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歪小子斯科特对抗全世界 Scott Pilgrim vs. the World(2010)

演员:



影评:

  1.   好吧,我之前很心急地列出了今年我个人最喜欢的十部电影,我后悔了,因为我在列之前没有看到这一部《斯科特对抗全世界》,就我而言,今年最动人、最cool、最有想象力的电影诞生了,这部电影足以让我high很久。

      Edgar Wright的表现让我相当惊喜,他之前拍摄的《僵尸肖恩》和《热血警探》都是小成本的电影,都是杰作,但是作为一个英国本土导演来到了好莱坞,这让人很担心他会不会变得像以往那些外籍导演一样在高预算之前栽跟头。可是,事实上环球开出的六千万预算没有让他头昏脑胀,而是给了他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的空间。这部电影一如他《热血警探》中一样运用了大亮炫酷的快速剪辑方式以及出色的镜头语言,而且在各种有趣的特技效果产生了强烈的化学效应。

      影片算得上开创了一种新的电影类型,那就是电玩风格的游戏,整部电影其实就是一场闯关游戏,一个玩乐队的闷骚男与心仪的女孩儿的7个前男友的一场场对决,打怪、升级、拿装备、打Boss,一样都不少,这也就是影片最让人兴奋的一点。每一场打斗戏都制作的相当赏心悦目,出色的配乐,完美的剪辑以及各种花哨的动作和特效场面让每一场决斗都是高潮。而影片对于女主角七个前男友的设置也颇为有趣,有自恋的异国装逼男,有只吃素菜的超能力超人,有移动迅速的女同志,有擅长音浪的双胞胎等等,每个人的能力都被表现的淋漓精致,这也就让影片的每一次对决让人看得畅快淋漓。

      影片的故事其实很接近那些独立的爱情片,讲述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自我认知的过程。影片中表现的感情关系其实算得上是我这几年看过最复杂最凌乱的,但是导演有条不紊的处理下让一些又都显得那么合情合理。影片的男女主角都是感情上的失败者,一个是在不断变换男友种找寻自己,结果越来越迷失自我,一个则是经历了一次次失败的感情后毫无主见,甚至无意识地伤害别人。就像女主角说的那样,欢迎来到混蛋联盟,感情让人变成混蛋,可爱的混蛋,但是这不是一场恋爱的目标。影片提出的观点相当大胆,其实恋爱不是为了那个爱你的人,而是你自己,恋爱的最终目的是让人能够清楚的认识自己,而不是一味地为了那个你爱的人抗争到底。

      影片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设置就是那个中国女孩儿刀刀,最后是她与男主角战胜了Boss而不是女主角和男主角,我想导演之所以这么安排无非是像提出自己的感情观,一个人在一生中总会有一个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而大部分时候这两个人不会是同一个,你应该如何选择,你会为了你爱的人拼得头破血流而去伤害那个爱你的人。看到最后其实挺心酸的,那个刀刀和男主角说去追她吧,反正你配不上我,其实爱人和被爱不是一样可悲,爱一个人承受的痛苦是何等的强烈。

      我真的很遗憾不能在大银幕上看到这部电影,我也为这部电影的票房乏力感到可惜,对不起,Edgar Wright,你的影迷们让你失望了!
  2. 这个周末,美国的观众大概男人去看了The Expendables,女人去看了Eat Pray Love,结果导致上映前一致好评scott pilgrim vs the world票房并不尽如人意。
    当然票房的成败不能作为衡量电影好坏的标准,但是这必然影响到这类片子的投资走向,毕竟没人愿意投资不赚钱的片子。
    分析几点原因:一,宣传定位问题。环球的宣传过于早,经过五六个月的宣传,大家早已开始审美疲劳,结果两个E杀出来,抢走了不少注意。另外定位问题,这是一部漫画改编作品,又是以游戏作为参考的作品,估计上了年纪的观众接受起来有些难。二,选角问题。很多人对于主演Michael Cera很不感冒。
    关于定位问题,从先前的宣传看来好像是一部要拿票房的片子,但从电影播放之前的预告片来看又好像定位于独立影片,真不知道环球怎么想的,难道是以想低姿态拿点儿票房,那之前的铺天盖地的宣传又是为了什么?还不如像kick ass一样低姿态宣传。这是一部很有原创性的影片,以游戏作为突破口,使得影片看上去就像玩一部老仁天堂游戏一样,像铁拳,塞尔达的传说,最终幻想,吃豆人等等你都能从中找到影子。
    关于演员,Michael Cera的确是被typecast了,但是要出演这个角色,没有人比他更合适。如果忽略主角,其他这些华丽丽的配角简直是太抢眼了,the Captain America/The Human Torch(Chris Evans), Superman(Brandon Routh), The Punisher (Thomas Jane)等等这些漫画英雄的扮演者,up in the air中的Anna Kendrick,扮演sarcastic的鼓手Alison Pill,Parks and Rec中的Aubrey Plaza,可以说这些配角留给人的印象都要比主角深。尤其是Kieran Culkin出演的Scott的gay室友Wallace,一边给Scott建议一边还不忘泡男生,十分抢镜头。
    影片节奏的问题,搞笑点来得快,去的也快,来的时候信息量过大,文字和图像的pop up满天飞,估计不是长在信息时代的人还不是很会适应,我都已经笑得可乐都喷出来了,旁边一位中年男却还是面无表情的吃爆米花。笑点去的也很快,结果就剩下两位主演面无表情的相对缓慢的过渡。感觉这些jokes被push的狠了点。
    票房这些问题放到一边,这绝对是今年夏天不容错过的一部片子。无论是游戏迷,漫画迷还是导演Edgar Wright的fans,我想大家还是不会失望的。
  3. 如题

    本人觉得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就是这两个
      
    在墨尔本看完首映,的确电影本身挺有笑点的,漫画+游戏+加强大的CG,我可以预见票房肯定不会差,但是口碑真不好说…
      
    可是是澳洲人的笑点太低了太天真了还是我太乡下了太世俗了笑点太奇怪了还是神马的,笑声简直就要把电影院的顶篷给掀翻了…(要知道电影院里的情况基本都是男的左手一杯红酒右边坐若干妖艳的金发碧眼大胸细腿美女,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放声大笑,真是自然,墨尔本的乡土气息由内而外的散发…)不过出现那个Pee Bar的时候我也笑出眼泪了,所以从喜剧片的角度,它的目的的确达到了。
      
    然后,这部电影肯定是漫画迷和动画迷的最爱,为了避免剧透,我就不细说,可是真的会勾起挺多童年回忆诸如玩小霸王游戏机跳舞机等等,然后,又扯上一直很火热的超级英雄,超能力等题材,吸引广大青少年群体乖乖买票进场绝对没有问题,或者情侣去看也是不错的选择,爆米花电影的功效一般就是这样了。
      
    同时,这部电影的剪辑还真的挺不错的,有别于一般的无脑片,导演还是花蛮多心思的,很多地方很有创意,这点我很喜欢。一开电影的节奏可能有点快,偏意识流,但是逐渐观众就会习惯了。
      
    接着说剧情吧,我觉得也比较迎合青少年群体的口味,哪个男生读书的时候没有一个暗恋的女生,哪个男的不要面对自己的各种前女友和现女友的各种前男友的各种刁难纠缠呢?不同的是这部电影把这些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来了而已,效果还是不错的,让我想起星爷的许多早期校园喜剧片,可是现实生活中怎么可能这么容易就能解决呢,再次证明人生比电影狗血多了,看电影其实是为了找回现实的感觉。
      
    我觉得我看到了导演本人对音乐或者梦想的追求在里面,尽管没人知道,尽管自己也觉得自己是垃圾,但是还坚持不懈朝梦想努力,不放弃,尽管可能没有美好的结果等着我们,尽管很多人会嘲笑我们不切实际,可是,谁在意呢,年轻的时候,谁没有自己的梦,谁没有为自己的梦奋斗过,过程远比结果重要多了,那些为了结果而活着的人,才应该被嘲笑。

    即使只能做一个Ed Wood,也比一个Nobody好,因为我们至少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不是吗?
  4. 整部电影里最让我觉得漂亮的固然是那发色不断变化的短发姑娘,但她很可惜在这部电影中只是一个花瓶般的人物,或者是因为她太耀眼了,反而让我有了逆反情绪般的把她往空洞里去描绘。小姑娘的大眼睛、短发和并不算不丰满的身材的确会吸引众多男性的目光,但我反而更在意那个一直在“性爱波弹”乐队中打鼓的满脸雀斑的可怜女孩儿。她和男主角斯科特有过一段悲惨的往事,她每次大声嚷“我们是性爱波弹”时,我都会感觉她的心正在燃烧。整部电影的电子游戏化让人看得焦躁,为何我所生活的世界就不是个电子游戏呢?为何我就没有奖命和打赢了掉金币而且不会被警察追杀的主角命呢?电影中冷幽默的大量贯穿会让一些看热闹的影迷感到沉闷,整部电影的节奏看起来很快实则却让人觉得凝滞,这不得不说是导演在剧本和拍摄技法上的不够用心,光有个电子游戏的壳儿可不行哦。至少你要学习一下格斗游戏的爽快感是如何做到的——这可不是拟音词、血槽和看起来很炫的招式就能摆平的,它需要的是更细化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