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New

波拉特 Borat: Cultural Learnings of America for Make Benefit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2006)

波拉特 Borat: Cultural Learnings of America for Make Benefit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2006)

又名: 波拉特:为了建设伟大的祖国哈萨克斯坦而学习美国文化 / 波叔出城:哈萨克乡下佬去美国搵着数 / 芭乐特:哈萨克青年必修(理)美国文化 / 鲍莱特 / 宝拉西游记 / Borat!

导演: 拉里·查尔斯

编剧: 萨莎·拜伦·科恩 安东尼·海恩斯 彼得·贝恩汉姆 丹·马泽 托德·菲利普斯

主演: 萨莎·拜伦·科恩 肯·戴维蒂安 路奈尔·坎贝尔 帕米拉·安德森 简·帕雷特 鲍勃·巴尔

类型: 喜剧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英国

上映日期: 2006-11-03(美国)

片长: 84 分钟 IMDb: tt0443453 豆瓣评分:7.4 下载地址:迅雷下载

简介:

    电影用讽刺癫狂的手段,展现了哈萨克主播波拉特(萨莎·拜伦·科恩 Sacha Baron Cohen 饰)到美国的一场“文化之旅”。波拉特在哈萨克国内是个排名第六的主持人,擅长用粗俗搞笑的桥段吸引观众眼球。他的家人也有点儿“怪”,妹妹还获得“风尘小姐”的第四名。

演员:



影评:

  1.   《波拉特》是如此邪恶的一部电影,充满了恶趣味和低俗的“屎尿屁”笑料。可以轻而易举激起无数人的咒骂,民族主义者正义凛然的为犹太人,吉普赛人愤愤不平;国际主义者痛斥美帝主义蓄意抹黑哈萨克斯坦的国家形象;人道主义者为同性恋和女权主义者冲锋陷阵。评论里甚至有些人感同身受的说:“我是哈萨克族的人,我的感情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波拉特》赢了,认真你就输了。殊不知男猪脚科恩本人就是犹太人,目前情绪稳定。

      《波拉特》是伪纪录片的形式,当然片中的哈萨克斯塔是个“乌有之乡”,那个全国第六的主持人也是不存在的,甚至那口音浓重的哈萨克斯坦语其实是伊朗话。萨沙·伯龙·科恩实际上是美国知名的脱口秀主持人,如果放到国内,应该待遇和宋祖德差不多,万人唾骂的情形可以想象。不过片中跟萨沙·伯龙·科恩对戏的美国民众全都蒙在鼓里,甚至电影公映后,很多人提起诉讼。比如牛仔大会的那个经理,在种族主义情绪泛滥的德州,“波拉特”结结实实的扇了他们一个大嘴巴,不知道原告的诉讼词是什么,是恶意诽谤还是侵犯隐私。

      “波拉特”告别乡老,带着母鸡在美国横冲直撞,当街拉人亲嘴,SY,在运河里洗内裤,马桶里洗脸,向艳星求婚……看起来像是港产“无厘头”电影里作贱自己取悦观众,可是笑了过后都不怎么是滋味儿:这孙子指桑骂槐呢吧?所有人都巴望着波拉特自取其辱,无地自容。结果他却荣归故里,给相亲们讲述着他抽老美大嘴巴的故事,专抽高高在上,专抽自以为是,专抽优越感。

      美国人无时不刻的对外进行着文化输出,好莱坞,格莱美,普利策,反恐,人权……在他们眼里世界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天经地义。中国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越来越多后,也好不到哪去。如果波特拉为了为了建设伟大的祖国哈萨克斯坦而学习中国文化,却拿饺子喂狗,估计爱国人士早就群起攻之,抵制哈萨克斯坦了。波特拉这号人,放哪都不招人待见。在美国那就是人道主义救了他,在中国就是和谐社会救了他。但没人会觉得这是文化冲突的问题,在他们眼里,波特拉以及他的哈萨克斯坦压根就没有文化。互相指责文化入侵,文化冲突只是先进文明的事。

      李白酒醉金銮殿,命大太监高力士提鞋。那是作为文化潮流的先锋为体制所宽容,甚至是推崇,意为放荡不羁。但如果李白到了蒙古大汗的帐篷里,还是学乖点练练骑马打架吧,练好了大口喝酒,大块吃肉,睡羊膳味的姑娘。练不好嘴皮子就会被割下来烤着吃。但李白到那里都是没有恶意的,有恶意的是不同的文明之间。先进文明和落后文明的定义都是由胜者书写的,历史上所谓的先进文明被落后文明入侵不是一次两次,中有天朝上邦被部落蛮夷的蹂躏,西有挥舞在欧洲大陆的“上帝之鞭”。不提文明发展,单从民族性来说。游牧民族善骑猎,以骑兵攻城见长;中原民族善农耕,以步兵筑城见长。二者归一,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是:五胡乱华时期,胡夏赫连勃勃建统万城,巡工时命工匠用铁锥凿墙,不能钉入一寸,该工匠死。能钉入一寸,筑城工匠死。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也很有意思,都各自以为自己高高在上,自以为是,极具优越感。拿国骂来做例子,中国人喜欢到处X别人妈,辈分上了一个台阶,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而如果X到美国人头上,他们就不以为然,觉得那是你们的人身自由,美国人在《美国派》《六人行》……里边都拿过好友的老妈做幻想对象。美国人喜欢直接的对立关系,比如f**k you,或者对方的切身L伦行为,比如:motherf**ker。所以中美交流一个很美好的模式就是,美国人的大侄子去招惹北京姑娘,得到回应:X你大爷。美国人含泪,孩子终于懂事了;中国人去招惹美国姑娘,得到回应:f**k you,中国人含泪,却之不恭。

      所以不必嘲讽波拉特,因为波拉特也在嘲讽着对方。因为这是波拉特们的高高在上,自以为是和优越感。如果布拉德皮特有朝一日为了人道主义援助哈萨克斯坦传播美国文化。波拉特的贫民窟也会对他嗤之以鼻:你长得这么帅,妹妹肯定也漂亮可人,你为什么不娶她而是找了个大嘴叉子的浪荡妇?你媳妇一个老娘们家家的,不好好在家洗衣做饭奶孩子,全世界的到处跑丢哪门子人?你这人怎么这么没有规矩,第一次来就两手空空,用你媳妇的奶做的奶酪呢?
  2. 先说点题外话,今天坐公交,看到前排有一对聋哑情侣,一直用手语诠释着他们之间的爱情密码,时而十指紧扣,时而“耳鬓厮磨”,并不时用鼻音发出轻轻的欢快的笑声——甜蜜蜜的时光就这样在那窄窄的车厢驻留。
    这短短的30分钟车程
    让我在2006的最后一天
    亲眼见识了什么叫
    无声胜有声

      如果硬要和电影扯上点联系的话,那我只能说这个世界表达方式的多样化:有的人用甜言蜜语,有的人用香车鲜花,有的人只用几个简单的手势。
      就像斯皮尔伯格用辛特勒告诉你应该怎样对待犹太人,而科因用波拉特告诉你不应该怎样对待犹太人。


    《波拉特——为了建设伟大的祖国哈萨克斯坦而学习美国文化》这个近乎恶搞的片名,哈萨克政府花钱请《时代》为自己国家洗白白,而波拉特扮演者科恩开假新闻发布会宣称《时代》那广告是恶邻乌兹别克抹黑自己伟大国家的伎俩。以及群情汹涌下,科恩不得不出面为大家降火,说电影其实是讽刺那些相信他描述的哈萨克斯坦人确实存在的人,他对哈萨克斯坦毫无恶意……这一幕幕的人间喜剧,已经在电影外为《波拉特》点燃了一个重磅笑弹。

      波拉特是谁?哈萨克斯坦排名第六的电视记者?反犹太人,反同性恋,歧视女性的大男人?对现代礼仪一窍不通肤浅无知的傻瓜?不分场合,胡言乱语的大嘴驴?其实,波拉特谁都不是,他只是一个使尽浑身解数在你的腋窝瘙痒,在把你逗得前仰后合,摇摇欲坠的时候,趁你不注意,拿走你钞票的小偷——你看,那几千万张带有$符号的小纸片在飞舞。

      今年有两部相映成趣的伪记录片,《总统之死》一本正经,拼命让你相信真有那么回事;而《波拉特》反其道而行之,夸张恶搞,令人难以置信。殊途同归的是,它们都让美国佬尴尬难堪了那么一阵子。

      估计美国佬是憋足劲想看乡巴佬的笑话,《波拉特》的开头也没让他们失望:波拉特那个全国排第四的名妓妹妹,会像零零发一样随时拿出个奖杯,那个43岁看起来像63岁显然没有用过SK2的老母亲,镜头下像侏儒一样的母老虎妻子,还有那最精彩的像奔牛一样的奔犹太人节目——看到这里,可以想象美国观众已经在黑暗环境和人群的掩映下放肆坏笑,以为佳境渐入。
      
      然而形势急转直下,短暂的调笑过后,随着拍摄场景移师美国,《波拉特》渐渐让人感觉到那笑里藏刀的锋芒。如果说误会电梯是房间,用坐厕的水洗脸,当街手淫以及和美国人对幽默的讨论中暗藏玄机的“才怪”笑话是开胃小菜的话,接下来的正餐则让美国人的脸上表情有点僵硬了。
      
      波拉特对美国女权主义者的蛮横无理恶俗调戏看似大逆不道,却道出了多少人的隐晦心声?其实,“女权主义者”本身已经是一个歧视性称呼,在这个男权当道的社会,“女权主义”多少显得有点“旁门左道不合时宜”。况且,性别权力的分配筹码一直以来都是握在男人手中,就像发哥在《黄金甲》中的名言一样——不给你的,你不能抢。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又有多少人碍于压力嘴上标榜男女平等,心里却不以为然?特别是美国这样的奉行个人英雄主义的国家,波拉特用他的恶俗为我们揭开了一块更恶俗的遮羞布。

      接下来对美国政客,同性恋以及反恐主义的揶揄更疯狂,也更搞笑。印象深刻的是在牛仔竞技表演大会前,波拉特与那个毫不知情的倒霉组织者交谈,套出了他希望美国也可以“吊死同性恋”的真实想法。电影上映后,那家伙怒不可歇,控告波拉特扮演者科恩诽谤——当然,他只是众多控告者中的一个。剧情从戏里延伸到戏外,确实妙趣横生。波拉特在牛仔竞技表演大会上对美国反恐主义的忽悠更是让座上的观众手足无措。那首改编“国歌”对大美国主义的嘲弄更是肆无忌惮。我们这些事不关己的旁观者,当然乐得手舞足蹈。

      再接下来就是笑料堆砌的过程,并在这种面部肌肉抽搐运动中继续完成对“文明”的调侃。
      波拉特为AV女星转战加州,寻找“真正的”美国
      会抢镜头的熊
      糟蹋高雅的宴会
      逃离犹太人“魔掌”
      断背山式干架
      狂热的教派崇拜
      把意中人当套中人,抖下“才怪”笑话的包袱
      最让人惊喜的是,结尾大团圆SAY GOODBYE的时候,人群中竟然有那头大笨熊

      当笑到要找喇叭丸医肚子疼的时候,我终于明白,我上面貌似深沉的分析和说教其实都是废话一堆。

      就像《辛特勒的名单》让会感动的人感动一样,《波拉特》也只能让会羞愧的人羞愧。深深根植于一个族群中的观念和想法不会因为肤浅的调笑和批揭而有根本性的动摇。历史的衍变和发展所必经的种种不合理,不平等,也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美国人对《波拉特》买帐,因为于他们来说,那只是一个无伤大雅的笑话,看完回家就洗洗睡。

      这个世界就像凌凌漆口中的猪猡公园一样,我们置身其中,浏览百态人生,颂扬真善美,斥责假丑恶,指点江山,嬉笑怒骂,好不得意。然而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却成了人家指手划脚,评头品足的人文景观。我们敢说,上面关于哈萨克斯坦,关于美国的“笑话”,就能隔绝于我们的社会?

      在这个公园里,我们总想把自己幻化成置身事外,参透全局的智者。

      悲哀的是,在这个公园里,我们既是看客,又是动物。

      如果你看了《波拉特》后只会嘿嘿坏笑,你没有错,因为至少,你不会以为自己就是那个清高的旁观者。
  3. 波拉特和母鸡的文明国奇遇记
    于是

    1
    贫民窟里热烈的告别仪式之后,波拉特带着母鸡上路了。
    说是说,为了建设伟大祖国哈萨克斯坦而去美国学习,结果却要从用马桶和西餐礼仪开始学起,愚钝地学习幽默语法,固执地追问女权主义的真相……
    波拉特真的很好学,在街边,向滑板黑人小孩子讨教如何穿得像大歌星,结果,露着大半条内裤,被赶出了酒店;在正经餐会的空隙迫不及待地拨打报纸角落的应召电话,结果,来了一个露着大半个胸的黑人妓女,被请出了餐会;在半夜,被请进热情好客的人家,却因此落入犹太女巫的陷阱、看到蟑螂作法,洒了大把钞票最终落荒而逃……
    这一切并没有教会他什么,直到心目中的女神出现在电视机里、在花花绿绿的杂志上,他仿佛才知道人生和美国的意义是什么,甚至为了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性感女郎和制片人裸身肉搏一场,以至于两人分道扬镳,他被抛弃,成了在异国他乡的流浪者。直到他亲眼看到录像带中的性感女神在游船上的表演,美梦这才破灭。
    旅行重新回到应该有的路线,他带着新老婆、IPOD和同性恋者用的工具假手,回到了贫民窟。万民同乐。哈萨克斯坦因此更像美国了。Happy Ending。

    3
    因为他在文明大国旅行,所以,旅行中的波拉特才是个地地道道的哈萨克斯坦男人。
    仿造这样的思路,你会发现,旅行中的我们才是地地道道的我们。
    就好比说,在西藏,我们是地地道道的汉族人,没有信仰。错误的喝一口酥油茶,其后果会不会比在马桶里洗脸要好一点呢?
    文明是经不起错位的。就好像马桶是不能用来洗脸的。哪怕是文明的潜规则,也经不起错位。就好像痴情汉绝不能爱上人尽可夫的艳舞女郎,美国国歌只能用来歌颂伟大而独一无二的美国,屁股和内裤不是不能暴露在星级酒店里,但你不应该穿老土的西装来做这件事。

    2
    不过,这不是纪录片。波拉特当然不是哈萨克斯坦人。哈萨克斯坦当然也不是那个贫民窟的模样。不过,你千万不要打开它的官方网页,因为里边都是宣传哈萨克斯坦的内容,包括哈萨克斯坦国内的情况介绍,外交活动报道,甚至还有哈萨克斯坦的天气预报。波拉特和哈萨克领导人的合影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你知道的,伟大的Photoshop和电影特技已足够建造魔戒三界,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国家、小人物又何足挂齿?!

    3
    关于这个电影,全世界影迷分两种,一种是因为看到波拉特而狂笑,另一种是怎么也笑不出来。也不排除一名观者兼容两者的情况。
    第一种人的条件反射性能非常好,哈萨克斯塔究竟是个怎样的国家,这不重要。穷人在美国大街上大解、逢人就要亲吻、在马桶里洗脸、犹太人还会让一部分地球人莫名其妙、又极端固执地感到可怕;狗熊的威慑力大过手枪……这一切已足够让人大笑一通,带着长在DNA中的优越感。这部电影的创作人并不打算羞辱少数民族,只想告诉美国人,他们是多么看重自己的文明。而他们的文明,和全世界各种各样的文明比起来,并不见得就不古怪。瞧瞧毫无美感的女权主义者,瞧瞧神经病般的宗教集会,瞧瞧吧。
    第二种人的良心甚好,很可能羞耻感也很强,对于片中屎尿屁的夸张尤其愤愤然,觉得不上档次。其实,波拉特爱漂亮女人,像个男人;爱自家的母鸡,像个农夫。耻笑他就好像在耻笑一部分人类。波拉特对文明的错位接纳,完全就如同哈哈镜,照出一本正经的大文明那骨子里的荒谬感。不笑的人,或许是过分严肃、或许是过分正经,但无论如何,可以说是过分文明了。
  4. 今年在欧美掀起狂潮的,竟是由英国喜剧演员萨沙·伯龙·科恩(Sacha Baron Cohen)所饰演的虚构的哈萨克斯坦电视主播Borat。在YouTube上搜索一下,可以找到许多电视中的搞笑片段。《时代》周刊还特别写了一篇文章,赶在电影上映之前探讨Borat笑声之后的意义,似乎值得深谈。

    Borat看似是在嘲笑哈萨克斯坦,一个大多数西方人都从未听说过、更遑论到过的国家。哈萨克斯坦似乎是世界上许许多多落后国家的代表,在这里生活条件落后,汽车不靠引擎而靠牛来做动力,女性不被尊重没有性自主,犹太人还在遭受压迫与歧视;这里的人们有着奇怪的口音,还有不寻常的爱好,例如猎狗和在河边晒太阳。难怪连哈萨克斯坦政府都坐不住了,花钱在纽约时报买下整版广告,宣传自己国家的正面形象。

    然而Borat是为了嘲笑哈萨克斯坦吗?Borat的美国之旅,也许更想嘲讽的,正是今天美国的主流文化。这里的人奉行政治正确,虽为自由的国度,说话却要小心谨慎,避免得罪各种少数族群;然而在这种谨慎的外表却只能掩盖而无法消除种族的隔阂,社会的分裂。没有一个美国人敢公开喊出反犹太人的口号,但反犹的情绪并没有消失,一旦一个(装作)不懂社会潜规则的哈萨克斯坦人公开亮出“杀死所有犹太人”的立场,却会有人跟着响应(当然,Cohen自己也有犹太血统)。另一方面,这种害怕刺伤他人的掩饰有时又是如此的可笑,以至于人们都丧失了基本的判断能力:无论Borat做出如何疯狂的举动,都很少有人会怀疑这一切根本就是一场闹剧——这也许部分应归咎于美国大众对不同文化了解的缺乏;正因为不了解哈萨克斯坦,才不敢戳破皇帝新衣的儿戏。

    Borat的好笑,也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言,在于他的不自我设限,任何敏感的话题,从女权主义到种族主义到正面评论他人的容貌和穿着,都可以被当作笑料,也让观众在笑声中,尝到一丝无奈的讽刺。