向已经偏瘫的爷爷隐瞒奶奶的病情,子女长时间没让老两口见面。直到奶奶病情恶化,不断向子女传递信息却不知所然的时候,孙女想到了爷爷。临终前爷爷和奶奶见了最后一面,奶奶支支吾吾的发出了几个音,躺在奶奶病床旁边轮椅上的爷爷顿时发声大哭。可直到最后,大家还是不知道奶奶说了什么,但大家好像又明白爷爷听懂了奶奶的话。

    某种意义上,“行将就木”的两位老爷爷同上面的故事雷同,只有他们能听懂彼此的话语。

    如果是一位普通的编剧,很可能流于表面,将其编写成语言学家如何在最后时刻记录并且拯救这种语言。

    但偏偏,雨渐渐。魔化的拉美雨林又一次绽开了现实的花朵。

    不知道是哪位高手将其翻译成《梦呓雨林》,极其传神的将剧情,地点和含义三位一体,特别是电影后三分之一中几次“托梦”,非常贴切。

    族人“召唤”之梦

    “神谕”之梦

    其实本片最大的看点,还是爷爷们年轻时不能说的秘密。这里不附以介绍。总之又是一部让人惊艳的LGBT类型电影。

    近几年LGBT类型电影“大行其道”,在各大颁奖礼和口碑上都收获颇丰。从早先的《阿黛尔的生活》到《卡罗尔》,从去年乌龙的《月光男孩》到今年大火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和《普通女人》,包括我去年看过的几部个人感觉颇佳的小众同类型作品:

    LGBT类型电影日趋成熟和逐渐被台上台下接受,除了所谓的“政治正确”和“平权”理念以多种渠道可以登上大雅之堂,另一方面就是我们普通人也逐渐打破了传统的桎梏,敢于接受各式各样模式的爱情。(你看看《水形物语》!)

    另外,看到很多人说道本片像阿彼察邦,我不以为然。如果说热带气候更容易带来人类的懒惰和激情,那放之四海而皆准,对于本就产出大量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拉美大地,一切都是浑然天成的。只不过阿彼察邦在电影领域更早更好的开拓了自己的风格。

    最后说回爱情,除了爷爷们的不能说的秘密,还有一条副线,就是语言学家和爷爷孙女的爱情。看似可有可无,却又在情理之中。

    语言,是最大的隔阂,又是最大的牵连。

    当这个世界只有一个人能听懂“我爱你”的时候,你是最孤独的,却更是最幸福的。

  3. 《圣经·旧约·创世记》记载,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巴别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纷争不断。

    并不知道兹克里语究竟在南美何处,可它那万鸟之母的传说,一声呼唤,雨林间万物呼应的画面着实吸引人。

    在陌生的地方,突然听到了熟悉的语言,不管对方是谁,都仿佛有了家的归属。影片中的两个人,作为即将失传语言的仅存者,面对着纷纷扰扰日新月异的外界,孤独是在所难免的,但他们却因年轻时的事而老死不相往来,那种想触碰却又收回,明明触手可及却又置之不理,让人感慨遗憾。总归最后那个兹克里语中的梦幻地稍稍给人丝慰藉。

    就仿佛物种灭绝,一种语言失传了,它们蕴含着的一个曾经缤纷多彩的世界黯淡消失了,我们无从知晓也无从探寻。

    想起了非遗中的藏族《格萨尔史诗》,一百多万诗行、两千多万字,被称为当今世界仍被传唱的最后一部史诗,纪录西藏历经吐蕃王朝等时期的历史兴衰及生活于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之智慧与口传艺术。它肯定不会是唯一的一部史诗,若是其他的那些还留存着,世界上又会精彩多元化几分呢。

  4. 拉美原始雨林的布景及梦幻,以即将消失的语言作为切入点,用蒙太奇的手法切换故事镜头,一切表达及逻辑结构都很常规,只是两位老人脸上的皱纹及偶尔眼神接触时隐藏的张力让情感表现出历史的年代感及厚重,久远的时代、原始的雨林、禁忌的同性、一边是五十年的呆呆的执着、一边是五十年的傲娇和挣扎,这么多元素碰在一起,让这份感情特别的纯粹而又悲伤,反正我是很容易被这样纯粹的东西赚取眼泪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